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烦恼?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5
一、
起心动念皆是因,当下所受即是果。
为何世间众生多有烦恼与痛苦,就是因为我们多数人并不具备超越世俗烦恼的心,甚至我们就连自我觉知的智慧都没有,就像《道德经》之中所说“自知者明”的道理一样,能自我觉知才是真正的明了,可惜世间多数人并不具备这种明了之慧。
既然我们并不具备自我觉知的智慧,就无从谈起超越世俗的念头,所以自然需要在颠倒梦想之中纠缠,并且因此犯错。
最后不仅要在错误之中产生烦恼痛苦,也要承担错乱念想所带来的人生厄运。
而所谓修行,修的就是这些念头,减少贪嗔痴慢疑对自己的支配,真正做到用清静心为自己塑造一个更平和的人生,这是人生的智慧,更是人生福德的前提。
正如了凡先生说:“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世间多数人都是看不到这层智慧的,或者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不能从内心去体会这种状态,所以大多数人在避祸求福的过程中,都是站在细枝末节的层面,行使着和事物本质完全背离的愚痴手段,用本末倒置的方式去追求自己期待的人生结果。
这是一种妄想,更是错误的开端。
比如说一个人想要获取一段相对平稳的人生,他就要做到看清贪欲对自己的蛊惑和支配,从贪欲的牢笼中挣脱出来,站在相对理性客观的角度审视自身拥有的条件,在自身能力和德行不配所求高位时,不过度强求,不攀缘,不附会,让自己所期待的事情合理的出现。
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追求人生所期待的结果,也能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相对稳妥,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以此避免波动对自己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但是大多数人却看不到这一点,于是在贪欲的蛊惑下,总是攀附着去追求一些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并且绞尽脑汁的想通过一些世俗认为的“捷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说有的人绞尽脑汁地去参加饭局,或者通过其他方式为自己获取人脉,他们总是过高估计了人脉对人生存在的价值,最后却让自己大失所望。
甚至有的人会通过一些违背道德与法律的不上台面的方式,只为满足自己的欲望。
这都是世俗之人因为欲望驱使而做出的愚痴荒唐,而我们人生糟糕的状态不止于此。
再比如,如果一个人想获得良性和谐的人际关系,他就不能只看到自己所看到的世界,而应该回头看看自己的内心。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期待自己能获得一个良好的人际圈子,能遇到相处舒服的人,但是当多数人只带着这种期望寻求和自己能够合拍的伴侣时,却从来没有审视自身,看看自己是否具备获取这种关系的心念。
其实很多人在生活中人际关系并没有自己所期待的那么好,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他的运气不好或者他身边的人都很糟糕,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怀着一份与他人格格不入的嗔心戾气去面对世界的。
一个人心里面都不阳光的时候,他怎么能够在这个世界去获取温暖呢。
所以对于这种人来说,应该做到的就是不管世界在你面前呈现什么样的状态,都能保证自己用温暖和顺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
二、
我们与这个世界,与他人,其实就是个人与镜子的关系,你是用什么样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世界这面“镜子”,就会回馈给你什么样的面貌。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理解这一点,因为有人觉得自己总会遇到这样一种人,就是不管自己怎么去善待他,对方总会以尖酸刻薄来回报,正是这样的状态,让他们忽略了以德报怨这个境界的魅力。
虽然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的确存在,但其中的道理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极端,一来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恶,只是情绪与立场产生的错觉,二来,是因为多数人虽没有十足的好运,但是运气也不至于真的这么差。总而言之,只是我们没有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当然,如果真的遇到了一些极端案例,比如碰到十恶不赦的人,那就要及时远离了。)
很多时候当我们以为别人并不友好的时候,只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到足够温暖,人心都是温暖友爱的,当你足够平和善意地去对待别人时,哪怕和别人之间有一些小小的隔阂,也会在你的这种善意中逐渐化解。
但是当你做不到纯粹的平和与善意,别人稍微对你有些尖酸刻薄的时候,你就马上以相应的姿态还击,甚至别人还没有表现出恶意,自己倒因为别人一些有意无意之间的话,而生出戾气,这不就是问题所在吗。
所以很多时候,看似是这个世界存在的问题,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只是因为自己看不清楚念头而导致的悲剧结果。
在我们的意识中,自己与世界都是分离的,但其实不管从佛家还是道家的智慧来说,我们与这个世界都是一个整体,自己的起心动念即是因,当下所受即是果,而在你并未觉察到这种智慧之前,都是在用糟糕的状态面对“自己”,
所以不管我们想走什么样的路,或者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不妨回头看看自己曾经的念头,或者自己当下的心念状态,因为这些才是人生的因缘根本,与其在这个世界像无头苍蝇一样寻找一些自己寻找不到的结果,倒不如回头看看自身,找一些自己可以抓得住的因缘。
我想,用向内探寻的智慧生活,比毫无目的地向外摸索,更能让我们获取一种良好的人生体验。
在起心动念处修行,才能获得我们想要的结果。
作者|国学书舍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修行人生活中遭遇的一切
一切苦恼都是考验
一切烦恼都是过关

  • 学佛人的烦恼
    答:俊男美女比较以自我为中心,有我慢优越感,与之相处会有一番痛苦磨合的,往坏处想,还有可能来个红杏出墙,给你带绿帽。站在修行人的立场,孝字非以钱财面子为先,应以自度度他为先,讲白了就是救己、救人的精神灵魂为先。人生百年,不好好掌握,只会永远活在红尘烦恼中。
  • 修行的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起心动念?
    答:世间诸多烦恼与苦痛,源于人们未能超脱世俗的困扰,甚至未曾拥有自我觉知的智慧。《道德经》有云:“自知者明”,能自我觉知的智慧,是真正的明了。然而,世间大部分人并不具备这种智慧,因此难以超越世俗的念头,反而在迷乱中纠缠,因此犯错,承受由此带来的烦恼、痛苦和厄运。修行,就是修这些念头,减少贪...
  • 修行人面对违缘,对境的时候怎麽办
    答: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以什么保护?以正知正念来保护。不让烦恼生起来,不让这些烦恼把自己所积累的善根、福德偷走、抢走。一旦内心起烦恼,相续就被染污了,当下也是痛苦的,过后这个果报更严重。其实内心如如不动,这也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修行,在对境中修炼,最后一定做到。
  • 学佛之后还是敌不过烦恼该咋办呢?
    答:这很正常,就好比我虽然努力学习了,但成绩仍然没看到提高一样。但努力没用吗,努力是有用的,只是因为以前亏欠得太多,所以还要继续加大量的长期努力,才能填补以前欠缺的地方。烦恼也是这样,我们无始以来没干别的,就是在串习各种烦恼,我们从来没解脱过,从来没离开烦恼过,所以已经任运自成轻车熟路了...
  • 怎样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答:烦恼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修行也同样要如此,要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而且还要不能有疲厌,不能有满足感。这个很现实啊!我们不管是年老的人也好,年青的人也好,一定要把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同时来解决。要在生活中解决生死问题,在解决生死问题的同时来生活。这样才是我们修道者、求道者的生活。能如此,我们一天24...
  • 修行的人有没有烦恼
    答:一般来说,成佛之前都是有烦恼的,只是烦恼轻重而已。一般来说,真正懂得修行的要旨,明白万物一体乃至万物合一道理的,烦恼已经很轻了,只不过有这个肉身,难免还有有某些情绪或欲望,包括某些下意识的想法,这需要长期修行才能消除。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 如何做到佛教中所说的观照自己 观照内心。静心下来找出了痛苦的根源...
    答:他们可以提供更具体的建议和支持,帮助你更好地处理内心的痛苦和烦恼。总之,佛教中的观照自己和观照内心需要个人在静心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并接受自己。在此基础上,努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以增加自己的内心平静和幸福感。如果自我修行无法解决问题,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
  •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答:处处知道随顺因缘,处处知道成就善法,处处知道以菩提心面对一切人、一切事,以大悲心面对一切的苦难。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不要把佛法与世法对立起来。修行不能走极端,学习佛法不能走极端,要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佛在我们的心中,净土亦在我们的心中。心净即是佛土净。心迷即是众生,...
  • 面对人生的诸多烦恼,该如何看待和解脱出来呢
    答:上"死"字,广东人忌讳"四"字,因为"四"是"死"的谐音,春节期间说话尽量避开"四"字,可见人们对死这种现实的畏惧逃避。"烦恼"是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人类必然存在烦恼,如何面对烦恼呢?一般总是采取逃避的态度,比如出去旅游、散心、看电视、跳舞、唱卡拉OK、打麻将、喝酒、吸毒等藉这种种活动来逃避自己,古诗曰:...
  •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答:由于这种误解,使得许多人自决于佛法智慧与真理的大门之外。再从佛教界自身来说,许多佛教徒因为对经教缺乏研习,未能树立佛法的正见,面对社会的误解,自然也无法分辨。 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对待修行和日常生活?消极或是积极?禁欲或是纵欲?自利或是利他?这一系列问题,不仅社会对此有诸多争议,即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