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你认知的情绪建构理论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31
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正因为生活中充满了喜怒哀乐,生命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意义。

但如果任由情绪摆布,人就会失去理性,那是万万不能的。

情绪就像水,宜疏不宜堵。 在《象与骑象人》中,作者将感性比做一头大象,而理性好比骑在大象上的骑象人。骑象人手里握着缰绳,好像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和大象相比,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骑象人想往左走,而大象想往右走,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传统观念认为,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外界活动激发了我们内在的情绪反应。

但美国心理科学协会主席莉莎·费德曼·巴瑞特教授提出了全新的 情绪建构理论 。

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PS等技术手段,把不同的表情,拼接在了做不同动作的身体上。比如说,一个皱着眉头的,很愤怒的表情,和手里拿着很脏的垃圾的身体拼在一起,再让受试者来判断图片中人物的情绪。大部分人给出的答案是,这个人应该是有着一种厌恶的情绪。

这说明,大多数人是根据表情和动作以外的其他信息,也就是手里拿着脏垃圾这个细节,来做出判断的。相对于识别特定的情绪指纹,我们更倾向于推测产生情绪的原因。

通常,你通过观察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就能够判断出他此时此刻有着怎样的情绪。科学家们把这种观点叫做“情绪指纹”。

所以,似乎并不存在某种特定的表情或生理反应,与某种特定的情绪相匹配。情绪指纹,并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征。

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发现,婴儿出现情绪波动时,他们脸上的表情,还有他们的生理表现,并不是相同或相似的。比如,有些科学家用玩具吓唬婴儿,激发他的恐惧感;他们还抓住婴儿胳膊不让动弹,激发他的愤怒感。同时,研究人员用摄像机记录下了婴儿的种种反应。结果在回看录像时,他们无法通过面部表情判断婴儿到底经历那种事情。所以,情绪表现似乎并没有全世界的普遍性。

情绪具体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种预测能力,是确保人类生存的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你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评估和预测着你正在做的事情,来计算它需要耗费多少能量,通过改变心率、血压等指标,满足你的生理需要。

巴瑞特教授认为,这种预测能力,就是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

巴瑞特在《情绪》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请你想象这么一个场景。一个周末的下午,忙碌了一周的你,独自开车来到野外,想接触一下大自然,放松心情。但是,偏偏你的运气很不好,你遇到了一条响尾蛇。以往的经验告诉你,这种蛇有剧毒,被它咬一口,可能活不过半小时。请注意,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就已经开始了和这条蛇有关的预测。你会自己脑补,如果被蛇咬到,不久就会没命,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赶紧跑。

这时,大脑会向身体的各个区域传达这个信号。于是,你的心脏会通过血管扩张,加快血液的流动,以便给肌肉输送更多的葡萄糖。这个过程还会改变你的血压,让你的心率加快。你体内所有的这些的生理变化,你都能清楚地感觉到。巴瑞特教授将这种感觉称为“内感受”。不单是遇到危险的时候,只要你的生命在延续,你就时刻拥有这种内感受。

到目前为止,你依然没有产生“恐惧”这种情绪。这中间还少了一个环节,那就是,这种感受和你头脑中“恐惧”的概念相匹配。

根据你以往的经验,以及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你肯定已经知道,“恐惧”这种情绪,指的就是这种心跳加速、呼吸短促,精神极度紧张,特别不舒服的感受。这个时候,大脑的主动预测、你的实际感受完全对应上了你头脑中“恐惧”的概念。到了这一步,恐惧这种情绪,才算是真的诞生了。

所以,情绪建构论认为,我们的情绪并不是受到外界刺激而自发产生的。

从“情绪建构论”的角度出发,巴瑞特教授还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情绪、控制情绪。

巴瑞特教授告诉我们的一个最主要的方法是, 提高自己的“情绪粒度” 。

“情绪粒度”,指的就是我们在不同情况下,区分并识别出自己感受的能力。

我们该如何去提高自己的情绪粒度呢?

耶鲁大学情绪智能中心还做过一项研究,每个星期,学校都会抽出二三十分钟时间,专门教学生有关情绪的概念和词汇。结果发现,学校里的孩子仅仅通过学习更过多的情绪概念,就能够有效地改善自己对于情绪的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学习成绩都得到了提高。

以上就是巴瑞特教授关于情绪建构理论的最新研究。此外,根据亲身体验,提高情绪颗粒度,也就是当我们能准确感知自己的情绪时,确实会更容易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仅供参考:

1.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大脑认知科学看,我们知道情绪反应要快于理智反应,而这个觉知情绪的过程(是哪一种情绪,比如:开心、快乐、愉快、兴奋、激动…),就是给我们大脑就出一个“时间空档期”,让我们大脑的前额叶发挥理性作用,通过反思刚才的情绪,进而让我们进一步思考,为何会产生这种情绪?怎样处理这种情绪?下一步该如何选择?等等问题。

这样理性自然占了上风,冲动的情绪也得到了控制。

2.怎样提高情绪颗粒度呢?

一是掌握更多、更准确细致的情绪概念,明白每一种情绪概念之间细微的差别,能准确判断自己当前的情绪;

二是当情绪激动时,不要做任何决定,倒数5秒,这个过程觉知自己的情绪,客观描述自己当前是一种什么感受;

三是在平时注重培养自己,用文字描述情绪感受的能力,越细腻越好。

此外,规律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身体状态是基础,没有一个好的身体,一切都是白搭。

情绪是我们一生的朋友,我们要学会与他和平相处。不要排斥他,要学会细致得体验他,你会发现他并无“恶意”,而是想告诉我们一些信息而已。

  • 【Day 25】好书推荐——《情绪》by Lisa Feldman Barret
    答:我一直认为,21世纪最伟大的变革将发生在精神领域。人工智能将引领新的技术变革潮流,这必将呼唤着也催生着人脑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脑科学的发展最终z将引发对人类精神领域的认知发生颠覆性的变革。莉莎·费德曼·巴瑞特所著的《情绪》(How Emotions Are Made)这本书让我欣喜的看到了这种变革正在发生。这...
  • 关于愤怒,这三点可能颠覆你的认知
    答:但问题是,这些只是在他心里不断打转,他既没有去跟那个惹他生气的人理论,也没有找人去倾吐自己的不...而第二类愤怒, 它的起因往往是因为失望、未满足的欲望、受挫的努力、坏情绪或其他任何与违反道义无关...如果她认识到自己的愤怒是扭曲的,那么她的愤怒就好处理了。 如果总是认为自己的愤怒是正当的,别人的...
  • 颠覆认知的三个观念
    答:那自由是什么呢?自由就是什么都要由你自己来干,你自己来认知,你自己做选择、做决策、做判断,而且你要承担这个选择和判断的后果,这才是自由。自由说起来好听,但实际上自由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当你的自我建立起来的时候,你要承担种种责任。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对这种欲望和情绪需求—...
  • 在生活中,哪些科学知识颠覆了你的认识?
    答:1. 科学知识颠覆认知之一:关于牛对红色的反应 人们普遍认为牛会因为看到红色而变得狂暴。然而,事实是刺激牛的并非颜色本身,而是牛眼前的物体动态。虽然红色可能激发人的情绪,但对牛而言,任何在它们视野中活动的物体,无论是红色还是绿色,都可能引发它们的怒火。2. 科学知识颠覆认知之二:辣椒与痘痘的...
  • 颠覆你的认知:你的希望,TA的枷锁(完整版、纯干货)
    答:然后有人咨询我,所以我发了第二个视频,标题是《刷新你的认知:给这位老阿姨祖孙三代的忠告》,讲的是一个“老阿姨”说她女儿“一家三口一个比一个大25岁”,所以想让我给点建议。 (没看的网友可以先去看看,无论你是打工还是创业,这个视频都“值得你看”) 为什么过去的孩子打也打得、骂也骂得简单粗暴,...
  • 有哪些书颠覆了你的认知?
    答:相同环境下,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那么大,很大程度上因为“自我意识”。拥有自我意识的人,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有自己的价值观跟主见,心理方面的问题会少很多很多。也不会把自己的能量耗在这些负面情绪上。讲真,你是怎样看待自己,也意味着别人也是用这种方式看待你自己。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这并非...
  • 谁提出了本末倒置的情绪理论
    答:当遇到某个事件时,身体会做出生理反应,例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等。这些生理反应会导致产生情绪。2、怀特在1895年发表的论文《情绪的本质》中也支持詹姆士的观点。认为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但这种体验是由身体的变化引起的。3、本末倒置的情绪理论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颠覆了传统的观点,...
  • 关于恋爱的10大心理学冷知识,颠覆你的认知
    答:比如在恋爱中,你最近一次由于某一件事欺骗了对方,且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你在下一次做相似的事情时,对方也会自然地与上次事情产生联想,进而产生怀疑和不确认的情绪。 所以在恋爱中不要在同一个坑里跌倒两次,对方可能一而再地原谅你,但是人的忍耐程度都是有限制的。 短时间内爆发相同的矛盾,会在对方心...
  • 情绪智力的情绪智力理论的历史发展
    答:在西方文化中,思维和情绪的关系的哲学讨论,大概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就近而言,情绪智力理论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分离的情绪与智力20世纪70年代之前,心理学始终将情绪和智力作为两个领域来进行研究。在情绪和智力研究并行的同时,心理学家也逐渐熟悉到了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并且...
  • 日常生活中,颠覆你认知的科学知识有哪些?
    答:在量子世界中,微观粒子可以穿透或穿过其他物体。这种神奇的现象只发生在量子力学中,而在经典力学中是不可能的。这个科学理论告诉我们,理论上来说,我们也可以穿墙而过。要知道宏观世界的物质也是由粒子组成的,比如人体就是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如果粒子可以自由穿过物体,那么由粒子组成的人体也应该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