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212万人过审,竞争比 68:1,竞争比上升,反映了什么趋势?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3
国考212万人过审,竞争比 68:1,剩下的200万人该何去何从?

今年国考212万人过审,竞争比68:1,那么剩下的最后没有被录取的怎么办?拿分很多种情况。有的会不甘心,继续额回家复习以备来年继续参加国考。目标只有一个早早晚晚必须考上公务员,把考上公务员作为自己现阶段的唯一目标。
而有的考公务员的,其实自己是有单位的,有工作的,只不过对自己现在的工作不满意,所以想通过考取公务员来换个工作。如果没考上,那就继续自己的那份工作呗。
当然还有因为公务员没有过审,所以接下来只能选择另谋职业,找份合适的工作先干着,也许来年还会参加国考,也许觉得找的工作稳定,不在参加公务员考试了。也许对考公务员不抱希望了,打退堂鼓了。

.千军万马独木桥,竞争压力真不小!

国考竞争越来越大一直是小伙伴们关注的热点,近几年国考的报名人数都在100万以上,2021年国考报名人数157万,报名人数与招录人数之比达到60:1。今年应届毕业预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而且人数还在持续增加,大量应届生涌入国考,竞争难度会再次加大!

2.对比省考有不同,更高要求待突破!

提到国家公务员,想必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难”,确实,相对于省考来说,国考的难度的确上升了。一方面,国家公务员毕竟是属于全国性质的公务员考试,选拔的岗位与标准要求也都比省级的公务员高上不少;另一方面,因为是全国性质,考试范围就不会在某些方面局限于地域差距,自然而然考试范围也就很广了,难度也就上去了。

3.复习备考内容多,争分夺秒节奏紧!

知识“没学完”,考试“没做完”,每年考试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对于考生来说,备考过程中最大的痛苦在于总有没复习到的知识点,总有没练习过的考试题,同时生活、社交、家庭挤占的时间似乎也成为备考路上的拦路虎,让备考之路难上加难!

【科学应对,巧避雷区。攻克最后堡垒!】

1.岗位选择学问多,逐一排除有原则,掌握报考技巧!

“不限”虽好,谨慎报考!“三不限”岗位固然给予众多考生“入场券”,但僧多粥少,场内竞争更加激烈。“冷门”虽冷,更易求胜!2021年国考个别职位过审达4千人,更有甚者,职位竞争比高达3334:1,避开热门职位,防止扎堆报考,离成为国家公务员更进一步!

2.学历专业和面貌,机会选择有不同,发挥身份优势!

公告中的报名条件只是国考报名基本线,具体职位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依据职位表不难发现:本科生是国考面向的“最广泛”人群;除了学历的助攻外,从近三年的国考热门专业排行来看,经济、金融、法学、财会、计算机类专业每年上榜;此时若你还是应届毕业生,那么恭喜你在国考中选择的职位范围更广了;而如有“共产党员”的政治面貌加持,便无疑是给自己又增加了一层“光环”。

3.早起鸟儿有虫吃,步步为赢更可靠,把握备考先机!

参考往年时间安排,2022年度国考预计10月中旬报名、11月底举行笔试。仅半年时间,如何高效复习?牢记: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快速解题的先决条件,有效的题海训练是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科学的实战模拟是能力发挥的有力保障。

钟声敲响,备考将至!在百万众人的浪潮中,你想取得怎样的成绩,源于当下每一分一秒的努力。扬帆起航,祝君取得好成绩!

第一,公务员考试竞争不低,平均一个岗位竞争的人数六七十个,但也有低于平均数的。
现在平均竞争比基本保持在60左右,而热门职位比例那么高,其实也说明有不少低于60的岗位,这部分很多人是没看到的。
而且考试的有不少岗位是三不限岗位,不限专业,不限学历的,不限户籍的,那部分报考人数也很多;报考的里面又有很多人是滥竽充数、仓促准备的、意愿度不强的等等。
所以对于用心备考的学生来说,选好岗位,认真学好并上岸的概率也不小。
当然,如果你选的岗位报考人数不少,也需要做好不止考一次的准备。这次没上岸,不代表你后面没机会。目前公务员考试的年龄放宽到了35周岁,不少人都是多次才上岸。
第二,公务员现在的招录每年有一些波动,但整体上来讲都比较稳定。
从一开始的0.5475万到现在的2.5726万,整体明显是呈现上升趋势。
综合以上两点其实还可以得出两个判断:
①这两年考公务员是一个不错的机遇,因为这几年公务员的招聘人数只增不减。
你也许有疑问,看19年很少,只有1.4537万。
这是因为2019年比较特殊,十九大召开之后,国家的国策是精简机构、精简流程和优化人员。所以当年的招录人数减少了非常多,而后几年才恢复了正常。
这几年你应该都会有这种感受:疫情下国际的经济压力非常大,就业形势比较的严峻,因此公务员岗位减少的可能性不大。
②近加入的公职队伍的同学,你的职场发展可能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机会。
现在国家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战略机会之下,整个党在做全面、从严治党的调整关键期;目前国家正处于用人之际,在光罗天下英才。
所以,公务员竞争人数看上去多,但实际它处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未来会更激烈。
当然,我们不能只看公务员内部的比较,也得朝外看看其他工作、其他国家。
社会上:
小米是很多大学生比较喜欢的一个品牌,从做手机到开始造车,我们以他为例:
前段时间小米一共招200个人,向全社会的公开招聘,最终收了30000多份简历。
即便是竞争民营企业,它的竞争可能也到了1:150,这样的一个比较惊人的数值。
相比之下公务员考试的竞争,在这个社会当中不仅不夸张,而且未来竞争很可能更加的激烈,当前反而需要及时报考。
国外:
比如韩国,韩国的大学生从毕业时就开始准备考公务员,每天的学习时间可能需要拿出17个小时。
而且大多数的学生从开始考到上岸,可能要考7、8次,所以韩国产生了2组非常惊人的就业数据。
①,大学生在就业当中,每3个人就有1个人考公务员。
假如同步到国内,1000万的毕业生每年差不多有300万人会考公务员。
实际上现在的数值才140-150万,竞争比相对比较合理。
②,韩国统计过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公考考试率,绝大多数人要考3次;相当多的人要考5次;有不少人要考8-10次才能考上。
因此,我们以为的“竞争很大”其实相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域来说是并不大的。
所以说,现在的学生考公还算是幸福的,要把握好机会。
退一步来说,认真准备公务员考试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绩单,对于你的分析概括能力、逻辑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比较好的锻炼,而不是你认为的浪费时间。
公务员考试考的内容分别是笔试与面试,笔试里面有行测与申论,面试又分非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试、结构化小组面试。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语言表达、逻辑分析、归纳概括、资料分析、提出对策等等……

为什么不是那么多人去竞争教师职业或者环卫工与搬砖职业呢?”

难道这个社会上,只有公务员职业才是为人民服务,其它行业就没有在为人民服务吗?只有公务员职业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其它行业都无法实现自身价值吗?

因为,从目前的社会状况来看,公务员职业已经凸显出行业的巨大优越性。才会造成那么多的人争相要进入此行业的。

首先,公务员虽然不能大富大贵,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拥有者,但所属财富也基本上能跟得上社会的主流趋势。毕竟社会上真正掌握财富的人只是少数,更多的是穷人家。

其次,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拥有公务员钢铁般的社会保障待遇。公司里的高薪阶层,或者凭努力与运气暴富的那些人群,总不可能一生永远风平浪静的。殊不知,那天公司倒闭了、运气不佳了,随时都有可能面临人生叵测的结局。

最后,公务员的淘汰机制相对宽容。一个公务员如果能力比较差、素质比较低,或者工作成绩不如意,只是在提干与升薪的旅程中有影响,或者被安排下放到一个价值感较差的岗位,尚不至于被踢出队伍。年月熬到了,总也会理所当然地享受退休保障。

外面的行业或企业是决不会雇用一个不能创造价值的人,基本上都是采取末位淘汰、岗位整合的人力资源用人机制。对于员工干得不好且没有发挥出应有价值,一定会让员工卷铺盖走人的。

还有人说,公务员的职业危险系数高。事实上每个行业都一样,如果过分功利、利欲熏心、以身试法,都会被社会法律严惩与处罚,谁也逃不过。

第一,公务员考试竞争不低,平均一个岗位竞争的人数六七十个,但也有低于平均数的。
现在平均竞争比基本保持在60左右,而热门职位比例那么高,其实也说明有不少低于60的岗位,这部分很多人是没看到的。
而且考试的有不少岗位是三不限岗位,不限专业,不限学历的,不限户籍的,那部分报考人数也很多;报考的里面又有很多人是滥竽充数、仓促准备的、意愿度不强的等等。
所以对于用心备考的学生来说,选好岗位,认真学好并上岸的概率也不小。
当然,如果你选的岗位报考人数不少,也需要做好不止考一次的准备。这次没上岸,不代表你后面没机会。目前公务员考试的年龄放宽到了35周岁,不少人都是多次才上岸。
第二,公务员现在的招录每年有一些波动,但整体上来讲都比较稳定。
从一开始的0.5475万到现在的2.5726万,整体明显是呈现上升趋势。
综合以上两点其实还可以得出两个判断:
①这两年考公务员是一个不错的机遇,因为这几年公务员的招聘人数只增不减。
你也许有疑问,看19年很少,只有1.4537万。
这是因为2019年比较特殊,十九大召开之后,国家的国策是精简机构、精简流程和优化人员。所以当年的招录人数减少了非常多,而后几年才恢复了正常。
这几年你应该都会有这种感受:疫情下国际的经济压力非常大,就业形势比较的严峻,因此公务员岗位减少的可能性不大。
②近加入的公职队伍的同学,你的职场发展可能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机会。
现在国家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战略机会之下,整个党在做全面、从严治党的调整关键期;目前国家正处于用人之际,在光罗天下英才。
所以,公务员竞争人数看上去多,但实际它处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未来会更激烈。
当然,我们不能只看公务员内部的比较,也得朝外看看其他工作、其他国家。
社会上:
小米是很多大学生比较喜欢的一个品牌,从做手机到开始造车,我们以他为例:
前段时间小米一共招200个人,向全社会的公开招聘,最终收了30000多份简历。
即便是竞争民营企业,它的竞争可能也到了1:150,这样的一个比较惊人的数值。
相比之下公务员考试的竞争,在这个社会当中不仅不夸张,而且未来竞争很可能更加的激烈,当前反而需要及时报考。
国外:
比如韩国,韩国的大学生从毕业时就开始准备考公务员,每天的学习时间可能需要拿出17个小时。
而且大多数的学生从开始考到上岸,可能要考7、8次,所以韩国产生了2组非常惊人的就业数据。
①,大



第一,公务员考试竞争不低,平均一个岗位竞争的人数六七十个,但也有低于平均数的。
现在平均竞争比基本保持在60左右,而热门职位比例那么高,其实也说明有不少低于60的岗位,这部分很多人是没看到的。
而且考试的有不少岗位是三不限岗位,不限专业,不限学历的,不限户籍的,那部分报考人数也很多;报考的里面又有很多人是滥竽充数、仓促准备的、意愿度不强的等等。
所以对于用心备考的学生来说,选好岗位,认真学好并上岸的概率也不小。
当然,如果你选的岗位报考人数不少,也需要做好不止考一次的准备。这次没上岸,不代表你后面没机会。目前公务员考试的年龄放宽到了35周岁,不少人都是多次才上岸。
第二,公务员现在的招录每年有一些波动,但整体上来讲都比较稳定。
从一开始的0.5475万到现在的2.5726万,整体明显是呈现上升趋势。
综合以上两点其实还可以得出两个判断:
①这两年考公务员是一个不错的机遇,因为这几年公务员的招聘人数只增不减。
你也许有疑问,看19年很少,只有1.4537万。
这是因为2019年比较特殊,十九大召开之后,国家的国策是精简机构、精简流程和优化人员。所以当年的招录人数减少了非常多,而后几年才恢复了正常。
这几年你应该都会有这种感受:疫情下国际的经济压力非常大,就业形势比较的严峻,因此公务员岗位减少的可能性不大。
②近加入的公职队伍的同学,你的职场发展可能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机会。
现在国家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战略机会之下,整个党在做全面、从严治党的调整关键期;目前国家正处于用人之际,在光罗天下英才。
所以,公务员竞争人数看上去多,但实际它处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未来会更激烈。
当然,我们不能只看公务员内部的比较,也得朝外看看其他工作、其他国家。
社会上:
小米是很多大学生比较喜欢的一个品牌,从做手机到开始造车,我们以他为例:
前段时间小米一共招200个人,向全社会的公开招聘,最终收了30000多份简历。
即便是竞争民营企业,它的竞争可能也到了1:150,这样的一个比较惊人的数值。
相比之下公务员考试的竞争,在这个社会当中不仅不夸张,而且未来竞争很可能更加的激烈,当前反而需要及时报考。
国外:
比如韩国,韩国的大学生从毕业时就开始准备考公务员,每天的学习时间可能需要拿出17个小时。
而且大多数的学生从开始考到上岸,可能要考7、8次,所以韩国产生了2组非常惊人的就业数据。
①,大学生在就业当中,每3个人就有1个人考公务员。
假如同步到国内,1000万的毕业生每年差不多有300万人会考公务员。
实际上现在的数值才140-150万,竞争比相对比较合理。
②,韩国统计过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公考考试率,绝大多数人要考3次;相当多的人要考5次;有不少人要考8-10次才能考上。
因此,我们以为的“竞争很大”其实相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域来说是并不大的。
所以说,现在的学生考公还算是幸福的,要把握好机会。
退一步来说,认真准备公务员考试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绩单,对于你的分析概括能力、逻辑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比较好的锻炼,而不是你认为的浪费时间。
公务员考试考的内容分别是笔试与面试,笔试里面有行测与申论,面试又分非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试、结构化小组面试。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语言表达、逻辑分析、归纳概括、资料分析、提出对策等等……



2022年国考累计212.3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68:1。
2021年国考累计139.3万人通过审查;全国平均竞争比65.2:1。
2020年国考目前全国110.9万人通过审查;全国平均竞争比51:1。
一、从今年的国考报名人数来看,也足以说明年轻人对“铁饭碗”的重视程度,这或许也是大部分家长所认可的。在报考相关信息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岗位都是留给应届毕业生的,这个比例可能占到70%左右。在竞争中不乏985,211和双一流大学的优质毕业生。
二、如果考上大城市的公务员那更不用说了,这说明国考热的原因,基本还是和人们对稳定生活的追求,还有在心底里认为公务员成功上岸,还是有一定的福利的有关的。
三、国考竞争力度非常大,大学生们更应该做出自己的努力,有属于正确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才能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