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的基本历史沿革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3
儒、佛、道三教发展历史

  儒家思想是中国自汉以来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的要求,以此它一直作为官方哲学居于领导地位。 儒家最早产生于春秋末年,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个思想流派。因此我们一般所称的“儒释道三教”的“儒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教化而言的,决不能把儒家也看成是宗教。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它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佛教不仅非常懂得“入乡随俗”的重要性,而且它本身也具有适应环境的内在机制,因此,在它传入中国以后,就以“随机”、“方便”为理论依据,十分注意与中土原有的思想文化相适应。人们常说,佛教自传入始,就开始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从思想理论上看,佛教的中国化很大程度上就是佛教的道化和儒化,而外来佛教的道化和儒化最早主要是通过佛经的翻译表现出来的。

  道教则是中国土地上自生的宗教,它正式创始于东汉末年,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思想,乃至上古时代的民间巫术等。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成神仙,佛教企求无生永灭、超脱生死入涅槃。

  儒家讲的是入世主义,宣扬治平之道,即所谓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重视的是现实社会的治理,而不去追求佛、道两教那样虚无飘渺的彼岸世界,以此儒家与佛道两教在根本理论上就发生了冲突。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的苦空二谛学说,主张勘破红尘,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这就与儒家所宣扬的伦理纲常、忠孝之道,直接发生了矛盾。因此佛教一传入中国,就受到了儒家的抵制与排斥,佛教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中的发展进程,始终伴随着与儒家之间的斗争。儒道之间虽说也存在着根本理论上的矛盾,但道教毕竟是我国土生的宗教,它是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氛围中产生的,因此在道教教义中早就开始容纳了儒家的政治伦理学说,从而大大地调和了儒道两者之间的思想冲突,以此在我国思想史上,儒道之间虽说有斗争,但远不如儒佛之间斗争那样激烈。

  当然儒家与佛道两教除了有矛盾之外,又有着互相影响、互相吸取、取长补短、共同发挥社会作用的一致的方面。儒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秩序的主要工具,佛道两教则是其有力的助手与补充。前者从积极的入世主义出发来建设、治理和巩固封建社会;后者则从消极的出世主义出发来缓解社会的矛盾,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它们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维护着古老的中华帝国。这就决定了它们三者之间具有统一性的深刻的社会基础。

  道教大力吸收了儒家政治伦理学说,作为自己的教义教规。佛教则尽量把自己的教义说成是不违背儒家思想,同时也步道教的后尘,吸取儒家的名教学说,以便使自己的思想与儒家思想相融合、相调和。而儒家学说过去一向偏重于政治伦理的说教,缺乏深邃的哲学思想。在这方面,佛道两教,尤其是佛教,具有着丰富的深刻的哲学思想,因此儒家为了丰富自己的哲学,在批评佛道两教的同时,也充分地吸取了它们中对自己有用的哲学思想资料,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宋明时期的理学,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所以我们常把理学视作为“三教合流”的产物,这确是有理由的。

  从历史上来考察,在思想领域里,儒佛斗争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而展开:佛教的出世主义与儒家的纲常名教之争。

  佛教讲出家修行,这就与儒家名教忠君孝父之道发生了矛盾。早在佛教初传的汉代,据《理惑论》所记:“问曰:‘《孝经》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语,不合孝子之道也。’”这类的指责是从儒家孝道出发的,认为佛教落发出家绝弃后嗣违背儒家孝道。

  至于佛教宣扬出家修行脱离尘世,不再致礼王者的思想,则直接与儒家的忠君之道冲突,以至在东晋时代儒佛之间引起了一场沙门应不应致敬王者的大辩论。当时桓玄等人,力主沙门应敬王者,应遵守儒家的礼教。高僧慧远为了维护佛教的尊严与教义,则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一文,以回答桓玄等人对佛教的挑战。慧远认为佛教有在家与出家之别:“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民,

  故有天属之爱,奉主之礼”;“出家皆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高尚其迹”,因此不应致敬王者。然而慧远认为这并不违背儒家的忠孝之道,“如令一夫全德(即指一个人获得正果),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亦已协契皇极,在宥生民矣”。所以说佛教虽“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佛教与儒家之间的夷夏之争

  儒家思想是中土华夏民族自己的思想,而佛教是外来宗教,因此儒家学派指责佛教为夷狄之教,只适合于夷狄地区,而不适合于中土华夏。这一争论最早也发端于汉代。《理惑论》记载说:“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孟子讥陈相更学许由之术,曰:‘吾闻用夏变夷,未闻用夷变夏者也。’吾子弱冠学尧舜周孔之道,而今舍之,更学夷狄之术(即指佛教),不已惑乎?”这就是儒学家用夷夏之分来诘

  • 儒家,道家,佛家的主要思想分别是什么?
    答:2.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包含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它倡导清静无为,反对斗争,主张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3. 佛家思想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佛家认为人生充满苦难,根源在于欲望。只有消除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难,达到“极乐世界”。
  •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
    答: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1、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价值和道德,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的思想主张以仁为基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人际关系,提倡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2、道...
  • 中国传统思想有哪些
    答:中国传统思想主要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强调的是人文主义和道德伦理。它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行为。儒家思想强调孝顺、忠诚、礼仪、仁爱等价值观念,提倡仁政、德治等治理方式。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自然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
  • “儒家,释家,道家“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呀?
    答:1. 儒家:儒家学说,由孔子创立,孟子发展,荀子集大成,主要包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三纲、八目等。其核心思想是“仁”,强调孝道。2. 释家:即佛教,涵盖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四弘誓愿等内容。释家的核心教义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3. 道家:道家思...
  •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基本精神有哪些内容
    答: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思想强调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注重家庭、社会、国家等不同层面的道德建设和秩序维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二、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自由和无为而...
  • 儒家,道家,法家都宣扬啥思想来着?
    答:回答:儒家的思想主张: (1)伦理学: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 (2)政治学: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民为重,社稷次...
  • 儒家,道家,佛家的主要思想分别是什么?
    答: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道家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
  • 儒家道家佛家三者核心
    答:佛家思想 佛家思想的根本是解脱和菩提。佛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释迦牟尼。佛家思想认为,人生苦短、世间无常,凡事皆是虚幻。所以,解脱是佛家思想的核心。佛家提倡放弃贪欲,控制自己,消灭人世间的烦恼,以达到禅定和解脱。佛法的最终目的是涅槃。三者共性 尽管儒家、道家和佛家在思想上存在差异,但是它们也有...
  • 请问,儒家、佛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精髓是什么?
    答:1. 儒家的核心思想精髓在于入世和治世。其代表人物如孔子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君子应当关心国家和社会的整体福祉。2. 道家的哲学精髓体现为天人合一与无为而治。道家认为应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违背自然之道,以达到和谐稳定的治理方式。3. 佛家的思想精髓是无缘大慈与通体...
  • 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髓
    答: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髓:儒:社会之道;道:自然之道;佛:宇宙之道。1、儒家的精髓: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2、道家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