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什么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此言是什么字姓氏

zi,念第一声,有这个姓氏的 “訾”
訾(zī)姓,非常古老。最先出现的訾姓,是从訾陬氏简化而来的。夏朝诸侯国中有訾陬国,它的国民大多是称为訾陬氏。而訾陬氏后来简称为訾氏。古代姜姓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市纪台村)有訾城,后为齐所灭,但子孙仍以訾为姓,以纪念这个曾经存在的国度。春秋时,周国有一地名为訾(今河南巩义市)的地方,当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为姓,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是“訾”字。
訾zī
1、钱财:訾算。
2、估量,限度。
3、希求。
4、古同“咨”,嗟叹声。
5、古同“恣”,恣纵,狂放。
6、姓。

形近字:言
言yán
1、讲,说:言说。
2、说的话。
3、汉语的字。
4、语助词,无义。
5、姓。

此言组成的字是訾,拼音zī、zǐ。

释义:

[ zī ]

1、同“赀”

2、姓。

[ zǐ ]

说人坏话:~议。~毁。

訾的部首:言

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造字法:形声;从言、此声

异体字:啙呰訿

相关组词:

訾议、訾给、訾排、訾相、窃訾、瑕訾、限訾、诋訾

訾黄、中訾、訾算、訾度、訾毁、訾计、訾笑、訾食

扩展资料:

汉字笔顺:竖、横、竖、提、撇、竖弯钩、点、横、横、横、竖、横折、横、

词组释义:

1、怨訾[yuàn zī] 

见“怨咨”。

2、訾责[zī zé] 

评议责备。

3、訾诋[zī dǐ] 

亦作“訿诋”。毁谤;非议。

4、诋訾[dǐ zǐ] 

毁谤非议。

5、訾食[zǐ shí] 

厌食。訾,通“飺”。



訾:
【拼音】:

【解释】:
1. 钱财:~算。
2. 估量,限度:“~粟而税”。
3. 希求:“不~重器”。
4. 古同“咨”,嗟叹声。
5. 古同“恣”,恣纵,狂放。
6. 姓。

訾:读音zī。

◎ 钱财:~算。

◎ 估量,限度:“~粟而税”。

◎ 希求:“不~重器”。

◎ 古同“咨”,嗟叹声。

◎ 古同“恣”,恣纵,狂放。

◎ 姓。

详解参见:http://www.zdic.net/zd/zi/ZdicE8ZdicA8ZdicBE.htm

  • 此言:cǐ yán

  • 释义:这样的话

  • 举例:此言差矣(这种说法不对)



訾是一个多音汉字。读作zī/zǐ,本意是指“就餐”,引申义为“嘴边”、“鼻前”,该文字在《礼记·丧服》和《左传·昭公二十一年》等文献均有记载。

基本解释

1、钱财:訾算。

2、估量,限度:“訾粟而税”。

3、希求:“不訾重器”。

4、古同“咨”,嗟叹声。

5、古同“恣”,恣纵,狂放。

6、姓。訾姓。

详细解释

【动】

1、形声。字从言,从此,此亦声。“此”本义为“就餐”,引申义为“嘴边”、“鼻前”。“此”与“言”联合起来表示“嘴边的话”、“悄悄话”。本义:小声议论。引申义:非议、毁谤别人的言论。再引申义:斤斤计较,再三要求。

2、毁谤,非议。

訾,訾訾不思称意也。从言,此声。——《说文》

四制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礼记·丧服》。注:“口毁曰訾。”

不訾小忿。——《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公子沓訾之。——《吕氏春秋·审应》。注:“毁也。”

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氾论》

诋訾今古。——《战国策·魏策》

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氾论训》

又如:訾美(毁誉);訾怨(诽谤怨恨);訾病(提出他人缺失而加以讥评,非议);訾短(非议,诋毁)。

3、厌恶;极其讨厌并憎恶。

訾食者不肥体。——《管子》

又如:訾食(厌食);訾怨(厌恨)。

4、指责。

夫名盛则责望备,实不副则訾咎深。——《新唐书》

又如:訾戈(痛骂弋猎的人);訾咎(指责非难);訾屈(责骂)。

5、另见zī。 [1] 

【动】

1、衡量;计量。

息耗减损通于不訾。——《淮南子·原道》

訾功丈而知人数。——《吕氏春秋·知度》。注:“相也。”

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国语·齐语》

又如:訾粟(度量粟米)訾计(估量计算);訾相(衡量省视);訾省(计算、察核财物)。

2、考虑;希求。

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韩非子》

不訾重器,毋訾衣服成器。——《礼记·少仪》

又如:訾问(考虑、过问)。

3、放纵。

离纵而跂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

【名】

1、通“赀”。钱财。

家訾累数巨万矣。——《史记》

以訾为骑郎。——《史记·张释之传》

以訾助边。——《盐铁论·击之》

又如:訾用(资产财用);訾算(钱财数目。指买官的钱;用钱来计算);訾产(资产,财产)。

2、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夏,四月,乙酉,单子取訾。——《左传》

3、疾病。

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管子·入国》

又如:訾厉(疾病,灾害)。

4、缺点。

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礼记·檀弓下》

又如:訾缺(过错与缺失)。

5、姓。如:訾陬(复姓)。

6、另见zǐ。



  • 上面一个此,下面一个言是什么字
    答:訾 读音:[zī]或[zǐ]部首:言 五笔:HXYF 释义:[zī]:姓。 [zǐ]:说别人的坏话,诋毁(连—毁)。
  • 此加言读什么字
    答:訾的读音是:zī或zǐ 訾 部 首 言 笔 画 13 五 行 火 五 笔 HXYF [ zī ]1.同“赀”2.姓。[ zǐ ]说人坏话:~议。~毁。
  • 上面一个此,下面一个言,念什么,什么意思?
    答:訾是一个汉字,读作zī/zǐ,本意是指“就餐”,引申义为“嘴边”、“鼻前”,该文字在《礼记·丧服》和《左传·昭公二十一年》等文献均有记载。基本释义 :1.[ zī ]姓。2.[ zǐ ]说别人的坏话,诋毁(连—毁):不苟~议。常用词语:訾议、足訾、诹訾、訾笑、訾议、訾算、訾用、訾辱...
  • 此底下加言念什么
    答:此底下加言 这个字是 訾 读音:[zī] [zǐ]部首:言 五笔:HXYF
  • 一个此,一个言,念什么?
    答:上面一个此,下面一个言,念訾[ zī ]、[ zǐ ],多音汉字。读[ zī ]时,1、同“赀”2、姓。读[ zǐ ]时,说人坏话:~议。~毁。本意是指“就餐”,引申义为“嘴边”、“鼻前”,该文字在《礼记·丧服》和《左传·昭公二十一年》等文献均有记载。字形结构 首尾分解查字 :此言(ci...
  • 一个此一个言读什么?
    答:一个此字一个言字 这个字是 訾 读音:[zī][zǐ]部首:言 五笔:HXYF
  • 上面一个此,下面一个言,念什么?
    答:訾 zǐ或zī 姓 一、姓氏源流 訾(Zī)姓源出有四: 1、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国有地名为訾(在现今河南省巩县一带)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将地名作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2、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喾的一个妃子即为该部女子,訾陬氏后人有的省去陬字,成为訾姓. 3、出自祭氏...
  • 跪求:上面一个此字头,下面一个言念什么?语文学的差啊,妈妈呀~~_百度知...
    答:字从言,从此,此亦声。“此”本义为“就餐”,引申义为“嘴边”、“鼻前”。“此”与“言”联合起来表示“嘴边的话”、“悄悄话”。本义:小声议论。引申义:非议、毁谤别人的言论。再引申义:斤斤计较,再三要求。 2、毁谤,非议。 訾,訾訾不思称意也。从言,此声。——《说文》 ...
  • 此言是什么字
    答:是“訾”字。訾zī 1、钱财:訾算。2、估量,限度。3、希求。4、古同“咨”,嗟叹声。5、古同“恣”,恣纵,狂放。6、姓。形近字:言 言yán 1、讲,说:言说。2、说的话。3、汉语的字。4、语助词,无义。5、姓。
  • 此言读什么
    答:1、此言组成的字是訾,拼音zī、zǐ。2、訾的部首:言。3、汉字结构:上下结构。4、造字法:形声;从言、此声。5、异体字:啙呰訿。6、相关组词:訾议、訾给、訾排、訾相、窃訾、瑕訾、限訾、诋訾、訾黄、中訾、訾算、訾度、訾毁、訾计、訾笑、訾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