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之谜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5
地震之谜是怎么一回事?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会随着研究的深入、信息的完备逐渐完善,对于自然现象——地震也是如此。
这个说法从哲学的角度讲有这样几重含义:
第一、拒绝不可知论,认为自然现象——地震是可研究、可测度、可理解的;
第二、承认认识的不完善,符合认识的规律:认识总是从不完善到完善;
第三、解开地震之谜不意味着人定胜天,而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减少和避免其不利后果。

人类在揭开地震之谜的过程中,伴随着丰富的想象,产生种种神话与传说。

大约在12世纪,日本古历书上有所谓“地震虫”的描述。1710年,日本有书谈及鲶鱼与地震的关系时,认为大鲶鱼卧伏在地低下,背覆着日本的国土,当鲶鱼发怒时,就将尾巴和鳍动一动,于是造成了地震。我国古代对地震这一特殊灾害,也有专门描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地低下有一条大鳖鱼,驮着大地,时间久了就要翻一翻身,于是大地就抖动起来,鳖鱼翻身就是地震了。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认识从神话中走出。古希腊的伊壁鸠鲁认为地震是由于风被封闭在地壳内,结果使地壳分成小块不停地运动,即风使大地震动而引起地震。随之出现了卢克莱修的风成说,即来自外界或大地本身的风和空气的某种巨大力量,突然进入大地的空虚处,在这巨大的空洞中,先是呻吟骚动并掀起旋风,继而将由此产生的力量喷出外界,与此同时,大地出现深的裂缝,形成巨大的龟裂,这便是地震。再有亚里士多德提出,地震是由突然出现的地下风和地下灼热的易燃物体造成。

20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从而为地震科学及至整个地球科学掀开了新的一页。相继提出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 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这是所谓“弹性回跳说”;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这是所谓“岩浆冲击说”;三是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相变说”。

虽然,地震之谜迄今没有完全解开,但随着物理学、化学、古生物学、地质学、数学和天文学等多学科叫交叉渗透,深入发展,使地震学科取得长足的进步。

地震的产生和类型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图 1—1)。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一位住在楼房里的干部突然被地震惊醒。由于这位干部平时懂点地震知识,所以当他感到地震颠簸时,迅速钻到桌子底下,五、六秒种后,房顶塌落。直到中午,他被救出后,深深感到要不是自己果断钻到桌子底下,早就没命了。他说是地震知识救了他的命。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航天技术、卫星观测技术、无线电遥控技术、机器人技术等现代高技术逐步用于南极科学考察,人们广泛使用各种自动化仪器设备,把它们安置在无人站里,通过定时发送观测记录等方式,达到记录和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目的。目前,无人自动观测站在南极洲越来越多,大多数无人自动观测站主要用于收集气象、地磁、地震资料。
也已经有了一些地震资料

大约在12世纪,日本古历书上有所谓“地震虫”的描述。1710年,日本有书谈及鲶鱼与地震的关系时,认为大鲶鱼卧伏在地低下,背覆着日本的国土,当鲶鱼发怒时,就将尾巴和鳍动一动,于是造成了地震。我国古代对地震这一特殊灾害,也有专门描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地低下有一条大鳖鱼,驮着大地,时间久了就要翻一翻身,于是大地就抖动起来,鳖鱼翻身就是地震了。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认识从神话中走出。古希腊的伊壁鸠鲁认为地震是由于风被封闭在地壳内,结果使地壳分成小块不停地运动,即风使大地震动而引起地震。随之出现了卢克莱修的风成说,即来自外界或大地本身的风和空气的某种巨大力量,突然进入大地的空虚处,在这巨大的空洞中,先是呻吟骚动并掀起旋风,继而将由此产生的力量喷出外界,与此同时,大地出现深的裂缝,形成巨大的龟裂,这便是地震。再有亚里士多德提出,地震是由突然出现的地下风和地下灼热的易燃物体造成。

20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从而为地震科学及至整个地球科学掀开了新的一页。相继提出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 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这是所谓“弹性回跳说”;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这是所谓“岩浆冲击说”;三是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相变说”。

虽然,地震之谜迄今没有完全解开,但随着物理学、化学、古生物学、地质学、数学和天文学等多学科叫交叉渗透,深入发展,使地震学科取得长足的进步。

地震的产生和类型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图 1—1)。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一位住在楼房里的干部突然被地震惊醒。由于这位干部平时懂点地震知识,所以当他感到地震颠簸时,迅速钻到桌子底下,五、六秒种后,房顶塌落。直到中午,他被救出后,深深感到要不是自己果断钻到桌子底下,早就没命了。他说是地震知识救了他的命。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航天技术、卫星观测技术、无线电遥控技术、机器人技术等现代高技术逐步用于南极科学考察,人们广泛使用各种自动化仪器设备,把它们安置在无人站里,通过定时发送观测记录等方式,达到记录和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目的。目前,无人自动观测站在南极洲越来越多,大多数无人自动观测站主要用于收集气象、地磁、地震资料。
也已经有了一些地震资料 。

也就是说地壳变动 。

地震是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造成的。
了解了地震对人类造成这么大的危害和财产损失。我深有感触,地震给我们 不仅带来了心理伤害和精神痛苦,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了道路 破坏。还可能引发海啸…...

地壳变动

5

  • 如何解开唐山地震谜团?
    答:当时唐山地震裂度为11度,唐山市的厂房和住宅几乎全被破坏,而有一些建筑却完好如初。现象一:所有的树木、电线杆直立如初,均未直接受害。例如唐山市内65米高的微波转播塔巍然屹立于大片废墟之中,而且震后两个微波塔之间仍可直接、准确传递电视信号。现象二:唐山的人防坑道除个别有小裂纹外,其他均...
  • 千年未解之谜:为什么地震后有的地方会长出白毛?
    答:为什么很多未解之谜都来自于过去?一方面跟当时社会的科学水平有限有关,另一方面也跟当时大家的思想观念脱不开关系。时代在发展,但个人观念却会受到周围环境更大的影响,即便是当今社会,依然很多人将地震之前的一些现象,在地震发生之后视为地震前兆。其实,包括所谓的动物有异常表现,都不过是地震发生之前...
  • 研究:形成于地球深处的钻石或有助于解释地震之谜
    答:在地球深处形成的钻石可以帮助地震学家回答一个存在了几十年的问题:在高压应该阻止脆性破坏发生的深度,流体是否在产生地震方面起作用?在深达300至700公里的俯冲板中,在上地幔和下地幔的过渡区,流体辅助的断层是一个可能解释深层地震的过程。但据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Steven Shirey指出,直到最近,基于样本...
  • 贵阳文昌阁的地震不倒之谜
    答:二、三层的椤木,各为9根。二、三层的金柱都没有穿过楼板,它下面也没有相对应的柱子,这种做法使二层和底层减少了一圈柱网,增加了室内的使用空间,使上部的负荷均匀分散地向下传递,减少对底部的压力。这种特殊的框架结构,还有利于缓冲水平方向的摇摆,增强了它的稳定性,所以在地震时不易倒塌。
  • 急!!!地震学家说“人类终究揭开地震之谜”这一观点说明了什么?从哲学...
    答: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会随着研究的深入、信息的完备逐渐完善,对于自然现象——地震也是如此。这个说法从哲学的角度讲有这样几重含义:第一、拒绝不可知论,认为自然现象——地震是可研究、可测度、可理解的;第二、承认认识的不完善,符合认识的规律:认识总是从不完善到完善;第三、解开地震之谜不意味着...
  • 火山与地震之谜读后感
    答:地震和火山都是人类不能阻止的自然灾害,地震火山是由于地球的板块运动以及造山运动造成的。它们时刻都威胁着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命安全。包括这次日本9.0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所以如何有效地降低这些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的损害一直是我们人类研究的课题。火山和地震本身也是有很多关联的,...
  • 猜谜语:成都市里遇地震 (方位字)谜底是什么?
    答:谜面:成都市里遇地震 (方位字)谜底:蓉中灾
  • 月球七大未解之谜
    答:1、月球背面之谜: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因此我们从未直接看到它的另一面。至于为什么月球会形成这样的自转周期,目前科学家还没有确切的答案。2、月球上的水分子之谜:科学家发现,在月球极地的永久阴影区域内,存在着大量的水冰。然而,月球上水的来源仍然是一个谜。3、月球地震之谜:科学家通过阿...
  • 有关地震的资料
    答:他说是地震知识救了他的命。 地震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人们完全了解了地震波被激发的机制。在上个世纪末,一位地震学者评述地震时写道:“地震的原因还仍隐匿于朦胧之中,可能是永恒之谜,因为这些强烈震动发生的处所,远距人类观察领域之下。”许多与他同时代的人认为,火山作用是地震的首要原因,而另一些人倾向于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