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成于安史之乱,你知道多少?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2

洒脱吟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是盛唐的一个缩影,无论是金樽清酒,还是玉盘珍珠,不管是斗十斤还是值万钱,都透露出李白生活时代的繁盛。

相比之下,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境遇下吟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杜甫则见证了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悲凉过程。

天宝当年的往事还恍若昨日,眼前却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狗”的苍凉景象。

杜甫作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佳作,也因此被人们尊为诗圣。

纵观杜甫的一生,他不像李白那样可以放任洒脱,他是时代兴衰的见证人,他用他那悲天悯人的视角观察世事,诗作深沉顿挫,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思考,尽在诗作中被他缓缓道来。

李杜等人造就了一个诗歌极度繁盛的时代,可人造时势,时势却也造人——没有盛唐的繁盛,也许就没有那么潇洒的李白;倘若没有安史之乱,诗圣杜甫可能也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诗人。

《望岳》——少年的放歌

杜甫出生于开元盛世,那时的唐朝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宗教文化都达到了空前强盛的水平,是自秦朝以来的封建王朝不曾有过的。

因此在早期的作品中,杜甫的诗作充满了豪迈之气,给人于苍穹之中俯瞰大地的居高临下之感。

三十五岁之前的杜甫,享受着时代给予他的优越条件,肆意奔放地追求高远的利益和伟大的志向。所以那时的诗作很少提及民生,多描绘的是祖国的大好山河,一片辽阔的景象。

如早期杜甫的名作《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他站在时代这个巨人的肩膀上,俯瞰整个繁盛的唐朝,这一时期的诗作有着鲜明的盛唐特色。

月盈满则亏,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开元盛世之后,唐朝开始逐渐走向没落。

极度繁盛的背后是外强中干的本质。随着社会各阶层矛盾的的不断升级,国家内部的权力之争也愈演愈烈,各方面的因素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自此开始,杜甫的诗篇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不过分的追求意境,而是转向现实,他开始关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百姓们的疾苦。

以最为著名的《登高》为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同样是登高望远,垂垂老矣的杜甫发出了和年少时截然不同的感叹。

目及之处尽是悲凉,再也没有了造化钟神秀的绮丽景色。山河依旧在,但人的心境却早已改变。

如果《望岳》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在绝顶之巅大谈理想抱负,那《登高》则是一个古稀之年的老者眺望山河发出的声声长叹。

历史浩劫——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败的转折点,同时也是我国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开始。杜甫一生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作,其中大部分是描写安史之乱的。

从安史之乱发生之前的危机四伏,到安史之乱爆发八年期间百姓民不聊生,再到安史之乱刚平定后的异族入侵。

所以杜甫在他晚年诗作中多次提及“十年”,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乾;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这里十年就是指八年安史之乱和之后两年内发生的吐蕃入侵,蜀中大乱等战事。

那这长达十年的战乱,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安史之乱是唐朝内部为争夺政权而发动的内战。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因此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内战长达八年,直接导致唐朝人口数量锐减,经济严重受挫。

八年的战乱,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曾经写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就能看出,在那时战乱的年代,百姓大都流离失所,衣不蔽体,食不饱腹。但对于百姓的税收,差役却并没有因此减轻,反而加重了对基层的剥削。

从杜甫的著名诗篇《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就能看出百姓的无助与绝望。

社会处于极度动荡不安的状态,祸不单行,中央集权遭到破坏,分崩离析的国家给异族有了可乘之机,吐蕃等势力也趁机割据征战,划分了大量国土。

诗圣——闪耀的人性光辉

战火波及了唐朝的半壁江山,持续了八年之久。原来的开元盛世只能在前人的诗作中窥探一二,这场叛乱是历史的浩劫,同时也是唐朝诗歌风格的重要转折点,由之前绮丽浪漫的鸿篇巨制转变为深刻写实的肺腑之言。

细读杜甫描绘安史之乱的诗作,你能感到他的无奈与痛心,他人性的光辉和崇尚的人道主义也令人印象深刻。杜甫也因这些诗作,成为了后人口中的“诗圣”。

杜甫在安史之乱时的创作达到了顶峰,但在之前我们也能发现他风格转变的迹象。

在天宝五载,杜甫抱着远大的理想来到长安,希望自己能“立登要路津”,但杜甫却壮志难酬,屡屡受挫,万般失意的杜甫观察到长安存在悬殊的贫富差距。

于是他写下了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短短十个字,直击当时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或许是从那时开始,杜甫的心境慢慢转变,不再追求所谓的远大理想,选择把自己的目光放在身边的百姓,社会万象上。

这样的转变,让杜诗的内涵有了质的飞跃,成为唐诗的代表人物。

回顾杜甫的一生,他经历了盛世,经历了国家衰败,经历了战乱。他的人生和他的诗集可以看作唐代末期的历史缩影。

有人曾说,若是没有安史之乱,杜甫可能不会成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若是时势造人,那这个说法是可以被接受的。

安史之乱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给予了杜甫大量创作的灵感,或是说他的创作是基于对民生社会的观察,并将自己高尚的品德融入其中,引发了后人强烈的共鸣。

倘若没有发生安史之乱,杜甫的诗作可能着重在感叹祖国山河,抒发远大理想和壮志未酬的情感上。局限于个人,境界就不够高,也许不能够被称为最伟大的诗人。

可是历史真实存在的,杜甫确实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是因为他的诗作不仅拘泥于个人的情感和抱负,而是着眼于天下苍生,以慈悲之怀,普度众生之苦,其精神境界是令普通诗人望其项背的。

时势造人,人也能造就时势。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生存在不同的时代,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来缔造。

无论是否存在安史之乱,我们都不能否定杜甫在诗歌方面的造诣和他对中国古代诗歌做出的伟大贡献。他悲天悯人的胸怀,和深沉顿挫的诗句,为中国文化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对后世的影响就如他自己所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对我们的影响,早已在潜移默化之中融进了我们文化的精髓中了。



我知道他是一个保护诗书的诗人,也是唐朝的状元。写了很多优秀的诗词并流传至今,对唐朝兴盛的诗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达到了顶峰,他的诗作大部分是描写安史之乱的。诗里不但有他的无奈与痛心,还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正是因这些诗,杜甫成了后人心的“诗圣”。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个人仕途也受挫,回乡途中目睹的种种惨像促成了杜甫现实主义风格的诗风。

  • 杜甫的诗是如何反映安史之乱的
    答:《新安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与《石壕吏》、《潼关吏》统称“三吏”。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唐肃宗乾元元年(758...
  • 在安史之乱时,杜甫写了哪些诗?
    答: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安史之乱最后一年写的.新安吏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
  • 名人故事杜甫
    答:『壹』 杜甫的故事 杜甫(公元712--770),唐朝著名诗人,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
  • 在古代被称为诗圣的是谁,他经历了什么才会这么哀伤?
    答:安史之乱中,爆发了无数血战,有的甚至流传为千古佳话,比如困守睢阳的张巡,为了抵抗叛军甚至杀死了自己的女人给将士们做肉粥吃。名臣大将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当时百姓的悲惨了。所以,杜甫后半生所见所闻可谓悲惨至极,说是“人间地狱”也并不为过,所以,诗圣才会写出如此悲伤的诗词。诗仙李白是幸运的...
  • 杜甫在安史之乱写的
    答:4.杜甫在安史之乱所写的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小传】: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
  • 杜甫写安史之乱的诗句.知道的快来,完了没分了!!!
    答:《石壕吏》作者:杜甫 朝代:唐 全诗如下: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 杜甫为何被称为“诗圣”?他的诗为何被称为“诗史”?
    答:杜甫以诗歌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同一部历史一样,尤其是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在他的诗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他的诗歌可以视为历史,可以佐证历史,可以弥补历史,所以被称为“诗史”。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所以被后人称为“诗圣”。诗歌成就 杜甫...
  • 杜甫的诗的风格 杜甫的诗风格不同
    答:杜甫的诗,很多表现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被称为“诗圣”。另一方面杜甫的诗经常用刚健的手,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可以说李白是偏向于浪漫,而杜甫偏向于写实。他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深。杜甫的歌风格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会...
  • 写下1400首诗词的"诗圣"杜甫,为何从富贵子弟混成饥困老人的?
    答:可是纵然有满腔的才华和热情,他的仕途依然十分的坎坷不顺,活到中年也只是得了一个非常小的官,俸禄也少的可怜,我记得他的那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面描述了他艰苦的生活状况,他的儿子也因此而夭折。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只能带着一大家子开始了逃亡的生活。后来唐肃宗在灵武继位,满载着...
  • 杜甫是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后世尊成为“诗圣”,他有何来历?
    答: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