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宋,明四朝的官制特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31
汉,唐,宋,明四朝的官制特点

两汉的管理制度虽然差不多,但还是略有差异。
西汉初期,基本沿用了秦朝的管理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地方以刺史或者国王为主。两汉最有特点的就是民爵制,也就是说,每个皇帝登基,天下百姓就加一级爵位。如果你不犯事,那么这个爵位就能一直保留下去,你的后代就能通过民爵当官。比如李广和董卓,都是以这种方式当得官。
西汉中期,霍光掌权,录事尚书这个职位开始重要,成为真丞相。
东汉取消了丞相,地方上,王国权利缩小,刺史州牧的权利加大。由于宦官专权,黄门侍郎和中常侍的权力加大。东汉仅有曹操一个丞相。
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其中平章知事这个官很重要,是真丞相。地方上实行藩镇制度。唐朝中期,宦官专权,北衙禁军被宦官掌握。谁掌管这支军队,也就是实际上的执政者。
宋朝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中央大,地方小,文人执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制度中央还是三省六部,地方是没有实权的节度使。
明朝就是三权分立。皇帝自从废掉丞相以来,有绝对的权利。不过,即使是朱棣,也吃不消皇帝加丞相的工作量,所以建立了内阁。皇帝不爱干活的时候,内阁首辅的权利就相当大,比如张居正。如果内阁首辅也不爱干活,那么司礼监掌印太监就成为实际掌权者,比如魏忠贤。地方上,明朝有布政使。明朝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两京制。在南京同样有六部、太学等设施。如果不是南明皇帝逃跑,明朝卷土重来的可能性很大。

这个命题有深度,我就以自己的一点肤浅之见,浅说一下,希望对题主有帮助:

汉朝
汉朝采用的是在内为三公九卿制,在外为郡县制,三公九卿沿袭自秦制,官职本身是皇帝的家臣(例如太仆是给皇帝管马的官,具体不细说了)。三公之中的大司马一般兼任大将军,由外戚担任。这个制度的特点是强干弱枝,保障了皇权的有效集中,国家的稳定。

唐朝
唐朝的中央政府的权力集中在中书、门下、尚书三个省,三省的长官都称宰相。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并交皇帝批准,尚书省负责执行。权力分制,运行非常有效。唐朝的中央政府官制设定是最为高效的。但权力分制也埋下隐患,即容易产生党争。而后期由于地方上节度使的权力大长,形成了藩镇之祸。在有藩镇和党争的情况下,皇帝容易依赖宦官,这三者终于使得唐朝彻底衰败了。

宋朝
宋朝吸取了藩镇之祸的教训,其官制的主要特征是以文制武,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由于宋朝一直处于与辽、西夏等对峙的局面,不得不蓄养中国史上规模最庞大的军队,财政困难与人事失效两者形成了恶性循环,终于陷入不可挽救的危局。

明朝
明朝由于早期的胡惟庸案,取消了宰相权,设立六部,分设尚书,由皇帝直接统御。等于相权由皇帝兼任。可是皇帝的经历是有限的,像朱元璋这样精力无限充沛的人不多,所以后来又设内阁大学士充当皇帝的秘书帮助处理政务,后来大学士的权力扩张类似于前朝的宰相。总体上皇权过于集中最后反而造成了皇帝的惰政,并且依赖宦官。明朝的官制是反而是效率底下的,在面对辽东后金以及内部民变时无法有效动员和有效应对。

谢谢。

汉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宰相权利较大。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禄勋(掌门房)、卫尉(掌卫兵)、太仆(掌车马)、延尉(掌法律)、大鸿胪(掌礼宾)、宗正(掌皇帝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掌皇室财政)。汉武帝时期,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覆核;覆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均须经过中央覆试。汉代察举制下的考试,在西汉时并不占主导地位,考试只是区分人才高下,授官大小的参考,这与后世以考试为主、以推荐为辅的科举制截然不同。至东汉时,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汉朝早期实行征兵制度,男子廿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服役两年。一年包围京师,名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正卒分为两支,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另一支为北军,保卫首都其他地区唐朝政治制度不仅为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而且对唐以后各朝的政治制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唐朝政治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唐朝最终结束了家国一体和贵族门阀政治的国家体制,开启了皇帝—官僚政治体制。
二、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
三、唐朝各级官吏的任用都必须经过考试,官僚形态呈现出新的特征。
四、唐代政治制度一直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而调整,体现出较强的自我完善的机能。

五、在政治制度的运行中,呈现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有五大特点,即中央集权、皇帝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和军事上内重外轻。北宋为例宋朝的官吏体制(一)宋朝中枢机构为“二府制”,即设中书和枢密院两个机构, “中书”,是宰相办公的地方。中书之外,尚书、门下两省名号虽存,但已成外朝,不是宰相机构。宋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宰相。而以参知政事为副相。从尚书丞。郎到三师皆可加此等衔为宰相或副相。尚书令、侍中、中书令等三省长官,品高位重常“缺而不置”。 枢密院长官的官称,宋初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或称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签书(署)和同签书枢密院事宋朝的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照例用文人充任,副职有时用武人,充分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政制特点。 (二)宋朝的御史台;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与唐相同。照例不除御史大夫,而以御史中丞为台长。(三)宋朝军事制度是兵权由几个机构分管,各部门权力分散,权力集中于皇帝。枢密院负责军令、调动和高级军官的任免;“三衙”统率禁军;兵部负责后勤事务和管理地方的厢军;吏部负责武官铨选。(四)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是两级制,即府、州、军、监为一级,县为一级。宋朝的节度使、观察使,名存而实废,两使下的幕职官、曹掾官与唐代不同,仅是闲差。宋朝五品的官位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 从一品: 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 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 从二品: 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 正三品: 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从三品: 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正四品: 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 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 正五品: 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 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 从五品: 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 明朝废除宰相。 设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处,对皇帝仅有草拟诏书的建议权, 而相权则一分为六 ,由六部的长官分管 。但后来文官体系越来越严密,内阁权力越来越大,已经相当于实际的宰相。为掣肘内阁,夺回相权,皇帝设立了内廷太监机构“司礼监”掌握“批红”大权,与内阁“票拟”大权相掣肘。司礼监被称为“内相”。

汉武帝设中朝,唐朝实行三省制,宋朝文官制,明朝废丞相,实行内阁制

汉代实行三公九卿制,唐代三省六部制和宰相,宰相权利很大。宋代继承三省六部,另设枢密院与三衙,三司,宰相权利渐渐北分化。明代废除宰相,直接设六部,对皇帝负责。

建议读读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
这本书写的很好。 我想对你有帮助

  • 中国古代官吏制度有什么特点
    答:神宗元丰五年(1082),实行中央官制改革,罢去三司及一切丛杂机构,基本恢复到唐代三省六部的格局.与唐代不同的是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事、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为宰相之任(后改称左右丞相);此外,枢密院职任得以保留.元朝中央行政制度变唐、宋的三省制为一省制——中书省,以中书省为最高...
  • 请说出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削弱相劝加强皇权的措施?
    答:3、到了唐高宗以后,则演变为即使是三省长官,如果没有“同中书门下”的名号,也不能进入政事堂。这样一来,相权更加分散,而且,皇帝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参与政事堂议政的宰相班子进行调整。可以说,到了唐高宗以后,宰相从原先的国家正式公务员变成了皇帝的临时工,皇权进一步扩大了。四、宋朝 ...
  • 谁知道汉朝或者别的朝代的官衔制度
    答:三国以及隋炀帝、玄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太尉】秦汉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戚太尉定为武官的最...
  • 北宋时期的蔡京曾担四任宰相,古代的宰相是不是最高的官职?
    答:三省分别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省长都是总理。宋朝扩大中书省的权力,以枢密院划分文武两权,废除了门下省和尚书省。在明代,内阁是最高的政府机构。其次是地方官职。秦汉时期的主要行政区域是县城。郡守,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朝的主要行政区域为州,州官称为都督...
  • 宋朝的官制有什么特点?
    答:宋太宗时,对达官子弟中礼部贡举者要复试。 宋朝科举等第最初只分甲乙,后来进士分三甲。考第之制分五等,上二等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三等为二甲,赐进士出身;四、五等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中进士举者才能称“进士”。凡“及第即命以官”,不须经吏部试,此点与唐制不同。 宋朝有允许“附试”的“特奏名”...
  • 宋朝职官制度的特点
    答:宋太宗时,对达官子弟中礼部贡举者要复试。 宋朝科举等第最初只分甲乙,后来进士分三甲。考第之制分五等,上二等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三等为二甲,赐进士出身;四、五等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中进士举者才能称“进士”。凡“及第即命以官”,不须经吏部试,此点与唐制不同。 宋朝有允许“附试”的“特奏名”...
  •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
    答: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汉(中外朝制)——魏晋南北朝(三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司礼监)——清(南书房、军机处)。 3、选官用官制度脉络 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
  • 明朝的官制是怎么样的
    答:明朝官制分两部分,选官制度和任官制度。明朝官制分为中枢、地方、 军事 官制三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明朝的官制是怎么样的,希望大家喜欢! 明朝官制之中央官 明朝中央官制有四个显著的特点。具体如下: 第一个特点是废除了丞相制度。明初沿元制,设中书省和丞相。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鉴于元末...
  • 历史问题:关于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答:元朝中央行政制度变唐、宋的三省制为一省制──中书省,以中书省为最高政务机关,六部为其所属。明清中央官制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发展到极端。明初朱元璋对中央官制作了较大的调整。首先废秦汉以来的宰相制为咨询顾问并办理日常公务的内阁制。监察方面改汉以来的御史台为都察院;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
  • 什么是汉代的“内外朝制”?
    答:“内外朝制”西汉武帝时期设置的一种平衡相权的政治制度。内朝,又称中朝,中朝官由皇帝的近臣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组成,外朝官包括丞相以下的正规职官,为法定的正规机构。汉武帝设置内外朝制度,主要是利用内朝去平衡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从而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一、外朝 西汉外朝官由丞相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