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出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内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7
举出宋辽和议与宋夏议和的内容

中国古代史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五单元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湖南炎陵一中 肖秀灵 2007-10-12 9:57:39

复习内容:

1.北宋的统治: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①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②中央集权的强化 ③科举制的发展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①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②王安石变法

2.宋、辽、夏、金的关系

(1)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①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②宋辽的和战 ③西夏的建立 ④宋夏的和战

(2)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①金的建立 ②辽和北宋的灭亡③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④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3.元朝的统治

(1)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①蒙古的兴起 ②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2)元朝的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 ③元朝的灭亡

4.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2)理学

(3)文学

复习重点:

1.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与开创的制度。

2.宋辽和宋夏战争的性质与和约的内容。

3.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表现与新制度、机构的创立。

4.高度繁荣、世界领先的宋元文化的表现。

单元概述: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907 -1368 年):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来源:www.examda.com

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直至1279 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


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

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政、政治和边防危机。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西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经济:本阶段,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本阶段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南宋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地位。

本阶段中国古代纺织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南宋时,棉花种植推广,棉纺织工艺水平提高。到元朝棉花种植地区进一步扩大,棉纺织业逐渐取代丝织业成为纺织业的重心。

民族关系:本阶段民族政权长期并存,战争连绵。尽管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这突出表现在战后的议和活动上,例如北宋和辽订立的“澶渊之盟”,有利于满足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因此和平共处仍是本阶段民族关系的主流。特别是元朝统一后,又一次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现象,并出现了汉族外迁、形成新民族等新特点。

对外关系:本阶段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重心发生明显变化。由于汉族政权相对弱小,控制区域有限,与外国的内陆贸易受阻,"丝绸之路"不复畅通。南宋时期,由于政府大力扶植,加之造船技术的进步,经济繁荣等便利条件,海路成为对外交流、贸易的重心。元朝时期,陆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均很发达,再次出现了对外交往繁荣发达的情况。

文化:宋元文化高度繁荣,继续领先于世界,在天文历法、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均在本阶段外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单元线索:

唐灭亡后的50余年中,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五个朝代;与其并存的先后有南方和山西的十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10世纪初,北方的契丹建立辽。960年北宋建立,开始统一活动,相继实现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中国境内处于辽、宋、夏三鼎立。女真兴起后,灭辽和攻宋后,又出现了金与南宋的对峙。蒙古建国后,势力渐强,开始统一活动,建立元朝,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

1、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
(1)社会进程相同。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
(2)封建化的原因相同。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3)采取的措施相同。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4)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5)和宋朝的关系相同。都曾和宋朝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
2、两宋民族关系的特点、影响
特点:
①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
②两宋政权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③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夏、金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
④民族融合是主流,北宋与辽、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人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差别逐渐缩小。南宋后期许多蒙古人进人中原。
影响:这一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使各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公元1004年,既宋真宗赵恒景德元年,雄据北方的辽朝因国内经济出现危机,为了扩大经济实力,决定南下攻宋。辽朝萧太后奉着皇帝亲征,一路所向披靡,宋朝因准备不足,被辽军杀的一败涂地。辽军势如破竹般的一直杀到了黄河边上,距离宋都汴梁已经很近了。宋真宗在衡量各种利弊得失之后,接受了寇准的建议,决定亲自北征,和辽人决一死战。宋军和辽军对峙在澶渊一带,不久宋军因仗着熟悉地理,主动出击,大败辽军。此战大长宋军士气,而辽人却人心浮动,萧太后见宋帝亲来,士气正盛,此次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了,决定和宋人议和。宋真宗也有些厌战,也欣然同意议和。宋朝派出了很有外交才能的曹利用去辽营进行议和事宜,开始萧太后以强硬的姿态对待曹利用,让这次议和是辽方做出巨大的让步,宋方也应该向辽方做出一定让步。要宋归还以被宋收复的瀛漠二州,还要向辽方贡纳岁银。曹利用因为先前在来辽营前,寇准告诉他只能在经济上谈判,绝不能在国土上谈判,而且每年最多只能给辽十万左右的银帛,多给就要杀头。所以曹利用的态度也十分强硬,一口回绝了萧太后关于索要瀛漠二州的无理要求,说此次前来是议和,不是求和。能谈便谈,不能谈便打。萧太后十分不满,对曹利用又诈又欺,希望能从他身上多榨些油水出来。可曹利用死抱着只出银不割地的强硬立场不放,无奈之下,辽方也只能同意不要土地只要银子了。曹利用见辽人已经服软,便说宋方一年最多也只能出银十万两,帛二十万匹。萧太后最后终于同意这项条款,宋辽双方以三十万达成协议,辽向宋称弟,从此罢兵北还。 这就是历史上十分有名的澶渊之盟,但这次议和在历史上争议很大。有人认为这是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汉民族的奇耻大辱,是汉民族衰弱的开始,和中日马关条约相提并论。也有人认为这是审时度势的正确举动,是明智之举。但前者明显占了上风,大多数人都认为澶渊之盟是宋朝积贫积弱和不思进取的最典型的表现。当然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在辽人失利的大好局面下,如果对辽实行攻势,以宋的国力是能够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可宋人失去了这次天赐良机,真是可惜。我的观点是澶渊之盟是宋朝的一次失策,因为寇准是主张进攻的,趁此次机会消灭辽人,统一漠北。可宋真宗赵恒为人胆小怕事,平庸无奇,见好就收,不想再和辽人纠缠下去,便同意和辽人议和,寇准也没有办法,只能议和。宋真宗当时派曹利用赴辽营议和的时候,曾经说过如果能把岁银控制在一百万左右就已经心满意足了,结果辽人只要三十万,把宋真宗高兴坏了,更坚定他议和的决心,最后失去了这次千载难逢的绝佳时机。但说澶渊之盟是丧权辱国,并同于马关条约,我觉得有失偏颇。马关条约是中国战败,向日本求和,全面答应日本的要求。可澶渊之盟和马关条约根本没有可比性,因为宋不是战败国,辽才是战败国,虽然宋方要向辽人付议和银,却没有割让土地,但辽方却要向宋方称弟,保证今后不再和宋朝为敌,这根本不是什么战败条约,只是双方的和平条约。只不过是宋朝为了换取辽人不再南下的承诺,付出些了钱物而已。之所以有丧权辱国的论调,主要还是因为汉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太强,视外族为犬羊,对外族哪怕有一丝让步都会视为叛国行为而大加鞭责。民族自尊心强是好事,但这次澶渊之盟不是向外族屈服,只是议和,没有割地,也谈不上这是奇耻大辱,只是有些窝囊罢了。 1044年宋夏订立和议: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宋初,太宗赵光义曾企图趁势收复石敬瑭割让契丹(后改称辽)的燕云地区,但两次攻辽失败,只好放弃收复燕云的打算,对辽采取守势。此时,辽却采取攻势,不断南侵。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和圣宗耶律隆绪发兵南下,深入宋境。真宗惧辽,欲采纳大臣王钦、陈尧叟迁都南逃之计,宰相寇准则力请真宗亲征。真宗无奈北上,至澧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城镇,又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射死辽大将萧挞凛 (一作览)。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急忙遣使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交换“誓书”,约定:宋每年输辽岁币银lo万两、绢20万匹。又约定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宋辽为兄弟之国。缔约后,宋、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 宋夏和议:1042年6月,元昊派遣人前往东京议和,宋仁宗愿意接受。双方第二年开始正式谈判。庆历四年(1044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和约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元昊接受宋的封号;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此后如双方边境的人逃往对方领土,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宋夏战争中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土以及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地全部归属宋朝,双方可在本国领土上自建城堡;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宋仁宗同意元昊要求,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 宋辽议和的内容是什么?
    答:宋夏和议:1042年6月,元昊派遣人前往东京议和,宋仁宗愿意接受。双方第二年开始正式谈判。庆历四年(1044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和约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元昊接受宋的封号;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此后如双方边境的人逃往对方领土,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
  • 宋辽和议和宋夏和议的历史作用
    答:宋夏和议 发生时间:1047年 宋夏交兵,宋败于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役,希望与夏议和.西夏虽获胜,但战争损耗及宋夏间榷场贸易停止,经济受损,民怨四起.夏景宗遂寻求与宋议和.北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宋夏双方达成和议.西夏向宋称臣,宋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宋岁赐绢十三万疋、银五万两、茶二万...
  • 2、分析辽宋议和、夏宋议和这两件事情,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
    答:相同点:北宋每年送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不同点: 1、时期不同:澶渊之盟1005;宋夏和议1044年。 2、国家不同: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宋夏和议是北宋和西夏。 3、地位关系不同:辽宋成为兄弟之国;西夏向北宋称臣。1004年,契丹军队大举南下,双方在澶州议和,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
  • 7、宋辽、宋夏和议中共同内容有( ) A.辽夏向宋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 C...
    答:4、北宋真宗景德元年 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订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即庆历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3万匹、5万两银和2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成为“君”,保一方“国泰民安”。
  • 宋辽、宋夏和宋金和议中共同内容是什么?
    答:宋每年辽、夏、金纳“岁币”,对宋来说,都是屈辱性的和议;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与民族的融合;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 两宋时期和西夏,契丹,金签订了哪些条约?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檀渊之...
    答:1005年1月,北宋与辽签订了和约,规定北宋每年送给辽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2. 北宋与西夏——宋夏议和弊胡宴:在两宋时期,北宋也与西夏达成了和议。1044年,北宋与西夏进行了和议,北宋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并给予西夏“岁币”。这是北宋与西夏之间的一个重要条约。3. 南宋与...
  • 宋辽议和,宋夏议和
    答:我个人认为议和利大于毙.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掌握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赵匡胤为了防止类似他一样的兵变,就采取种种措施制约官员的行政权和兵权,有利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为了是官员互相牵制,造成了冗官冗员的结果,军队战斗力日益下降.宋朝就形成了善于之内,对外虚弱的局面.如果不求和,...
  • 历史中的辽,宋,夏的和战是什么意思
    答:2.西夏政治制度。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等,分掌行政和军事大权。元昊还推行科举制,选择官吏。仿汉文楷书体创立文字。3.宋夏和战。由于双方战争不断,损失均很重,元昊请和。1044年,和议成。一是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二是宋每年给西夏岁币;在...
  • 3.宋朝少数民族有哪三次议和?
    答:庆历和议:这次议和发生在宋仁宗时期。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庆历和议内容:西夏取消帝号,改称国主(但是李元昊在西夏国内实际继续称帝),向宋称臣,这样宋朝则给予西夏经济上的补偿: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遇到节日另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
  • 宋辽、宋金、宋夏三次议和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
    答:宋夏议和,1047年 ,宋夏交兵,宋败于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役,希望与夏议和。西夏虽获胜,但战争损耗及宋夏间榷场贸易停止,经济受损,民怨四起。经过反复的苦战李元昊一无所获,而和辽国关系日益恶化.夏景宗遂寻求与宋议和。北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宋夏双方达成和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