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案例:华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调查的需求分析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5
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分析

地质调查工作是地质工作的先行和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面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目标,在实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地质生态环境建设、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区域开发、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等许多方面,地质调查工作既要满足来自国家层面的需求、市场层面的需求,又要满足来自社会和公众层面的需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更高、更安全的矿产资源基础保障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日益严峻。近年来我国石油等能源矿产,铜、铁、铝、铅、锌等重要金属矿产消耗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储量增长和产量增长速度,造成许多矿产资源“寅吃卯粮”,甚至需要大量进口。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由于地质工作有效投入不足,规模严重萎缩,部分矿产资源保有储量连续几年下降,资源后备接续基地不足,保障能力不断降低,特别是石油、铀、铁、锰、铬、铜、铝土矿、钾盐等大宗矿产自给不足,供需缺口持续扩大,矿产品进口量和进口金额大幅攀升。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关系出现了“两增两减”的新特点:矿产品消费迅速增长,超过了生产增长速度;矿产品进口量和进口额迅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不断减少,保障程度降低;主要矿山产能减少,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能源和金属矿产对外依存度加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资源约束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1000~2000美元阶段时,其国内矿产资源消耗将达到高峰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未来10多年是我国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历史时期,就是说我国经济正逐步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它的特点是消费结构日益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水、能源和重要固体矿产资源将继续保持较大的需求增长。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矛盾必将进一步凸显。资源约束将替代资本约束,逐步上升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甚至成为伴随我国现代化全过程的一个重大问题。据国土资源部对石油、煤炭、铁、铜、铝、铅、锌、钾盐等重要矿产的可供性论证资料,预计到2020年,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可以保证或基本保证2020年需求的只有26种,不能保证的则有19种,而且主要是石油、铁、锰、铜、钾盐等支柱性大宗矿产。这些对国民经济起重要支撑作用的大宗矿产后备储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石油可采储量增长乏力,保障程度逐年下降,产量增长也十分有限。我国国内总的能源供应存在很大缺口,未来的缺口量还将有大幅度增加,据专家预测,在2030年将达到2.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约为4.6亿吨标准煤,约占年能源需求量的1/10。如果考虑到今后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优质能源的缺口将更大。
中央十分重视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资源制约问题,把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作为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战略举措。面对我国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必须坚持“国内国外并举,首先立足国内”的方针,大力加强国内地质找矿工作。严峻的资源形势对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地质勘查程度低,资源总体探明程度不高,后备勘查和开发基地严重不足,能源和重要矿产都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地质工作周期长,找矿风险高,难度大,必须提前部署,突出重点,依靠科技,加大调查评价力度,加强能源矿产、重要固体矿产等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实现新的突破,形成一批新的资源勘查基地,提高矿产资源基础保障能力,缓解资源愈来愈尖锐的供需矛盾。
二、各种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需要地质工作发挥基础调查、监测和预防作用
近些年来,我国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和人为诱发灾害的数量有所增加,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中东部平原、沿海地区、北方城市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日趋严重;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不清;矿山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普遍;山体滑坡、海岸侵蚀和冲淤、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监测,满足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地质调查工作不仅要为资源服务,而且要为环境服务,为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服务,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要研究灾害引发的机制,从地质角度鉴定或划分灾害类别,提出预防和治理的措施,提高预测与防治灾害的能力。
城镇地区是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冲击最集中、环境地质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水工环地质工作提供了新的大舞台。传统的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勘查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充分了解地质环境特征,为保障城市地质环境安全提供多目标、多领域的服务是新世纪水工环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
因矿产开发引起的地面塌陷、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水质污染、水均衡破坏、生态恶化等问题和灾害十分普遍,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正常生活秩序难以保证。开展综合性的矿区水工环地质工作,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已十分紧迫。
今后10年,我国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工程建设处于高峰时期,不仅建设规模大,工程建设的复杂程度也逐步增加。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一些工程已经建成。铁路、河流航运、城市轻轨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也不断加大。这些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在地质环境脆弱区易于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因此,查明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环境背景和地质条件,预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地质环境变化趋势,对一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监控或维护工程,以保障国家重要工程和基础设施的正常建设和运营,避免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要根据国家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做好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监测预警、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
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地质调查工作提供领域更广、质量更高的基础信息服务
地质调查工作负有为资源、环境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信息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更为可靠的基础地质数据。在国民经济许多领域,如区域生产力布局、农业、林业、水利、矿业开发、城市建设规划、工程选址、环境保护乃至医疗卫生、旅游观光等等,都迫切需要地质信息的支持。当前,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低,数量和质量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实施以来,我国基础地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工作程度有所提高,在青藏高原、重要成矿区和重要农业经济区等一些重要地区填补了区域地质、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空白,同时在方法技术上,以数字区调为主的工作手段已经成熟并进行了推广应用,基础调查手段和工作方法取得重大进展,为基础地质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广大、资金投入有限,受种种不利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依然很低,已有的基础地质数据和工作程度难于保障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与地质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更加丰富的基础地质数据和信息服务。
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查程度低,勘探层位比较单一,边远海区地质调查工作过少,尚无完整翔实的海洋基础地质数据。海洋综合承载力和重要资源底数尚需摸清。迫切需要加强海洋地质调查工作。
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等要求水工环地质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包括土壤和耕地的适宜性评价、农田供水的地下水水质与水量评价、土壤和包气带污染调查等。因此,农业地质工作大有可为。
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国土资源信息共享支持。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需要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作为决策支持;数字化的基础地质与矿产、动态地质灾害等各类地学信息及有关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对发展电子政务、提高国土资源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应急能力至关重要。当前国土资源信息化整体水平距离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另外,社会公众对生存环境、地质灾害、资源国情等地学知识与信息日益增强的关注和需求等,都对地质信息的共享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

该案例选自刘树臣、张丽君、谭永杰等著《当代地质调查工作发展态势及我国对策》一书的附录2——《地质调查信息需求问卷调查分析》整理而成。
为了充分了解地质调查信息用户的实际需求,做好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需求分析,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共同于2001年6月进行了地质调查信息需求问卷调查。总计发出问卷527份,收回252份,收回率48%。其中,国土资源系统地勘单位回收了167份,科研院所回收了25份,工业系统地勘部门回收了60份。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8-1。
表8-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表


对调查问卷进行综合分析以后,获取以下基本结论:
(1)普遍认为地质调查成果重要,值得信赖,但时效性和通俗性较差。98%的被调查者认为地质信息重要,但是,认为地质信息不及时的高达65%。尽管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全部是地质专业人员,仍有18%的人认为地质图的易读性差。地质调查成果的表达方式过于专业化,难以被非地质专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所使用,地质信息的更新速度较慢,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影响地质调查成果得到很好应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利用现代高新勘查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尽快更新地质调查信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地质调查成果,向社会提供服务,已成为当前地质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2)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低,急需加强信息化建设。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的服务范围是包括公众在内的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和领域,此时调查中,从地质调查机构获取地质信息的占39%,其次是图书馆(15%)、科研院所和院校(14%),而利用互联网获取地质信息的仅占被调查者的5%,说明信息技术的普及率还很低,急需加强信息化建设。
对数字化地质产品需求潜力的调查表明,需要数字化地质产品者高达96%,但是,被调查者中已经使用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的比例仅有31%,表示不会使用者达到25%。许多被调查者建议加快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丰富网站的内容,及时发布数字化地质调查成果。
(3)地质调查信息需求多样化,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扩大。调查显示,对矿产资源与能源、区域地质、地下水资源、地质灾害、物化探遥感技术、工程地质、环境与生态地质等方面的地质信息需求程度相当,在12%~15%之间,海岸与海洋地质为6%,反映出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地质信息的需求多样化,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正从传统的以找矿为主拓展到减灾防灾、国土整治、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规划、重大工程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体健康等广大领域。
在基础地质调查中,对大中比例尺的地质图需求较大,1∶5万比例尺的地质图的需求为31%,1∶20万或1∶25万比例尺的地质图的需求为30%,而对小比例尺的地质图需求较弱,1∶100万比例尺的地质图需求为8%,大于100万比例尺的地质图的需求仅为1%,表明大中比例尺的地质图对于解决地区性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图8-2)。

图8-2 地质信息需求类型对比图

在调查中,通过对未来地质信息的需求类型与现实使用的地质信息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有着明显的变化。新技术方法、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剖面、地质预测模型和数据库与地质图的需求增加明显。事实上,由于不同的地质信息使用者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或者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和结果,因此,公益性地质调查提供社会使用的成果应该以客观、准确、科学的原始数据为主体,未来对原始数据需求度的降低,与调查的对象限定于地质技术人员有关。
(4)在问卷调查中,地质信息的用户范围偏窄。被调查者使用地质信息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矿产资源规划、开发与管理(23%)及与地质相关的科研活动(20%),其次是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12%)、基础工程建设前期论证(12%)、环境保护(11%)和防灾减灾(9%),而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的比例仅为3%。调查表明,尽管原因很多,地质调查成果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是不争的事实,应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并作深入地研究。
应该指出的是,本次调查的范围仅限于从事地质调查工作的行业和部门,调查对象的主体为地质技术人员,调查结果难免存在局限性,还不能全面反映使用地质信息的客户的需求意向和需求信息。

按照大地构造单元的分布特征,在原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将山东和河南两省归入华北地区,辖内蒙古自治区(除东三盟和赤峰地区),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四省,作为规划、部署和实施地质调查工作的区域单元,一级称作华北地区。辖区国土面积139万km2,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近1/7;人口3.2亿,约占全国人口的近1/4;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32931亿元,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华北地区人口密度最大、经济相对发达,环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带、黄河中下游经济区以及内蒙古中西部开发区均处于华北地区,因此,研究和分析华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调查的需求,对于搞好地质调查规划,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地质调查的基础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华北地区社会经济构成特点

1.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布特点

尽管华北地区的GDP总量较大,但分布不均匀。据2000年统计年鉴(下同),京津地区(首都经济圈)的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北京为2696美元,天津为2165美元;山东超过1000美元,达到1143美元;其余各省依次为:河北918美元,内蒙古711美元,河南652美元,山西606美元。

2.三次产业构成特点

华北地区的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构成平均为:一次产业为15%,二次产业为48%,三次产业为37%,三次产业接近二次产业,表明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工业阶段。

北京的三次产业超过二次和一次产业的总和,达到58%(一次产业为4%,二次产业为38%),表明北京的经济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天津的三次产业为39%,比二次产业51%低12个百分点,尽管天津的一次产业较低为7%,但产业构成表明,天津的经济仍然具有典型的工业阶段的特点。

山东、山西、河南三省的产业构成有相似之处,一次产业11%~16%,二次产业50%~51%,三次产业33%~39%,正处于工业化发育时期。

河南与内蒙古的三次产业构成表明,该地区尚处于工业经济的早期,一次产业仍然是经济构成的主要部分(23%~25%),而三次产业在30%~35%之间,接近二次产业的规模。

3.采掘与原材料工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

华北地区的采掘与原材料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华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3%,表明在华北地区仍然是工业的主导产业。

北京的采掘业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8%,不足1%,但是原材料工业规模仍有671亿元,说明尽管北京市已进入后工业化经济发展阶段,但仍带有工业阶段的色彩。

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仍以矿业大省而著称,采掘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达到44.23%,相反,原材料工业仅为245亿元。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天津五省(区、市)的采掘工业产值比重总体保持在6.58%~9.63%之间。

统计数据表明,华北地区除北京以外,国民经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无论是采掘业对资源地质储量的需求,还是原材料工业对矿产品的需求,均显示出强劲的趋势。而在这一产业链条中,资源储量的增加与地质勘查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华北地区矿产资源对地质勘查的需求,在今后一定的时期内,不是降低的,而是呈增长的趋势,其中还没有考虑已建矿山资源枯竭对地质勘查的需求。

二、华北地区资源经济分区

华北地台以及地台周边造山带所形成的华北地区大地构造单元格架,奠定了华北地区自然地貌的基础。以地貌单元为基础,参考资源特点、经济特征,把华北地区划分为4个资源经济区。

1.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是我国的第二大平原,其基底为华北地台,资源以煤和石油等能源矿产为主,是华北地区的“银盆”。西起太行山,东至海滨;北达燕山,南抵淮河,是淮河、黄河与海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因此,又称黄淮海平原,平原总面积达31万km2,约占华北地区总面积的22%;耕地面积约800万hm2,粮食与棉花的产量分别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5%和40%。除山西、内蒙古以外,华北地区的各省会城市均坐落在平原区,因此,工业比较发达,城市化程度较高。

泰山山地为平原区内的孤岛。

2.平原周边地区

华北平原的周边基本上是由造山带圈闭而成,总面积约为33万km2,占华北地区总面积的24%,素有华北平原的“金边”之称。

北部为华北地台的北缘,以燕山造山带为主体,呈北东方向展布,长度超过800km,宽度超过200km,是华北地区的重要成矿远景区。冀北山区和北京、天津的北部地区在这一区域内。

南部为华北地台的南缘,以秦岭造山带为主体,近东西向,在大别山一带略偏南。

西侧为太行山造山带,一直延伸到山西隆起,近南北呈S形展布,山西省的大部和冀西地区均在这一区域内。

东部边界为渤海和黄海的海滨地带。

华北地区重要的成矿远景区带均处在周边地区,资源以固体矿产为主,资源种类多,资源潜力巨大。经济亦为以资源开发为主体的工业经济。

3.环渤海经济区

从渤海海滨向内在延伸100km所组成的环渤海海岸带,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带,城市化程度高,商业经济发达,是镶嵌在华北地区东部海岸的“钻石带”。环渤海经济区从辽宁省的丹东起,沿海岸带往南依次经过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进入河北省的秦皇岛、唐山、沧州和山东的惠民、东营、滨州、烟台、青岛,还有天津和北京两个直辖市,包括了14个市和地区,总面积达20.5万km2,人口1亿。其中13万km2处在华北地区,约占经济区总面积的64%,占华北地区总面积的9%;人口7509万,占经济区人口的73%。1994年,国务院将内蒙古的中东部地区和山西省划入环渤海经济区,使该区的面积达到112万km2,人口2.4亿。

4.内蒙古中西部生态恢复区

从锡林郭勒盟到阿拉善盟东西跨度1500km,国土面积62万km2,占华北地区总面积的45%,人口1211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不足20人,阿拉善盟每平方千米不足1人,幅员辽阔,人口稀少,自然生态脆弱,荒漠化程度加剧,经济仍然以农牧业等自然经济为主,工业和商业不发育。这个地区的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矿产资源潜力大,处于我国西部开发战略区域。无论是从生态环境恢复的调查评价还是寻找新的资源基地,该地区均是地质调查的重点工作区域,只是需要探索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开发模式。

三、地质调查的需求分析

华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特点,决定了不同资源经济分区对地质调查的不同需求,包括地质调查的内容和专业。从国家地质工作的角度,结合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华北地区地质调查的需求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和领域:

1.华北地区基础地质图件的更新

华北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起步,工作程度较高。1∶20万区域地质填图完成国土面积的91%,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完成;1∶5万区域地质填图完成国土面积的22%,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是在新一轮地质调查才开展的,面积仅为国土面积的17%。因此,华北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完成的时间较早,图件陈旧,服务对象单一,成果表达形式落后,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区域重力扫面、区域化探扫面在华北地区的工作程度较高,但精度不高,服务方向单一,如适时开展农业地质调查,在前期物化探工作的基础上,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整合资料,开展地质调查。

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及时提供基础地质图件是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任务。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基础地质调查成果的需求不尽相同,而基础地质填图受技术水平和地质认识水平的限制,要求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基础地质图件进行更新。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数字国土的概念已经提出并正在实施过程中,对基础地质调查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首先,基础地质调查的信息化,从野外调查的方法、地质信息的采集到基础地质成果的表达方式,从纸介质的平面地质图到电子化的三维数据库,要求对已取得的基础地质调查成果进行全面的升级和更新;其次,从单纯的为寻找矿产资源服务到根据经济的发展为不同经济领域提供服务,要求新部署的基础地质调查,无论是调查的目的还是调查所采用的手段方法,都要从需求出发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第三,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缩短基础地质成果的周期,提高更新的速度,使基础地质调查的部署和安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划保持同步。

2.华北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华北地区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的需求,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华北地区地下水动态地质环境信息系统的建立。该系统应是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地质调查、观测、评价和整治规划的系统工程,通过系统的建立,实现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环境的动态评价,在地下水资源的动态变化、地下水开发方案的调整、应急供水方案的选择以及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规模、程度、分布和预防等方面,实行公报制度,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

平原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侧重于华北平原地下水大漏斗的地质调查与整治规划。平原周边地区则侧重于矿山地质环境的调查与评价和缺水地区的找水勘查示范。

(2)海岸带地质环境变化方面的调查评价。环渤海经济区是华北乃至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区域,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有特殊的需求。如城市地面沉降的监测与防治、海水倒灌的防治、海岸带地质环境的演化规律及变化趋势、评价海岸带地质环境的容量和适宜性等,对于海岸带经济区的建设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为生态环境的保持和恢复提供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方面的基础依据和服务,如荒漠化的防治、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的基础支撑、南水北调引水工程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等,都有很强的需求。

3.华北地区矿产资源潜力地质调查与评价

如前所述,采掘和原材料工业仍然是华北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资源工业对地质调查的需求仍十分强劲,而区内的资源潜力如何,是确定工业布局和经济走向的基础性依据。

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各省区矿业发达,资源潜力巨大,华北地区的主要成矿远景区大部分分布在这些省区。山东省尽管经济相对发达,但金矿为主的矿业仍是主导产业,另外,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的角度,山东对地质调查的需求不是萎缩了,依然存在较强的需求。由于规模型矿业比较发育,矿业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资源的回收程度,降低成本,已呈现出需求的势头。因此,上述地区的地质调查工作应扩展领域,加强伴生矿产资源的调查,研究利用的工艺方法,评价可利用程度,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华北地区应开展以煤层气为主的新能源资源潜力的地质调查和评价,为接替能源的开发利用规划提供基础依据。

4.华北地区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

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是提高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程度的基础。因此,在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的同时,应根据地质调查的需要,同步开展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工作,以取得地质规律的认识和地质理论的突破。重点在两个领域展开:一是前寒武纪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二是第四纪和城市地质技术方法的研究。

5.为中国北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配套工作,在华北地区应部署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规划提供基础性依据

重点包括3个方面的需求:一是以内蒙古中西部为重点的中国北方荒漠化地质调查与评价,从地学的角度调查掌握荒漠化的原因和规律,提出治理的方案;二是南水北调工程对沿线地质环境的可能影响进行调查和预测;三是矿山开采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地质调查与评价。



  • 华北平原的地形对人们的影响 急!!
    答:生活方面: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易受洪水内涝威胁,形成盐碱地。1949年后进行了改造治理。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南部淮河流域处于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其气温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给当地的人们的生活带来些不利 文化方面: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有许多古老城市,如北京(蓟)、邯郸、...
  • 华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答: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
  • 华北地区为什么缺水?
    答:张宗祜院士认为,对华北地区而言,在经济发展中应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实际情况, “以水定发展,以水定规模”,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上马。同时,合理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使其成为综合性的工程,既有防洪功能,又能为下游保留必要的生态用水,实现防洪与生态并重。 在对待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上也应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张宗...
  • 华北地区的污染和保护
    答:如积极运用环境资源税、公共财政、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经济手段建立国家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运用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抵押返还制度、环境损害责任保护制度、垃圾处理转移支付等制度,控制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过程中污染产业的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第八,科学地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的安全体系...
  • 综合基础知识如何复习答高分?(可能下周六或者周日考试,综合知识已经...
    答:如在宁夏卷中适当地进行了选择性的尝试,主要表现在最后一题,给出几道难度、分值等都几乎相同的试题,由考生自主选择进行解答。这对历史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基础教育也应该鼓励考生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学有专长。这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一种尝试。 政治试题关注社会生活 政治高考试题要关注社会、反映现实,这既...
  • 华北地区水资源缺乏的原因(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答:3.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农业不仅对水的依赖性很大,同时也是耗水量最大的生产部门。过去华北地区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盲目地扩大灌溉面积,加上灌溉方式不当,灌溉设施老化,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只有50%,重复利用率更低,在20%左右。因此,在水资源紧缺的华北地区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主要途径包括积极推广耐旱作物...
  • 华北平原宜农荒地比重小对它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2004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提出:我国防汛抗旱工作将全面推进“两个转变”,即: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也就是说我们还可以把洪水变成水源来支持旱区。洪水管理是由完全消除洪水灾害,“入海为安”,...
  • 永定河的流域概况
    答:永定河流域概况 永定河是流经中国华北地区的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山西省,穿越河北、北京等地,最终汇入渤海。以下将详细介绍永定河流域的概况。一、流域概况简述 永定河流域涉及多个省份,主要流经山西、河北以及北京等地。作为海河流域的重要支流之一,永定河在华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地质环境调查进展
    答:主要通过1∶25万水文地质调查进一步摸清主要平原和盆地区域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和结构,查明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及其变化过程,采用均衡法、数值模拟法等分区评价地下水资源,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了基础数据。在松嫩平原、华北平原、鄂尔多斯盆地、银川平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6个平原和盆地开展了地下水...
  • 为什么华北地区春早特别严重?
    答:导致全球变暖,“温室效应”问题显著,才导致华北地区春早特别严重,以下是有关这方面的有关资料,希望对...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这标场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为促进本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所发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的科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