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何许人也?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1
郭沫若小传   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1914年留学日本,于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3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物。1924年,通过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十年,其间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回到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1949年8月,当选为首届全国文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第二、三届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协名誉会长等职,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流等事业。 抗战时期无疑是郭沫若一生非常辉煌的一段时期,他不仅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作为抗战文化的一个领军人物在亦文亦政的道路上走得从容自如。应该说,是时代与个人的双向选择,决定了郭沫若在抗战期间及其以后所走上的人生道路。抗战是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也是造就英雄的时代,历史就是以这样的方式选择了郭沫若。或者说时代为郭沫若提供了这样一个弄潮的机遇,使他得以在抗战文化领域尽展才情,叱咤风云。从个人方面来说,郭沫若不是不可以选择其他的生存方式,譬如继续做一个专注于历史研究的学者。在他刚一回到国内的时候,沈尹默给他的建议就是去作学问。蒋介石在南京见他时,也有过这样的建议。或者专注于文学创作,做一个不问政治的所谓的“纯粹的文人”。但他首先还是接受了时代对于他的选择,接受了一个关乎政治的挑战,去担当一个文化班头的社会角色。当然,郭沫若做出这样的个人选择,也不是一念之间的决定。回到抗战的历史场景中,郭沫若所做的历史选择,既是文化的选择,也是政治的选择,而且首先是一个政治上的选择。当时在文化界声名毫不逊于郭沫若的周作人的经历,是一个很发人深省的鲜明对比。当郭沫若冲破了重重阻碍,从日本只身回到国内,投入到抗战大潮中时,周作人则滞留在沦陷后的北平。郭沫若还曾写过一篇《国难声中怀知堂》的文章,希望他飞回南边来。周作人开始似乎也是想着闭门坐在书斋里,不问世事,但终于还是沦为汉奸文人。两位文化名人,同途而殊归,此间高下曲直,至此已明矣。

  • 郭沫若 简介
    答: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
  • 介绍郭沫若这位作家。(急用急用)
    答:郭沫若翻译出版德国人米海里斯《美术考古学发现史》,并以书中“对于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最初的实践,完成《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郭沫若改变以往“以器为类”的著录方法和孤立考释器铭的传统,理出两周青铜器铭的历史系统和地域分布。《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编为西周金文,“仿《尚书》体例,以列王为次”。
  • 郭沫若简介急需50字啊
    答: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
  • 郭沫若是谁??
    答:坎人、易坎人:郭沫若少年时得过重症伤寒,留下听觉半聋的后遗症。《易经》上的坎卦,说其“于人也为聋”,坎人、易坎人即为聋子之意。郭沫若从1928年起翻译美国作家辛克莱的《石炭王》《屠场》《煤油》等书,用的都是易坎人的笔名。 鼎、鼎堂、郭鼎堂:郭沫若原名郭开贞,《说文解字》上说,“古文以贞为鼎。
  • 郭沫若简介
    答: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
  • 郭沫若的原名是什么
    答: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14年,...
  • 郭沫若简介
    答: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著有《...
  • 郭沫若、鲁迅、茅盾、田汉
    答:郭沫若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鲁迅在一生中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是著名的以杂文著称的作家。茅盾的文化心态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笔风精致入微,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田汉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多才多艺,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