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为人工,宛若天成”——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意境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1
园林意境形成的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个时期,在其长达四个多世纪的分裂中,战乱频繁,政权交替,各民族之间不同文化和风俗的碰撞与融合,共同构成了这个时期的多元文化。而园林之风便是其中之一,它是一种依照美的规律来改造、改善或创造园林环境,使之更自然、更美丽、更符合时代与社会审美要求的艺术创造活动。关于园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武王时期,不过当时的园林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事实上,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才真正上升到了意境的高度,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 西晋王朝覆灭后,琅琊王司马睿凭借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的支持得以建立东晋政权,东晋偏安江南,不思进取,世家大族也整日想着经营庄园经济。因此,一股奢靡之风开始在官僚士大夫之间盛行,随之而来的还有寄情于山水的园林之风。这些官僚士大夫有充足的时间去享受闲暇的时光,他们生逢乱世,感叹世事犹如白云苍狗,变化无常,一时的尊荣富贵恐难长久,唯有纵情山水才能畅享人生之乐。加之当时玄学思想的流行,更是进一步促进了这种风气的盛行。 但是,笑傲天地,流连山水,毕竟只能尽一时之兴,只有把日常山水搬入自己宅居,才能日日与山水作伴。于是,一些有权有势的官僚士大夫们开始争相修建园林,一时之间竟成为了时尚。《宋书》卷三十中称之为:「 ”晋武帝太康后,天下为家者,移妇人于东方,空莱北庭,以为园囿”,《北史》卷三十五也曾描述时人郑述祖好修园林:「 ”所在好为山池,松竹交植,盛肴馔以待宾客,将迎不倦。” 园林的元素 这一时期的园林,大多以仿造自然为主,通过假山假水等元素加以点缀,并置于亭台楼阁之间,以达到借景,移景,换景的意境。《洛阳伽蓝记》中就曾记载,时人张伦的居所对于园林的修建极为讲究,而且极尽奢华: 惟伦最为豪侈,斋宇光丽,服玩精奇,车马出入,逾于邦君。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伦造景阳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岩复岭,嵚相属;深蹊洞壑,逦迤连接。高林巨树,足使日月蔽亏;悬葛垂萝,能令风烟出入。崎岖石路,似壅而通,峥嵘涧道,盘纡复直。是以山情野兴之士,游以忘归。 此外,《晋书·会稽王道子传》也曾记载东晋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因为修建的园林太过奢华而遭到了当时皇帝的责骂: 牙为道子开东第,筑山穿池,列树竹木,功用钜万。道子使宫人为酒肆,沽卖于水侧,与亲昵乘船就之饮宴,以为笑乐。帝尝幸其宅,谓道子曰:「 ”府内有山,因得游瞩,甚善也。然修饰太过,非示天下以俭。”道子无以对,唯唯而已,左右侍臣莫敢有言。帝还宫,道子谓牙曰:「 ”上若知山是板筑所作,尔必死矣。”牙曰:「 ”公在,牙何敢死!”营造弥甚。千秋卖官贩爵,聚资货累亿。 可见,当时修建园林的风气,基本都是崇尚奢侈,尤其是上文中提到的匠人赵牙用板筑造假山,如此一来,耗费的人力物力必然很大。不过,这也进一步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人修建园林必以山水为主题的特点,不然就不能称其为园林。《南史·齐武陵昭王晔传》中就曾详细记载了南朝齐国的豫章王修建园林时的情形: 豫章王于邸起土山,列种桐竹,号为桐山。武帝幸之,置酒为乐,顾临川王映:「 ”王邸亦有嘉名不?”映曰:「 ”臣好栖静,因以为称。”又问晔,晔曰:「 ”臣山卑,不曾栖灵昭景,唯有薇蕨,直号首阳山。”帝曰:「 ”此直劳者之歌也。” 堆山开水,杂以花木,这便是当时的官僚士大夫们所公认的修园元素。这类仿造自然的园林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点,还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除此以外,还有一类与自然地形完美结合的别墅园也颇受世家大族的喜爱。别墅园与上文中提到的园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元素的选择上,因为它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地,可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故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真山真水真园林。比如西晋富豪石崇修建的金谷园便是其中的典型,金谷园中建有大量的景观楼,楼屋附近还有各类用于生产加工的鱼池,鱼池上游人不仅可以划船,还能驻足岸边垂钓,并且园中到处都是林木植被,就连林荫小道上都种有不同的花木。更令人惊叹的是,金谷园甚至还会特意根据地貌的变化,环境的不同,而选择搭配不同的花木,因此,它深受时人的喜爱,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意境的典范。 当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建筑也不完全是豪华,奢侈的。在一些文人士大夫所修建的园林之中,他们在植林的布置上大多选择顺其自然,而不会有太多的人力物力投入。比如《南史》卷六十中记载的徐勉的《诫子书》中就曾有过一段关于他自己的叙述: 中年聊于东田开营小园者,非存播艺以要利,政欲穿池种树,少寄情赏。又以郊际闲旷,终可为宅,傥获悬车致事,实欲歌哭于斯……古往今来,豪富继踵,高门甲第,连闼洞房,宛其死矣,定是谁室?但不能不为培塿之山,聚石移果,杂以花卉,以娱休沐,用托性灵。 《宋书》卷九三《隐逸传》中也曾记载过一段关于著名琴家戴颙的事迹: 吴下士人共为筑室,聚石引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 由此可见,这类隐士高人所修建的园林,大多与建造者气质相符,他们崇尚自然,追求山林泉石之怡性畅情。 园林的种类和功能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种类已经不再局限于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了,包括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可以说,从这时候起,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开始初步形成。 私家园林其实前文中已经说的比较多了,它多见于一些官僚士大夫的家中,功能也主要是为了满足修建者的心灵诉求和攀比之风,下面重点介绍一下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数量异常庞大,这主要由于南北长期分裂导致政权更替频繁,不管哪一个政权的统治者都极其热衷于修建园林。并且,这些园林在沿袭了秦汉宫苑设计中以涉猎,通神求仙为主的基础上,景观设计也更趋细致。因此,游赏性已经开始逐步成为皇家园林的主要功能。这之中的典型代表便是邺城的华林园,也叫仙都苑。华林园初建于曹操之手,一开始叫芳林园,后因避曹芳之讳才改称华林园。后赵统治者石虎为了重修华林园,曾动用十六万人之多,死伤数万以上。到了北齐,因园中装饰的像神仙居住的地方一样,故而改称为仙都苑。 仙都苑中景致众多,规模宏大。在布局上延续了秦汉时期的仿仙居手法,包括在苑中开辟便于观景的玄洲苑,用封土建五岳,五岳之间分流水源汇成大海,全长二十五里,可供船只游玩,以及五岳之中的嵩山,峨眉山等山顶处还分别修筑了楼阁。除此以外,在大海之中还挖有人工岛屿数座,海边另有飞鸾殿,御宿堂,紫薇殿等。其占地之大,景观之神奇,实在是蔚为壮观。 与皇家园林相比,寺观园林的功能更多的是为了愉悦世人身心,舒畅世俗情怀,以达到世人逃离凡尘俗事的目的。因此,寺观园林更是一种公共园林,它在修建上所遵循的原则与别墅园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会刻意选择因山就水,安排庙宇僧舍,使之曲折有致,高低错落,从而与自然环境更好的结合,共同组成一座风景优美的天然园林。 当然,部分官员也会将自家的豪宅改建为寺观园林,由此便产生了一股「 ”舍宅为寺”的奢靡之风。这些官员大多崇尚豪华,奢侈,所以他们修建的寺观园林「 ”堂宇宏美,林木萧森,平台复道,独显当世”。 园林之风的影响和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之风盛行的原因主要在于门阀制度产生而引起的奢靡之风,因此,这些上流社会的贵族世家在修建园林时必以崇尚豪华,奢侈为荣,而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这些园林大多占地数十里,外人是不能入内的,这就导致了多数的山林被闲置,从而严重妨碍了百姓的生计。 当然,这一时期绝大多数的园林在修建的时候都是以满足修建者的心境为根本的。所以,这些园林的艺术价值便体现了出来,尤其是在园林的植被布景,山林泉石的选择上,对后世园林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从历史发展的沿革上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在延续了秦汉的庞大规模外,其实已经变得更加注重细节的精致了,尤其是在修园的方法上也不再是简单的写实,而是逐步过渡到了将自然山水融入其中的写意阶段。以此来突出人与自然的融合,从而营造了一种天人一体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