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外观结构?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兵马俑的建筑结构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与真人真马真车均为1比1比例制成。用陕西渭水泥土烧制而成。最小的1.68最高的1.97(将军俑)通体涂有彩绘,因为秦代用矿物质染料着色,在地下埋藏2200年后出土接触氧气氧化掉而成为了灰色。总体为约8000兵俑面向东方象征着守卫秦始皇陵墓的近卫军。分为2个方阵一个指挥所。阵容庞大气势磅礴,兵俑以真人为模神态各异决无重复,被法国总理西拉里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将军俑头带双尾褐冠身穿双层战袍,目视前方神定自若,双手交叉与腰前手下原有一把青铜宝剑。 跪射俑单腿跪立左手置之前胸右手弯曲,从侧面看酷似陕西地形图。手中的木制弩机已腐朽掉了。 立射俑脚成弓子形站立手成力挽雕弓拉满月姿态头部倾侧仿佛在聆听着将军的号令真鬼斧神功之做。弓箭已腐朽掉。 骑兵鞍马俑,双脚合并双手低垂,手牵马缰,马缰为玉石所著。身后一匹战马,战马双而竖立身长腿短马有6颗牙齿正直壮年。马鞍腐朽无马镫讲究飞身上马。马腹下做有马鞭秦逮注重写实艺术。 目前没出土弓弩手俑和弩手俑。
  无论是秦俑还是汉俑,胡须都很少,就是两绺山羊胡子,嘴唇下一点胡子,两鬓没有胡子。这是古代汉人的特征之一,与蒙古人一致。这说明汉人与蒙古人是一个人种。西方人过去只知道蒙古人,因此将之命名为蒙古人种。今天北方地区串脸胡比较多,串脸胡是西域人的特征。这说明今天的人在汉朝以后已经与西域人混合了。中国南方地区的串脸胡比较少,说明南方人中古汉人的血统比例更多一些。
  据说,客家人是比较纯正的汉人。由于当年的战乱,北方汉人逃到了南方,就是现在的客家人。如果客家人串脸胡比较少的话,可以证明这个判断。汉人与西域融和较快的时期是在魏,隋,唐及以后时期。隋唐皇帝的家庭多有胡人血统。由此说明,今天的汉人已不是过去纯正的汉人,尤其是北方人血统更复杂一些。
  秦国人当时是方脸。秦兵多是当时的陕西人。今天的陕西关中人仍保留了这种特征。但陕北,甘肃,山西北部人就不同了,多是长脸,与兵马俑差别较大。今天陕西男人有近一半是串脸胡,说明陕西人胡化的成分更多一些。
  秦俑多是方脸,但几百年后的汉俑却是另外一种脸形,高颧骨是汉朝人的突出特征。汉朝人与秦朝人的脸形差别很大。这说明汉朝的民族性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的河南人脸形很像汉朝人。我在汉朝含元殿遗址附近吃饭,见到几个女服务员很像汉朝人,一问果然,村子上的人祖祖辈辈守陵。与现在的西安人长相差别较大。无论是秦俑还是汉俑,脸都比较胖,说明当时人生活条件不很差。无论是秦俑还是汉俑,当时人穿的衣服都是对襟开领衣服,穿宽大的裤子,服装以宽松为特色。这种风格一直保持到近代,以后才出现了小立领。西方的传统衣服是紧身裤,大领子,装饰性很强,但不舒服。从秦俑看当时男人留长发,扎头发,汉朝时头发短了。中国人很早就知道收拾头发了。这不会是因为当时没有剃头刀吧?西文人不是,西方人多不整理头发,比较野蛮。

正常情况下,由于很多原因我们不能打开秦始皇陵,即使现在已经发现了秦始皇陵最终的所在,不过出于文物保护的角度,相关的机构是严令禁止不可以打开秦始皇陵的,但是根据现在科学仪器的扫描来看,秦始皇陵内部的结构非常奇特,最大的特点就是秦始皇陵的内部非常大,其结构非常广,山川河流应有尽有,即使天上也有很多繁星,可以说是叹为观止,历史上任何一个陵墓都没有这样的结构,虽然不能打开,但我们仅仅使用激光扫描技术就让人惊掉下巴,当然具体的奇观有以下几种:

1、大量的水银

我们知道水银是一种有毒物质,但是它的作用却可以起到很强的防腐剂相同的效果,也就是说可以保证物体不腐烂,其实王玲内部经探测就有大量的水源,据专家估计,这些水银的主要作用是模仿江河湖海,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秦始皇在活着的时候非常眷恋自己的江山,即使死后也要与江山为伴。

2、天上繁星众多

秦始皇陵内部的上面被证实有很多模仿星星的东西,具体是什么物体,现在还没有确定,因为铃木是不可以打开的,但是据专家推测,这些物体肯定是类似于夜明珠一样的东西,确实是用来模仿天上的星星,而且模仿的井然有序,很多星座都存在。

3、移动的棺材

最让人惊讶的还有一点,那就是经科学方式探测秦始皇陵里面有一个棺材在不断的移动着,据专家推测,这个棺材就是秦始皇的棺材,之所以移动是因为秦始皇想要在死后仍然不断游历山川大河,当然移动的具体原因就是棺材在大量的水银上面飘动,这些水银通过特殊的构建结构,在不断的循环往复的流动。



秦始皇陵兵马俑

实际上,兵马俑全身的内部结构只有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是实心的(红箭头),它支撑着全身的重量并同时起到了降低重心的作用

俑头的内部构造——也是空的!
兵马俑的头部由大致相等的前后两半组成,其两半的胎壁厚薄有所不同。其中,后脑部分较薄,只有2-3毫米;前脸部分较厚,约有2-3厘米;前后两半俑头通常在耳后合模。由于工匠们会用手按压陶土以增加紧实度,因此有些胎壁内可以看到工匠们留下的掌印或指纹。
哈哈,没想到吧,外表英姿威武的兵马俑其内部构造竟是空的!

早在千年以前就能制造出规模如此壮大的兵马俑,也是不得不让人佩服。实际上兵马俑身上还藏有不少的秘密,例如兵马俑究竟是空心还是实心的呢?以当时的工艺来说,可能空心的制作起来还要更加麻烦一些,几天就借助几张兵马俑的图片为大家讲讲这个问题。其实兵马俑的制作过程是非常麻烦的,需要好几道复杂的工序才能完工,而且部分兵马俑的服饰和发饰甚至表情都不相同,这就更加难办了。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秦始皇帝陵为秦王嬴政之陵墓。
秦始皇,姓赢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46年,庄襄王去世,年仅13岁的嬴政继位;嬴政继位之初便开始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墓——工程浩大的帝王陵; 历时37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帝陵”修建完成;它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埋葬最为丰富的一座大型帝陵。
按照古人“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秦王嬴政为自己的陵墓设计了一个与阳世的一切极尽相同的阴间世界——宫殿建筑、庞大军队、生活娱乐、车马出行、六宫粉黛等一应俱全,事无巨细地将生前的一切复制到了地下世界。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秦始皇帝陵中规模庞大的兵马俑便是大秦帝国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生动写照。
秦兵马俑,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人们对其英姿威武的外形早已熟稔于心。但是,有关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个什么样却鲜有人知。



陵墓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现存墓封土高40米。陵园布局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约2.5公里,外城周长约6.3公里。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发现。现已挖掘四个坑,面积共2.5万余平方米。坑内丛葬大量与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展现了秦始皇陵的结构布局、设计思想及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中文名称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出土地点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馆藏地点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所属年代
秦代
类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快速
导航
地理位置建筑结构出土过程价值意义旅游信息
历史沿革
长期营建
秦始皇自13岁即位就开始为他在骊山修建陵墓,统一六国后,又从各地征发了十万多人继续修建,直到他50岁死去,共修了37年。
共20张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挖至泉水之下,然后用铜汁浇铸加固。墓宫中修建了宫殿楼阁和百官相见的位次,放满了奇珍异宝。为了防范盗窃,墓室内设有一触即发的暗箭。墓室弯顶上饰有宝石明珠,象征着天体星辰;下面是百川、五岳和九州的地理形势,用机械灌输了水银,象征江河大海川流不息,上面浮着金制的野鸡;墓室内点燃着用鲸鱼油制成的"长明灯"。陵墓周围布置了巨型兵马俑阵。陵墓的设计,处处体现了这位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暴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2]。死后2个月,尸体运回咸阳,举行丧葬仪式。人葬时,秦二世胡亥下令,将秦始皇的宫女一律殉葬,修造陵墓的工匠也一律殉葬墓中。
秦始皇陵以其规模宏伟、空前的厚葬而闻名。每位关心秦始皇陵的人都对它是否被盗十分关心。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看,每个朝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乱的时期,群雄争霸,盗匪横行,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的状态。而此时正是盗墓者掘坟挖墓的大好时机,历代王朝的陵墓几乎都是在这个时候被盗的。
秦末破坏
据《汉书》和《水经注》记载,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凿毁。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说,项羽入咸阳之后,以30万人运了30天还没有把东西运完。以后,关东盗贼又将铜棺窃去。 后又有牧羊人因寻找遗失的羊,持火把迸入墓穴,不慎失火,将陵墓彻底烧毁, 说大火延续烧了90天都没灭。据说,方圆数十里的陵区地面,也随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几米。这样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记载都被当今考古发现所佐证。秦始皇陵发现的陪葬坑、陪葬墓几乎都遇到过被盗和火焚的破坏。
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为了笼络人心,公元前195年,刘邦下令对秦始皇陵妥为保护,安排20户人家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对秦代帝王陵墓,也都下令保护。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曾令临潼县保护和修整秦始皇陵。清朝的陕西巡抚毕沅,还曾为秦始皇陵立碑。
但是秦始皇陵埋藏丰富,必然会引起各种人物的觊觎。据记载,西汉末年赤眉起义军、魏晋后赵时期统治者石勒和石季龙、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等都盗掘过始皇陵墓地下宫殿可能没有被盗已出土的两乘铜车马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下面地宫西墓道的耳室里。有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地宫普遭火焚和洗劫,如果真是这样,那墓道旁的随葬品应该首先遭到破坏。
钻探资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宫四周均有4米厚的宫墙,宫墙还用砖包砌起来,并且找到了若干个通往地宫的甬道,发现甬道中的五花土并没有人为扰动破坏的迹象。只发现两个直径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盗洞,但这两个盗洞均远离地宫,尚未进入秦始皇陵地宫之内。此外,秦始皇陵地宫中存在大量水银的事实,更是其未遭到盗掘的有力证据。因为地宫一旦被盗,水银就会顺盗洞挥发掉。由上述理由可以推断,秦始皇陵地宫可能没有被盗。随着最新科技手段的运用,地宫是否被盗掘和焚毁的真相将会大白于天下。
但也有人认为司马迁写《史记》,距秦始皇人葬仅百余年。司马迁《史记》中有专门篇章论述秦始皇,但对陵墓被毁一事,却只字未提,而六百年后的郦道元却做了详细记述。这不能不令人生疑。
发掘历程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宴寨乡西扬村的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后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1976年通过钻探,在此坑的北侧20和25米处分别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把它们分别定名为一、二、三号坑,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坑内置放与真人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共约7400余件。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俑群,也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宝,1987年就与秦始皇陵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
考古工作者在地宫周围打了两百多个探洞,只发现了2个盗洞,一个在陵东北,一个在陵西侧,盗洞直径约 90厘米,深达9米,但离陵中心还差250米,都没进入地宫。这两个盗洞部己被探埋地层之中,表面完全看不出来了。至于封土层,除当年国民党军队留下的几个战壕外基本完整。考古工作者还用先进的仪器探测到地下确有大量的水银和金属存在。
根据封土层未被掘动、地宫宫墙无破坏痕迹以及地宫中水银有规律分布等情况,可以得出地宫基本完好、末遭严重破坏和盗掘的结论。班固、郦道元所说的项羽掘墓、地宫失火之说是不可靠的。据估计,当年项羽盗毁的可能是陵园的附属建筑。
地理位置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峦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建筑结构
1974~1977年在秦始皇陵东1千米处,发掘出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马俑坑。一号坑在南,东西长216米,宽62米,面积13260平方米。二号坑东西长124米,宽98米,面积为6000平方米。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已发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俑800件,木质战车18辆,陶马100多匹。按兵马俑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佣可能有7000件,战车100辆,战马1100匹。
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千多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陶佣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
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潼,工程十分艰难。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仲山,峻峨山下死尸成片,侧面显示了整个工程的残酷。它还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呢!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宫城。内城略呈方形,周长3890米,除北面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外城为长方 形,周长6294米,四面各开一门。陵冢位置在陵园南部。
秦始皇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l 500米处。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当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 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解释说:“一来,为的是更好地保护文物,二来,因为把整个军阵全部清出地面,起码需要5~7年的功夫。这样做的好处是游客既可以参观到二号坑局部的风采,有可以亲眼看到二号坑的挖掘工作。”
据初步推算,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25米处,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从2个坑的布局和阵法看,二号坑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是对阵的中坚力量。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秦始皇凭借他“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能力,灭六国,统天下。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继续大修阿房宫和弛道,赋税徭役比以前更为繁重,从而引起农民大起义。在这种形式下,三号坑中途终断,四号坑未及放兵马俑,就匆匆填死了。发掘中发现有火焚痕迹,可能与楚霸王入关火烧阿房宫有关系。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兵马俑一号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厅,设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向中外广大旅游者开放。2007年5月8日,西安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沧海桑田,雄壮的兵马俑军阵曾沉寂千年。二十世纪的今天,在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探索中,古老的兵马俑焕发出了新的生命,走向了新的辉煌。
兵马俑共计8000余件,规模十分宏大。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是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东发现三个大型陪葬的兵马俑坑,并相继进行发掘和建馆保护。三个坑成品字形,总面积22780平方米,坑内置放与真人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共约7400余件。三个坑分别定名为一、二、三号兵马俑坑。
一号坑最大,坑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有6000余陶人陶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方阵。坑东端有三列横排武士俑,手执弓弩类远射兵器,似为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南北两翼的后卫部队。
二号兵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东,由骑兵、步兵、弩兵和战车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大致可分为弩兵俑方阵,驷马战车方阵,车步、骑兵俑混合长方阵,骑兵俑方阵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共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0多辆,并有大量金属兵器。
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积约520平方米,它与一、二号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似为统师三军的指挥部,出土68个陶俑和4 马1 车。
1974年在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发现一处地下建筑及陶俑,其位于秦始皇陵园东侧1千米处。这就是震动了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陵兵马俑。
秦陵兵马俑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一号坑为步兵部队,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面积为14220米,是一位农民打井时挖出的。2二号坑呈曲尺形,面积为5000米2,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三号坑呈凹字形,面积为520米2,似为统帅一、二号坑的指挥机关。三个坑共有7000余件陶俑、100余乘战车、400余匹陶马和数十万件兵器。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秦兵马俑场面宏大,威风凛凛,队列整齐,展现了秦军的编制、武器的装备和古代战争的阵法。秦兵马俑皆仿真人、真马制成。陶俑身高1.75米~1.95米,多按秦军将士的形象塑造,体格魁伟,体态匀称。陶俑又按兵种的不同分为步兵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将军俑等。步兵俑身着战袍,背挎弓箭;骑兵俑大多一手执疆绳,一手持弓箭,身着短甲、紧口裤,足蹬长统马靴,准备随时上马拚杀;车兵俑有驭手和军士两种,驭手居中,驾驭着战车,军士分列战车两列,保护驭手;弓弩手张弓搭箭,凝视前方,或在立姿,或在跪姿;将军俑神态自若,表现出临阵不惊的大将风度。陶马高1.5米,长2米,体形健硕,肌肉丰满,昂首伫立,鬃毛分飞,表情机警敏捷,匹匹都像是奔驰战场的骏马。这些都显示了秦始皇威震四海、统一六国的雄伟军容,表现了极高的造型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宝库。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个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出土后由于空气干燥,颜色就慢慢地脱落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马高1.5米左右,身长2米左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人、马车和军阵是通过写实手法的艺术再现。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陵墓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现存墓封土高40米。陵园布局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约2.5公里,外城周长约6.3公里。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发现。现已挖掘四个坑,面积共2.5万余平方米。坑内丛葬大量与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

  •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外观和结构
    答: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外观和结构 兵马俑的头部由大致相同的前后两半组合拼成。后脑部分的胎壁比较薄,仅有2-3毫米左右,前脸部分较为厚实,约有2-3厘米。经化验分析发现,兵马俑身上的绘彩都由矿物质制成。红色绘彩是由辰砂、赭石、铅丹制成,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绿色为孔雀石,蓝色为蓝铜矿。
  •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外观结构
    答: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外观结构表现为气势磅礴的军阵排列,每个兵马俑都栩栩如生,细节精致,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首先,从整体布局来看,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包括士兵、军官、车马和武器装备等,各种俑按照实战的队形排列。这些区域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军队,仿佛随时准备出征。士兵俑有...
  •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外观结构
    答: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外观结构秦陵兵马俑坐西向东,位于秦始皇陵的东侧,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的是在1974发现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二号坑和三号坑分别在一号俑坑的左右两侧。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外观结构 秦始皇陵布局模仿秦都咸阳,兵马俑坑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坑里兵马俑最大的特...
  •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脸型神情多样,身内部结构如何设计?
    答:头部构造是兵马俑的一大特点,它由前后两部分拼接而成。后脑部位的胎壁非常薄,仅有约2-3毫米,而前脸部分则更为厚实,大约有2-3厘米的厚度。这些细节处理体现了匠人们的精湛技艺。令人惊奇的是,兵马俑身上的绘彩并非普通的颜料,而是由天然矿物质精心调配而成。红色来自辰砂、赭石和铅丹,紫色由铅丹和...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的外观和结构
    答:首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是中国古代辉煌的墓葬艺术瑰宝,它们的外观和结构都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与无尽的想象力。秦始皇陵的外观相当宏伟,整个陵区以封土堆为中心,呈覆斗形,高数十米,周长达数千米。封土堆上草木葱郁,显得气势磅礴。而陵墓的四周则围有城墙,墙面上仍可见到残留的彩绘。城墙四角设...
  •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外观结构如何模仿秦都咸阳?
    答: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外观结构独特且引人入胜,这个宏伟的陵墓坐落在秦始皇陵的东侧,呈东西走向,由三个坑组成,如同一个巨大的“品”字。一号坑是最早被发现的,它的形状是长方形,是整个陵墓的起点,二号坑和三号坑则分别位于一号坑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序的布局。这四个坑的总面积达到约2.5万平方米,...
  •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结构特点
    答:兵马俑最大的结构特点是“千人千面”,每一个兵马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几乎没有哪两个俑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所有的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每个俑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数以千计的兵马俑都是经过...
  • 秦兵马俑是什么样子的
    答: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向西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陵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
  •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外观和结构
    答:秦始皇陵兵马俑就外观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千人千面。秦始皇兵马俑各俑坑中的陶俑估计都是有真人模特的,八千件陶俑没有一个面孔是重复的,而且从面部特征,我们能够看到兵俑原型也有来自当时其它各国的,不单单是秦国人。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
  • 兵马俑的建筑结构是怎样的?
    答:兵马俑坑的建筑结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