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统治台湾212年,晚清的四任巡抚都是谁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祖国的宝岛台湾, 历史 上的名称一度比较繁杂多样。

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为 岛夷 ,秦朝称 瀛州 ,三国时期称 夷洲 ,隋朝至元朝称 流求

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把台湾北部称 鸡笼 ;对台湾西部沿海称 北港 ;对台南安平地区附近称 大员、台员、台窝湾 等;朝廷则称之为 东番

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后,改称“ 东都 ”,其后代郑经又改为“ 东宁 ”。

清朝康熙年间统一后,更名为 台湾

在清朝封建统治的212年间,最初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设置台厦道。规定台湾与厦门共署,设一府三县,置台湾为一府,称台湾府,府治设在今台南。下辖台湾县、凤山县、诸罗县,隶属于福建省,道署设于厦门。

台湾重新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大陆的联系更加密切,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雍正五年(1727年),台厦道分出台湾道,道署移到今台南,陆续设一府四县二厅。

雍正皇帝下旨将原隶属台湾府之澎湖改设为澎湖厅;到嘉庆十七年(1812年),宜兰地区开垦人数之和已达数万之众,应居民要求,又增设噶玛兰厅,之后并重新划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将诸罗县改为嘉义县。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觊觎台湾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产,英、法、日利用多种借口,开始染指台湾的主权,直至武力侵犯。特别是1884年法国对台湾的军事侵略,迫使清朝廷认识到台湾的重要性。

从中法战争至甲午兵败割岛,晚清先后安排了刘铭传、邵友濂、沈应奎、唐景崧四人出任台湾巡抚。

不妨简要盘点一下这四人的来历和作为。

在中法战争中,清朝廷于1884年六月授予前直隶陆路提督刘铭传巡抚头衔,命其负责台湾的行政与军务。

刘铭传就任管辖台湾及福建的福建巡抚时,向朝廷建议台湾与福建分离治理被采纳。

1885年10月台湾成省,刘铭传被委任为第一任台湾巡抚。此前的7月份,刘铭传就已经到达台湾,因鉴于台岛北部频遭法军攻击的情势,他亲自驻守台北。

刘铭传 出生于安徽合肥,自号大潜山人,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是晚清洋务派骨干之一。

早在1862年,刘铭传投身李鸿章的淮军,出任“铭字营”营官。后因战功被升为记名提督,“加恩赏头品顶戴”、“赏穿黄马褂”。1863年,28岁时被清廷“补授直隶提督”,再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

随后,他赴陕甘,配合左宗棠镇压回民叛乱。征战期间,刘铭传头伤后遗症复发,加之李鸿章保荐出任陕西巡抚未成,以“脑痛欲裂”为由,回籍休养。不久受他人牵连被革职。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已解甲归田,在乡间隐居多年的刘铭传愤然而起,准备重赴沙场,杀敌报国。1884年六月,清廷诏令刘铭传入京,他当即上了一道《遵筹整顿海防讲求武备折》,慷慨主战。于是朝廷下诏,命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

在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军终因在台湾不能取胜而撤退,台湾人民取得了抗法战争的胜利。

刘铭传在台湾任职期间,修铁路,开煤矿,创办教育和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推动台湾贸易,促进了台湾近代各业的发展,台湾防务也日益巩固。清朝廷特别加刘铭传兵部尚书头衔,命他帮办海军军务。

1890 年(光绪十六年),刘铭传因通商口岸税务问题与外商交涉及基隆煤矿招商承办等事,遭到顽固派官僚的激烈反对和清廷严厉申斥。他忧病交加,被迫提出辞呈。次年,刘铭传怀着忧郁之心,乘船离开苦心经营七年之久的宝岛。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溃败,清廷令刘铭传出山,刘因病重辞命。

不久,《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刘铭传得知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整日沉默无语,“忧思郁结”,终至卧床不起,于光绪二十二年一月在安徽六安去世。

据说,刘铭传死前还面朝东方高呼:“苍天啊,还我的台湾!”

邵友濂 浙江余姚人。1891年(光绪十七年),他接替刘铭传调任台湾巡抚。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布置台湾防务,同年复调为湖南巡抚。次年受命为全权大臣,偕户部侍郎张荫垣赴日本谈判,遭拒而还,不久因病免职。

邵友濂早年因父功由监生赏补员外郎,任职工部。1865年(同治四年)中举人,1874年以御史记名,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光绪四年以道员充头等参赞,随崇厚赴俄国,参与中俄伊犁交涉,并襄办通商事务,次年任驻俄钦差大臣。回国后仍供职总署。

1882年授苏松太道道台,不久去台湾襄办防务,后协助曾国荃与法国谈判和约。1886年任河南按察使,次年晋台湾布政使。1889年迁湖南巡抚,1891年调任台湾巡抚。

邵友濂出任台湾巡抚期间,任内设台湾省通志局,修建省后台湾通志。移云林县治至斗六门,原县治林圯埔设分防县丞,设台北府分防南雅理番捕盗同知。

邵友濂停止绝大部分刘铭传时期的新政建设,废止煤务局、矿油局、番学堂等建设并明订以台北为省会。虽然邵友濂被指责视为目光短浅,但他停止新政建设与措施,的确让台湾省的财政获得喘息。但也导致了台湾防务空虚松懈。

1895年2月 12日,邵友濂所率中国代表由长崎被日方逐回中国,和谈决裂。

邵友濂回国后署理湖南巡抚。因病开缺。沙俄尼古拉斯二世加冕时,他曾作为李鸿章副使前往贺。次年归国,不久因病免职。1901年卒于家中。

沈应奎 曾于1889年(光绪15年)奉旨接替邵友濂,担任台湾首任布政使。他名号吉田,是浙江平湖县人。

(剧照)

沈应奎的这一官职,是台湾在清代受巡抚制约的地方官。 

中法战争期间,法海军占领澎湖,进扰基隆、淡水,沈应奎奉召乘渔舟冒险渡海赴台湾。

光绪十三年台湾改设行省,他协助巡抚刘铭传谋划理政并推进落实,劳绩最着。

沈应奎也因在台湾抗法战争中的赫赫战功而被赏加顶戴,授台湾布政使护理巡抚。光绪十三年回乡。

唐景崧 算是清代台湾的末任巡抚。他是广西灌阳人。同治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吏部主事。

光绪八年,他自自告奋勇,请求出镇南关赴越南招抚刘永福黑旗军。次年,劝得刘永福归附,因功赏四品卿衔,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令其募勇入关,编立四营,号景字军,入越参加抗法斗争。

中法战争结束后,唐景崧率军回国。以功“赏花翎,赐号迦春巴图鲁,官晋二品。出任福建台湾道。光绪十七年迁布政使,光绪二十年,署理台湾巡抚。

唐景崧就任之时,甲午中日战争已打了两个多月。次年清军遭到惨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朝廷的卖国罪行,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极大愤慨。唐景崧也坚决反对割台,他七次致电朝廷,表示“台湾属倭,万众不服”,“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若战而不胜,待臣等死后,再言割地。”

但是,腐败无能的朝廷无动于衷,还回电训斥唐景崧说:“台湾虽重,比起京师则台为轻。倘敌人乘胜直攻大沽,则京师危在旦夕。又台湾孤悬海外,终久不能据···。不可因一时义愤,遂忘以前所陈种种患害于不顾也”。

唐景崧欲哭无泪。

1895年5月18日,清廷派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为割台特使,前往台湾办理交割事宜。并谕令“署台湾巡抚布政使唐景崧著即开缺来京陛见。其台省大小文武各员,并著饬令陆续内渡”。

一心卖国的慈禧太后,一面下令台湾大小官员内渡撤回大陆,一面严厉禁止内地接济台湾抗日军民。

唐景崧拒不奉命,愤怒的台湾民众公推唐景崧为首,与刘永福一道率全岛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唐景崧对台湾的防务进行了重新部署。他自己率兵驻守台北,总揽全台军政大权,并分兵把守各海口要隘。

然而,热血并不能阻挡日军的军舰大炮。虽然台湾义军英勇奋战,前后毙敌三万余人,但是敌我实力悬殊,又孤立无援,1895年6月7日,日军攻占台北。台湾全岛落入敌手。

而这位末任巡抚唐景崧,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在危急关头放弃了自己的抗日守岛承诺,携巨款化装登上德国轮船逃回了大陆。

台湾保卫战失败,耐人寻味的是清政府并没有追究唐景崧的“叛逆”大罪,而是让他闲居桂林。他在榕湖南岸建五美堂别墅,致力于桂剧改革,成为桂剧的奠基人。

据说,现桂林榕湖南岸原五美堂旧址前,还立有唐景崧铜像与桂剧砖雕屏风,其下的文字说明,含有唐景崧保卫台湾的一段 历史 介绍。

太平洋战争末期,除日本强行征兵造成台湾青年大量伤亡外。1944年后,历经盟军25次大空袭,台湾农工产值于二战结束前降至最低点。

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重新回归祖国怀抱,结束了蒙受日本奴役的屈辱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