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是个什么样的人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2
季札挂剑 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季札是一个怎样的人

季札第一次出使,路过北方的徐国。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没有说出来。季札心里却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决定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季札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公元前485年冬,楚国名将子期进攻陈国,吴王派季札救援陈国。季札传言给子期,明确表达自己的反战态度。经季札调停,平息了一场战乱。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鲁、齐、郑、卫、晋五国,在这次外交活动中,他同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 产及鲁、卫、晋等国的重要政治家会晤,高谈政事,评论时势, 使中原国家了解并通好吴国。
季札又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艺评论家,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诸侯,在鲁国欣赏了周代的经典音乐、诗歌、舞蹈,他当场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一一作了精辟的分析和评价。如在欣赏《秦风》后就说:“这是华夏的声音呀,能够华夏化必能强大,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周王朝鼎盛时那样了吧!”他能从乐声中预言秦国的未来,确是一言中的。
季札重信义。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

季札

(生卒年不详 )。又称公子丸。春秋时吴国人。吴王寿梦少子。封于延陵,城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称延州来季子。父寿梦欲立之,辞让。兄诸樊欲让之,又辞。诸樊死,其兄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将授之国而避不受。夷昧之子僚立。公子光使诸刺杀僚而自立,即阖闾。札虽服之,而哭僚之墓,贤明博学,屡次聘用中原诸侯各国,会见晏婴、子产、叔向等。聘鲁,观周乐。过徐,徐君好其佩剑,以出使各国,未即献。及还,徐君已死,乃挂剑于徐君墓树而去。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

数代后,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

哥哥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

有一次,吴国派遣季札出使鲁国。到了鲁国,季札听到了蔚为大观的周乐。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绝的见识,透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势,语惊四座,使众人为之侧目。听到《唐》,他听出了思接千载的陶唐氏遗风,听到《大雅》,他在乐曲深广的气魄里,听到了文王之德。当《魏》歌四起,那「大而宽,俭而易」的盟主之志,辉映着以德辅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时候,季札惊叹道:这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至德乐章,就如同苍天无不覆盖,大地无不承载。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无以复加了。

季札出使郑国之时,见到了子产。他们一见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季札对时局有着异常明晰的洞察力,临别前,他语重心长地对子产说:「郑国的国君无德,在位不会很久,将来国主的王位,一定会传到你的手中。你统理郑国的时候,务必要谨慎,务必以礼来持国。否则郑国很难避免败亡的命运。」言之谆谆。当子产目送季札远去时,仍然觉得音犹在耳,心里不禁万分怅惘。

吴王诸樊一直到过世之前,都还念念不忘弟弟季札。他留下遗训,让后人将王位依次传给几位弟弟,这样最终就能传到幼弟季札的手里,以满先王寿梦生前的遗愿。继位的吴王夷昧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绝了。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他再度归隐而去。

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知,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

在这个「季札让国」历史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个溯源主题余韵不尽。中原地区与句吴一带的人们,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千百年来,人们本就同根同源,同体相依!

在这个「季札让国」历史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个溯源主题余韵不尽。中原地区与句吴一带的人们,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千百年来,人们本就同根同源,同体相依!

季札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公元前485年冬,楚国名将子期进攻陈国,吴王派季札救援陈国。季札传言给子期,明确表达自己的反战态度。经季札调停,平息了一场战乱。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鲁、齐、郑、卫、晋五国,在这次外交活动中,他同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 产及鲁、卫、晋等国的重要政治家会晤,高谈政事,评论时势, 使中原国家了解并通好吴国。 季札又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艺评论家,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诸侯,在鲁国欣赏了周代的经典音乐、诗歌、舞蹈,他当场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一一作了精辟的分析和评价。如在欣赏《秦风》后就说:“这是华夏的声音呀,能够华夏化必能强大,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周王朝鼎盛时那样了吧!”他能从乐声中预言秦国的未来,确是一言中的。 季札重信义。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

季札 (公元前576年一前484年 )。春秋时吴国人。是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是一位与江阴历史渊源有关的古代贤人。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人称"延陵季子"。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
概述
吴王寿梦少子。封于延陵,称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称延州来季子。父寿梦欲立之,辞让。兄诸樊欲让之,又辞。诸樊死,其兄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将授之国而避不受。夷昧之子僚立。公子光使诸刺杀僚而自立,即阖闾。札虽服之,而哭僚之墓,贤明博学,屡次聘用中原诸侯各国,会见晏婴、子产、叔向等。聘鲁,观周乐。过徐,徐君好其佩剑,以出使各国,未即献。及还,徐君已死,乃挂剑于徐君墓树而去。
家世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
寿梦
数代后,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
立德
哥哥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
使鲁
有一次,吴国派遣季札出使鲁国。到了鲁国,季札听到了蔚为大观的周乐。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绝的见识,透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势,语惊四座,使众人为之侧目。听到《唐》,他听出了思接千载的陶唐氏遗风,听到《大雅》,他在乐曲深广的气魄里,听到了文王之德。当《魏》歌四起,那「大而宽,俭而易」的盟主之志,辉映着以德辅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时候,季札惊叹道:这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至德乐章,就如同苍天无不覆盖,大地无不承载。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无以复加了。
使郑
季札出使郑国之时,见到了子产。他们一见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季札对时局有着异常明晰的洞察力,临别前,他语重心长地对子产说:「郑国的国君无德,在位不会很久,将来国主的王位,一定会传到你的手中。你统理郑国的时候,务必要谨慎,务必以礼来持国。否则郑国很难避免败亡的命运。」言之谆谆。当子产目送季札远去时,仍然觉得音犹在耳,心里不禁万分怅惘。 吴王诸樊一直到过世之前,都还念念不忘弟弟季札。他留下遗训,让后人将王位依次传给几位弟弟,这样最终就能传到幼弟季札的手里,以满先王寿梦生前的遗愿。继位的吴王夷昧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绝了。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他再度归隐而去。
使卫
季札又来到卫国。通过与新老朋友的交往,季札发现卫国有许多贤明之士,卫君也很开明。于是他对人说:“卫国虽然只是一个小国,但是有很多贤士良臣辅佐卫君,卫国是一个政治十分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国家。” 果然卫国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一直是平安无事。
孔子之言
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知,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 在这个「季札让国」历史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个溯源主题余韵不尽。中原地区与句吴一带的人们,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千百年来,人们本就同根同源,同体相依!
编辑本段季札-孔子推崇的圣人
作 者:徐敏 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 ISBN: 9787229003609 开本: 16 定价: 39.80 元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季札是春秋时代的风云人物,曾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让国、观乐、挂剑等故事都传颂至今。 季札可谓礼乐的化身,而中国正是礼乐之邦。季札身上体现的和谐、诚信、礼让、睿智等优秀品质,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而这些美德也正是现时代的主旋律。 季札在中国思想史、文艺史、政治外交史上的地位都举足轻重。但因为季札的资料存世极少,所以虽然从古至今不断有人提及季札,但真正意义上研究季札的却并不多见。 《季札——曾与孔子齐名的圣人》一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季札的专著。《季札-孔子推崇的圣人》的面世,填补了先秦史、儒学史、文艺史等多个领域的空白,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作者潜心传统文化多年,以历史的眼光、时代的视角对季札的一生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在创作过程中,整理前人成果、搜集最新资料、考察季札遗迹,从而做到内容翔实、有理有据。
编辑本段编辑推荐
吴培恩称季札为“儒家的先驱” 金学智称季札为“中国文艺评论的开山祖” 南怀瑾称季札为“周末第一文化大使” 冯学成称季札为“高士、逸士、博士” 作者称其为“春秋时与孔子齐名的圣人” 苏州,季札在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排名第一。 常州,季札在淹城博物馆暨武进名人馆排名第一。 江阴,季札无论在古代的乡贤祠,还是在现在的名人馆中,都排名第一。 这些江南重镇,都不约而同把季札列为第一先贤。 因为他,江南的文明史要大大提前,提前到与中原孔子齐名的季札的时代。
编辑本段目录
序 前言南季北孔——还季札圣人地位 第一章季札的家世 第一节季札先祖之西周 第二节季札先祖之吴国 第三节季札的出生 第二章季札让国 第一节季札让国 第二节季札让国的国际影响 第三节季札让国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季札观周乐 第一节请观 第二节《周南》、《召南》与周公、召公 第三节《邶风》、《鄘风》、《卫风》与《康诰》 第四节《王风》与西周、东周 第五节《郑风》与郑声 第六节《齐风》与齐国 第七节《豳风》与周公东征 第八节《秦风》、夏声、周之旧 第九节《魏风》,此魏国非彼魏国 第十节《唐风》、晋、帝尧 十一节《陈风》、五音 十二节《郐风》,自郐以下 十三节《小雅》 十四节《大雅》文王之德 十五节《颂》与乐教 十六节《象箾》、《南龠》 十七节《大武》 十八节《韶濩》与“成汤” 十九节《大夏》与“大禹” 二十节《韶箾》与“舜” 第四章季札周游列国及季札挂剑 第一节鲁国 第二节齐国与晏婴 第三节郑国与子产 第四节卫国多君子 第五节晋国将三分 第六节季札挂剑 第五章季札的晚年 第一节孔子观季札葬子 第二节季札止国难 第三节季札救陈与人生之最后 第四节季札人生之最后 第六章季札的身后事 第一节十字碑 第二节季子墓与季子庙 第三节季札文化之古今 第七章季札礼乐纶贯 第一节礼贯 第二节乐贯 附录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
编辑本段文摘
写季历和泰伯关系良好是实,说泰伯被封于岐山之西,却看不出来。持这种观点的人,多半是将泰伯的南奔视为“逃亡”,这才会有一连串的疑问。实际上,泰伯、仲雍是让贤,并非避难。所以,泰伯与季历关系好坏不足为凭。 还有人觉得,泰伯作为一个外来人,凭什么在吴地反客为主,成为勾吴的首领。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反观公刘和古公宜父的事迹,就不难发现历史的相似性。他们都是依靠先进的农耕技术而赢得民心的。另外,胥既然被封在吴地,胥的后人在吴地必然有一定的势力,他们与泰伯、仲雍是亲族,给予支持也极有可能。 还有人从《山海经》中找到一则:“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有中容之国”说是因为“中容”和“仲雍”音近,所以混淆了。这也不足为证,为什么一定是将“中容”误读为“仲雍”,而不是将“仲雍”误读为“中容”。 实际上,《左传》、《史记》这些权威史料,都明确记载着泰伯奔吴的事件,参照现有的史料,都不足以怀疑“泰伯奔吴”的真实性,在没有资料提出反证之前,宁愿相信这个事件是真实的。 泰伯死,无子,其弟仲雍继位,就是吴仲雍。关于泰伯无子一事,在《吴越春秋》上是这么说的:“泰伯曰,吾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一其当有封者,吴仲(即仲雍)也,故自号勾吴,非其方乎?”因此,泰伯以绝嗣者自居,不续弦,不为自己延续香火。 仲雍死,其子季简继位。 季简死,其子叔达继位。 叔达死,其子周章继位。 那时正值武王战胜殷纣,寻找泰伯,仲雍的后代,找到了周章。周章已经是吴君,就此仍封于吴,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周北边的夏都故址,就是虞国,都位列诸侯。 关于虞国和虞仲这里有必要作一下说明。 古时吴虞在很多情况下是通用的,有时候说虞国很可能就是吴国,而虞国在历史上有两个,一个如上文所说,是西周分封。一个则是帝舜之后,史称帝虞舜把天下禅让给夏禹,夏禹赐给帝舜儿子以封地,因为帝舜又称有虞氏,所以封地被称为虞国。《姓纂》有如下记载:“舜有天下,号曰虞,子商均封虞,因以为氏。”在姬昌治理西周的时期,虞国和芮国的国君一同前往西周请求姬昌决断公道,此虞国应该就是帝舜之后。 至于虞仲,很多时候就指仲雍。有人借此认为西周分封虞仲到虞国为非,这个未免武断。如果说古人有误,那么是错在将仲雍误成为虞仲,还是错在多出一个虞仲?或者本来就没有错,是后人误会了呢?虞吴原本相同,仲雍可以 ……
编辑本段评价
季札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公元前485年冬,楚国名将子期进攻陈国,吴王派季札救援陈国。季札传言给子期,明确表达自己的反战态度。经季札调停,平息了一场战乱。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鲁、齐、郑、卫、晋五国,在这次外交活动中,他同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 产及鲁、卫、晋等国的重要政治家会晤,高谈政事,评论时势, 使中原国家了解并通好吴国。 季札又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艺评论家,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诸侯,在鲁国欣赏了周代的经典音乐、诗歌、舞蹈,他当场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一一作了精辟的分析和评价。如在欣赏《秦风》后就说:“这是华夏的声音呀,能够华夏化必能强大,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周王朝鼎盛时那样了吧!”他能从乐声中预言秦国的未来,确是一言中的。 季札重信义。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
编辑本段卒后
《春秋》载,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后葬在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10个古篆是孔子所书。今申港中学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耸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季札受封于延陵(今常州),史称延陵季子。墓葬于江阴申浦( 今申港),墓前有传说为孔子所书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呜 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史称十字碑。 吴季子墓在江阴申港镇西南隅的申港中学内。《史记·吴世家》后注有:“延陵季子冢在毗陵县暨阳乡。”《越绝书》云:“季子冢古名延陵墟。”《寰宇记》载:“季子墓在晋陵县北70里申浦之西。”上建季子祠,塑像祭祀。祠内有相传为孔子所书10个古篆墓碑,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世称“十字碑”。抗战初毁于兵燹。拓本高2.26米,宽0.93米。现墓墩高4米,面积2694平方米。 每年都有全国各地汉服爱好者以及延陵汉魂成员集聚于季子冢前着汉家衣冠祭祀季子。
编辑本段季子墓碑后记
宋崇宁二年四月十二日 奉仪郎常州知州朱彦记 常州,古延陵也,吴季子所封之地。至西汉,为毗陵。又至东晋,为晋陵,宋齐因之隋平陈,废晋陵为常州。唐因之,或曰,晋陵郡自武帝大康二年分曲阿为延陵,至隋徙治丹徒。唐武德三年,徙延陵还治故县,今润州之延陵镇是也。 杜佑谓曲阿延陵季子庙,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在今之晋陵县,其说明矣。 而孔子所书季子墓碑,岁岁盖淹没。开元中,明皇敕殷仲容募刻之。 唐大历十四年,润州剌史萧定重镌石延陵庙中,于是习俗见润州之延陵季子庙,而不知常州实古延陵季子之所封也。 崇宁元年,予以罪责是州,因考大史公书历代地志通典图经,得其祥矣。又得其所谓季子墓在晋陵县北十七里,申蒲以西,又曰暨阳乡,而今暨阳乡今之江阴县乃属,令赵士淝访之,得大冢于暨阳门外三十里,申港之侧旁有季子庙,与史记地志通典图经合。 于是,表识其墓,谨樵牧耕之禁,又摩募取孔子所书十字刻墓碑上,设像祀之,学中以时率居史士诸生拜焉,所以示邦人,贵有德也。又备论历世废兴与习俗之变,易刊之碑下,使后之君子得以览观焉。

  • 《季札》人物简介,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答:【人物名字:季札】【拼音:JI ZHA】【字号:姬姓,称延陵季子,又称公子札、延州来季子】【所属朝代:春秋战国】【生卒年代:】【籍贯:吴国人,封于延陵(今江苏丹阳)】【人物简介:春秋时吴国贵族,吴王寿梦少子,父寿梦欲立之,辞让。兄诸樊欲让之,又辞。初封延陵,后加封州来,贤明博学。季...
  • 季札是姬发的什么人?
    答:季札是姬发的后人。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名札,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春秋时期政治家、外交家、文艺评论家,吴太伯十九世孙,吴王寿梦第四子,史称延陵季子、州来季子。季札品德高尚,远见卓识。三次让国,广交贤士。周游列国,提倡礼乐,宣扬儒家思想,对华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 延陵季子是什么人?有哪些事迹?
    答: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zhài,寨),三子叫余昧,四子叫季札。季札贤能,寿梦生前也曾想让他继位,但季札避让不答应,于是让长子诸樊继位,总理诸种事务,代理执掌国政。王诸樊元年(前560),诸樊服丧期满,要把君位让于季札。季札推辞说:“曹宣公死后,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
  • 诗中"季子"是谁
    答:帮助的人:22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季子,名词,有泛指和特指两种含义。泛指是指年龄最小的一个儿子,特指是指鲁桓公最小的儿子,鲁庄公之弟季友 春秋时期的季札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封于延陵(今丹阳),...
  • 故事中季札的诚实守信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后来当他返回时再次路过徐国的国界,他决定兑现自己的诺言,将宝剑赠送给徐君。可是他却得到了一个十分不幸的消息:徐君已经去世了。对此,季札感到十分悔恨和悲痛,他解下宝剑,将其挂在徐君墓前的柳树上。季札的做法受到了徐国人的赞美,他们还编了一首歌来歌颂他:“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
  • 常州人文:季札为何叫季札
    答:季札为何叫季札 季札是常州的人文始祖,被公认为“延陵第一人”。季札让国、观乐、挂剑、守仁、救陈这五个故事,已经脍炙人口两千多年了。太史公司马迁曾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高度评价季札,常州人民更是为其“延陵世泽,让国家风”而自豪。 吴国先祖太伯(一作泰伯)是周文王的大伯父,姓...
  • 想问一个春秋时代的故事,说是一个人出使他国,路过一个小国,那里的国王...
    答:自古以来,圣贤一再地教诲我们,高迈的志节往往是表现于内心之中。就像季札,他并没有因为徐君的过世,而违背做人应有的诚信,何况他的允诺只是生发于内心之中。这种「信」到极处的行为,令后人无比地崇敬与感动。一个人成败的根源,源于我们内心的诚与敬。如果连讲话应有的信用都做不到,那很难想象...
  • 文言文 的 大概意思:一个人出使其他国家,国君相中了他的宝剑,他回来后...
    答:季札挂剑。季札,吴国公子,又称延陵季子,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史记》原文: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
  • 常州人文:季札为何叫季札
    答:回答:季札为何叫季札 季札是常州的人文始祖,被公认为“延陵第一人”。季札让国、观乐、挂剑、守仁、救陈这五个故事,已经脍炙人口两千多年了。太史公司马迁曾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高度评价季札,常州人民更是为其“延陵世泽,让国家风”而自豪。 吴国先祖太伯(一作泰伯)是周文王的大伯父...
  • 季扎赠剑原文和译文
    答: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没有献上剑,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