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30

1、“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

2、“义胜”:袁绍违背朝廷,曹操“奉顺以率天下”,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

3、“治胜”:郭嘉以深刻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4、“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戚子弟;曹操则“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

5、“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6、“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操以诚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与有功者无所吝”,那些忠正而有远见的并且务实的士人“皆愿为用”。

7、“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则“虑所不及”。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曹操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对于天下大事则“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

8、“明胜”:袁绍惑于谗言,而曹操则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9、“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不正确的则“正之以法”。

10、“武胜”: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则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敌人闻而畏。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各人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

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对战胜袁绍信心不足,为了鼓舞曹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分析曹袁之间的优劣,振奋了士气。

扩展资料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人物。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据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在严于治军的操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曹操手下有一位纪检官员,叫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不够检点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不仅如此,曹操还暗地里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

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郭嘉之才,无可争议,毛主席就曾经说过:“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毛主席如此推崇郭嘉,以及他在军事上的见地不是没有原因的。曹操势力鼎盛时期,都是在郭嘉的辅佐下完成的,而等到郭嘉去世之后,开始步入衰落。

郭嘉少年英才,有些神异。早在东汉末年就预感到天下必将大乱,于是就此隐居,秘密结交英杰。21岁的时候出山,加入到袁绍阵营。在袁绍处待着的时候,郭嘉觉得袁绍虽然能礼贤下士,听取谋士建议,但是却缺少决断,不是明主,于是又离去。后来曹操失去奇才,郭嘉被荀_推荐给曹操,曹操觉得郭嘉是人才,郭嘉觉得曹操是明主,于是两人一拍即合。

建安二年,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写信羞辱。曹操想要讨伐袁绍,但是又担心自己不能战胜。这个时候,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具体透彻的分析曹有十胜,袁有十败,振奋了人心。郭嘉借此跻身入曹操阵营的权利中心,此后越发闪耀。

建安三年,刘备被吕布所破,然后来投靠曹操。当时有谋士建议曹操将他杀了,郭嘉反对。他认为曹操如今英雄之名已传出,若是将他杀了,会寒了天下人的心,影响到曹操吸纳人才。但是他又看出刘备不甘人下,建议曹操将他软禁。曹操接受了郭嘉前面的建议,却并不认可后面的建议。他为了收服刘备,对刘备极好,最终放虎归山。

官渡之战时,曹操正和袁绍对山,那边孙策带兵准备抄了曹操的老家许都。消息传来,曹操阵营一时人心恍惚,甚至还有许多人秘密投到孙策名下。当时曹操也有些慌了,郭嘉却肯定的说:“别看孙策拥有百万之众,但是他这个人轻率而不善于防备,日后必定死于刺客之手。”还真被郭嘉给算中了,孙策到了江边,还没有渡江,就被仇敌许贡的门客所杀。

建安十二年,袁尚、袁熙逃入乌桓,曹操想要率军远征,又害怕养精蓄锐多年的刘备给他添麻烦。郭嘉知道曹操顾虑,肯定的说:“主公你只管去干,我料定刘备无法给你制造麻烦,因为会有人阻止他,此人就是刘表。”

此战曹操大胜,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兵贵神速、奇兵制胜”的经典战例,郭嘉在军事上的能力的确远超众人,不过可惜的是,后来在行军途中因为水土不服加之操劳过度病逝,年仅三十八岁。郭嘉的英年早逝,无疑是曹操阵营的大损失。曹操在郭嘉去世之后,曾三哭郭嘉,表示对失去如此大才的伤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胜十败



  • 郭嘉对曹操所言的绍有十败公有十胜各是什么
    答:1,曹操气度胜于袁绍 2,袁绍当时奈何不了曹操。3,曹操义胜于袁绍。4,曹操的治天下能力强于袁绍。5,曹操度量胜于袁绍 6,曹操谋略胜过袁绍。7,曹操道德胜于袁绍。8,曹操的仁义胜于袁绍。9,曹操比袁绍明智。10,曹操文武胜于袁绍。
  •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有何重要意义?
    答: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是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提出来的,重要意义分析:谋士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而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虽然表面上强弱分明,但是仔细分析下来历史是惊人的相似,我国的立国之战同样符合“十胜十败”论:联合国军属于侵略战争,我国属于保家卫国,此道胜一...
  • 三国演义中的“十胜十败说”在那一回,这个说法有什么意义?
    答:在《三国演义》第十八回,十胜十败论,即为曹操的谋士郭嘉为鼓励曹操的一篇激励文。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对战胜袁绍信心不足,为了鼓舞曹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分析曹袁之间的优劣,振奋了士气。意义:十胜论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础。曹操曾说,“使我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 请问三国时期的"十胜十败"之说是荀彧提出的还是郭嘉提出的
    答:十胜十败论,即为曹操的谋士郭嘉为鼓励曹操的一篇激励文。建安二年(197年),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写信羞辱。曹操正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他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郭嘉的分析很具说服力,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
  • 三国演义里郭嘉对曹操与袁绍的对比,所谓"十胜十败"是具体指哪些...
    答: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译文:袁绍这个人呐,是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
  • 郭嘉十胜十败第几集
    答: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十胜十败论,即为曹操的谋士郭嘉为鼓励曹操的一篇激励文。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为...
  • 郭嘉“十胜十败论”,有多少含金量,真实存在吗
    答:对于郭嘉 “十胜十败论”,后世存在太多的争论。如:罗贯中瞎编、郭嘉信口胡诌、没有含金量等。 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一、郭嘉“十胜十败论”是否真实存在? 据《三国志·荀彧传》记载,荀彧曾为曹操提出“四胜四败”之论, 原文:绍外宽而内忌,任人而多疑;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
  • 郭嘉的十胜十败伦
    答:曹操对郭嘉的评价极高,赤壁之战后曹操的遗憾之词反映出郭嘉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历史学家陈寿也赞誉郭嘉的智谋与策略,虽与荀攸的德行不同,但在谋略方面,郭嘉与荀攸相提并论,被尊为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不仅是他个人才能的体现,也是曹操成功背后的智囊团力量的象征。
  • 曹操战袁绍前,操十胜,绍十败是谁提出的?
    答:这个十胜十败论,就是郭嘉的一个名篇,在标准的正史《三国志》上是可以查到的。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 郭嘉的《十胜十败》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比较,谁更优秀?
    答:《十胜十败》是郭嘉为弱势的曹操能够战胜强大的袁绍提出的理论原因,无任何具体战略战术,仅为原因分析,只能增加已方信心。《隆中对》乃争夺天下的战略。《隆中对》是诸葛亮为迷茫且一无所有的枭雄刘备提出争夺天下的战略,隆中对是战略,包括提出路线、采用方法、达成目标三个方面的内容。二、背景与对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