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包括三个体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它对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起指导作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既是社会思想体系的实践,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必由之路。这三种形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社会主义文化转型是中国走向大国强国唯一的道路和思想意识,中国社会主义目前还属于初级阶段,通过资本主义的现行制度和意识,更加证明中国走社会主义特色之路的正确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
  1、时代性:
  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虽然有其超越时代的共同性,但作为一定文化的总体而言,总是一定思想下的产物,不同社思想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解放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必须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思想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实体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2、民族性:
  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和发展,自有其深刻的道理。不管人们如何认识和把握它,它都要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潜流,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化民成俗”的东西,成为人们生下来就濡染其间的一种精神家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形成了社会主义内容和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全新的文化。
  3、科学性:
  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了同自然观、社会观中一切非科学的文化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立场,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4、民主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继承优良的民主传统和作风,增强民主意识,同封建主义、文化专制主义残余进行不妥协的斗争,使民主精神在广大群众中生根开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题中应有之义。贯彻“三不主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自由讨论、自由创作和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使文化园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合理吸收外国文化一切好的东西,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成为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体系,是这一文化民主性的重要表现。
  5、群众性: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最深厚的源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中汲取营养,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服务人民,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四有”公民。
  6、创造性: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要求深化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这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改革要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1981年提出的。
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总设计师在人民大会堂单独会见了查良镛先生。在谈到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时,总设计师问:“查先生,世界上有多少种社会主义?”
查良镛先生说:“我想自从法国的傅立叶、圣西门,英国的欧文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理论以来,世界上已有许多种社会主义。邓副主席,请您指教。”
总设计师笑了笑说:“我看世界上的社会主义,总有100多种吧”,“没有定规么,中国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根据所见到的资料,这是邓小平总设计师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

扩展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山东新闻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究竟是何时提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扩展资料: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开创了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国的现代化扫除了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上的障碍。

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进行了艰辛探索,为后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和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征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1982年。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理论和制度关系,作深刻阐述。这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成就。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理解把握其科学内涵、掌握其发展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大会是在拨乱反正任务基本完成和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效的新形势下召开的。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十二大报告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确立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又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制度保障。

  制度的形成要以理论体系为指导,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则要以制度为载体。制度的完善来自于道路的实践,道路的拓展也要依靠制度来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制度的作用无可替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不断增强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这一制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而完善,从而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提出建设中国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是在()提出的。
    答:A项正确,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召开,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B项错误,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错误,1978年底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上彻底否定“...
  • 首次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
    答:A项正确,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故正确答案为A。
  • 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是在
    答: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不仅是这次大会的指导思想.也是...
  •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究竟是何时提出的
    答: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回答完毕,若有价值,请予采纳)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时候提出
    答:1982年邓小平提出
  • 历史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共哪一次会议提出来的...
    答: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大会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1、在农村改革方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在国家统一方面,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战略提,最后应用与实践。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答: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1992年党的十四大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时候提出
    答:邓小平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什么时候提出?
    答: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 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什么时候
    答:1. 在1982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念。2. 到了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术语,并系统性地总结和归纳了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从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