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普通话,五湖四海的文武官都是用方言交流?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普通话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推广并普及的,所以说古代是并没有普通话的。但是在封建社会,朝廷官员也是来自五湖四海,各地方又有各地方的方言,用南腔北调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上朝时皇帝听不懂方言怎么办?遇上脾气急躁的皇帝或紧急事情,一时误会岂不是祸从口出? 

事实上有机会能够在朝堂之上发言的都是特定的大臣,并且事先许多议题都会有种奏书呈上来,再加上很多的官员口音都会比普通人轻一些,像那些口音比较重的都会尽量用书面语来表达,因此交流起来也没有那么困难。朝堂上面议事的氛围都十分严肃,那些要在朝堂上面发言的大臣们都会提前做好准备,再加上皇帝说的是官话,作为臣子自然要像皇上学习。因此他们都是用书面语来表达,一边表述一边将写好的折子送到皇上跟前,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这交流起来就相当费劲了。

朝廷上的这些大臣虽说是来自五湖四海,但多数长时间待在首都,或者干脆就世代生活在京城,方言问题和口音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刻意学习都会消失。这个过程虽然需要时间,但这些大臣也不是刚当官就可以上朝议事,尤其是京城之外的官员。一般都在当地或者低一点的官职上工作过一段时间,这些时间足够他们为了方便皇帝,努力学习官话了。

不过随着朝代的变迁、民族的融合、还有经济重心的转移,标准音也会有所变化。在秦之后,汉朝一直到北宋,官话基本上都是中原雅音和关中方言的融合。后来明朝定都南京,南京成为当时的官话。朱棣迁都京城后,由于很多考生都要去上京考试,这也导致了明清时期,很多人都开始学习京城话。

在“正音”这方面,有过贡献的皇帝也有很多,但是最有激情的恐怕是雍正皇帝。由于在上朝时,他听不懂广东、福建地区官员的方言,于是在1728年,下旨设立了“正音书馆”,在全国推行北京官话。他要求广东、福建两省的读书人,若听不懂官话,或不会说官话的,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自从,官话在民间开始慢慢普及。



并不是用方言交流,事实上在朝廷上他们有专门的语言用来交流,比如说统一用某个词来代表某些意思,不过只要皇上坐在上面的话,文武百官就不允许私自交流

现在方言也一直存在,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不会因此而受影响呀,现在什么样以前就什么样呀,肯定也有一种类似于普通话的语言的,就像现在一样,一种官方的正规语言。

古代虽然没有普通话,但是有官方语言,也就相当于普通话了,当官的大臣们都是说的官话,并不会用方言交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