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花 观后感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马兰花观后感

从小我就听妈妈说过马兰花的故事,尤其是马兰花开花的口诀,我不打磕巴都能说出来:“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我多么盼望自己也能有朵神奇的马兰花呀!
今天,我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去看了电影《马兰花》,故事讲的是:马兰有一朵神奇的马兰花,只要他一念口诀,马兰花就会绽放开来,帮助实现人们的愿望。但是有一个叫藤妖的巫婆一直想拿到马兰花,霸占马兰村,统治天下。村里有一对双胞胎叫大兰和小兰,大兰懒惰贪心,小兰勤劳纯朴。善良的小兰和勇敢的马兰相爱了。大兰想要两样宝贝--金梳子和银簪,可它们在一位老婆婆(藤妖变的)手里,只有拿到马兰花才能得到它们。大兰冒充小兰,从马兰手里骗走了马兰花给了藤妖。藤妖一拿到马兰花就把小兰固定在一个水晶球里,把大兰变成了石像。藤妖怎么念口诀,马兰花也没有开放,而且马兰花还凋谢了。藤妖为了把小动物们赶出马兰村,和马兰及小动物们打起来了,眼看就要输了,这时奇迹出现了。小兰钻出了水晶球,拿着枯萎的马兰花跑来,藤妖设计让小兰掉进了河里,马兰冲进河里去救小兰,他们爱的力量让马兰花重新绽放了生命,他们念着口诀把藤妖变成了灰烬。最后小兰和马郎结婚了,她姐姐也不像以前那样自私了。

马兰花的故事已经流传了50多年,它告诉我们人不能太贪婪,善良一定能战胜邪恶!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 神奇的马兰花已经伴随了几代人的童年,成为了每一个中国孩子心底里最深的经典。 从50年代开始,《马兰花》的故事就在不停地一演再演。童话故事、话剧、黑白电影、戏剧、连环画、电视……马兰花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视野。大兰懒惰贪心了50年、小兰勤劳纯朴了50年、还有那只猫也令人讨厌了50年。 我女儿今年5岁,她虽然不知道马兰花的故事,但是她也会唱本文开头的这四句口诀,那是她从幼儿园里做游戏学来的儿歌。神话故事里让马兰花发挥魔力的那四句口诀,一直到今天还在幼儿园传唱,并且被编入了游戏继续传唱下去。又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马兰花》故事的经典呢? 2009年,在中国电影事业连续三年突飞猛进的今天,50岁高龄的神话故事《马兰花》又一次以全新的面貌跃上银幕,再次给电影观众送来了对不朽经典的回味与感动。 新版电影《马兰花》虽然是对经典的传承,但是它没有照抄照搬。新版电影与之前的各个版本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改变了故事的立意。过去的《马兰花》故事情节比较平淡,只是褒扬勤劳、批判懒惰——所以口诀里有“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这一句。而2009版电影则增加了为非作歹的千年藤妖,将主旨改成了善与恶的交锋。这一改动,无疑使故事更精彩、更符合当今观众的欣赏追求。——不过这样一来那句口诀似乎有点不相符了,只能说瑕不掩玉吧。 另外,2009版电影又在情节中加入了许多搞笑的细节,最让我难忘的两句搞笑台词是“可持续发展”和“养爪千日,用爪一时”。这两句中国特色的语句,到了特定的故事情节中,立即起到了捧腹的效果,以至于走出电影院后我还在不断地回味中。虽然这部电影的搞笑手段比起其它同类型电影来说有些不痛不痒,但是要知道改编经典往往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能够作这么大的改动,而且不失原来的优美、增加了不少的精彩,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情节平淡,画面平淡,人物平淡《马兰花》的原作是一部童话音乐剧。原作剧情这里不准备再说,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百度。这里要说的是,新的动画版《马兰花》与原作相比,有了不小的改动,首先作为主题道具的马兰花,由一朵神花变成了只是马兰山上到处都有的普通的花,马郎也由神人变成了马兰山上的普普通通的庄稼汉;其次作为剧中绝对反派的老猫和老狼(还有一个版本的介绍,说老猫是由老狼变的,这个无伤大雅),也不再是一出世就是为了当坏人的,老猫有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愿望,就是想像人类一样能够说话,而老狼虽然是重复着想用马兰花实现不劳而获的愿望的老主题,但却通过自己劳动的果实,认识到了劳动的美好,最后甚至还回归到了善.姑且不论改编的成功与否(这是下面将要谈到的问题),首先对编剧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表示敬意。相比较一些“XX动画化”或者是翻拍经典,不过是对原作的一种换了形式的复制,甚至都无法达到原作的精神,《马兰花》对原作所做的改编,实在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但是这又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说实话,我并没有看过原作,对《马兰花》原作的了解,来自于儿时看过的一本连环画《马兰花》,对其中老猫变成人形的面目狰狞,和变回猫后扑死小鸟的一幕印象极为深刻。《马兰花》的主题有教育人们要勤劳,不能不劳而获,这从里面那首经典的歌谣“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即可看出;但是,单靠“勤劳”这样一个抽象而宽泛的词汇,是不足以支撑起一部动画的剧情的,所以在原作中,事实上构成剧情并推动其发展的,是以小兰、马郎和小鸟为代表的善的阵营,与以老猫(老狼)为代表的恶的阵营的对立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而善打败恶,正义战胜邪恶的皆大欢喜结局恐怕是很多小观众都愿意看到的结局。据说童话音乐剧《马兰花》在上演时,出现了这样的盛况:“剧中老猫教唆大兰冒充小兰,并害死小鸟的卑鄙行径引起了小观众们的愤怒。当马郎号召小动物们一起来抓老猫时,老猫向观众席逃窜而去。许多热心的小观众情不自禁站起来帮马郎助威:‘追呀!快追!’‘抓住它!它在这里!’更有小朋友离开座位试图帮演员一起抓老猫。剧情发展至此,场内气氛掀起高潮。”

而在动画《马兰花》中,小兰与马郎还有小鸟依然是善良的,但老猫和老狼也不再是绝对的恶的代表。个人认为这样的设定是具有人性化的,但这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善与恶的对立是易于制造矛盾与冲突,并推动剧情发展的;如今取消了绝对的善恶对立,那么矛盾与冲突势必要向别处去寻。人性正因为没有简单的善恶而见其复杂,既然外部的矛盾不具备,就应该探求其内部矛盾,即由复杂的人性而引起的矛盾。而《马兰花》的剧情让我怨念的也正在这里。剧情进展过程中,有几处本可以成为极具张力的情节,然而不知是功力问题,还是编剧为避免什么有意为之,完全就是一片叶子飘进水里,波澜不惊啊~~~~

首先一处便是老狼怂恿大兰抢夺小兰的马兰花。对于狼的怂恿,大兰的回应居然是一句“我是有那个贼心,没那个贼胆”!天!是这个世界变了,还是我很傻很天真了?从谁那里随便白拿个什么,也不应该是这种态度吧?况且面对的是你亲妹妹的幸福啊,一点点的内心挣扎都没有么?居然还问狼“那你有什么好主意?”就算编剧不喜欢她,也不用把她表现的如此欠扁吧?

第二处是为了得到马兰花,大兰和老狼无意中使得小兰掉进了河里。个人认为这里本来应该是处理地很激烈才对,马兰花是普通的花,还有小兰没死,在这里都是未知,剧情在这里所交代的,就是大兰害死了自己的亲妹妹。话说是一个生命消失了哎,适当的煽点情,需要很费力吗?还是说会损失什么啊?怎么就那个样子的一笔带过了啊?

第三处就是简介里说到的,“背负着‘害死’妹妹的伏罪感,经过了风吹雨打、历尽了千难万险,大兰终于得到了马兰花,她终于可以向马兰花许愿,让妹妹‘活过来’了。”其实看这片子实在是因为被这句介绍萌到了,“背负”“害死”“负罪感”,印象里以往的国产动画,还没有哪一部用到过这么戏剧化的字眼。然而事实上是……失望啊,关键场,不论是情节还是画面都处理地及其平淡,“经过了风吹雨打、历尽了千难万险”,咳……我一点都么看出来的说……

前面废话了一大堆,其实后面的吐槽才是关键。我讨厌对于某部经典的动辄“动画化”,而事实上是尽毁:不但完全没有把动画这种影视表现形式的长处和优点发挥出来,反而是连原来舞台剧也好,真人影视也好的表现程度都达不到;所以我希望看到,但凡改编,能改编出一些新的东西来。然而《马兰花》的功课明显没有做够做到位,本来是想加入自己的思想去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反而弄的连高潮都没有了,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啊。

还有众人最后齐声朗诵马兰花的口诀,笑,国产的编编们还是,实在不行了就让角色像喊口号似的把主题喊出来呀?不过这一幕居然让我的心里稍稍暖了一下,仔细想想,实在是,适时响起的音乐的功劳吧。主题歌很好听,其余,有待改进。

今天带着岑岑去看了一部国产的动画片《马兰花》,这是根据任德耀先生同名舞台剧改编的民族奇幻动画大片《马兰花》,已被中宣部确定为建国六十周年重点国产动画献礼影片。这部投资高达1500万元的动画电影在保留原著特色的基础上,还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颇为引人关注。 对于为何选择《马兰花》这样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上影集团副总汪天云表示:“舞台剧《马兰花》影响了好几代人,大兰、小兰、老猫的形象,还有那首经典的童谣,“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大家都很熟悉、很亲切。感觉整个片子也是很具民簇的传奇特色。
马兰花是“幸福”“和谐”的象征,马兰花的五朵花瓣代表了“勤劳、善良、勇敢、诚实、友爱”的五种品德。马兰花是不会凭空给你幸福的,幸福和谐的生活需要通过努力共同创造的。我们应该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用我们勤劳的双手描绘美好的明天。 全剧以真善美贯穿始终,很有教育意义,值得一看。

岑岑看得特别认真,里面一个小老头是篮球巨人姚明配的音,哈哈,多新鲜呀。

看过某人给黄新德提意见文章,呼吁的多么的有力啊,只是通篇却没有对黄梅戏真正的症结作出结论。黄梅戏最核心的问题,是演员队伍的表演水平严重下滑和艺术教育队伍的素质的日益低下。从1956年到1980年,这段时间里毕业的黄梅戏演员,学过黄梅戏,京剧,庐剧,话剧,练习过刀马旦和武生的功夫,还学习了相声,小品,快板等曲艺,就连第一期的学生,虽然才3年,但是也都会翻跟头,耍刀玩剑,尤其是要提到1958年以后进入艺校的学生,他们的武生老师,是盖叫天的师弟,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当时所学的东西的全面。
然而从1980年开始,上层里面,尤其是其中的一个,喊着这些东西学了没用,都不要学了,只要学好戏就可以了,结果呢,从那个时候开始,安徽省艺术学校的学生的表演素质,顿时开始下滑了……
结果现在,文艺界了资格算老的,明确表示,要想摆脱黄梅戏的演员表演素质低下的问题,只有一个办法,不是什么政企分开之类的,(因为中国京剧院这样的团体也没有搞这些东西,但人家不也搞的相当不错吗)而是从根本上解决剧团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演员,唯一的出路,是把安徽省艺术学校和安徽省黄梅戏学校的行政归属问题解决掉,由目前的安徽省文化厅和安庆市教育局划给安徽省教育厅和安庆市教育局,但结局是安徽省艺术学校里面的黄梅戏老师,至少一半将在3年里面,淘汰出去,其实也不要奇怪,因为他们都是艺校最差劲的学生,自己连唱都唱不好,毕业时候,走后门进去了,虽然这样划归,会带来就业的麻烦,因为是两个系统之间进行交流,但是这是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不是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