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道教的根本(最大的反差)区别?我理解的对不?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

1、教义不同。佛教就是教人悟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有色亦空,无色亦空;“凡物之过程,成住环空,终归于空”,有亦是空,无亦是空;禅宗顿悟,只有悟空。道教则是教人存有:天地有道,由无生有,“道生一”,即有一;“一生二”,即有二,“二生三”,即有三;“三生万物”,即有万物。万物有生,自然因动而生变化,长生长化,而无止境;有则恒有,不会再返于无;天地有灵,灵亦永有;道为有根,则有道。因此,佛门不言空而悟空,道门不悟有而言有。
2、修炼不同。道教相信感应,主张修心炼性;佛教主张慈悲,修心明心见性;道教徒希望得道成仙,神仙是道教的最高人格表现;佛教徒希望涅盘成佛,极乐世界是佛教徒向往所在。
3、祭祀对象不同。道教以宫、观、庙、府、殿、坛为道士、女冠祀神阐教之所,乾神称天尊、上帝、大帝、帝君、真君;坤神则称元君、母、后、妃、夫人;护法神称灵官、天君或元帅;瘟部神或保境神多称大王、千岁或王爷。佛教以寺、庵、精舍、兰若为僧尼礼佛修持之所,礼拜对象为佛、菩萨、罗汉,护法为韦陀或伽蓝。

扩展资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
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教、百度百科——佛教

佛教与道教的比较 道教是以老庄思想为中心,加上神仙信仰、通俗的民间信仰,复受儒家与佛教影响而形成的宗教。道教虽然以老庄思想为信仰,但仍然有明显差异——先秦道家重在“逍遥生死”,而东汉起出现的道教却重在“长生不老”;先秦道家重在内心的“道德”修养,后来的道教重在外在的“术法”修炼……道教在发展中吸收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地狱等观念以及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在神仙信仰的前提下,对民间各种神灵精怪信仰也收罗而后改造之,所以古人说道教“杂而多端”。 兹就道教的起源与发展、佛道之争、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佛教与道教的比较,概述于下: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道教始自东汉的张陵,至其子张衡、其孙张鲁乃集大成。道教的教义是以道家对儒家的反动思想,也就是“无”的世界观思想为基础,此外又由于不满东汉王朝的政治,转而以宗教表现其志向。道教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除各种行事外,又在各地建立义舍,以便利信徒,于是逐渐成为庞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然不可否认者,其对儒家、佛教的义理又多所吸收。至北魏寇谦之,完成道教丰富而组织化的教理体系,信徒也扩展到上阶层。经隋、唐、宋三代,佛、道、儒三教之间互有离合;其间,道教在理论、实际两方面皆得均衡发展。有宋一代,道教与佛教给予儒家哲学有极大的影响。 关于道教的发展,最早是渊源于古代的巫术,及秦汉时的神仙方术,复融合阴阳五行、谶纬、咒术等,成立道教思想系统,并导入佛教思想而发展之。东汉顺帝(西元一二五——一四四年在位)时,张陵倡导五斗米道,尊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至此,道教已经逐渐形成。 汉灵帝(西元一六七——一八九年在位)时,张角的太平道为早期道教另一重要派别,奉《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以“善道”教化徒众,并以符水为人治病,徒众数十万,遍布青、徐等八州,与张衡、张鲁的五斗米道成为当时农民起义的基础。 其后有《老子化胡经》出现,鼓吹老子西游化胡成佛、佛为道教弟子的“老子化胡说”。到了东晋建武元年(西元三一七年),葛洪撰《抱朴子》内篇,整理并阐述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理论,将道教的思想内容体系化,成为道教的基本典籍。东晋末年,孙恩、卢循等人也曾利用五斗米道组织农民起义。南北朝时,北魏太平真君年间(西元四四○——四五○年),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西元四二四——四五一年在位)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参考佛教的仪礼而制订乐章,诵诫新法,确立道教的国教化,称为“北天师道”,或“新天师道”。未久,南朝宋的庐山道士陆修静与梁的陶弘景等人整理经书,编著斋戒仪范,道教的理论与组织形式因之愈臻完备,称为“南天师道”。 至唐代,道教的发展愈加隆盛。陶弘景的法孙王远知融和南北天师道,成为唐代道教兴盛的重要基础。唐代的历代君主,广建老子庙、道观,并于科举考试中加入《道德经》一科。贞观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年),太宗下诏将道教置于佛教之上,此种“道先佛后”的政策于是成为唐代一贯的方针。唐高宗(西元六四九——六八三年在位)以老子为唐代王室的祖先,并封以“太上玄元皇帝”的尊号,令诸州各建道观一所。玄宗(西元七一二——七五六年在位)之时,更进一步令士庶每家皆藏《老子》一本,推崇玄学,并以《老子》、《庄子》、《列子》等诸典籍为“真经”。唐末五代,杜光庭致力于整理道教典籍,集道教仪礼的大成。吕洞宾以“慈悲度世”为成道途径,又以断除贪、瞋、痴取代对剑术的研习,对北宋道教教理的发展影响颇大。宋真宗(西元九九七——一○二二年在位)时,敕令王钦若、张君房等人编辑道藏,其中以《云笈七签》一二二卷为代表作,此外也大建道观。宋徽宗(西元一一○○——一一二五年在位)曾自命“教主道君皇帝”,诏令天下访求道教仙经,校定镂板,刊行全藏,又于太学置《道德经》、《庄子》、《列子》等科之博士,一时道教大盛。 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各宗派逐渐合流,至元代归并于以符籙为主的“正一派”中。金代大定七年(西元一一六七年),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立“全真教”,金元之际又有刘德仁创立“大道教”(后称真大道教),萧抱珍创立“太一道”,均行于河北,然历时不久,唯有全真教仍盛极一时。在当时,全真教与天师道同为道教的二大主流。王重阳极力调和释、道、儒三教的说法,去除咒术、迷信的要素,强调佛教(尤以禅宗)的教理与出家主义。他的七大弟子称为“七真人”,其中以丘处机尤见重于元太祖(西元一二○六——一二二八年在位)。元世祖(西元一二六○——一二九四年在位)时,由《老子化胡经》而引起一场激烈的佛道论争,道教失败,于是在至元十八年(西元一二八一年)诏令禁断道教。由是,道教发展大受打击,教团势力也逐渐衰微。此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明代仍继续流传,至清代则渐次式微。在早期,道教势力兴盛时,教团组织每与国家权力相互结合,因此形成特殊阶层及专事修道者的宗教;及至道教逐渐衰微时,则转而注重民众的宗教欲求,处处以民众生活与日常伦理为基础,于是有“民众道教”之称,同时大量的善书与宝卷等也应运而出,这就是所谓民众道教的经典。 道教主张人类的根本希望在于获得现世的幸运、幸福、长寿、繁荣,为达此一理想,乃积极劝人为善,举行除灾招福、祈祷咒术等的仪式,所以道教信仰特含通俗色彩。由是,不仅其顺应性、适应性的幅度扩展,就是信徒阶级也因此而增广。道教的派别虽多,然一般而言,其基本信仰与教义仍在“道”,认为道乃“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并谓宇宙、阴阳、万物皆由“道”化生。所崇拜的最高神是由“道”人格化之三清尊神,其中“道德天尊”即老子。然宋代以后的民众道教则或为自然星宿的神格化,或为历史人物的神格化,如文昌帝君(学问之神)、吕祖、关圣帝君、北斗神君(北斗七星的神格化)、玄天上帝(北极星的神格化)等。又道教修炼的具体方法,有:服饵(服用仙药)、导引(一种柔软体操)、胎息(又称服气、行气,系将宇宙的元气吸入体内,以期不老不死的呼吸法)、符籙(符咒等的秘文)、房中术(采阴补阳之法)、辟谷(避食由不纯之气所长成的谷类)、内丹、外丹等。宗教仪式有斋醮、祈祷、诵经、礼忏等。 佛道之争 自道教初兴,佛教东来,初期颇有互相利用之处,因两者所标义旨,间有相同。惟道家对于佛教的输入中土,因信奉者日多,于是与之发生冲突,历汉、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而未衰。 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的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也有佛道之争,王浮乃作《老子化胡经》,为后世论争重要材料;然争论的白热化则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的宗教教团;南朝宋的陆修静、梁的陶弘景对教学整备及道教经典整理予以体系化,对社会的影响也相对增加,而足以与佛教相抗衡,他们论争焦点是以“夷夏论”为中心,争论舍华夏固有宗教而信奉佛教的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西元四六七年),道士顾欢着《夷夏论》,引致明僧绍着《正二教论》、慧通着《驳顾道士夷夏论》以辟之,又有张融着《门律》,主张道佛一致,而以道教为本,佛教为迹,提倡本迹说,然就二者优劣而言,主张道教居优位。 在北朝,孝明帝正光元年(西元五二○年),宫中也有佛道二教的论争,即清道观的道士姜斌与融觉寺的沙门昙无最,以老子与佛陀二人的出世先后为对论主题,论争结果,姜斌被论破,流放到马邑。其前,甄鸾的《笑道论》与道安的《二教论》二书为当时有关佛道优劣论争的重要论着,此二书都是以强烈的论点大力论难道教的低劣。然于北朝,佛道的抗争不仅为双方的论争而已,更加上当权者的政策压迫,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中,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的摧残佛教。 三武灭佛是指:北魏太武帝得道士寇谦之清静仙化之道,及司徒崔浩之怂恿,下诏诸州,坑沙门,毁诸佛像。北周武帝欲以符命曜于天下,听信道士张宾与元嵩之言,决心灭佛。唐武宗宠信道士赵归真,拆佛寺四千六百余所,迫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还俗,收充两税户。为历史上佛教徒的大浩劫。 隋代统一南北,唐祚代兴,以老子与唐室皆李姓,予道教以特殊礼遇,太宗更明诏道教居于佛教之上,定道先佛后的席次,成为唐朝一贯方针,道教乃得蓬勃发展。武德四年(西元六二一年),道士傅奕上奏沙汰僧尼十一条,济法寺法琳撰《破邪论》论道教的虚妄,道教方面李仲卿着《十异九迷论》、刘进喜着《显正论》,批论佛教,激烈争论佛道席次的先后问题。八年,定道、儒、佛的顺位。 唐太宗在位期间,道士凌越僧侣之上,智实法师向皇帝上奏,极力申论佞道排佛的不当。皇帝命令宰相岑文本下谕谴责,智实和尚竟抗执不受诏令,皇帝大为震怒,当廷用杖责打了智实法师,并令他换上百姓衣服,流放岭南。有人讥笑智实法师自不量力,不懂进退之道,智实法师慨然叹说:“吾固知势不可为,所以争者,欲后世知大唐有僧耳!”智实法师要后世的人知道,即使在佛教蒙难的时代,大唐朝还是有僧格在。高宗显庆三年(西元六五八年)三次召集僧道于内殿论议;五年,僧静泰与道士李荣又就《老子化胡经》引发论争;至龙朔二、三年(西元六六二——六六三年),论争犹未止。此等佛道论争的结果,道教方面摄取佛教经典的教理,制作种种经典来对抗佛教。宋代道教活跃,王重阳创全真教;元时,其第五代教主邱处机的弟子李志常占有佛寺,破坏佛像,并将《太上混元上德皇帝明威化胡成佛经》及《老子八十一化图》,刻板刊行,少林寺福裕斥其伪妄,宪宗五年(西元一二五五年)令二人对论,志常败论,帝遂勒令烧毁《道德经》以外的《老子化胡经》、《老子八十一化图》等一切伪经;以后二教之争依旧相续不绝;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西元一二八一年),下诏弹压全真教,魏晋以来的佛道之争于是平息。 佛教对道教的影响 早期道教的思想体系是“三一为宗”,即“天、地、人三者合一以致太平”、“精、气、神三者混一而成神仙”,从这里演变出“长生不老、肉体飞升、气化三清”等观念,其所追求的目标是“长生不死”和“养生成神”。道教本来也有“善恶报应”、“天道承负”的教义,后来部分道士逐渐吸取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思想来充实和调整道教的理论,唐代道士吴筠在《玄纲论.长生可贵》第三十中说:“夫人所以死者,形也。其不亡者,性也。圣人所以不尚形骸者,乃神之宅,性之具也。其所贵者,神性耳。若以死为惧,形骸为真,是修身之道,非修真之妙矣。”他认为人的形体是会死亡的,应当重视神性的修炼。后来全真道更重视心性的修养,认为色相世界是虚幻的,若不能认识到这点,而执着外物为实相,必将为其所累,不得解脱。在道藏里有“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则是仿照佛教“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可见佛教的佛性论与禅宗明心见性说,对道教的道性论与修心炼性说有很深的影响。 道教的戒律包括“道诫”和“斋戒”两种,学道不受戒则登仙无缘,其种类很多,有三戒:皈身戒、皈神戒、皈命戒。五戒:不得杀生,不得茹荤酒,不得口是心非,不得偷盗,不得邪淫。八戒:不得杀生以自活,不得淫欲以为悦,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不得妄语以为能,不得醉酒以恣意,不杂卧高广大床,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不得耽着歌舞以作倡伎。另外,还有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大体上也都是仿照佛教戒律而立。 道教对于天界及地狱的论述,在佛教宇宙观的影响下,更丰富了其内容,在《云笈七签》里就有“四梵三界三十二天”之说,即:欲界六天、色界一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三界之上有四梵天。又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据说是上天派遣群仙统治的地方。佛教对天界的看法则有“三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天、色界一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修行十善及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则可生于天界。 东岳泰山“峻极于天”,在战国时代,人们便以泰山为人天沟通的地方,所以每当君王平定天下以后,就要到泰山去向天报平安,即“封泰山”,又要祭地之功,即“禅梁父”(梁父是大地的主宰)。后来泰山逐渐有了阴府的意味,《后汉书.乌桓传》说:“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岱山就是泰山。死后魂归泰山,与佛教地狱的说法相结合,成了中国古代宗教的重要内容。南北朝时代,道教吸收佛教地狱报应等说法。佛经说有八大地狱,有阎罗王;道教则称阎罗王充“冥官之任”,由上帝任免。 道教的道藏仿照佛教“三藏十二部”的组织与分类而有三洞(洞真、洞元、洞神)、四辅(太元、太平、太清、正一)。总而言之,道教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佛教的影响。 佛教与道教的比较 佛教的佛像身金色,朴实无华,相好庄严而无胡须,象征佛教是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宗教。道教的神像则挂衣披袍,穿金戴银,长髯飘飘。 佛教讲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道教则以神仙信仰为中心,追求“长生不死”和“养生成神”,故重视炼丹、养气、五行八卦、符咒之术,是出世的天乘宗教。 佛教的僧尼剃尽三千烦恼丝,身着“粪扫衣”,脚穿罗汉鞋,三衣一钵,生活严谨简朴。道教的道士不修边幅、长髯长发,其服饰晋以前无定制,至南朝刘宋陆修静,道服才开始制度化,有一定规格,如《仙鉴》里说:“立道士衣服之号,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着矣。”又道教法服有品第次序凡五等,以区别贵贱,不同仪式着不同道服,也有定制。现今道教服饰有褂、袍、戒衣、法衣、花衣、冠巾等,亦可见其抱朴守素的风格。 佛教僧尼居住的地方称为寺院、精舍、讲堂等,日常所使用的法器有钟、磬、木鱼、铛铪、铙钹等。道士们修行的场所称为宫、观或庙,他们所用的法器中,宝剑和镜鉴是除邪禳灾的重要法宝。镜鉴有所谓三元宝照,即天照、地照、人照三种金属镜鉴,有固定的尺寸,需依法铸造。 道教从汉朝立教至今,始终跳脱不出“中国的宗教”,而无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究其原因,乃是迷信色彩太浓。晚近的道教,更只剩下了以斋醮符籙来应付民间的迷信,更显没落。在台湾的宫观中,庙公是有,但要找道士就难了。虽然道教的历史及其内容,多涉作伪及荒诞,然而其在养生医药上、冶炼铸造上及对民间劝善上,也有贡献。所以,我们在研究道教之余,仍不得不以尊重的态度来看待它。

道教与佛教的本质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1、佛家的“三皈”就是性、心、身。性存天理就是皈依存,心存道理就是皈依法,身尽情理就是皈依僧。

2、道家的“三华”就是性、心身。性华开天理足,心华开道理足,身华开情理足。道家从炼身做起,佛家从养性做起。

3、佛教以入世求超脱,道教以出世之心入世。佛教是万法如一总归寂灭,道教却是师法自然人各有道。

4、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

5、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

6、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7、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8、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

9、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

1、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2、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一般的,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实际就是如何对待生与死亡的问题。对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恐惧,宗教要给出对待的办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那么,道教是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呢?答案很简单,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解读这句话需要一些中医的知识。我概要地介绍一下:
中医认为,人的内脏对应五行,比如,肝属木,肾属水等等。而中医施治的原理是根据平衡的原理,而不是就病而治病。因此,根据五行平衡的原理,很可能肝有病是肾虚而使五行不平衡,医生会治肾而不去管肝。这是西医与中医的区别。
道家继承了中医的这个思想,顺便说一下,著名的道家都是名医,道家认为人的五脏分布位置按五行分析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所谓不合理主要就是“水”在下而“火”在上,这团生命之火在水上是燃烧不久的。所以,人会得病,人会死。但人体已经是这样了,常人只能顺着自然的安排,活着。这就是“顺成人”的意思。
道教认为,如果改变了人的五脏的这种五行关系,使“火”在下,就是水和火颠倒一下,生命之火就有根基,人就可以长生了。颠倒就是所谓“逆成仙”的基本思路。
后半句讲的是方法,“全在阴阳颠倒颠”。因为人的五脏已经是这样了,道教也没有办法把五脏移位,重新安排位置。方法是采用阴阳颠倒的办法改变五脏的五行属性。比如,让肾原来属水而改成属火。这不是仅仅改个名词,属性的改变包括某些特征也要改变。
以上就是佛教和道教在对生死问题上的观念的区别,以及各自的解决方法

前者看重因果循环,人为万物皆有因果,此生的福报业障皆源于前世,可以看下刘德华、张柏芝主演的《大块头有大智慧》电影,里面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后者信奉“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教相信世间万事万物存在即合理,人的生老病死、各种自然灾害,一切皆有命数缺不受任何因素而改变,道可道,非常道,世人的三观也各有其道,不得随意而评骘。

最大的反差是外在的表现:一个留发、一个秃头。
两者的内在都是一致的:追求宇宙的本质,只是用词不同:一个说逍遥,一个讲解脱。

佛教是修心。见真如本性。道教是修仙。不能离相。又有道教的说性,命双修。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道都是离世间法。你说的是世间法。俩回事。

  • 面对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局面,儒道法墨各家各自提出解决社...
    答:社会变革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深刻的价值导向,现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深重的社会变革的困难,每个人都希望创建系统,并完成了新的理论,只能求助于的,现成的理论,近代有些人崇高的理想,除了学习西方,也就是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家,传统的思想,最广泛的精神儒,道法四个完整的系统。因为在一般儒家和道家法三,从根本上不适应...
  • 为什么说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心机很重
    答:反正菩萨的贴身保镖木叉是打不过孙悟空,孙悟空的紧箍也是佛祖的无线远程控制性小规模大威力杀伤性武器,并不是菩萨自己研制出来的。 孙悟空本来就是打得过就服、打不过就让你服的主,对天上地下、独一无二的正天级公务员干部、佛教和道教等神仙的最高领导人玉皇大帝同志都敢蹦出来打两棍子,他对菩萨是否敬重,动动脚...
  • “无念”是什么意思?
    答:2、无念是一种离相、无相的定境。上面的无念是没有念头,真正的无念是连无念这个心相也没有了。什么都没了,是不是空?也不是,因为空还是有空相。空相也没有了,才算探到无念的一点消息、一点门径。在各宗派的修行中,修无念是共法,所以不仅佛教、道教的修行者能做到无念,基督教、伊斯兰教的...
  • 形容心情反差大的成语是什么?
    答:形容心情反差大的成语:晴天霹雳、天渊之别、天壤之别、勃然变色、大相径庭 ;晴天霹雳 [拼音] :qíng tiān pī lì [释义]: 霹雳:响雷。晴天打响雷。比喻突然发生意外的,令人震惊的事件。[出处] :宋·陆游《四日夜鸡未鸣起作》诗:“放翁病过秋,忽起作醉墨。正如久蛰龙,青天飞霹雳。
  • 如何评价动画片《一人之下2》?为何在豆瓣的评分这么高?
    答:相较于第一季,第二季的画面总体感觉是提高了很多。这是最外在给观众的表达。在第一季时,便有很多评论说这是把动画做成了PPT。但随着第二季的播出,观众们发现画面崩坏了的问题解决了。并且还张楚岚这个角色的形象进行了美化。第二季开始画面开始带有中国特色,说先这部动画的大背景便是以道教文化作为...
  • 秦始皇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地出巡?最后一次出巡时已五十了
    答:这次出行,是始皇出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但没想到的是,他威风八面地出巡,回来时却变成了伴着鱼腥之臭的尸体,这样的反差,不失为一种讽刺。纵观始皇的五次出行,我们就会发现,他不是心血来潮地想去哪就去哪,而是有规律、有目的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有共同的特点。第一,队伍庞大,场面奢华。始皇每次出行,都有...
  • 废名《街头》赏析
    答:无论是佛家与道家,这些都体现着废名出世的思想。废名敬重陶渊明,曾作《陶渊明爱树》。陶因不满官场黑暗而弃官不做,而避世于山野之中。废名因何而避世的哪?当然是多方面的,就本诗而言。汽车、邮筒、数字都是舶来之品。作为一个学者,何尝不忧心重重,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就只能令他感到寂寞。不知...
  • 河南的山水旅游景点?
    答:其中铁塔位于铁塔公园,始建于北宋皇佑元年,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称,堪称是开封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大相国寺位于开封市中心,始建于北齐,北宋时期成为京城最大寺院,即中国第一座皇家寺院;清明上河园是开封的城市名片,以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打造,是一座大型的宋代主题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3、商丘—...
  • 杭州西湖有哪些景点
    答:“西湖十景”是西湖上的十处特色风景,分别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
  • 为什么堂堂天蓬元帅打十几个小喽啰也很费力?
    答:因为取经是佛教和道教共同谋划的大事儿,唐僧和孙悟空那都是佛教如来那里西天取经的内定人员,天庭根本就插不上手,为了保证天庭的既得利益,玉帝只能想办法安插一个得力干将,官小了还说不上话,所以就选中了北极四圣之一的天蓬元帅猪八戒。 原本一切都安排的天衣无缝,按照剧情发展,猪八戒被以醉酒调戏嫦娥为由打下凡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