一颗诗心在人间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1
      大多文人,在出世与入世间获得自由。入世,奋斗,挑战。有一颗出世的心,在寂寞中得大自在。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公将出世和入世打成一片,官场俗事多多,不合心境也,即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文人,往往最有骨气,有时为了守住一身名誉,即使丢掉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明朝大文学家方孝孺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面对将要被诛杀的九族毫不妥协,“灭我十族又如何?”铮铮铁骨,震荡于朝堂。汉朝的苏武,南宋的文天祥、明末的于谦和史可法等,皆为可歌可泣之勇士者也。

      阮籍和稽康那时,确算是真正出世。稽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爽朗清举,肃肃如松下风。其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标准的魏晋风度,倾倒朝野。稽康他们苦行是手段,得自在是目标。只是那个年代,终不得出世之自在。

      钟会应算是一粉丝,率一队人马来见稽康,稽康扬槌锻铁不辍,旁若无人。钟会离去,稽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埋下隐患,一曲《广陵散》终成绝唱。

        世间事,皆有因缘。因,是种子,是内心。缘是扶助,是外物。种子要长成谷粒,必假以雨露的滋润,外力的耕种,土地的滋养,方能茁壮成长。凡此土地、人力、雨露皆“缘”也。有外物与内心的融合,则自成境界。出世与入世者,皆各有因缘。

        诸葛亮遇见刘备“三顾茅庐”,自此鞠躬尽瘁,兴复汉室。六出祁山,终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说至底,他的出世无非为了感念知遇之恩。

      《世说新语》有一故事,说周劭原是隐居庐山的隐士,但经不住庾亮的再三游说荐举,下山为官。但官场的一切令其不称意,以至于慨叹为庾亮所卖,终至引发背疮而死。

      诸葛亮与周劭皆为主子游说而入世,但一个是真入世,入世即死而后已;一个是半入世,一边入世,一边想出世,终至郁闷而死。“强扭的瓜不甜”,真违心而为,终非主流。

        这样想来,如今的我们还算是幸福,一边工作,一边还可养花。深居简出,自得其乐,也算是活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吧,这也是一种“境界”。内心,外物;有我,无我。养花之间,略有所感,偶尔记下几分感悟。

        花之情感。河无水便是干河、枯河,实不成河。有水方能润物。山无林便是荒山荒坡,犹如戈壁荒漠,不算为真山。佛说“一切有情“,非专指男女之情也。凡天地间有生之物皆有情。种花也一样,须有情,才能养出好花。你付出多少,收获多少,犹如人间男女之爱。爱是相互的,各自愿意全心付出,才能真正成就人间真情。种花即是如此,“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你付出爱心,才能收获花事缤纷。

        花之品性。极美丽之花果,其肥料和土皆是污秽之物。“出淤泥而不染”,许是可贵。古代很多文人墨客皆爱花。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苏轼《咏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道尽对花之爱。唐诗人 齐己写道:“何物不为狼藉境,桃花和雨更霏霏。”桃花林中,苍苍茫茫,烟雨迷蒙,雾失楼台,听雨赏花,该是何等悠然闲适之境。因为喜欢,所以慈悲,雨中桃花格外娇,却是惹人怜爱。

        花之联想。说至花,会想至“芳华”两字,今之“芳华”古义有三:一是香花;二是美好的年华;三是茂美。

      闽·王继鹏《批叶翘谏书纸尾》诗:“人情自厌芳华歇,一叶随风落御沟。”明·文徵明《和答石田先生落花》:“无情刚恨通宵雨,断送芳华又一年。”清·龚自珍《洞仙歌》词:“奈西风信早,北地寒多,埋没了,弹指芳华如电。” 后人又以梅、兰、竹、菊这些意象将志洁与物芳引为一体,不同流合污,自视清高。

      禅宗有三关,其二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诗人见花想到美人,禅师见花悟到禅机。这也是花之联想吧。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李白一句“美人如花隔云端”,犹如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美不可及,让多少人魂牵梦绕,百转千回,写尽朦胧之美,意境之美。“轻罗小扇白兰花,纤腰玉带舞天纱.疑是仙女下凡来,回眸一笑胜星华。”“瓠犀发皓齿,双蛾颦翠眉。红脸如开莲,素肤若凝脂。”皆以花来喻美人之美。女人如花,花如女人!

      灵云禅师一日行径,见桃花灼灼,因而悟道,平生疑处,一时消歇。于是作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人心 就是佛心,真正的修行方法,是自己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找。慧能顿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最终成为禅宗六祖。慧能又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自然之物,情感,思想以至精神”,这是自然之物在心中不断酝酿,感觉不断渗透,终参悟至思想和精神,这就是所谓艺术之由来: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切艺术作品能惊艳于灵魂深处,其理无非如是。小说是虚构的,电影也是虚构的,但在其中能让我们望见生活中的影子。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花事未了,浮生未歇。若花事荼靡,或许只剩下遗忘前世的彼岸花了吧,那又是另一番境界了。

  • 关于月夜的诗句是什么
    答: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
  • 关于祖国在我心中的诗句或名言
    答: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清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关于祖国在我心中的诗句 1. 关于祖国在我心中的古诗 爱国——名诗 1.杜甫《春望》:“国破山河...
  • 有关三月的唯美诗句
    答:关于三月的唯美诗句 1.关于三月三的美丽情感诗 在这个很美的春天,总有一些感动的情怀,逐渐泛滥成灾,悄悄弥漫,心尖藏着一处看不见的深渊。 这样的季节,...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问人间,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 “且以诗心行陌上”的下联是什么?
    答:且以诗心行陌上,暂修趣志遍途中。且以诗心行陌上,休将画意弃山间。且以诗心行陌上,曾抛泪眼往人间。且以诗心行陌上,只留月色驻田间。且以诗心行陌上,尚捎热血望关边。上联很有画面,我想了几句,都打出来了,望君采纳。
  • 月亮有关的文案
    答:月儿很小,却有如一个害羞的姑娘,倒映在我的心上,她周围的乌云像几缕轻纱,时而遮住她美丽的脸庞。 ...的确,一颗星星的光芒,又怎能比得上月亮的光辉呢?在月亮的旁边,星星显得好渺小,微不足道。 44.夜空...月亮你就是一位妙龄少女,吧光洁.娇美的面容映在人间;又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永远把慈爱的光辉洒向大地...
  • 关于自我形象的诗句(李白诗歌中塑造的自我形象)
    答:将一颗清冽的诗心,置放在晾晒着诗歌的古月下,依任漂浮在前世今生的情感,于苍老的文字中,洇入绽若梅花的吻痕,一如干涸厚重的黄土,于泣血的诗笺中,被刻下龟裂般的印记。 灯下,轻揽着被前人吟诵得冰冷而泛黄的经卷,让我不再孤独,无论是那玄武门的争霸,还是凌烟阁的封赏,是长生殿内那一幕心有灵犀、鸾凤和鸣...
  • 关于为官的诗句
    答:郑广有诗上众官,文武看来总一般。众官做官却做贼,郑广做贼却做官。9. 《渔妇词》年代: 明 作者: 秋江湛公 阿侬住在太湖边,出没烟波二十年。不愿郎身做官去,愿郎撒网妾摇船。3.关于从政的诗句 唐 白居易 三年为刺使,饮水复食叶。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 诗人追求理想境界的诗句
    答: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为何古人喜欢写关于理想的诗? 通过描写自己的远大理想,经常是为了突出自己的郁郁不得志。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在战乱年代,主上昏庸,奸佞小人得志的情况屡见不鲜,诗人们有许多是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担忧自己的国家却无法报效国家,是古代诗句中经常出现的题材。 参考资料...
  • 真正的安静,来自内心
    答:不论这棵树是置身在庭院,还是独立于荒野。所以,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喜欢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尤其欣赏周国平的散文集,读他的《安静》,是用思考与哲理给一颗浮躁的心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
  • 比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诗句
    答: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