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变化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2
  一条路,艰辛走过;一条路,风雨兼程;一条路,见证的是沧海桑田的巨变;一条路,记录下的是成都交通与共和国共同成长,与成都市共同的发展之路……
  六十年斗转星移,六十年挥汗如雨。

  1949年到2009年,从上千个村不通公路到村村通水泥路,从全市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到县县通高速公路,从只能靠仅有的30余条公交线路出行到快速公交、地铁、轻轨、城际铁路纷纷进入人们生活,从市区到近郊区县需要整整走大半天到全域成都1小时交通圈的形成……60年来,成都交通的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密如蛛网、宽广通达的高等级公路遍布在城市的东西南北,绵延于川西平原的四面八方。

  成绩固然可喜,但成都交通人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在区域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只有将成都率先打造成为西部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占据先机;只有着力构建起一个既覆盖“全域成都”又辐射中西部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才能为实现“新三最”目标提供最有力的交通保障。

  于是,成都交通人又勇敢地挑起了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主枢纽的重担,按照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成都市委、市政府城乡统筹发展思路的指引下,扎实推进成都交通事业的全面建设。

  一场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大会战正在悄然打响, 一张让人充满无限遐想的“全域成都立体交通网络”正在逐渐形成……西部最大的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必将崛起在四川成都!

  一个故事

  过去:只有一条老路 到趟都江堰就要半天时间

  回顾60年成都交通的发展历程,就不得不提到成(都)灌(县)路——成都历史上的第一条公路:从坑洼不平、行车困难等外路到现在正在改造的6车道快速通道,60年来,成灌路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成都市交通志》记载,建于1925年冬的成(都)灌(县)马路,是成都市的第一条公路。但由于当时的公路均是在各地军阀把持下修筑,多数为土路,路面凹凸不平,行车困难,有“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的说法。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包括成灌路在内的成都市主要公路仍然处于等级很低、通而不畅的状态。“那时候,我们到都江堰去一趟就需要整整半天时间,清早就要出发,中午才能到,”说起成都公路的发展历程,与公路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市交委建管处处长高月谨感慨万千,他说,成灌路虽然大大拉近了成都与都江堰的距离,但远远不是现在所想象的方便与快捷。

  “公路通过的场镇特别多,有的时候过一个场镇就要半小时一小时;再加上交通秩序混乱,车辆拥挤,事故频繁,堵车严重……通行能力的确是十分有限,”高月谨说,不仅是成灌路如此,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全成都一、二级公路总共才只有17公里,仅占公路总里程的0.4%,整个成都公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十分有限,“那个时候都江堰、蒲江、邛崃这些三圈层郊县的同志到成都来开会,为了能够确保赶得上,都是头天下午就要出发,晚上住在成都。”

  高月谨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市公路部门依靠群众,采取民工建勤和民办公助的方法,对全市的公路进行过一次大面积的拓宽改造,成灌路也成为了我市第一条通过机械化方式进行路面铺筑的公路,“原来那些老路上铺的沥青,重车一压、太阳一晒就软了,这次改造后这样的情况就不存在了。”不过,尽管路面状况在上世纪80年代末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整个公路路网的密度依然很低,且在路网中“占大头”的仍然是三级路、四级路,甚至等外路,“出行还是很不方便,开车需要半天才能到三圈层的情况依然存在。”

  现在:走高速走快速通道 半天办完事还可以打来回

  “清早出门、中午才到”的局面终于随着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通道等高等级道路的大量修筑而彻底打破:1993年5月1日,成渝高速公路成都至简阳段通车,结束了四川、成都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此后,成绵、成雅、成乐、成南、成灌、绕城……一条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大大拉近了成都与周边区(市)县的联系,直到2004年10月1日,随着成温邛、成彭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成都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一环+八射”高速公路网的形成,成都交通的发展也走上了“高速时代”。

  “现在我们通知早上9点开会,最远的都江堰、蒲江、邛崃、金堂的同志都完全赶得上,再也不用提前一天来了,”高月谨说,成灌高速公路于2000年7月建成通车后,都江堰到成都40多公里的距离,最多只需要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加上进城也就是1个小时多一点,“吃过早饭再走,刚好合适。如果会结束得早,能开车回都江堰吃午饭。”

  未来:坐地铁快铁 30分钟到青城山耍

  现在,随着成灌快速路、成郫灌干道(IT大道郫灌段)、国道317线老成灌路的等一系列交通建设项目的相继上马,从成都前往都江堰将不再只有成灌高速一条“独木桥”可以选择,而是将形成“多通道、多方式”并存的局面。“成灌快速通道最快今年年底就可以通车,成郫灌干道明年通车,老成灌路的改造也将在明年上半年完工……到那个时候就又是另一种局面了,”说起近几年来成都公路建设的“大步流星”,高月谨抑制不住的激动,他说,道路的建设,不仅是改变了人们的出行环境;更重要的是,它给沿线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作用。

  更让人兴奋的是,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路,这一我市首条连接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市)县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从去年开始动工兴建,更是给沿线群众带来了无限憧憬。到明年5月全线建成通车后,乘坐最高时速达200公里的电动车组列车从青城山来到中心城区,耗时不超过30分钟。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活中将随时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个周五的下午,结束了一周繁忙工作的你就近“钻”入地下,通过换乘地铁来到地铁2号线郫县犀浦站,无须出站便直接登上成都至都江堰的城际列车,不到30分钟的时间,便已经来到美丽的青城山脚下,淡淡清风中,与三朋四友喝着夜啤酒,吃着冷淡杯,摆摆龙门阵……“大餐”过后,“洗”去一身疲惫的你再坐夜班动车原路返回市区家中,不过才晚上十一、二点而已……

  一串足迹

  □1963年,全省第一条黑色路面——川藏公路成都至新津段告成,继后成阿、川陕、成渝、成温邛、成彭等公路也由泥结碎石路面改铺筑成黑色路面。

  □1979年,全省第一条一级公路——川陕公路梁家巷至天回镇段加宽改造工程完工,成都市高等级公路实现零的突破。

  □1993年5月1日,成渝高速公路成都至简阳段通车,结束了四川、成都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2001年12月16日,全长85公里、总投资43亿元、当时全国建成的通车里程最长的城市绕城高速公路——成都绕城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宣告我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状+放射”的高速公路网。

  □2004年7月,累计投资18.5亿元,全市新改建6700余公里的村村通水泥(沥青)路工程宣告完成,成都在西部省会城市中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这一战略目标。

  □2004年10月1日,伴随着成温邛、成彭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成都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

  □2005年12月28日,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06年5月29日,随着命名为“成都号”的荷兰皇家航空波音777—200大型客机顺利降落在双流国际机场,成都乃至中西部地区第一条直飞欧洲的国际定期客运航线正式开通。

  □2008年11月4日,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路开工建设,这是西南地区首条城际快速客运专线,也是我市首条连接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市)县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2008年12月29日,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新建成都铁路东客站双双开工,标志着穿越成绵乐片区的城际客运专线正式动工兴建,也意味着全国铁路六大枢纽客站之一、西部最大的铁路客运站——成都东客站进入正式建设阶段。

  □2008年12月31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和新航站楼工程正式开工,项目建成后,这一西部最大的航空枢纽港和客货集散地,年飞机起降架次和旅客吞吐量均将超过2008年的2倍。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建成后,成都也将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国内第四个拥有机场第二跑道的城市。

  一些变迁

  道路建设翻天覆地:

  60年 从没有高等级公路到县县通高速

  翻开成都公路交通史,映入眼帘的是这样的一段文字记载:1949年,成都市有公路497.3公里,路面大都破烂不堪;有桥梁118座,总长3329.8米,除少数石拱桥为永久性桥梁外,区域都是半永久或临时性桥梁。到上世纪70年代末,全市公路总里程仅有4763公里,且没有形成公路网,断头路多,从成都市区到区县的公路更是弯多、路窄、等级低,混合交通流量大。全市有5个乡和1015个村不通公路,四级路和等外路占了公路总里程的4/5,等外路中又有2/3是土路,雨季不能行车,全市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更谈不上快速直达的高速公路。公路“通而不畅”已影响到城乡之间的联系和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着成都经济的发展。

  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则是这样的数据:2007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8982.8公里,高速公路438.8公里,一级公路647.6公里,二级公路1697.7公里;到2008年底,成都市域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9472.617公里,公路密度157公里/百平方公里,不管是路网密度还是道路等级,成都的公路水平在全国都处于一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不断深入推进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市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和“县县通高速公路”两大宏伟目标,从而彻底改变了成都交通“通而不畅”的面貌,“出门还要看天气”,“天晴就通、下雨难行”的历史一去而不复返。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想回家,开车1个多小时就回去了,想想我刚来成都那会儿,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一次得走上半天时间,”对于“县县通高速”和“村村通水泥路”带来的巨大变化,老家在大邑农村的老王禁不住啧啧称赞,他说十几年前回一趟家那可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转公交车、坐中巴车、走路、坐拖拉机,实在是“麻烦得很”,遇到下雨更是只有打消回家的念头。而现在,高速公路通车了,水泥路更是通到了家门口,“管它天晴下雨,开车带老婆孩子回老家看爷爷奶奶,说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方便得很哦。”

  人们出行畅通快捷:

  60年 从转车半天到公交车通达城乡各地

  从中心城区前往周边二、三圈层区(市)县,不用到客运站买票坐车,而是在最近的站点坐公交车,也无需久等,票价还非常便宜——即便是在10年前,这都还是大家想都不敢想的事,“从县城坐中巴车到成都,不堵车,不要等太久,那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就是这想都不敢想的事,却在我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很快实现:2003年4月28日,随着我市连接中心城区与郊区的第一条城市公交线路——百花中心站到温江公交站的309路公交车的正式开行,“坐便宜快捷的城市公交到郊县”这一广大群众心中的美好愿望终于变成现实。仅仅到2004年底,我市便已开通中心城区直达郫县、龙泉驿区、温江区的城市公交线路12条,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初见成效。说起公交车开出城开进区(市)县,沿线群众总会乐呵呵地说,“出门就有公交车坐,我们和城里人没啥两样了。”

  从2005年开始,全市交通部门加大了工作开展力度,依托城乡路网优化、重点镇建设等有利因素进一步推动了城乡公共交通客运一体化进程,到2007年底,我市已实现公交化改造以及新增公交线路和准公交线路共141条,龙泉、新都、郫县、温江、双流、华阳六个相邻组团开往中心城区的所有客运线路全部实现了公交化改造,二圈层及全市30个重点镇实现镇镇通公交,全市三个圈层的城乡公共交通客运市场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市域范围内的公交出行条件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随着一条条通往二、三圈层的城市快速通道相继建成通车,一个覆盖“全域成都”的快速路网体系的逐渐形成,更是进一步方便了广大城乡居民的便捷出行。“根据快速通道的建设规划,快速通道在建成以后都规划要开通公交线路,很明显,开行于快速通道上的公交线路肯定都是‘快速’的,”市交委负责人高兴地说,在“全域成都”的快速路网之上,还同时覆盖着一张快速公交网,“快速路通了,快速公交跟着上。”这样,市民在市域内就可以坐着快速公交走快速通道,速度提上去,票价降下来,实现便捷、惬意地在全市范围内轻松穿行。

  一份展望

  全域成都:形成1小时交通圈

  让人兴奋的还远远不止这些。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响亮口号,为成都交通建设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也提供了重大机遇。随着宏伟的《中西部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战略规划》的出炉,一幅“全域成都”内便捷穿行的美妙蓝图已跃然纸上……

  根据市交委最新披露的“全域成都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9—2030)”,成都市域内将建设的轨道交通线路包括:全长323公里的9条地铁线路,全长373.7公里的7条客运专线和全长111.9公里的旅游铁路。以此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全域成都”的交通构想更是让人们对未来市域内的便捷穿行充满期待:中心城与外围8个城市之间,将形成由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及4车道以上干线道路共同组成的快速度、大容量、多方式交通走廊;30个小城市及60个新市镇与所在区域的中等城市实现以4车道以上干线道路连接,600个中心村对外通道实现双向2车道连接。当这一美好蓝图全部变成现实的时候,就算从三圈层一些边远的乡镇出发,通过农村公交到最近的轻轨站或是城际铁路站换乘,通过最快捷的轨道交通进城,也不会超过1个小时,市域内将实现1小时交通圈。

  而在中心城区内,随着9条地铁线路的相继建设,整个中心城区内将形成一个不超过30分钟的地铁网络;再加上城市公交的大力发展,“快速公交+干线公交+支线公交”三级结构网的形成,城市快速公交将与轨道交通协调发展组成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那个时候,中心城区的出行将变得迅捷无比,都市区半小时交通圈将宣告形成,”市交委负责人满怀憧憬地说道。

  畅行全国:8小时通江达海

  市域范围内道路建设密如蜘蛛网,人们出行畅通无比;走出成都,成都市民仍然可以享受到最快捷的出行服务。高速公路“两环+12射”,铁路“两环+12射”——不管是公路,还是铁路,成都对外交通的未来蓝图都让人兴奋无比。

  尽管早在2004年就已经是西部地区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城市,境内已建成“一环+八射”共437公里的高速公路,但成都从来没有因此而停下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主骨架的步伐。根据规划,未来成都还将新增环成都经济区、成什绵、成自泸、成南(巴)、成安渝、第二机场高速公路,实现从成都直接放射出去的高速公路达到12条,远景形成“二环+十二射”的高速公路主骨架,成都境内高速公路规划总里程将达到约800公里。

  随着全省高速公路路网的逐渐形成,以成都为中心,将实现成、德、绵、乐高速公路2小时交通圈和成渝城市群经济圈高速公路4小时交通圈,除西面的马尔康、康定和南面的西昌、攀枝花之外,市民通过平均时速在100公里以上的高速公路前往省内各主要城市,都可以实现4小时之内互通。

  铁路方面,按照国家发改委确定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和四川省灾后重建规划,以及铁道部和四川省签订的部省纪要,成都将在既有宝成、成昆、成渝、达成4条铁路的基础上,新增成西客运专线、成兰铁路、成贵客运专线、成渝客运专线、川藏铁路、川青铁路、成都—西宁—张掖铁路和成昆铁路新建双线8条出川铁路大通道,以成都枢纽为中心的放射线将达到12条。按照目前的规划、建设进度,5年过后,这12条放射线成都段都将建成通车,成都便将形成一个内外两环、连接12条出川大通道的“两环+12射”铁路路网格局。

  随着这一系列铁路项目全部建成,成都至绵阳、乐山、内江等地将形成半小时交通圈,至重庆、广元、宜宾、雅安等地形成1小时交通圈,至西昌、康定、西安、贵阳等地形成2小时交通圈,至兰州、郑州、武汉、长沙、昆明等地形成4小时交通圈,至北京、广州等地形成6小时交通圈,至沈阳、上海、格尔木等地形成8小时交通圈,成都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交通枢纽的地位将得到全面巩固和提高。

  通达全球:15小时走世界

  飞机,世界上最快速的交通工具。立志要打造成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成都,当然也会全力打造一个国际性的航空枢纽,使成都在区域竞争中占得先机。

  为满足客流迅速增长的需求,从去年开始,我市便已经正式启动了第二跑道和新航站楼的建设,按照2015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80万吨、飞机起降量32万架次为目标设计,项目总投资为133.56亿元。目前,第二跑道即将投入使用,新航站楼建设也已经全面开工,2011年建成投入使用,成都作为西部地区最重要航空枢纽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而随着航空业的迅猛发展、支线航班的愈发增多,成都的航空客流量必然还会大幅攀升。为满足未来航空发展的需求,具有前瞻性战略目光的成都交通人又按照国家规划成都大型机场的初步定位,对成都第二机场的选址进行了多次深入论证,规划在成都建设第二机场。规划中的成都第二机场将预留5条以上的跑道,最大可满足年客运吞吐量80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200万吨的需求。同时,第二机场还将开通10条以上国际直达都市区航线,并加密半径100公里的支线机场15点布局,从而打造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国际复合型枢纽机场,在成都最终形成“一市两场”的布局。

  “今后,成都市民飞往世界各地,都不再需要像现在这样,必须飞往北京、上海或广州等地转机,而是从成都直飞目的地。”根据规划,未来成都将增强与世界各大主要城市的联系,构筑起一个国内的2小时航空圈,快速通往北京、上海、广州、拉萨等东南西北各主要城市,一个亚洲范围内的4小时航空圈,快速通往日本、新加坡、蒙古、巴基斯坦等东南西北周边国家,以及一个世界范围内的15小时航空圈,快速飞到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东南西北世界各地。

  宏伟蓝图已然绘就,快马扬鞭加快建设。市交委主任胡庆汉说:“当蓝图变成现实的那一天,我们通江达海的梦想就会实现,蜀道难行的历史将一去而不复返,成都将真正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那时的我们,不管是上天,还是入地,不管是市内穿梭还是通达全球,都将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方便与快捷,生活在成都的我们,是最幸福的!

  • 成都新规划“剧透”,这些变化意味深长
    答:成都瞄准了城镇人口的增量,预计到2035年将新增575.7万人口,这一数字相当于再造一个中等规模城市。然而,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数字对比。东部新区人口增长势头强劲,彭州市等部分区域的人口则呈现下降趋势,天府新区和东部新区成为扩张的焦点,郊区新城则面临调整与优化。规划调整了东部区域,...
  • 作文:成都变了。(500字)
    答:三环和外环建成后,二环路成了市中心,公路四通八达,从城北到城南一个小时的时间,只要一元钱就可以乘坐了。地铁给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成都人民一般都住在或者租在离地铁站近的地方,因为这样出行很方便;地铁让许多开车的人去乘坐,这样减少了废弃的排放,很环保,我们还可以乘坐地铁去城...
  • 日新月异的成都作文400字
    答:成都的变化很多很多,多得数也数不清 。成都是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成都是休闲,美食之都;成都是文明之都。成都就像一幅五颜六色的油画,
  • 作文:成都变了。(500字)
    答:生活变化 以前成都人基本都是三餐吃素,一周改善生活。现在,只要到了午餐或晚餐时间,那大大小小的酒店、餐馆、火锅店到处都座无虚席,甚至排着长队。以前的节假日,成都人只有宅在家里看电视。现在人们经常结伴到近的农家乐、古镇玩耍,远的飞到全国各地旅行。
  • 成都10年的变化作文
    答:成都不仅变大了,而且变得更有生机,更有魅力了。单就我家居住的一环路来看,变化真不小。道路由原来的四车道改为了六车道,中间增加了绿色隔离带,路灯明亮整齐,交通标识清晰明显,来往车辆和行人遵守秩序,各行其道。过去常堵车的中医学院路口,路面加宽了,还修建了下穿隧道,现在就是上下班高峰、...
  • 成都一年温度湿度的变化情况?
    答:成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6℃,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成都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云雾,日照时间短。民间谚语中的“蜀犬吠日”正是这一气候特征的形象描述。成都气候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空气潮湿,因此,夏天虽然气温不高(最高温度一般不超过35℃),却...
  • 成都是怎样变化的
    答:(1) 成都的变化: 成都是我的家,我的家最近几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越来越大,城市规划越趋合理,沙河综合治理初见成效,城市道路交通的改建已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总之,成都——一座来了不想走的城市,已深入人心。 成都越来越大,现已形成了七个卫星城镇与市中心紧密协调发展,即七星拱月的...
  • ...天府N街的快成都,如何看待12年间成都的发展与变化?
    答:这种变化是正常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也跟着发展了起来,变得繁荣了。
  • 反映美好生活的作文成都的
    答:我的家乡最近几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一环路以外就是田野,现在扩大到三环路了。一环路从四车道变化成六车道,二环路从六车道变成八车道。不仅公路扩大了,还修建了下穿隧道和上跨立交桥。过去常堵车的道路,现在也不堵了。以前从城中心出城至少需要1小时,可现在只需要半小时。成都的变化真大!
  • 求成都变化的资料
    答: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天府之国。成都正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让我来讲讲成都的变化吧。成都在变,成都的美食在变。以前我们吃三大炮、臭豆腐,现在有麦当劳、德克士、乡村鸡。成都在变,成都的交通在变。我们建起了立交桥,建起了地铁,建起了地下隧道。成都在变,成都的人在变。以前我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