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由哪些戏曲进京演出互相融合形成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京剧是由哪些戏曲进京演出互相融合形成的

  京剧是在1790年为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而进京的徽班基础上,于嘉庆 、 道光 年间同来自 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期间经过了徽秦合流和徽汉合流两个阶段。
  1、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青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艺人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徽班进京后,在京城很受欢迎。而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
  2、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
  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
  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全国有300多个戏曲剧种,其中有五大剧种京剧(国粹),越剧(中国戏曲三鼎甲之探花),评剧(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豫剧(又称“河南梆子”),黄梅戏(称“黄梅调”)。
其它戏曲剧种有:昆曲(中国戏曲之母)、高腔(又称为“弋阳腔”或“弋腔”)、梆子腔、河北梆子、晋剧(又名“中路梆子”)、蒲剧(又名“蒲州梆子”)、雁剧(也称“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秦腔(也叫“陕西梆子”)、二人台、吉剧、龙江剧、越调(也称“四股弦”)、河南曲剧、山东梆子、淮剧、沪剧、滑稽戏、婺剧(又名“金华戏”)、绍剧、徽剧、闽剧、莆仙戏、梨园戏(戏曲的“活化石”)、高甲戏、赣剧、采茶戏、汉剧(旧称“楚调”或“汉调”)、湘剧、祁剧(又称“祁阳戏”)、湖南花鼓戏、粤剧、潮剧、桂剧、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壮剧、川剧、黔剧、滇剧、傣剧、藏剧、皮影戏等。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

  • 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
    答: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京剧艺术的形成。乾隆末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进京,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形成了京剧。A、B、C与史实不符,故选D。点评:京剧艺术是中国戏曲的代表。其特点是:①题材以历史故事为主;②伴奏有管弦、打击乐器;③...
  • 京剧是由哪几个剧种汇成的
    答:清代道光年间,皮黄戏进京拜寿,被广泛认可。后来皮黄戏到上海演出,上海人觉得这个戏种来自京城,于是叫“京调”,后正式改称“京剧”。也就是说“京剧”这个词儿是上海人给定名的。在近百年的演化中,京剧集中了中国戏剧的全部特点,故称“国剧”。(二)京剧给中国戏剧带来的转折 1、以演员为中心...
  • 国宝京剧经过两次合流分别是?
    答:京剧经过两次合流分别是“徽秦”和“徽汉”合流。京剧: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京剧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两次合流:秦徽合流与徽汉合流。徽班自乾隆年间进京后,以唱二黄调为主,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
  • 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
    答:(3)形成: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京剧形成了。(4)走向成熟:同治、光绪年间,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后又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
  • 中国的京剧由来
    答:昆曲和其他地方戏曲,同城争辉。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
  • 京剧是北京戏曲吗
    答:京剧是北京戏曲。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
  • 京剧有哪些?
    答:也有部分剧目源于徽剧,与卢胜奎等编演了许多京剧本(如《三国志》等),那已经是京剧基本形成以后的事了。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一,徽班进京,只是出现了产生京剧的载体;二,汉调演员进京后搭入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唱,互相影响,融合,再加上京音化,逐渐变为一个皮黄系统的新剧种,但汉剧的剧目...
  • 京剧的形成
    答: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
  • 京剧的来源是什么?
    答: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京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粹”、国剧,已有200年历史,享誉海内外。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
  • 京剧知识
    答:详细解释 亦称“ 京戏 ”。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之一。 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 嘉庆 、 道光 年间同来自 湖北 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发展。基本概念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