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是如何失去欧陆的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9-11
求英国的图片资源包和英国的历史和文化,谢谢。

Due to historical and ethnic reasons, by England, Northern Ireland, Welsh, Scotland countries constitute the United Kingdom, the capital was still in England London, subject or England, so it is the British ( originally British refers to England England ). The British Isles is referring to England, Scotland and Welsh, since the Northern Ireland is located in the island of Ireland, Gibraltar and many other islands area is too small, so it is not included. The UK ( The United Kingdom ) social stability, stable life, low crime rate and very few acts of violence occurred. Britain's mild climate, no severe cold and heat, the four seasons such as spring. Britain is a multicultural and open minded society. British art, music, culture and food has been subject to different countr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people and the impact of the national customs, and many countries have a long and close ties. Until now, it is still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nd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nd other English countries maintained a strong relationship. The UK is a member of the European Union,25years, in the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EU and China, it is always persist firmly in and ardent supporter. Britain is the EU countries the biggest investor in china. England is the first industrialized country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nd inventions, such as the steam engine, penicillin, deoxyribonucleic acid ( DNA ), dolly and jet engines and so on. The British economy in the world for the fifth, and is Europe's largest financial center. London financial market attracts around the world many companies to the UK business opportunity. Two years, the British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country attract worldwide attention technical, industrial and financial r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However, its world class education is much older, dating back to twelf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Oxford (1185)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209) set times.
罗马时期前的英国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时期(年份皆是近似值):前8000年,中石器时代开始前2500年,新石器时代开始前1600年,青铜器时代开始前900年,凯尔特人迁徙至此地前400年,铁器时代初期大不列颠岛的南部目前有许多罗马时期以前的遗迹留存下来。大约前15世纪青铜器时代的巨石阵(Stonehenge)就是一个大型的遗迹。在石阵附近的爱维贝瑞(Avebury)则有更早以前巨石圈。在英格兰北部雪菲尔(Sheffield)的温克班(Wincobank)可以看到铁器时代的丘陵要塞(hill fort)遗迹,而英格兰南部也有不少这类的丘陵要塞,从多塞特郡(Dorset)的大型梅登城堡(Maiden Castle)到位在伯克郡(Berkshire)小很多的葛林斯贝瑞城堡(Grimsbury Castle)都有,代表了那时已经拥有集中的土木工程系统。位在德文郡(Devon)的达特穆尔国家公园(Dartmoor National Park)拥有英国最大型的青铜器时代聚落遗迹,那里存留有大约5000个房屋地基、石柱、石柱群、石棺(kistvaen)、巨石圈和锥形石堆(cairn)。其中有许多的保存状况非常良好,最有名就是葛林斯庞(Grimspound)聚落。 罗马时期英国 西元前1世纪左右,强盛的罗马帝国入侵了不列颠,灿烂非凡的罗马文明从此改变了不列颠的面貌。西元前55年,时任罗马高卢总督的凯萨,带领数万军队、对不列颠群岛发动了两次武力侵略,却困于不列颠人的战术无功而返。西元43年,罗马第三任皇帝克劳狄终于征服了不列颠地区,纳为行省,同时进行军事统治和军事移民。西元122年,罗马皇帝哈德良在不列颠北部建立了100多公里的城墙以防卫北方蛮族,此即知名的“哈德良长城”。之后随着罗马帝国势力衰退,最后一批罗马军队于西元407年撤离不列颠,结束统治。盎格鲁-撒克逊征服 在罗马人把军队从英格兰调离后,附近的其他民族趁机攻来。不列颠居民因早已习于罗马人的统治和保护而抵挡不住。一支来自欧洲大陆的日耳曼民族--盎格鲁-撒克逊人最后征服了不列颠,建立了许多国家。此后,英国才被称为“英格兰”(意即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土地)。 中世纪时期--诺曼王朝 主条目:诺曼王朝在1066年的黑斯廷斯战役当中,来自诺曼地的“征服者威廉”(诺曼地公爵威廉)打败了英王哈罗德二世,建立诺曼王朝。威廉一世下令编辑末日审判书,相当于现在人口、财产普查,透过此书他可以得到甫征服的国家的资讯,以便日后管理英格兰。威廉一世引入了欧洲大陆的分封土地制度,同时借由领主效忠、强化了英王王权。中世纪时期--金雀花王朝 主条目:金雀花王朝金雀花王朝,在法国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 亨利二世改革了英格兰司法体系,废去不合时宜的审判方法,采用习惯法并首创陪审团制度。1215年屡战屡败又不得人心的约翰王遭贵族阶级强迫签下限制王权的“大宪章”,是为英国不成文宪法的滥觞。1295年爱德华一世召开议会,确立了包含贵族、骑士和教士的议会制度。该王朝的末任国君是理查二世于1399年被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四世夺去王位,英格兰开始了兰开斯特王朝的统治。英法百年战争 主条目:百年战争由于领地和王位继承权的纷争,西元1337年英格兰和法国之间掀起了断断续续长达116年的战争。百年战争造成大量平民死伤、流离失所,也引领战术、武器方面的革新。最终英格兰几乎失去了欧陆上所有领地;法国则借此完成了民族统一。
中世纪时期--兰开斯特王朝 主条目:兰开斯特王朝兰开斯特王朝是英国历史上其中一个王朝。在1399年时,兰开斯特公爵亨利趁国王理查二世远征爱尔兰时,夺去王位,成为兰开斯特王朝的第一位国君。兰开斯特的名字是来自于该王朝的成员均为第一代兰开斯特公爵约翰的后代,而红玫瑰为王朝的象征。在15世纪时,兰开斯特王朝与约克王朝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爆发了玫瑰战争,红玫瑰代表兰开斯特王朝、白玫瑰代表约克王朝。这两个王朝之间的竞争,也导致于现今兰开斯特郡与约克郡之间也保持着友好的竞争关系。 都铎王朝的亨利·都铎对兰开斯特王朝的继承权是透过他母亲玛格利特·蒲福(Margaret Beaufort),她是兰开斯特公爵约翰的曾孙女。而玛格利特·蒲福嫁给了理奇蒙伯爵艾得·都铎,生下亨利·都铎,也就是未来的英格兰王亨利七世。都铎王朝时期 1485年玫瑰战争结束,亨利·都铎夺得王位,都铎王朝开始。其继位者亨利八世则因离婚问题与罗马教廷决裂,另创政教合一的英国国教派。1603年,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伊丽莎白一世去世, 都铎王朝结束。这一百一十八年的都铎王朝时代是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都铎王朝的统治者包括:亨利七世,亨利·都铎,亨利六世侄子(父亲是亨利六世同母异父的弟弟)亨利八世,亨利七世次子爱德华六世,亨利八世的小儿子琴·格蕾郡主,亨利七世外孙女的女儿 (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算作英国女王)玛丽一世,爱德华六世同父异母的姐姐,外号“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玛丽一世同父异母的妹妹 宗教冲突与清教徒革命 当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驾崩时,未曾留下任何子嗣,所以由她血统上最接近的男性新教徒的亲戚,苏格兰王詹姆士六世,成为英格兰王詹姆士一世,他也是第一个统治整个大不列颠岛的国王。詹姆士一世也经历过一连串的天主教极端份子的意图暗杀事件,特别是在1603年的主要阴谋(Main Plot)和次要阴谋(Bye Plot),以及最著名的是在1605年11月5日的火药阴谋。在1642年,英国爆发了内战,其原因是查理一世与议会一连串的冲突与纷争。在1645年6月国会的军队战胜了国王的军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第一次内战结束。而在1647年初,国王也成了议会的阶下囚。国王在第二次内战结束后被当众处决,随后在1653年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而英国成为了英格兰联邦,克伦威尔过世后,其子理查·克伦威尔接任护国公之职,但没多久就被撤职。在1660年,英国王室复辟成功,英王查理二世回到伦敦。1665年,伦敦爆发大规模的瘟疫,而在次年,伦敦又发生了大火,这场火灾连续烧了5天,大概烧毁了15,000栋建筑物。1689年,荷兰新教的奥兰治威廉亲王取代了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这也是史上著名的光荣革命。 工业革命 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初期,农业社会被广泛地转化为科技化和机械化的工业社会,这次重大的变革被称为工业革命。非常多的农业生产者转移到了城市和邻近城市的郊区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式生产,以蒸汽动力为基础的新技术使得经济规模扩大而得到节约和增加单个工人生产量,从而使得传统的家庭式手工业被减少,其后的结果就是这些地区拥有很少的底层支持,使得婴儿死亡率(这一方面,很多以5,6岁学龄前儿童为主的主日学校拥有葬礼社,互相负责葬礼事务安排)、犯罪率和社会剥削大大增高。这次工业化的变革对工人来说并不是完全无痛苦的,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的生活受到威胁。他们中的一部分常常进行和准备进行对工厂的破坏。这些破坏分子被称为“卢德分子”。对这些“卢德分子”历史也应该有不同看法,如E.P.汤普森。(E.P.Thompsom) 近代历史 汉诺威王朝(House of Hanover),是于1692-1866年间统治德国汉诺威地区和在1714-1901年间统治英国的王朝。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英王詹姆斯二世和其信奉天主教的后裔被逐离英国。詹姆斯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和安妮陆续继位,但不幸二人都驾崩后都无存活子嗣可继承王位。在安妮女王长子夭折后,英国国会为避免英国王位再次落入天主教徒手上,通过《1701年嗣位法》,当中规定: 若1689权利法案中所规定的继承人全部无子死亡后,王位由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孙女,汉诺威选帝侯夫人苏菲亚和她的新教后代继承。这部法律,令当时在英国王位继承序列头50名的王室成员都失去王位继承权。虽然,法案导致数次因王位争端而起的冲突,但位于王位继承序列第52名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George I),最终于1714年继位为大不列颠国王及爱尔兰国王,直至1727年驾崩。而大不列颠王国和爱尔兰王国于1801年合并,组成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温莎王朝(The House of Windsor),自1917年统治英国和其海外领地的家族,其前身为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而其家族实际姓氏为韦廷(Wettin)。温莎王朝背景 温莎王朝的父系祖先为韦廷家族,后来其中一个分支被分封到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即今日德国的图林根州),该分支便自此以国为王朝名,但保留韦廷作为私人姓氏。该分支的数位王子通过婚姻或获选多国国王,如葡萄牙、比利时和保加利亚国王等。1840年2月10日,英女王维多利亚和她的大表哥萨克森-科堡-哥达亲王阿尔伯特结婚,萨克森-科堡-哥达这个德国姓氏就此带入英国王室。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女王驾崩,其长子继位为爱德华七世,爱德华成为第一位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的君主。 王朝之始──改朝换姓 1914年8月4日,英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但由于经历多年复杂的联姻,此时欧洲各国的君主,多是表兄弟的关系。而英国王室带有德国姓氏,更令英国人觉得不顺。为安抚民心,当时在位的英王乔治五世,在1917年7月17日颁布一道枢密院御令,宣布将英国王室名和王室父系子裔私人姓氏,改为温莎。“温莎”一名来自温莎堡,是英国最古老的王宫之一,遽闻由英王征服者威廉一世选址奠基的。重要事件 温莎王朝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皆成功令英国成为战胜国。而另一方面,大英帝国在二战后迅速瓦解,殖民地陆续宣布独立,令英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大不如前,陆续失去爱尔兰国王和印度皇帝等称号。但通过各种妥协方式,令英国在前殖民地区的影响力依然举足轻重。这些妥协包括成立英联邦,和允许一些国家独立自主。直至今天,仍有15个国家奉英王为国家元首,其中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等,令英王至今依然为名义上统治最大面积领土的君主。 历任君主 1910-1936 乔治五世 King George V1936 爱德华八世 King Edward VIII1936-1952 乔治六世 King George VI1952- 伊丽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位于欧洲西部的岛国。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东北部和一些小岛组成。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它的陆界与爱尔兰共和国接壤。

英国政治以中庸保守闻名,辉格史学家一再强调光荣革命的不流血本性,革命不是狂飙突进,而是守旧之举,守护英格兰的“古老的自由”(Liberties),爱德华三世执政期(公元1327年-1377年)正是其古老自由的黄金年代。

无地王约翰之后的历代君主均要重新签署《大宪章》,与臣民誓约,爱德华制定了六份法案,确认了这份文件的效力。西敏寺议会定期召开,尤其是1376年的“贤良国会”,平民代表敢于斥责庙堂衮衮诸公,弹劾权臣。

有限君主制并不专属于英伦三岛,而是封建主义欧洲的普遍常态,德意志、法兰西、波兰都有各自《大宪章》式文件,爱德华三世执政的年代,同时也是波兰贵族共和的全盛期。命运的转折自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文艺复兴开始,中世纪的城堡、骑士精神殒灭,君主的权威急剧扩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仅有英格兰保持了珍贵的“古老的自由”,波兰那种贵族共和被世人笑话为最软弱无能的政体。

直到二战之前,宪政的岛国面对君主专制的欧陆,产生道德优越感,这是光荣孤立(Splendid Isolation)政策的源头之一。英格兰不许任何雄主企图独霸欧洲,击碎了西班牙查理五世、法国拿破仑的大一统梦想。

最后一个尝试兼并列国的人——希特勒死后,欧洲恢复了自由,英国人讶异地发现自己并不独特,司法独立、人身自由等权利成为各国的标配,孤立政策失去了意义。新时代的格局仿佛回到了中世纪,英格兰回归为欧罗巴大家庭的普通一员。

然而,介入欧洲事务的英国比孤立主义的英国,同样令欧洲人感到头疼,1960年代英国拉拢奥地利、丹麦等国组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跟法国主导的欧共体(即欧盟的前身)分庭抗礼,就如同中世纪的英国深深地卷入欧洲事务,与瓦卢瓦王朝法国一决雌雄。

英国王室本身就源自于欧洲大陆,1066年威廉一世跨海进行了“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原本位居法国北部诺曼底的公爵,在各种机缘巧合下获得不列颠的王位,后继诸王无不打算重返欧陆。诺曼王朝带有外来寓居政权的色彩,类似寄居在蜀国的诸葛亮时刻想回到中原。

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婚姻继承,王朝世袭转入金雀花家族,他们丢掉了诺曼底,获得了阿基坦,这块土地是吟游诗人的大本营,是骑士爱情文学的发源地。等到了雄才大略的狮心王时期,他占领法兰西的半壁江山,比法国国王的领地还要多;再等到爱德华三世时期,英国人仅存留阿基坦的沿海狭长地区吉耶纳(Guyenne)。

吉耶纳贡献了远超过自身体量的经贸财富,波尔多有味道上乘的葡萄酒,比斯开湾有丰富的鱼类,加斯科尼草原盛产良马。吉耶纳一地的物产税收能抵得上整个英格兰,是爱德华三世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

爱德华三世

正如苏厄德所言,跟威尔士、爱尔兰相比,吉耶纳更是大不列颠王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地人不讲法语,吃英国进口的粮食长大,一个诉讼人若对吉耶纳法庭的判决不服,还可以去伦敦上诉。

中世纪一块采邑封地可以随着婚姻,从一个家族转手到另一个家族,根本不存在割地辱国的概念。吉耶纳遵循英国制度,手工业者、农民世代相袭都是自由人,他们不必为拥有的财产而承担义务,并且可以将自己拥有的土地世代相传。这样的权利在法国其他地方罕有,所以在战争中,他们对法军进行了最顽强的抵抗。

当巴黎试图吞并这块国中之国时,百年战争开始了。从现代民族主义视角来看,战争性质是法国维护主权,抗击英国外敌侵略,但生活在中世纪的人们,只认为这是两个王室的霸权争夺,是狮心王以来重返欧陆的一贯战略。

如果要讲道理,爱德华三世甚至更占上风,他是法国公主的儿子,而瓦卢瓦家族仅是王室的一个旁支。当卡佩王族的男性绝嗣后,流淌着王室最后血脉的爱德华有理由讨要继承权,而瓦卢瓦家族抬出“传男不传女”的法典规定,登上王位。

爱德华的出色战术,令同时代的武士和后世的军事爱好者拜服,远射程长弓配合近距离骑兵冲击,几乎天下无敌。长弓射出的利箭遮蔽了战场,也遮蔽了学术研究,现代人谈起百年战争,全部集中于长弓和三大战役,克雷西、普瓦捷、阿金库尔,英国人打了一次次漂亮仗,这些战役都载入史册,值得当作军事教科书范本案例。

本书也不例外,正如书名《百年战争简史》透露的那样,内容提纲挈领,简明该要。作为简史,作者无法面面俱到,谈论当时的经济商业、宗教文化民俗,苏厄德留出了大量篇幅,描写战事具体进程。

黑太子爱德华脱颖而出,成为百年战争前期最耀眼的将星,他在克雷西战场经受了法军十四次冲锋,在普瓦捷俘虏了法国国王约翰二世。他是嘉德骑士团的领袖,衣着黑色盔甲的战神。

但是决定胜负的地方不在战场,而在后方的议院。爱德华三世为了填补军饷,卖掉了他的王冠,并且通过国会征收了约翰王之后最沉重的一笔赋税。这支部队的规模仅次于狮心王的十字军东征,如果他们在军事上失利,通常是出于经济原因。1340年国王包围了法军主力,却因后援不足退兵,他回到伦敦后,把怒气撒在大主教斯特拉特福德身上,因为主教干事不力,没能收拢财税。

任何一个强人都会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手段,运用战时独断权收拾政敌,关键时刻,英国的宪政机制起了作用,未经议会的审判不具有司法效力,爱德华只好悻悻然释放主教。

中世纪封建主义的优势在于,没有一股力量能独大,国王、大贵族、教会、自治城镇互相牵制,英格兰的宗教事务统属于罗马,财政仰赖佛兰德斯(今天的荷兰、比利时)银行家,由于未能及时偿还战争债务,有三位英国伯爵遭到扣押,爱德华三世苦口婆心才说服债主释放他们。平民在军事上的地位凸显,没有农夫出身的长弓兵,贵族骑士不敢在没有弓箭后卫的情形下冲锋。角逐欧陆的战争,往往推动国内的大众民主进程,匹夫“执干戈以卫社稷”,用血汗挣得公民权,拿破仑战争之后有宪章运动,一战之后有全民普选。

法兰西在十四世纪之前的政治生态,跟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差别无多,战争改变了路径。表面上普瓦捷败绩后,国家元气大伤,实际上君主获得了机遇。两千四百二十六名贵族阵亡,一个大主教、十三位伯爵、五位子爵、二十一位男爵、两千个骑士被抓,世家大族因而衰落,再无力量跟瓦卢瓦王室抗衡,中央集权进程加快了,寒人上台,填补官职空缺。统帅迪盖克兰就是典型的草莽豪强,他善于伪装、用间、金弹攻势,对俘虏折磨,在“神圣休战”期间发动奇袭,不讲骑士精神,手段虽然卑劣但很有效。

经过大溃败,王权大而不倒,撑了下来。智者查理深谙帝王术的妙用,依靠布尔乔亚充值军费,再用贵族镇压巴黎市民的反抗,但对贵族从未真正放心过,把军权交给了迪盖克兰等底层出身的骑士,反败为胜收复了大部分国土。

爱德华父子没有这么多小心思,他俩能够“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不善于在国会的财务议题上斤斤计较,财权放手给内行专业人士,只要他能保证“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代价则是开征苛捐杂税,重担压到底层贫民身上,中国帝王里唐玄宗跟爱德华三世酷似,前半生励精图治,晚年昏聩,沉溺于女色,足够幸运的是,爱德华在变乱爆发之前死去,保住了明君的声誉。

重税引发了泰勒叛乱(Wat Tyler's Revolt),这场叛乱的意义被自由派史学家夸大了,民众确实对朝政不满,但还未到改朝换代的地步,瓦特·泰勒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斩除少年国王理查德二世身边的佞臣。在停战和谈期间,泰勒那双粗糙的手掌握住国王的纤纤玉手,诚恳地说:“尽管放心,我们会成为好伙伴。”结果谈判破裂,伦敦市长一剑刺死了起义领袖,英国历史上最暴戾恣睢、奸邪诡诈的君主登场了。

朝廷最初向起义的农奴颁发了特许状,允许他们赎身为自由人,理查德二世撕毁了文书:“你们是农奴,将来也永远是农奴。”历代先王崇尚简朴,与民同乐,亨利二世、狮心王理查德都展示亲民作风,爱德华三世曾乔装打扮成普通人出席比武大会,甚至连贪蠢的无地王约翰都过问最低贱臣民的案件,为民主持公道。理查德却深居宫中,规定各种繁文缛节,过去臣民称呼英格兰国王为“主公”,理查德启用了“殿下”“陛下”这样的尊称。

这是对巴黎宫廷礼仪的模仿,理查德颇为欣赏法兰西的典章制度。战争的最大恶果显露出来,每当不列颠国王卷入欧洲事务,就会发现对岸的君主制更加精美、完善,后来的亨利八世、查理二世均从欧陆引进绝对君主制。

议会要弹劾宠臣萨福克伯爵,理查德宣布,他不会因为议会的请求,解雇哪怕只是一个御厨帮工。西敏寺后来发出诤谏信,理查德回复道:“国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假设国君有能力再度征讨法国,议会构成不了阻碍。约翰王被贵族背叛不是因为他横征暴敛,而是他失去了在欧洲的领地,暴露出自身才干低劣,遭到臣下轻蔑。理查德比约翰王还糟糕,甚至连战斗的尝试都不敢做,任凭法军反扑,格洛斯特公爵曾劝诫:“陛下,您在考虑放弃祖先的土地前,至少应该先冒次危险,从敌人手里夺取一座城池吧!”

自由派史学家把第一次入侵法国战争的失败,归结于民众的厌战情绪,事实恰恰相反,战争是有利可图的。一个牧场放羊的农奴当兵之后,可以在战场的死人身上搜刮财物,俘虏一个骑士获得高价赎金,或者干脆劫掠法国村民。作者苏厄德举了不少例子,一个叫索尔的诺福克郡农奴参军后,成为加莱附近要塞的长官,获得骑士爵位;约翰·霍克伍德爵士,他是家里次子没分到一块土地,在战斗中一路高升,最后娶了一个意大利公爵的女儿。

苏厄德打了个比方,战争是一场大型全民彩票,有中奖翻身的,也有终年穷困潦倒的,但至少人们愿意搏一搏。靠着对战利品的渴望,英国在1415年重启战端,此时的国王为亨利五世,他的父亲废除了不得人心的理查德,亨利四世而非奥兰治的威廉,成为不列颠第一个通过议会产生的国君。按照辉格史学的观念,英格兰人自古以来就拥有自由,只不过独出心裁的暴君不断创造出驭民之术,才对自由构成威胁。

亨利五世

国会的慷慨解囊是新君受欢迎的最明显标志,伦敦商人争前恐后地献上家财,用作军费,从十便士的小额捐款到两千英镑的巨富赞助不等。亨利五世在后勤组织方面比爱德华时期更加有效率,由于后勤管理混乱,爱德华父子的部队就地压榨百姓,以战养战,引发了法国人的痛恨,吉耶纳原本对英王忠心耿耿,却因赋税增加,而倒向了智者查理。

盎格鲁撒克逊民族若想成功征服欧陆并非不可能,直接占据法兰西的北方地区,承认南方诸公爵的独立地位,让瓦卢瓦王室沦为丧家之犬,亨利五世便是这么做的。与百年战争前期互不协调的袭击相反,他打下一个地方就占领一个地方,从一开始,亨利就决心以法兰西合法国王自居,要常驻在他所征服的国土上。

十九世纪日不落帝国的统治秘诀是尽可能下放事权,在印度他们通过土邦王公来治理国事,间接统治的做法可以追溯到这个年代。当吉耶纳仍属于英王领土的时候,仅有几个高级行政职务(总督、波尔多市长、堡垒司令和治安官)由英国人担任,其余官员由本地人充任,而且几乎没有英国领主。亨利五世占领诺曼底后,继续实行间接统治,诺曼底保留自己的三级会议,跟西敏寺的英国议会分属两套班子。

无论是治国谋略上,还是战斗纪律上,亨利五世远超黑太子、狮心王,阿金库尔会战前,部队已经四天未得到伙食供应,而且淋受大雨,同样的情形发生在中世纪的英军,很可能士气溃散,亨利五世的正规军展现出惊人的毅力,在一比三的兵力劣势中,仍击败了法军。

亨利在史册中留下与其功绩不符的低知名度,自有其道理。黑太子俘虏法王约翰二世后,亲自端着饭菜招待他,并且称颂约翰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在回伦敦的进城仪式上,黑太子把高大的骏马留给了约翰,自己骑着小马。战败者以凯旋胜利的姿态获得对手侠义相待,仅有南北战争中格兰特对待罗伯特·李的举动可相媲美。爱德华为人豪迈,甚至做出不理性的举动,有次俘虏了迪盖克兰,打算囚禁他到死。迪盖克兰嘲笑说,黑太子怕以后在战场上会败给他么?

于是交付赎金后,这位最狡猾有智谋的法军指挥官被放走了,这么简单的激将法能奏效,只能证明爱德华的豪情冲动,这是他的弱点,也是他的魅力所在。在政治联姻通行的年代,黑太子为了爱情,娶了一个没有嫁妆的寡妇。1376年“贤良国会”召开时,爱德华染病浮肿,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即便如此,各派系仍在寻求他的奥援。

相较之下,亨利五世缺乏侠道义气。亨利命令俘虏伺候自己用餐,在围攻鲁昂,副主教站在城墙上宣布对亨利五世绝罚,城破后亨利用铁链栓住这家伙,终生囚禁。亨利占领巴黎后,斥责了法国元帅让·德·里拉当,因为他胆敢在回话时抬头直视自己。

这类人锱铢必报,重实利而不慕虚名,注定能取得更大的业绩。阿金库尔战役胜利后,《特鲁瓦条约》签订,法兰西王位和三分之一的国土拱手让人。法国历史在丧权辱国程度上,能达到这个条约程度的,只有二战时期向纳粹德国签订的停战协议。法国最大的诸侯勃艮第公爵悲观地认为,军事上英国人不可战胜,屈膝投降,情形如同二战时期贝当元帅认为德意志国防军不可战胜。

疾病意外地夺走了亨利五世的性命,死时年仅三十五岁,没能亲眼看见自己的胜利。他和法国公主生下的亨利六世,在大教堂涂油加冕,英军占据了首都巴黎,《特鲁瓦条约》获得三级会议的通过,巴黎最高法院取消了王太子查理的继承权,从任何角度来说,亨利六世都是法兰西的合法国王。

身形肥大,面色红润的贝德福公爵担任摄政王,监理朝政,他执政前七年气势如虹,执政后七年呈现土崩瓦解之象。战局的逆转不能归咎于他,尽管贝德福公爵担的将才稍逊一筹,但也称得上优秀,在维尔纳伊战役,公爵挥舞双手战斧,勇往直前,迫使法国王太子再也无力对抗。

追击王太子查理,将其一举歼灭,是英军唯一的取胜之道,由于贝德福的小心谨慎,瓦卢瓦王室逃出生天。南方的奥尔良公爵党派,发出尊王攘夷的号召,成为最坚定的主战派。北方战线上,英法互相拉锯,依靠勃艮第公爵的“皇协军”,贝德福公爵勉强稳住阵脚。

诺曼底是英政府大力建设的模范合作区,许多法国贵族抛弃了庄园领地,官员鼓励盎格鲁撒克逊农民迁居到诺曼底,但是英国本身人口稀少,拓殖计划胎死腹中。贝德福公爵是高层里罕有的亲法温和派,真诚地相信一个“盎格鲁-法兰西”国家能建起来,巴黎名流拜服于他的怀柔政策。

然而人力、财力资源都聚集在查理的阵营,南方未遭战火摧残,人丁兴旺。英占区的财税收入至多三十万锂,而查理的潜在收入为其五倍,由于管理简陋,王太子生活困窘,还穿着带补丁的衣服。换而言之,他蹲在聚宝盆上不知道怎么使用,雅克·科尔建起了一套财政署,作为科尔贝(路易十四的重臣,重商主义之父)之前最擅理财的官员,雅克征税严苛而高效,在后方支援圣女贞德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西敏寺议会照旧在军费问题上抠门,迟迟不拨款,贝德福公爵又不愿加重占领区的赋税,饱受财政困扰,没有多余钱去笼络四境诸侯。勃艮第公爵每年获得伦敦的五万英镑津贴,作为联盟的报偿,当金援日渐减少后,他对英国日渐不满,再度变节,投向了王太子查理。

再也没有一个误判比这更严重,没有英国的离岸平衡手,夹在法德边境之间的勃艮第公爵领地必然不能维持独立。鼠目寸光的伯爵选择短期利益,永久错失国运,百年战争结束后,他的儿子致力于抵抗巴黎的吞并,最终人死国灭。吉耶纳人的命运别无二致,他们刚刚落入法军手中,就感到祖国的税务官比英国兵更可恨,民众徒劳无功地发动起义,接着被扑灭。

大势已去,英国人不可谓不勇敢,直到战争末期,公认一个英国兵能抵得上两个法国兵。但是法国有了火炮、爱国大义,以及高效的中央集权机构,英王不敢肆意加税,而法王敢,所以他赢了。十四世纪的英国人,还不是十八世纪的英国人,他们还没学会如何熟练地统治一个大帝国,百年战争是他们交的第一笔学费,吸取了足够多的经验和教训。



  • 明明是侵略者,却被英国人尊为开国元勋,威廉一世如何征服英格兰?
    答:911年,诺曼首领罗洛同法王达成协议,获得了在诺曼底一带的定居权。诺曼底从此成为了北欧人向欧陆迁徙扩散的第一中心。由于地理位置的临近,丹麦海盗与诺曼人一样,十分觊觎英格兰这块“隔海相望的肥肉”。为了抗击来势汹汹的丹麦人,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国王埃塞尔雷德,在11世纪初同诺曼底公爵理查二世结为...
  • 英法战争打过几次
    答:1.英法战争(1202-1204)参战方:法国、布列塔尼、吕西尼昂 VS 英国结果:法国胜过程:战争期间法王腓力二世征服了英国安茹王朝在诺曼底的大部分地盘,并通过白色城堡之围取得决定性胜利,确定了法国成为战争赢家,致使安茹帝国的威望和士气受到重创,安茹帝国失去了诺曼底和曼恩以及安茹。其在欧陆的领土大幅减少 2.英法战争(1213...
  • 欧陆风云4英格兰要不要附庸苏格兰
    答:不需要。在于在历史上,英格兰和苏格兰存在着长期的矛盾和战争,但并没有建立起主从关系。如果英格兰攻打苏格兰并将其占领,则英格兰可以选择将其并吞或者让其独立。
  • 英法百年战争是怎么样的?法国为何能反败为胜?
    答:而这两次战役,同样也使得英格兰长弓名扬欧陆。其泼洒的箭雨更是成了所有法国领主的梦魇。在距离英法百年战争已经过去三百多年之后,曾经有一个法国作家在描写雨季的时候,曾经写道:“雨落若英夷之箭”。可见这种武器的恐怖。 然而,这样的态势在战争进行到1320年前后发生了改变。要知道,虽然法国的军队并不如英格兰的...
  • 欧陆战争6征服选哪国
    答:这是针对法国来说的。5、典时代的希腊,盟友罗马,完全可以站撸波斯埃及迦太基,然后揍匈奴,灭汉,进军美洲,最后和罗马一对一,这对于希腊初期发展是极为有利的。6、还有中世纪的苏格兰,盟友法兰克,地处地图北端,一开始的敌人只有英格兰,虽然收入低,但在所有中世纪的一星国中,压力不算特别大。
  • 二战后的英国经济
    答:不过在二战前期英军在欧陆上的损失却也真的使英伦三岛有一段可怕的危险期。但是真正打击英国未来的,不是向英国宣战的轴心国,而是英国自己的政策。英国首相邱吉尔他是个特别的领导人,他有许多的特质,但是他太过於注重於表面的目标:打败轴心,而没有想到战争和英国本来的关系。英国人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
  • 威廉一世
    答:诺曼底的人力和物力虽不足以供应其进攻英格兰的需要,但因威廉权倾欧陆,他不仅可以从布列塔尼和缅因,而且可以从弗兰德尔、中部法国、阿奎丹和诺曼底在南部意大利的殖民地上取得支援。 威廉的兴师问罪颇为振振有词。第一,据威廉自己说,公元1051年,在他访问英格兰时,爱德华曾亲口答应,以他为英格兰王位的继承人;现在...
  • 欧陆七雄是指哪七个国家
    答:英格兰,法兰西,奥利地,瑞典,奥斯曼,卡斯提尔,莫斯科。新手建议玩莫斯科,奥斯曼,大明,基本对周边小国无脑碾压。喜欢铁血的,一打多的玩后期版本,玩革命法兰西和普鲁士,可以体验手撕神罗,手撕包围网的快感。殖民可以玩玩,卡斯提尔,英国,葡萄牙。想挑战非神罗酋长的,玩建州,喀山游牧。1700年左右就能...
  • 请大家帮忙提供“苏格兰”“英格兰”“爱尔兰”“北爱尔兰”它们的详细...
    答:英格兰的历史: 英格兰 一般提到英国所指的是英国政治的核心区域英格兰,而英格兰首都即为知道国际城市伦敦。以伦敦为重心的英格兰,境内还有很多大家熟悉的城市如温莎、牛津、剑桥、伯明翰、利物浦等,还有常在相关介绍出现的巨石群画面,为英格兰这块土地增添几许活泼生气。英格兰因纬度较低、距欧陆较近,公元前...
  • 不列颠岛的历史
    答:大不列颠岛包括三个地区:英格兰占南部和中部,威尔士占西部山地半岛,苏格兰占北部;其中以英格兰最为重要。大不列颠岛是欧洲第一大岛,海岸非常曲折,长达一万一千四百五十公里。文物考查已经证明,古代印欧游牧部落西移之前今天的不列颠诸岛上已居住着旧石器人(Paleolithic Man)。那时,不列颠诸岛和欧洲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