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几个佛教问题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0
问几个关于佛教的问题

相传与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注重修来世。其“来世天国”对广大人民有极大的吸引力,对维护当代秩序有重大作用。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释迦牟尼佛他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他是生于周昭王廿六年甲寅,跟现代外国人考据不一样,年代相差很多。佛入灭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世寿七十九岁,我们通常讲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岁,实际是七十九岁,因为我们中国人讲虚岁,虚岁是八十岁,实足年龄是七十九岁圆寂的。如果根据这个记载,释迦牟尼佛入灭到今年,应该是三千零十五年。

公元前1500多年,当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主要生产方式从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上人们学会了种植产量比较高的水稻,再加上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结构进入奴隶制社会。
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
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但并非正式的,正式是国家派了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这是正式的,正式来是在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到中国来之后,因为是中国皇帝迎请他过来的,所以是以国宾的礼节来对待他,来了之后,与我们朝野人士谈的很投机,我们非常欢迎他,希望他能常住中国。最初来的二位法师,是竺法兰和摩腾,他们二位把佛教,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来,为中国朝野所接受,来到中国之后,是国家招待他们,就好像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来接待,那时候的政治制度与现在不相同,现在的外交部都在行政院之下,从前的外交部不归宰相管理,外交直接归皇帝管辖,那时的外交部也不叫这个名称,而叫做鸿胪寺。所以诸位要明了佛教中的寺是怎么来的?寺是汉朝的时候政府办事的机关,它并不是庙,而是帝王所辖的一级单位,直接属于皇帝督导的,皇帝下面有九个寺,寺的长官叫做卿,我们称做公卿,鸿胪寺卿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所以由鸿胪寺来接待,以后由于想把他们常留在中国,这样一来,鸿胪寺不能长远招待他们,因此皇帝下面再增加一个单位,也就是从九个寺增加到十个寺,这个寺就是佛寺,佛寺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称是白马寺,当时首都在洛阳,故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寺。

凡是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公元前5世纪,在尼泊尔和印度交界的一个释迦族部落里,王子乔达摩·翻达多离家修行,7年后觉悟成佛,开始在恒河流域布教,广收门徒。佛教认为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苦难的,只有断除一切烦恼修行成佛,才能达到永恒的幸福。佛祖释迦牟尼最初对迦叶等5人说法时,亲手为他们剃去了头发,表示接受他们做自己的弟子。和尚剃发有三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和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头发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必须保护好,不能有损害,否则是对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断除这些无谓的亲情牵挂;三是为了区别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当时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们一见到剃光头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后来剃头就成了加入佛门的一种仪式。

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其他仪式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只要剃掉头发,披上类似袈裟的粗布 和尚的戒疤其实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刚剃度的小和尚在经过几个月的新生训练后,会参加一个简单的小测验,测验合格后,庙里的老和尚会用线香为他们点上僧侣生涯的第一颗戒疤,称之为“清心”。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如果表现良好,例如默写金刚经时不左顾右盼,则有资格得到第二个戒疤:“乐福。”
一般而言,如果顺利的话,庙里一些年长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拥有五六个疤;而像少林寺等重要寺庙的住持,则可能是有八或九个戒疤的“高级和尚”或是“特级和尚”。而第十个疤却不是一般和尚所能拥有的,除了达摩祖师、六祖禅师以外,十个疤的“首席和尚”不超过五个。戒疤不光是头上有,身上也可以有,比如说在手臂上。

入寺基本礼节知多少

作为一名怀着虔诚心朝山的信徒,在朝拜佛寺前应当了解入寺礼佛的基本礼节,以使自己进入寺庙的言行如理如法,达到理想的朝拜效果。本文现选择佛教的合十、问讯、绕佛、拜佛的基本礼节介绍如下。

一、合十

合十又称「合掌」, 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节之一,通行于印度和东南亚信奉佛教的国家与地区,我国傣族聚居区也用合十礼。合十的动作,不仅可以达到收摄内心的作用,也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合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轻轻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手肘自然弯曲,置于胸前约呈四十五度。

2.合双掌时,双眼下垂目光注视合掌的指尖,能够凝聚心神,排除妄念。

3.尽量放松,让气息往下沉,以达到逐渐安定的作用。

合十礼可分为跪合十礼、蹲合十礼、站合十礼三类。跪合十礼适用于佛教徒拜佛祖或僧侣的场合,行礼时右腿跪地,双手合掌于两眉中间,头部微俯,以表恭敬虔诚;蹲合十礼是盛行佛教国家的人拜见父母或师长时所用的礼节,行礼时身体下蹲,将合十的掌尖举至两眉间,以示尊敬;站合十礼是信奉佛教的国家平民之间、平级官员之间相见,或公务人员拜见长官时所用的礼节,行礼时端正站立,将合十的掌尖置于胸部或口部,以示敬意。行合十礼时,可以问候对方或口颂祝词。因佛教中不兴握手,所以在我国,一般佛教徒均以行站合十礼为流行。

合十的动作是佛门一种谦恭的礼节,我们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问候、打招呼之外,如果经过法师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态,稍稍欠身经过,表示自己的礼貌与尊重。此外,我们写信时,用某某人「合十」作为信末署名,也是一种表达谦逊、恭谨心意的好方法。还有,当我们聆听长者大德说话时,也可以双手合十表示恭敬。

二、问讯

与合十相联系的另一基本礼仪是问讯。对于中国的佛教徒来说,问讯是佛弟子必学且例行的佛门行仪。例如今人皈依三宝之后,皈依证明师的第一个责任,便是教授合十、问讯等基本礼节。一般佛弟子学会了合十与问讯后,他们佛教徒的身分,好象也就成立了。又如佛教徒无论进入寺院或个人在佛菩萨圣像前用功,首先就是向佛菩萨顶礼致敬。在顶礼圣像之前,往往先有一个问讯的动作,顶礼结束时,又以问讯作为结束。

问讯时要掌握以下细节:

1.首先虔诚地合起双掌,目光注视中指指尖。

2.然后向下弯腰约九十度,当要直起身子来时,合十的双手也同时变换姿势。

3.以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盖住右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轻轻相接触,食指尖也轻轻相接触,食指与大拇指刚好略呈三角形状。

4.此时,双手的姿势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如同向佛菩萨供花一般,充满了恭敬祥和。

5.双手维持这个姿势经过胸前,一直举高到眉心(但不触到额头),这也表示把佛菩萨供到顶上,有着虔诚、恭敬而谦虚的态度。

6.随后再轻轻将手放下,到胸前回复合十姿势,然后放下双掌。

合十或问讯,虽然是佛教徒常用的生活礼仪,但是透过肢体的动作,最终目的除了达到端正仪容的身仪之外,也是为了让心沉稳、安定,达到向内收心的效果。让自在、宁静的身心状态,与寺院的步调融合在一起。

佛教的合掌、问讯等基本礼仪,源自于古印度人的礼仪方式,也就是顺应印度当地的风俗习惯。据宋代的《释氏要览?西域记》记载:「天竺致敬之式,其仪有九:一、发言问讯;二、俯首致敬;三、柔首高揖;四、合掌手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肘据地;八、五轮着地;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为一拜。」

三、绕佛

右绕佛像和佛塔是佛教的一种基本规则。所谓右绕,就是说在佛像或佛塔旁行走时,要以佛塔或佛像为中心,围绕着佛像或佛塔向右旋转行走。

关于右绕佛塔的来历,按照印度民间的风俗,是以右方为尊。在印度,右绕是赞叹随顺的意思,你要是左绕,就是反对、对抗、毁灭的意思。所以说右绕佛像,是表示对诸佛菩萨的恭敬之心。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以来,认为佛教也应当以右绕佛像或佛塔为尊。印度的佛弟子在佛前经行时便以右绕为准。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中国佛弟子一直沿用佛制右绕的方式,将右绕佛像和塔寺作为对佛菩萨最虔诚的礼仪。

绕佛不但有驱除睡魔,养神疗病的功效,更重要的是可以消除业障,获得很大的福报。正因为如此,绕佛成为很多信徒修行的一种重要方式,绕佛的时候,一定要放下尘世的牵累,心中只有佛,久而久之自然可以达到身心清净的目的。

右绕有许多功德。《菩萨本行经》中有一则故事说:佛陀在世时,佛与阿难入舍卫城乞食。当时城中有一婆罗门从外而来,他见佛出城,光相巍巍。婆罗门便欢喜雀跃,绕佛一匝作礼而去。佛微笑着告诉阿难,此婆罗门见佛欢喜,以清净心右绕佛一匝,以此功德,从是以后二十五劫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快乐无极。在这里,佛说绕佛行走一圈,便可以获得二十五劫不堕恶道,只生天上人间的福报。

另外,在《佛说右绕佛塔功德经》中论述了右绕佛塔的各种功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余无量众俱,前后围绕。尔时,长老舍利弗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以偈请曰:

大威德世尊!愿为我等说,右绕于佛塔,所得之果报。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右绕于佛塔,所得诸功德,我今说少分,汝等咸善听。
一切诸天龙,夜叉鬼神等,皆亲近供养,斯由右绕塔。
在在所生处,远离于八难,常生无难处,斯由右绕塔。
仪貌常端正,富贵多财宝,恒食大封邑,斯由右绕塔。
财宝常盈积,而无悭吝心,勇猛广惠施,斯由右绕塔。
色相净微妙,见者皆欣仰,所住常安乐,斯由右绕塔。
或为忉利王,妻子悉具足,威势力自在,斯由右绕塔。
或作婆罗门,持戒善通达,咒术围陀典,斯由右绕塔。
或作大长者,豪贵多财产,仓廪常丰足,斯由右绕塔。
……

从以上的故事和佛所说的右绕的功德中,我们可以看到右绕佛、塔的殊胜利益。

四、拜佛

拜佛是佛教徒向诸佛菩萨表达虔诚心的重要方式,在进入佛寺殿堂拜佛之时,佛教徒首先要怀有恭敬心并注意以下几点: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对于佛像我们应怀有恭敬心,常作见佛像如同见佛想。见到佛像时,切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果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处理,切不可任意堆置。

在礼拜诸佛时,我们应当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然后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继之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接着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着地时,系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着地。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最后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双手合掌立直。

拜佛的动作,是心诚意敬的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将两肘两膝以及额头着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敬礼,故又称为顶礼。弯腰低头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当五体投地,接触到大地时,则令人感动于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涵容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怀着感恩心,以饮水思源的心,感谢大地,感谢一切众生。

对于拜佛,还应注意,当见到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径行而过;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大殿正中央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其它人不得用。

拜佛具有忏悔罪过、修持禅定与感恩礼敬的意义,藉拜佛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并检讨自我、忏悔过去所造的业障,这样不但有助于人格的提升,也能让人的身心安定。

以上对信徒进入寺院必须掌握的合十、问讯、绕佛以及拜佛的基本礼节和注意事项作了简略介绍,希望这些介绍能对初学佛法的人到寺院礼佛有所帮助。

作者: 慎言

1.有供养僧人一说,请问怎么供养呢,是到寺庙捐香油钱吗?还是直接给钱给僧人?
现代有给寺院捐钱,也有给法师红包的。
而在佛陀时代,出家人只能接受四事供养,即: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而且僧人接受供养后,必回馈施主讲经说法,或者诵经解惑等等法供养,是一个双赢过程,不是单向的。
在理上说,《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中,如说修行供养第一。
我们真正实实在在把佛法做到,是最殊胜的供养。

2.到寺院小住几天,除了给住宿费外,还要捐钱吗?捐的话钱给住持还是给谁呢?
这个要看寺院自己的规定,去客堂问问比较好,每处地方不一样。

3.到寺庙里见到出家僧人要注意什么呢?
其实正在出家人,应该是比一般人更好,道德更高的人,所以相处应该没什么特别的忌讳。

1、根据上座部佛教的戒律,僧人是不能接受金钱的。南传出家人有一条戒律叫做:不持金银戒。因此不能直接给钱给出家人。可以捐香油钱(这是由寺庙里面的财务会计来处理的),可以请出家人吃饭(最好在中午之前,因为佛陀及南传比库都是过午不食的),可以供养如法的药品等。
2、如上,可以随意布施香油钱等。
3、见到出家僧人,需合掌为礼,让开一边,让出家人先走。
如果出家僧人有空,可以向他请教佛法。请教法前,需行拜见之礼。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佛陀的戒律,出家僧人不可对以下的人说法:
不会对一位无病且手中拿着雨伞的人说法。
不会对一位无病且手中拿着拐杖的人说法。
不会对一位无病且手中拿着刀的人说法。
不会对一位无病且手中拿着武器的人说法。
不会对一位无病且脚穿着皮 [非皮] 鞋的人说法。------这一点要注意,因此请法的时候需脱鞋,这是对法的尊重。
不会对一位无病且在车上的人说法。
不会对一位无病且躺着的人说法。
不会对一位无病且坐着抱着膝盖的人说法。
不会对一位无病且戴着头饰的人说法。
不会对一位无病且头盖着袍或丝巾的人说法。
(坐在地上) 不会对一位无病且坐在座位上的人说法。
坐在低的座位,我不会对一位无病且坐在高的座位上的人说法。
(站着) 不会对一位无病且坐着的人说法。
(走在后面) 不会对一位无病且走在前面的人说法。
(走在道路旁) 不会对一位无病且走在道路上的人说法。

1,供养不一定要直接给僧人供养品,可以交由客堂分配,也可以直接给僧人,当然供养不一定单纯是给钱,什么物品都可以的
2,小住的话除了住宿费用之外不一定要捐钱,因为捐钱是随缘的,你想给就给,不想给就不给,如果想给的话可以投入寺院的功德箱,或者写缘处,金额比较大可以交到客堂,客堂里会开收据的
3,见到出家人需要恭敬合掌,不可以貌取人,也不可乱开玩笑,僧人念经或者早晚功课时不可打扰
阿弥陀佛,不知道以上回答能否帮助到您,吾为佛门一小僧,希望您在寺院中对佛法有所收获

1.供养僧人最好不要私下给予财物,一般钱的话放到公德箱或客堂,物直接交给客堂。但如果觉得和哪位僧人特别有缘,或者关系特别好就没关系了。2.如果去小住的话除住宿费外,其他香火钱是自愿的。如果可以的话,帮寺内的僧人做一些日常杂物(清扫之类),或者发书,搬东西什么的也是不错的,都是信佛的表现。3.在庙中遇到僧人,要双手合十,微微鞠躬,口念阿弥陀佛,以示恭敬。我信佛也不久,希望可以帮到你

  • 问个有关佛教问题
    答:2. 佛没有寿命问题,这是大乘佛教把佛陀神格化,但佛陀宣说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因此又给佛陀加上寿命。事实上佛陀从来不解释涅盘后的状态,因为人们是难以理解的。佛陀曾经有这样的比喻,涅盘就如一堆熄灭了的火。所以您能说火往东,南,西,北,中,那个方向去吗? 您能说一堆熄灭了的火有寿命吗...
  • 请教佛教中的几个问题
    答:1. 得人身是严持五戒、十善的结果;我们无量劫以来,在其余五道的时间、次数远远大于得人身。今生的人身是怎么来的?一是福报享尽由天道下坠,未来得及作恶;二是在人道严持五戒、十善,再次生于人道;三是修罗道、三恶道之报偿完,过去所作之善报显现;地狱、饿鬼道除非得殊胜因缘,否则一般是先生于...
  • 关于佛教的一些疑问
    答:5.乞丐和愿意布施的富人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本身没有财富,一个是已经拥有了财富,但可以放下。6.佛教说不要杀生,也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杀不杀生是一种智慧,所以佛是觉悟的人,放下屠刀的人。7.佛经教诲世人,是有等级次第的,一年级不可能去看大学的课程,所以佛用八万四千种法门针对不同...
  • 我接触佛教的几个问题
    答:问题六:玉皇大帝非菩萨,无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但有好生之德,佛经称其为释提桓因,与凡夫同属有情众生,但福报巨大,也是佛门护法。你对佛教了解尚浅,佛教重修证,修为身语意的改正,证为亲身证实,届时你会发现佛陀之真实。你会为此感恩。合掌!
  • 关于佛学的几个问题
    答:7,佛教中的弱点 没错正如你所说,佛教确实存在弱点。而且曾经将就的以不同路线引领世人进入佛境的目的在今天都变味道了。都反而造成了世人的混乱。这一点是必须承认的。从另一个角度也要说一下,佛学毕竟只是学问,因学习的人的情况不一样而产生理解的不同毕竟广泛存在。这也就会产生为什么有些人入...
  • 佛教徒的八个问题
    答:第一个问题:佛教是消极还是积极的?消极、积极代表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前者看得虚无,易流于断见;后者看得实在,易落入常见。很多人认为佛教消极,主要来自三方面的误解:第一,出家制度。出家人放弃世俗生活和对感情、财富、地位的追求,从世间标准看,给人消极的印象。其次,生活方式。出家...
  • 问几个佛教问题!希望佛门师兄为我解答!
    答:这些问题,还可以列出千万个。佛法极其深奥,古往今来,能读懂佛经的,参透佛法的,都极为难得。您的问题,正是千千万万还没有进入佛门的人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可用平常的语句和逻辑回答,希望您能深入学习佛教知识,才可以慢慢领悟。禅宗有一句著名的话——“言语断道,心行处灭”,意思就是说,佛法的...
  • 佛教问题
    答:云: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在释迦牟尼佛的心中此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无差别也。又如六祖惠能大师等禅宗祖师他们明心见性,更不必求生极乐世界。但我们依然还是凡夫在尚未断烦恼前,我们还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绝对功不唐捐。引《维摩诘经》里的话也解释了你最后一个问题,到此全部回答完毕 阿弥陀佛 ...
  • 关于佛教表面上的几个问题
    答:【问】释迦牟尼佛,到现在有少年岁了?【答】自佛降生在周朝的昭王二十六年算起,到今天的民国二十四年,共有二千九百六十二年了,在现在的宗教中,没有比佛教年代再多的了。在这三千年中,经过了多少有才能有大学问名人的研究,都说很好,可见是不错的。【问】你说的那些名人是谁,可以说几个让...
  • 请教 大家几个佛教小问题
    答:1,无为舍:是舍弃一切对事相上的执着。2,善方便:善巧方便的方法,可以使众生理解,执行的,适合大众的方法,道理。3,修罗:是六道众生的一类,因为嗔恨心较重,我慢也比较严重(就是骄傲),但是因为常常做善事,所以就有一定的福报了,所以还是归类在善道里的。4,涅磐山:就是涅盘的一个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