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耢篇》是怎样介绍耙耢使用方法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耕耢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耕耢篇》是介绍耙耢方法的。耙耢是劳业生产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的主要作用是磨土和盖土,土地经过深耕以后,还要耙细。如果耙功不到,土块很粗,下种后虽然能够长出苗来,但是根和土没有紧密连在一起,所以不耐旱,有悬空死亡、虫咬、干死等弊病。除麦田外,—般农田都应当进行秋耕,多次耙耢。到开春后,再耙四五遍,即使不下雨也可顺利下种。特别是北方干旱地区,反复耙耢可保存土壤中的水分。

  《王祯农书》内容简介
  全篇介绍
  《王祯农书》完成于1313年。全书正文共计37集,371目,约13万字。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最后所附《杂录》包括了两篇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的"法制长生屋"和"造活字印书法"。
  主要内容
  《王祯农书》在我国古代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兼论北方农业技术和南方农业技术。王祯自己是山东人,在安徽、江西两省做过地方官,又到过江、浙一带,所到之处,常常深入农村作实地观察。因此,《农书》里无论是记述耕作技术,还是农具的使用,或是栽桑养蚕,总是时时顾及南北的差别,致意于其间的相互交流。如垦耕,书中就详述了南北的特点,并说:"自北至南,习俗不同,曰垦曰耕,作事亦异。"   (《垦耕篇第四》)又常把几种作用相同、形制相异的农具放在一起加以叙述,以便于人们比较采用,说:"今并载之,使南北通知,随宜而用,无使偏废。"(《耙耢篇第五》)养蚕方面,采撷南北养蚕方法加以叙述,并指出各有的优缺点,目的是"择其精妙,笔之于书,以为必效之法"。(《蚕缫篇第十五》)可以说,在《王祯农书》以前所有的综合性整体农书,像《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都只记述了北方的农业技术,没有谈及南方,更没有注意促进南北技术的交流。   《王祯农书》在前人著作基础上,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吕氏春秋·上农》等4篇只是保存先秦有关农业政策、用地、整地和掌握农时的4篇农学论文。汉代的《氾胜之书》只残存了3000余字,不能见其全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整体农书,只有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齐民要术》。与《王祯农书》相比较,《齐民要术》内容虽包括了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栽培、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以及烹饪等,最后还附有非中国产的一些栽培植物,范围可谓十分广泛,但占了很大篇幅的烹饪显然是不属于农业生产范围的。《王祯农书》则明确表明广义农业包括粮食作物、蚕桑、畜牧、园艺、林业、渔业,而把《齐民要术》中的酿造、腌藏、果品加工、烹饪、饼饵、饮浆、制糖,以及煮胶、制笔等农产品加工的内容都去掉了。从整体性和系统性来看,《王祯农书》也超过《齐民要术》。《齐民要术》还没有明确的总论概念,属于这方面的内容只有《耕田》和《收种》两篇,构成全书的主要是农作物栽培各论,分别孤立地叙述各项生产技术。而《王祯农书》中的《农桑通诀》则相当于农业总论,首先对农业、牛耕、养蚕的历史渊源作了概述;其次以"授时"、"地利"两篇来论述农业生产根本关键所在的时宜、地宜问题;再就是以从"垦耕"到"收获"等7篇来论述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共同基本原则和措施。《百谷谱》很像栽培各论,先将农作物分成若干属(类),然后一一列举各属(类)的具体作物。分类虽不尽科学,更不能与现代分类相比,但已具有农作物分类学的雏形,比起《齐民要术》尚无明确的分类要进步。《农器图谱》是全书重点所在,插图306幅,计20集,分为20门,261目。另外,在《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之间,也相互照顾和注意各部分的内部联系。《百谷谱》论述各个作物的生产程序时就很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农器图谱》介绍农器的历史形制以及在生产中的作用和效率时,又常常涉及《农桑通诀》和《百谷谱》。同时根据南北地区和条件的不同,而分别加以对待。既照顾了一般,又重视了特殊。   将农具列为综合性整体农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王祯农书》开始的,也是本书一大特点。我国传统农具,到宋、元时期已发展到成熟阶段,种类齐全,形制多样。宋代已出现了较全面论述农具的专书,如曾之瑾所撰的《农器谱》3卷,又续2卷。可惜该书已亡佚。《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在数量上是空前的。《氾胜之书》中提到的农具只有10多种,《齐民要术》谈到的农具也只有30多种,而《农器图谱》收录的却有100多种,绘图306幅。在做这部分工作时,王祯花费精力最多,不仅搜罗和形象地描绘记载了当时通行的农具,还将古代已失传的农具经过考订研究后,绘出了复原图。   如西晋(265-316年)刘景宣创制的"磨",奇巧特异,用一牛拉,能"转八磨之重"。(《农器图谱·杵臼门》)可惜久已失传,王祯经过查找资料研究、把它进行复原,并名之为"连磨"。又东汉杜诗(?-38年)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来炼铁。到元代制法已不可考,王祯也多方搜访,力求复原,并加以发展。古代水排用皮囊鼓风,而王祯复原所绘的水排已经是用木扇(简单的风箱)来鼓风了。王祯对轮轴特别感兴趣,在"杵臼门"、"灌溉门"、"利用门"中,集中了57种与轮轴有关的生产工具。在此基础上,他自己又创制成了"水砻"和"水轮三事"。其中尤以"水轮三事"最为机巧,具备有磨、砻、碾三种功能。《农器图谱》展示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卓越成就。在此之后的农书和其他一些书籍,如《三才图绘》、《农政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授时通考》等书中与农事有关的插图基本上都渊源于本书。   "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和"全国农业情况图"也是《王祯农书》的首创。后图的原图已佚失,无法知其原貌。现在书中看到的一幅是后人补画的。"授时指掌活法之图"是对历法和授时问题所作的简明小结。该图以平面上同一个轴的八重转盘,从内向外,分别代表北斗星斗杓的指向、天干、地支、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以及各物候所指示的应该进行的农事活动。把星躔、季节、物候、农业生产程序灵活而紧凑地联成一体。这种把"农家月令"的主要内容集中总结在一个小图中,明确、经济、使用方便,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叹赏的绝妙构思。   《王祯农书》附录中的"造活字印书法"是王祯把请工匠刻制的3万多个木活字,以及自己发明的可减少排字工人的疲劳与提高效率的转轮排字盘,用来试印《旌德县志》成功的方法与经验的总结。虽然与农业生产无关,但都是对印刷排字技术的一大贡献。
  作者简介
  王祯(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元成宗时曾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他在为官期间,生活俭朴,捐俸给地方上兴办学校、修建桥梁、道路、施舍医药,确实给两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时人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旌德县志》)王祯像我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也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认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首要政事就是抓农业生产。王祯同时代人戴表元所写《王伯善农书序》中说,王祯在旌德和永丰任职时,劝农工作取得很大成效,政绩斐然。所采取的方法是每年规定农民种桑树若干株;对麻、苎、禾、黍、麰麦等作物,从播种以致收获的方法,都一一加以指导;还画出"钱、鑮、耰、耧、耙、麴"各种农具的图形,让老百姓仿造试制使用。他又"以身率先于下"、"亲执耒耜,躬务农桑"。最后,王祯把教民耕织、种植、养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上搜集到的前人有关著作资料,编撰成《农书》。

《耙耢篇》是介绍耙耢方法的。耙有方耙和人字耙两种。耢是无齿耙。它的主要作用是磨土和盖土,元代的农书对于耙耢特别重视,强调土地经过深耕以后,还要耙细。如果耙功不到,土块很粗,下种后虽然能够长出苗来,但是根和土不能密接,所以不耐旱,有悬空死亡、虫咬、干死等弊病。除麦田外,一般农田都应当进行秋耕,反复耙耢。到春季开冻后,再耙四五遍,这样就可以使土壤保持四指左右的墒,那么即使春季不下雨,到了播种期也可以下种。《耙耢篇》所介绍的耙耢方法,是十分宝贵的生产经验。在北方干旱地区,抓紧耙耢来保存土壤中的水分,非常重要。但是南方水田耕后用耙,耙后不用耢而用耖(耖的齿比耙的齿长,间隔也稀)来疏通水田泥土。



  • 《耕耢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答:《耕耢篇》是介绍耙耢方法的。耙耢是劳业生产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的主要作用是磨土和盖土,土地经过深耕以后,还要耙细。如果耙功不到,土块很粗,下种后虽然能够长出苗来,但是根和土没有紧密连在一起,所以不耐旱,有悬空死亡、虫咬、干死等弊病。除麦田外,—般农田都应当进行秋耕,多次耙耢。
  • 耕耙耱的主要作用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耢也是用牛牵引,耢一般没有齿,用柳条或树枝等编成,驾驶者通常也是站在或坐在耢上。强调耙、耱的目的:就是要把土块弄碎,在地面形成一层松软的土层,切断土中的毛细管,尽可能地减少水分蒸发,起保墒防旱作用。这也就是《齐民要术·耕田篇》所说的“再劳地熟,旱亦保泽”。黄...
  • 《王祯农书》的主要内容
    答:"(《耙耢篇第五》)养蚕方面,采撷南北养蚕方法加以叙述,并指出各有的优缺点,目的是"择其精妙,笔之于书,以为必效之法"。(《蚕缫篇第十五》)可以说,在《王祯农书》以前所有的综合性整体农书,像《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都只记述了北方的农业技术,没有谈及南方...
  • 犁耙铹耧交响曲散文
    答:耢跟耙的作用差不多,一般是在耙过几遍地后,再耢一遍、两遍的,使土地更平整一些,它平整土地的作用比耙要好得多,起到了耙所起不到的作用。当年在农村,经常看到大人们前面赶着牛,身后背着耢,行走在田间小路上,到了田间耢地的时候,人要站在耢上,或蹲在耢上,有时嫌人的体重太重,就把...
  • 玉米地怎么耕
    答:玉米地的耕地方法 1、进行深耕 玉米对于土壤有一定的要求,想要它产量高的话,那么要对玉米地进行深耕,一般在秋季的时候进行,用机械对土壤深翻,深度在18-22厘米即可,这样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透气,能有效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2、耙耢整地 如果玉米地属于旱地的话,那么在春天的时候,还需要多次对...
  • 怎么整玉米地 整玉米地 的方法
    答:3、翻、耙、耢整地:这种方法一般是秋天进行,用机械翻耕深度可达18-22厘米,翻后耙耢2-3次,达到平整细碎土块。若用机引铧式犁进行犁地时,可将表层土上下翻转,但保墒不好地块不宜每年采用,3-5年一次即可。要大力提倡秋翻、秋耙,这种作业有利于疏松土壤,掩埋残茬,消灭杂草,土壤内气体交换和...
  • 《齐民要术》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齐民要术》内容包括粮食、油料、纤维、染料、饲料、蔬菜、果树、林木的种植,以及蚕桑、畜牧、养鱼和农副产品的加工,以至烹调等。诸如作者所说,它“起自耕农,终于醯(醋)醢(肉酱),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书中所总结的耕—耙—耢—压—锄、种植绿肥、轮作倒茬和选育良种等原则与方法,标志着...
  • 耙的使用方法 耙是用什么做成的
    答:一、耙的使用方法 农村人用的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铁耙,另一种是竹制耙(木头耙)。1、铁耙多用于平地碎土、耙土、耙堆肥、耙草、平整菜园等。翻地时,农民手握木把的一端,把耙举过头先往后,再往前甩,铁齿由于甩劲插入泥土,然后向后拉耙,把土翻松。2、竹制耙主要用于晒粮食,还有就是...
  • 耢的本义指什么
    答:耢,是用荆条或棉槐条子编成的长方形农具,在我的老家,大多是用棉槐条子制成的,通常把荆条或棉槐条子放到水里,用石头压着浸泡,等沤到有了韧性不容易折断的时候,并且发出了特殊的味道,就把它捞上来,两人配合着,用手编着,用脚踩着,就像扭麻花一样地制成了耢。耢跟耙的作用差不多,一般...
  • 种植大豆整地方法有哪些
    答:大豆推广窄行密植以来,在生产上平作面积发展迅速。由于平作密植播种出苗后,机车难以进地作业。前期整地作业特别重要。其方法有:翻耕平作。小麦或玉米后茬种大豆,在收获后进行伏翻、秋翻,并及时耙耢,整平耙细,并镇压,达到播种状态。第二年轻耙破除板结播种大豆。优点是土壤疏松,耕层深厚。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