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赐死美人甄宓,为何下令“以发掩面,口中塞糠而葬”?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5

三国时期不单单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谋臣武将,乱世佳人也是一大亮点。比如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她最初是司徒王允的歌姬,因为相貌出众的原因,王允以她为核心设下连环计,终于借吕布的手除掉国贼董卓。还有蔡文姬,她是鼎鼎有名的才女,因为战乱被匈奴掠走,在塞外做了十几年王妃后被曹操花重金赎回,她们的结局也比其他相貌出众的人都要好。 

而"洛神"甄宓却没她们那么幸运了,她先是成为袁熙的正妻,后来又成为曹丕的正妻,曹丕上位后成为魏国皇后,可没几年时间却被曹丕赐死,以发掩面,口中塞糠而葬。一国皇后死后竟然这种待遇,实在悲凉。

 冀州才女甄宓

甄宓出身于冀州富商甄家,他们家族世代贩粮,到了甄宓这一代已经富得流油,家里人一有空就买珠宝玉器、绫罗绸缎。甄宓因为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很敏锐的意识到现在的流民越来越多,假如家里这么奢侈的炫富下去很可能会出事,经常劝家里人少买这些没用的首饰,多囤一些粮食再收一些流民,这样才能维护家族。

尽管甄家财力雄厚,但邺城是一个千年城市,城内有很多流传了几百年的顶级家族,甄家一直想要上位却没有机会。反董联军解散后袁绍开始染指冀州事务,尽管当时冀州牧是韩馥,但甄家认为四世三公的袁绍有很大几率会拿下冀州,随即派人亲善袁绍,为袁绍提供了不少粮草支援。

当时袁绍光有名气但没有太大的实力,甄家这一行为堪称雪中送炭,袁绍成为冀州牧后大肆宣扬甄家,不仅为他们家拓展了很多商道和人脉,还让自己的二儿子袁熙娶了甄宓这个大美人做妻子。自甄家搭上袁绍这条线后终于从一个新贵富商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士族。

历史记载袁熙是一个"和事佬"类型的人,他知道论能力而言不如自己的大哥袁谭,论样貌不如三弟袁尚,在家中也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人。而甄宓认为这不是劣势而是优势,因为袁谭和袁尚不合已经众人皆知,以后两人必定会争权夺利。既然不想和兄弟夺权,那还不如申请到北方富饶的城市做主官,等两兄弟分出胜负后再返回支持获胜方便可。袁熙听后茅塞顿开,申请到北方重城上党郡任太守。袁绍惊讶于袁熙的开窍,当即同意袁熙的申请,并且还分给袁熙夫妇俩很多优质资产。

 官渡之战后被曹丕夺下

袁绍统一河北地区后写信给曹操把天子和朝廷送到邺城,曹操以许都很安全为由拒绝袁绍,随后袁绍以曹操软禁皇帝为由负领二十万兵马南下,曹操同样整合手上所有的力量迎敌,官渡之战就此爆发。战役初期袁军的优势很足,袁绍身边谋臣如云武将如雨,再加上河北四州丰富的物资,不论兵装还是粮草都可以源源不断送到前线。而反观曹操这些年一直在打仗,整个中原地区满目疮痍,甚至连士兵的粮草都撑不过4个月时间,很多曹将暗中写信投降袁绍。但曹操不论智谋还是能力都远胜袁绍,终于用多场小胜仗换到了奇袭乌巢的机会,当时乌巢囤积了袁绍大军的粮食补给,却被曹操一把火烧了个精光。没了补给的袁军当场崩溃,袁绍气急攻心撒手而去。袁谭袁熙两兄弟为了夺权竟然不顾曹操这个外敌,两人相互间攻打。

袁谭不敌袁尚只能写信给曹操求援,曹操趁机领兵北上吞并了袁谭的部队然后攻打冀州大本营邺城。本次攻城由年轻气盛的曹丕指挥,曹丕为了快速破城愿意破城后搜刮得到的财物分出三层给将士,在利益的驱动下邺城果然很快沦陷。曹丕亲自带队攻进袁家,俘虏了除开袁谭、袁熙、袁尚之外的所有家眷。甄宓因为出众的美貌,当场被曹丕拿下,事后请求曹操同意甄宓做自己的妻子。作为冀州新主人的曹操同样也想交好冀州士族,当场同意曹丕这个要求。甄宓因为是曹丕正妻的关系,曹丕成为魏王时甄宓晋升为王后,当曹丕称帝后甄宓也成为了魏国第一任皇后。

曹丕疑心病发作

其实曹丕、甄宓两人成亲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感情一直很好,这主要是曹丕还没上位,也需要甄宓背后所代表的冀州士族们的支持。但当他上位之后情况却变了,因为公务繁忙经常冷落甄宓。这种情况其实也正常,毕竟当时曹丕位高权重,甄宓也已经年老色衰。但曹丕的母亲卞太后得知这个消息后因为甄宓非常孝顺,出于偏袒甄宓的原因竟然数落曹丕。

早在以前卞太后就非常偏袒曹植,也一直怂恿曹操立曹植为接班人,卞太后的态度让他又想起了自己非常痛恨的弟弟。再联想起当年攻破邺城后曹植竟然多次给甄宓写情诗,甚至连甄宓成为曹植的嫂嫂后曹植还特意做了一首《洛神赋》,表示自己的相思之苦。多种念头在曹丕心中生根发芽,以至于直接赐死甄宓。

事后曹丕冷静下来已经后悔,毕竟赐死发妻这种事在那个时代会被很多人诟病。再加上曹丕本人比较相信鬼神之说,担心甄宓在地下乱说曹丕的薄情寡义和各种坏处,于是很心虚地命人将她以发掩面,口中塞糠而葬。

甄宓对于曹丕而言其实不单单只是一个妻子,更是一份政治助力。因为自从曹操吞并袁绍所有领土后就把自己的重心放在河北四州,特别是冀州。这是因为曹操原来的领地不论人口、资源都没有河北的好,他自然会独占这块肥肉。

而甄宓一家人是冀州的豪强,两次成功站队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冀州豪强的代表,乃至整个河北士族的代表。曹丕之所以能够上位,除了他作为长子的身份和部分将领支持外,因为甄家的关系,河北士族对他的支持同样很多,所以最后曹操才选了更有优势的曹丕做继承人。但这么重要一个人却被曹丕猜忌赐死,变相也能知道曹丕心胸有多狭隘。



因为她曾经嫁给过袁绍的儿子,本人还非常的有才华,在曹操与袁绍对抗时,她们家族为袁绍提供了不少的粮草,所以曹丕非常记恨她,才会下令处死她。

因为觉得甄宓丢人。这样她就没办法以脸示人,同时也没办法将这丑事说给别人听。

因为甄宓是曹丕的发妻,而且他赐死甄宓并不是言正言顺的,更多的是听了郭女王的挑唆。甄宓之所以“以发掩面,口中塞糠而葬”是让她去世后有怨无处诉,让他自己心安而已。

  • 以发遮面,以糠塞口,为何美女甄宓是这样的死法?
    答:因为这样别人就看不到她死了之后的狰狞之状,大美女到死都想让别人记住自己美的样子。
  • 甄宓死后,为何曹丕将她“被发遮面、以糠塞口”?
    答:甄宓是绝色美人,曹操和曹植都很爱慕她,但是甄宓却嫁给了曹丕。曹丕登基后,杀了甄宓,将她"被发遮面、以糠塞口"。不过在曹丕赐死甄宓以后,自己也后悔了,但已经来不及。而且这件事对曹叡影响很大,造成了曹叡和曹丕之间的隔阂。曹叡一直对母亲的死耿耿于怀,母亲死后他受到冷遇战战兢兢,从他写出...
  • 甄宓死后被人“披发遮面,以糠塞口”,为何会受此侮辱?
    答:甄宓被曹丕下令斩杀,郭贵妃知道甄宓的死和自己有很大的关系,内心十分害怕。以前的人都迷信,郭贵妃害怕甄宓死后到地底下会向阎王爷诉苦,控告自己,郭贵妃于是就将死后的甄宓给披发遮面,以康塞口,来让地下的人认不出甄宓,也让甄宓说不出话来。这样以来就没人知道是自己陷害的甄宓了。
  • 三国的甄宓姿容绝色,被曹丕赐死还要以发遮面、用糠塞口,这是为什么?
    答:甄宓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她是生病而死,曹丕得知消息之后非常伤心,他的儿子在她死后追封她为皇后。而另一种说法就是。甄宓被曹丕所杀。很多人说曹丕后来移情别恋,宠爱一位姓郭的夫人,这位郭夫人对甄宓使手段,栽害甄宓,让曹丕怀疑她对自己不忠,气恼之下的曹丕赐死了甄宓。可是清醒过来以后,他...
  • 惨遭曹丕赐死的甄宓,为何下葬还被以发遮面、用糠塞口?
    答:甄氏被冷落,心里自然愤愤不平,平时难免有些怨言。还写了一首《塘上行》表达心中的哀怨。曹丕最宠爱的妃子郭贵嫔趁机在他面前不断挑拨离间,说甄宓写这首诗是在怀念前夫。已经不喜欢甄宓的曹丕勃然大怒,心想:“既然你还想着前夫,我就让你去见他吧。”于是曹丕赐死了甄宓。郭皇后害死甄宓以后做贼心虚...
  • 甄宓被赐死后,为何在下葬时还要将她“被发遮面、以糠塞口”?
    答:但是岁月总归会打破一些美好,比如说曹丕和甄宓之间就是如此。曹丕称帝没多久以后,他居然赐死了自己的妻子甄宓,而且在下葬时还将她被发遮面、以糠塞口。这样做时源于古代人对鬼神的崇拜,他们觉得这样就可以让死者在阴间无脸见人且不能说话了。那么曹丕为什么要如此对待美女甄宓呢?曹丕对甄宓感情的转变...
  • 甄宓被曹丕赐死后,在下葬时,曹丕为何还要将她"被发遮面、以糠塞口"?
    答:甄宓是曹丕的原配夫人,魏明帝曹叡的生母,38岁时被曹丕赐死,甄宓死后被人“披发遮面,以糠塞口”。是谁侮辱死后的甄宓呢?这个人不是曹丕而是曹丕的宠妃、甄宓的情敌郭照郭女王,郭贵妃为何这样做呢?说来话长,甄宓原本是袁熙的新婚妻子,袁熙是袁绍之子。建安九年(204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留下...
  • 一代美女甄宓被皇帝赐死,为何死前她“被发遮面以糠塞口”?
    答:在曹丕赐死甄宓之后,又被封为皇后。郭女王成为皇后之后,更加的兢兢业业,树立自己美好的皇后形象。不过她的晚年要比甄宓幸福多了,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登位,封她为太后。只可惜郭女王福气并不深,在曹丕的儿子登位仅仅几年之后便因病去世。三、两人之间的恩怨而郭女王之所以要甄宓被发覆面以糠塞口,...
  • "三国第一美女甄宓被赐死后,曹丕为何将她""被发遮面、以糠塞口""?"
    答:那个时候郭夫人也当上了皇后,也就是郭皇后。郭皇后上位后,就开始针对甄宓了。经常在曹丕面前说曹丕的坏话,也许曹丕早就看不惯甄宓。在后来就赐死了甄宓,据说当天晚上他做梦梦到了一缕青烟。郭皇后说怕是有人冤死,于是郭皇后就让曹丕下令将甄宓“被发遮面以糠塞口”。甄宓的死其实有很多版本...
  • 甄宓在下葬之时,曹丕为何要把她“被发遮面、以糠塞口”?
    答:甄宓不仅有美丽的容颜,而且性格温柔善良,二婚嫁给曹丕为妇后,相夫教子谨慎恭顺,被宠爱了二十年。但曹丕称帝后却听信郭女王之谗言将其赐死,而且下葬时甄宓被发遮面、以糠塞口。也就是说,解散甄宓的头发,盖在甄宓的脸上,同时在甄宓的嘴里塞上糠。虽然我们并不知道曹丕这是出自于什么习俗。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