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葛亮与黄承彦的名气谁更大?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7
诸葛亮和黄月英谁厉害?

  要看从哪方面来看。历史传记黄月英为沔阳名士黄承彦之女,黄承彦以黄月英有才干向诸葛亮推荐,请求配婚,诸葛亮答应后遂与黄月英结为夫妻,相传黄月英黄头发黑皮肤,但知识广博。黄月英为诸葛瞻之母,容貌甚丑,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韬略近于诸书无所不晓,诸葛亮在南阳时闻其贤,迎娶黄月英。诸葛亮所学,很多是由黄月英所授。诸葛亮死后,黄月英也很快病逝,临终以“忠孝”勉励其子诸葛瞻。

想要乱猜,当然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但是,我更乐于用逻辑的排除法,来用辨证的历史观来分析诸葛亮真实的想法。 从当时刘皇叔的落魄情况上看,刘备要人没人,要地盘没地盘,要钱也没钱,徒有皇叔的虚名,诸葛亮这个时候选择刘备似乎确实不是一个天才明智的选择。从结果上看,当然诸葛亮并没有选择错误。但是,这么聪明的天才又不可能真的有预测能力。 那么,我用排除法来说明吧: 一,是当时的英雄只有刘备三顾茅厕(呵呵,我不喜欢称为茅庐)找过诸葛亮,才偶然抢先获得了天才诸葛亮吗? 我的个人看法是否定的。 《魏武帝文集》曾有尺牍(尺牍也就是信)一封:与诸葛亮书。其文曰,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也就是说,历史上曹操居然给诸葛亮写过这么一封信。另据蔡质(三国里那个大文学家蔡邕之叔)编写的《汉官仪》文中,即有对尚书郎在宫廷礼仪的规定,尚书郎要“含鸡舌香伏奏事”,这样一来,真正把口含鸡舌香写进了宫廷礼仪制度之中去了。从此,口含鸡舌香,便成为了在朝为官的代称。 结合这两个历史知识,可以大胆地推测曹操送鸡舌香五斤给诸葛亮显然不是送礼这么简单,是否是暗示想要诸葛亮到曹操手下在朝为官?也就是说,曹操很可能曾经勾引过诸葛亮。 另外,从诸葛亮和其亲哥哥诸葛瑾的名气上看,诸葛亮显然作为卧龙名声高于其哥哥,那么,其哥哥在东吴可以居于高官,诸葛亮要在东吴为官似乎也不太困难。 诸葛瑾是诸葛亮长兄,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因为三人后来分别投效魏蜀吴,而对三方的贡献又各不相同。《世说新语》中说“(南阳三葛,)蜀得其龙(指亮),吴得其虎(指瑾),魏得其狗(指诞)。”后人也用“南阳三葛”来形容能力不同的兄弟。 也就是说,当时人并不是不了解诸葛亮是三兄弟之中最有名的谋士,曹操、孙策(孙权)显然不可能孤陋寡闻,放着翡翠不要,拿走就在翡翠旁边的璞玉。 那么,我可以肯定的推测,不是吴、魏不想找诸葛亮、不知道诸葛亮,而是诸葛亮并不想进入吴、魏的官员系统。 那么近在咫尺的刘表当时也是雄兵数十万,甚至超过东吴的实力,根据易中天老师的百家讲坛里讲过,诸葛亮的岳母是当时荆州最大豪族蔡讽的女儿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和刘表都是蔡讽的女婿,而蔡讽的儿子是蔡瑁也是刘表的属下,就是说,刘表是诸葛亮妻子的姨夫,蔡瑁是诸葛亮妻子的舅舅(“易中天品三国” 栏目《慧眼所见》)刘表也不可能拒绝名气在外,而且有亲戚关系的诸葛亮。 因此,我认为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诸葛亮如果要入仕,不论在东吴、曹魏还是所在地的荆州远房亲戚刘表,显然都不是太困难的事情。因此,楼上有人认为是别人没来找他,显然是不太符合逻辑和史实的。 显然,诸葛亮主观上并没有入仕食禄的强烈愿望,反而悠然自得地在南阳躬耕不止。 二、那么,是因为刘备是汉室正统,所以,诸葛亮比较愚忠要扶持正统吗? 我也不这么认为。 首先,刘表才是真正的皇室血统,而刘备只是其自称八杆子打不到的混杂血统,三国时期,只要是姓刘的,几乎都会自称是某某皇室的王之后代,攀上皇室的血缘。 我国最“成功”的是那么几个大姓,比如:李、王、张、刘、赵、朱等,如今前3个姓每一个姓的人数都超过了总人口的7%,刘姓人数超过5%,赵姓超过2%。朱姓超过1%。 注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几个大姓刘、李、赵、朱不正是中国几大王朝(汉、唐、宋、明)皇帝的姓吗?皇权使这几个姓发展成为中国的最大的最常见的姓,这可以归结为姓氏发展的“皇室效应”。 最出名的就是刘姓,汉朝,皇帝刘邦将子孙分封于全国各地,西汉累计封王30余人,封候400余人,汉朝统治的时间又长达400多年,一般而言,100年可繁衍4代人,400年可繁衍16代人,人的繁衍又是按几何级数增加,假设刘姓皇室这430多被分封的刘姓贵族,每一个生2个儿子,以后也如此,16代刘姓贵族就会造就430×2的16次方这么多姓刘的贵族,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56360960人,即5千多万人,这还仅仅是男性。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据说整个汉朝人口也就五千万。举此例,仅在说明如果条件适合,一个姓的扩展潜力有多大,速度有多快,当然皇室贵族获得的条件是最好的了。因此为什么大姓是一些大朝代皇帝的姓,也就很好理解了。 到了东汉末年,只要是姓刘的家伙,都可以从族谱中找到自己皇室血统之源,不管真假,因为,刘姓发展的速度太惊人了,根本无法印证。 当时的人真相信刘备有皇室血缘,或即使有皇室血缘,在东汉的时候,简直就是满地都能找到的皇室后裔,根本没有代表性。 刘表才是真正的皇室直系,有地盘有财富,而且,当时的刘表真的很差劲吗?恰恰相反,刘表当时被称为“八顾”之一,德行、气度和名气都远远胜过自称刘皇叔,落魄之后、存在招摇撞骗之嫌的刘备。 《后汉书》将刘表与袁绍合为一传,认为二人相似。刘表是帝室之胄――皇氏后代;一表人材――大帅哥;并且是党锢中人――当时刘表属于士人集团遭宦官集团的排挤;口碑很好――被时人称为“八顾”之一,认为德行好。 刘表也是有本事的。刘表任荆州牧的时候,外有袁术入侵,内有宗贼作乱。刘表就向萠越请教,越曰:“治世以仁义,乱世以权谋。”刘表采纳了他的意见,以权谋治理荆州,结果使荆州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张济因无粮,曾攻荆州,死于乱军之中。有人向刘表表示祝贺,刘表却明确表示:“受吊不受贺。”他觉得张济是因为无粮才骚扰荆州,死的可怜。这一举动受到张济旧部的拥护和爱戴。刘表治理荆州的能力还是相当强的,在乱世之中唯一一个安定繁荣的地方就是他治理下的荆州了。可见刘表并非无能。 他可以说是一个“治世之贤臣,乱世之庸人。”可惜他生于乱世。刘表只想苟全州于乱世,无奈树欲静而风不止。建安十三年,曹操在平定北方以后,兵临荆州,刘表去世。继承人、其次子刘琮投降曹操;长子刘琦率一万精兵依附刘备。自此,荆州脱离了刘表集团的掌握。 从后来诸葛亮劝刘备在路过襄阳的时候袭取刘琮,夺取荆州上看。诸葛亮从来没有认为:因为刘备是汉室正统,他是要辅助汉室才支持他。诸葛亮要扶持汉室就不会劝刘备袭击真正的汉室血裔刘琮了。显然,诸葛亮对汉室刘姓并不忠诚,只是对刘备本人忠诚而已。 三,刘备的个人魅力和英雄气质吸引了诸葛亮吗? 刘备当时的个人魅力和气质是否比刘表、曹操、孙权强,这个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当年荀彧,郭嘉(历史上的这两个谋士均不亚于诸葛亮,特别是早早夭折的一代天才谋士的郭嘉)都曾是袁绍的谋士,后来却投奔了势力小的曹操。说明当时的曹操并不缺乏粉丝。 而刘备从袁绍那儿跑出来,然后投奔了刘表,在荆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为什么六年工夫诸葛亮和刘备都没有见过面?(本句引自易中天品三国) 关于三顾茅庐,史书《魏略》《九州春秋》和诸葛亮《出师表》里的记载大相径庭,不但如此,它还完全颠覆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小说中的三顾茅庐。 按照这个《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说这个事情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的207年,当时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部中国,下一个要灭掉的目标就是荆州,所以荆州的形势已经非常紧急了。 于是诸葛亮就北上去见刘备,因为刘备当时驻兵樊城,诸葛亮见到刘备以后,刘备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他,就把他当做一般的读书人,一般的士人,一般的人才来接待。大概当时也接待了很多这样的人,大家一起吃了个饭,吃了一个饭以后就散了,但是诸葛亮没走,刘备也没理他,也不问他有什么事,自己就拿了一个牦牛尾巴在那编起工艺品来,诸葛亮就说,将军的雄心壮志难道就是编工艺品吗?刘备手上拿着牦牛尾巴往旁边一扔,这什么话?聊以忘忧了。 诸葛亮说,将军,您想一想刘镇南——刘镇南是谁?就是刘表,刘表当时的职务是镇南将军,所以简称他刘镇南——诸葛亮说请问将军,刘镇南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比不上。 诸葛亮又问,那将军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也比不上。诸葛亮说,刘镇南也比不上曹操,将军您也比不上曹操,难道你们就坐在荆州等死吗?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唉,我也发愁啊,没有办法! 诸葛亮就给他出一个主意,说我们荆州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北方来逃难的流民很多,而这些人都没上户口,不是我们的编户齐民,那么这一部分人的人力和财力政府就没有掌握,因此应该把这些人查清楚了,都给他们上上户口,那么该交税你交税,该出力你出力,该服兵役你要服兵役,那么荆州就强大了。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 通过以上历史证据,不仅三顾茅庐存在问题,刘备找的诸葛亮,还是诸葛亮找刘备也存在历史记载上的出入。 诸葛亮放着平坦的仕途(去曹操、孙权、刘表的集团里面当官)不走,主动找一个落魄将军辅佐,其心态显然不是为了简单的功名利禄。而是自信自己的才智足以让一个只有一点点基本条件的刘备成为一代开国君主,实现其个人的自我认同。 诸葛亮的极端自信,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有很多的论述,我就不复制了。因此,我个人认为,诸葛亮之所以跟随刘备,并不是刘备的条件有多好,而是,诸葛亮非常自负,他相信只要有一个言听计从的乱世英雄,条件不需要太好,他就能够让他成就大业,以完成其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和满足。 他对刘备的个人魅力并没有太深刻的要求,只要刘备能够听从他的规划,最后成功了,他就自我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而如果他投靠曹操、孙权、刘表,他们会给诸葛亮一官半职,但是,却多半不可能让诸葛亮成为其实际工作的唯一指挥者,诸葛亮个性中存在宁为鸡首,不为牛尾的性格。最终导致他自负地选择了各个方面条件都不优越,却对他的理论言听计从的刘备

  黄承彦在三国演义的书中是一个神秘人物,可谓神龙不见首尾。黄承彦一生没有异地出仕做官的记载,作为当地豪绅与名士,安葬地无疑应是在家乡。根据碑文所云是“黄的生前友士在一起相议,立了此碑。”
  这里有两处疑点:一说是黄承彦一生没有异地出仕做官的记载,何以《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中,有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指点陆逊走出八阵图的故事?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黄承彦是随诸葛亮一起出山的,一直在幕后充当诸葛亮的私人智囊,这一点恐怕连蜀军上下整个都蒙在鼓里,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诸葛亮高、大、全的形象!
  第二个疑点就是:黄承彦死后,仅由黄生前友士在一起相议立了碑。
  诸葛亮乃一代人臣,集忠孝节义于一身,仅以汉相的地位,也不至于让其岳父如此寒碜吧?而且不见有任何祭奠文章遗传下来,倒是涕零满面给那个扶不起的阿斗皇帝的《出师表》辉煌至今,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如果我们尝试如下的推理,也许能够得出一个合理的逻辑。
  黄承彦在刘备二顾茅庐时现身一次后,再次现身时就是指点陆逊走出诸葛孔明摆下的八阵图石阵了。当诸葛亮闻知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时,当时就仰天长叹:汉朝气数尽矣!如丧考妣。缘何还有后来的伐魏兴汉之壮举呢?难道诸葛亮不是未卜先知,只是随便叹口气玩玩的?
  事情当然不是这样的,诸葛亮也不完全是泛泛之辈,他担心的也不完全是东吴。他算定的结局是:陆逊必定会身陷他预先布下的八卦石阵遭到覆没,但他没有料到的是,曹魏大军已趁机逼近东吴,只待东吴空虚,一举吞并东吴,然后两军合为一路,势如破竹追剿蜀军,亡蜀指日可待也。这就是诸葛亮深感末日来临,长叹一声“汉朝气数尽矣!”的根本原因。
  当前形势,除非东吴大军及早回师防御,抵抗魏军,方可缓解蜀、魏两国的灭顶之灾。如何才能得解呢?那就是释放身陷八卦石阵的陆逊,并晓谕厉害,使之不再继续穷追刘备,以免被曹魏得了鱼翁之利。
  刘备经此败战,狼狈逃窜到白帝称帝后,不久就含恨托孤而死。火烧连营可以说是蜀国的国仇了,说陆逊是蜀国的甲级战犯一点也不为过。被家仇国恨烧昏了头脑的蜀军,恨不得将陆逊及其十万大军碎尸万段、食肉寝皮,就算诸葛亮被黄承彦提醒,又怎么提出来放回陆逊呢?!
  此时的黄承彦忧心如焚,因为《隆中对》原本就是他一手在策划,诸葛亮只不过是一个执行者,真正的内涵只有黄承彦一个人深知,在这紧要关头,黄承彦终于忍不住从诸葛亮的幕后帐中跳将出来,冒天下之大不韪,释放陆逊,并阐明大义,令陆逊感激钦佩不已,发誓永不侵犯。
  事实果不出黄承彦所料,由于陆逊及时回师,遏制住了曹魏吞并东吴的如意算盘,也为刘备称帝赢得了时间,当然,也才有了后来的诸葛亮穷兵黩武、伐魏兴汉之举!
  黄承彦顾全大局释放陆逊之后,并没有被蜀国最高核心统治层所理解,而是以叛国罪秘密处决了黄承彦。诸葛亮权衡厉害后,最终以保持沉默为代价,被核心统治层允许不被牵连而继续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二:

  黄承彦的生卒年不详,知道的是他死后朋友们相议,给他立了块不大的碑,坟墓也小。

  作为荆州名士,家境应该也很好,女婿又是蜀汉丞相,何至如此草草了事?

  代表性的说法是黄承彦从乃婿的八卦石阵中放跑了蜀汉公敌陆逊,因而被蜀汉密栽,诸葛亮自不好出面为其风光大葬。

  谬矣!

  二

  陆逊营烧七百里,杀死多少蜀汉将士,无疑是蜀汉公敌。若放了此等双手浸渍着蜀汉人的鲜血的仇敌,自是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

  但首先得有个前提:诸葛亮在河滩上的那几堆石头真能困死陆逊。

  《三国演义》的作者不信,所以还加上什么黑云压地、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伸手不见五指之类,实在可笑。

  大西北的大沙漠让几万大军迷路是有可能的,南方的山区要想让陆逊的几万大军迷路并困死,似乎有些小儿科,更别说几堆破石头了。

  可笑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什么大师品三国由此推论放走陆逊、留以共抗曹魏之说更是子虚乌有的杜撰了。

  三

  孙、刘进入战争状态是大违鲁肃的双方联手、共击曹操的政治主张的,但鲁肃死了,生性畏首畏尾的诸葛瑾不能阻止吕蒙对荆州发动战争,进而引发了彝陵之战。

  刘备两战皆大败,国本动摇。但杀红了眼的刘备收拾残军,依然准备着对吴进行战争。

  如果没有曹魏,孙、刘战争谁笑到最后是很难说的。

  孙权对刘备这种不要命的架势是有些害怕的,但另一方面又希望陆逊能长驱大进,攻占蜀汉。

  似乎都忘了曹魏。

  四

  诸葛亮没有忘记曹魏,孙、刘火并的结果最有可能产生的后果是曹丕军队趁虚而入,一统全国。

  要想在此时去说服刘备休兵罢战是不可能的,惹得龙颜大怒诸葛亮也可能被关进大牢。派人去孙权那儿说服正志得意满、心存侥幸的孙权不仅难以想象,明摆着也是背主通敌、更不可能不把事情张扬开来。

  按常理推断:此时的诸葛亮绝不可能寄希望于双方老板的理性。

  东吴说话算数的人里面最有头脑和理智的可能只有陆逊了。

  五

  陆逊是孙、刘荆州战争的策划者之一,也是孙、刘交恶的始作蛹者之一。

  由于地位一直较低,陆逊一向只考虑局部战争的胜败,并没能站在鲁肃和诸葛瑾、诸葛亮的高度来看过问题。

  但彝陵之战后的陆逊已是孙吴集团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思考问题的方式应会因此而发生换位式的改变。

  值此帝国的生死存亡之际,诸葛亮是会做出派人出使陆逊的选择的。

  六

  应该说,这是背主的选择,也是违背刚刚失去亲人的烈属们的选择。

  在民情汹汹的时代背景下,要做出形同卖国的选择,于诸葛亮而言是迫不得已的事情。

  生性谨慎的诸葛亮做如此机密的事情自不可能假手外人。

  岳父黄承彦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七

  诸葛亮的近亲和家人都是曹魏通缉的要犯,诸葛亮当然是带在身边的。

  让诸葛均去见陆逊,一则年轻不够档次,人家陆逊不一定接见;二则诸葛均担任官职,离职出使目标太大。

  黄承彦年老无职、名望素著,腹才口才应该也不错。至于他是不是诸葛亮的核心智囊并不重要,老人家和爱婿在一起,偶尔出出主意当然无可厚非。

  老人家偶尔出去云游云游也在情理之中,谁让人家是闲云野鹤式的名士呢?

  问题更在于象黄承彦老先生这种社会名流要求见陆逊,陆逊是不好拒绝的。

  至于黄承彦老先生是不是说了曹魏军队要在陆逊兵入蜀地后,趁虚袭击东吴之类,没人知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让陆逊明白了孙、刘联合、共抗曹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大梦初醒的陆逊退兵了。

  八

  陆逊无缘无故退兵,放弃了乘胜攻城略地的大好时机,是需要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解释的。蜀汉这边,诸葛亮事先准备好的几堆石头就成了让陆逊知难而退的最好的解释。

  有如此能干的丞相,民心自然大安。

  但传言的后来,几堆叫做八阵图的石头就把陆逊困住了,还是黄承彦放了陆逊的。

  蜀汉官方肯定是要出面予以否认的:困住陆逊是没错的,但奸细另有其人,与黄老无关。

  因为此事牵涉到丞相大人,别有用心的人企图用此事来动摇丞相的权威,搞乱国家。

  九

  之所以说官方会出面辟谣,是因为蜀汉政权的职能部门都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下,而诸葛亮用人的标准无非听话而已。因此,跟屁虫们自然得维护丞相大人的声誉。

  但蜀汉真正说话算数的还是刘备。

  此事满得了别人,想要满过刘备是不大可能的。

  打天下靠的是枪杆子,什么外交之类刘备和孙权一样都认为是三岁小孩都骗不过的下三流把戏。

  然刘备不是傻瓜,诸葛亮和他的岳丈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确使蜀汉免受孙吴的攻击,效果显著。

  这时把诸葛亮抛出去,愤怒的人民群众肯定会把诸葛亮淹没在汪洋大海里。

  理智上他必需出面辟谣,以安定大局。

  皇上的金口玉言,谁敢不信?何况皇上是主战的!

  刘备临死前托孤给诸葛亮时曾提到诸葛亮谨慎,说后悔当初不听丞相之言,云云,其中的深义,怕只有他们君臣才心知肚明。

  诸葛亮也叩头泣血,口称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主公之万一。

  不断斗法的君臣俩,此刻方才相互倾心。

  十

  整部三国,象刘备这样向臣下认错的,此是唯一的。

  而象诸葛亮这样对蜀汉忠心的,也是唯一的。

  之所以说诸葛亮对蜀汉忠心,是因为按一般老板衡量属下是否忠心的标准:诸葛亮老背着刘备搞一些鬼名堂(或曰阴谋诡计),实在算不上对老板本人忠心。

  有戏弄老板之嫌,至少是貌视老板之权威。

  诸葛亮若在史上其他或目下的老板们手下打工,大抵是不免落入最坏的境地的。明未的袁崇焕就是背着崇祯搞什么政治外交被崇祯凌迟处死的。

  幸好诸葛亮遇上的是刘备。

  这种于史少见的佳话也成就了刘备和诸葛亮的青史留名。

  陆逊,则没有诸葛亮这般幸运。

  十一

  陆逊是此次外交事件中唯一的受害者。

  陆逊的私自退兵建立在彝陵大捷的光环中,不编造曹军要趁虚而入的理由孙权当时也不好说什么。

  但孙权心里的不痛快是可以想见的。

  陆逊私会黄承彦的事孙权不可能没有耳闻。

  孙老板对于土地的贪欲是压倒一切的。陆逊听信一个老朽的书呆子的话竟放弃扩大地盘的良机,实在低能。

  若是买诸葛亮的人情更是可以处以极刑的叛国行为。

  十二

  孙权一生打赏最多的是谁?不是周瑜,也不是鲁肃,更非陆逊。

  事实上陆逊活着时过的清贫,死时也是家无余财。

  孙权打赏最多的是白衣渡江、占领荆州的吕蒙。

  尽管吕蒙打荆州,几乎让孙吴陷入万劫不复。

  但攻城略地是硬道理。

  能捉老鼠的才是好猫。

  孙老板和绝大多数老板一样,不会有耐心去听乱七八糟的什么借口,前怕狼后怕虎非创大业之老板的本色。

  老板更不喜欢主意太大的人,而陆逊自此之后偏偏凡事“大”处着想,意见每每与孙权相左。

  这样一个迂腐的“书呆子”能得孙权宠信吗?

  若怀有私心则更是可杀!

  十三

  陆逊怀有私心不是没有可能的,孙策当年攻陷庐江,庐江太守正是陆逊的爷爷陆康。陆康失地后不久即病死。

  与其说是病死的,不如说是气死的。

  两家也算有世仇了。

  为冰释前嫌,孙权让陆逊娶了孙策的女儿做老婆。

  既成了亲家,陆逊自不好去挖岳父的坟墓。而孙权对乃兄的后代也不可能不照应着,只是又另添了三分顾忌。

  毕竟,自已的天下是哥哥打下来的。

  陆逊每每有两钱还拿去救济穷苦的士兵和百姓。

  笼络军心、民心是老板才有的特权!

  你陆逊什么意思嘛!!!

  关系如此错纵复杂,加上私自退兵的印证,陆逊要想被宠信,

  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十四

  黄承彦出使陆逊那里,蜀汉这边心知肚明的应该只有刘备、诸葛亮和他自已三人。别人即使有猜疑,也不敢明说。

  密栽说如果成立,既有伤刘备德望,也有伤诸葛亮名望,诸葛亮更不可能脱了干系!

  密栽说既不成立,为什么黄承彦死后埋的那么简朴呢?

  黄承彦去世的时间应该就在出使陆逊后不久。

  这样的出使不管从那个方面来讲,都是很化精神的。

  何况老爷子一向动脑不做事的,真要做起事来,自然大伤心智,更兼长途奔波劳苦。

  老人家毕竟年事已高,事后又成焦点物议人物,那里经得起如此折腾?

  当时,国难纷至沓来,又值刘备行将驾崩。

  前线殉难将士更是尸横敌国、埋骨沟壑。

  这种非常时期,遭人物议的黄承彦如何能风光大葬?

  诸葛丞相只能夹紧尾巴、埋头忙于国事,而把岳父的后事委托给岳父的生前好友们从简办理了。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诸葛亮故事

吃 瓜 留 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NOTE: 南阳武侯祠同样有“三顾茅庐”一说,难以定论。大家可以看。

诸葛亮《前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诸葛亮《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悼周瑜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蒸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兰溪诸葛村)[注:应网友 武春森要求]

隆中对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第二个版本:

三顾茅庐

徐庶向刘备热诚地推荐诸葛亮(也叫诸葛孔明),刘备很高兴,便决定去访聘.当时诸葛亮正在襄阳城外隆中隐居.刘备携同关羽,张飞到隆中,不巧诸葛亮出了门,没见到.过了几天,刘备再冒著风雪去拜访,诸葛亮又跟朋友闲游去了.两次见不到孔明,刘备有些失望,但是为了成就大业,他求才心切,不顾张飞关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访.这回诸葛亮并没外出,不过还在草堂上睡午觉没醒,刘备便谦恭地拱手站在石阶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诸葛亮为刘备的其诚所感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终於干出了一番事业.「三顾茅庐」后来便用以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有时也表示多次拜访才见到对方.

如鱼得水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孔明)出山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把孔明当作老师,关羽,张飞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对刘备说:「孔明年纪轻轻,有甚麼才学 大哥你对待他实在是好过头了,又没见到他显示出甚麼本事!」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两位弟弟不用再多说了.」 「如鱼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环境. 例如:李教授请到张明作助手,简直「如鱼得水」,研究项目的进度加快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初出茅庐

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亮随刘备到新野后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领兵十万,到达博望城,逼近新野.刘备叫来关张二人 商议迎敌,张飞原本对刘备说的「得了孔明如鱼得水」很不服气,便赌气地说:「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敌 」 刘备说:「智谋靠孔明,勇武须二弟,怎麼可以推诿呢 」 刘备叫孔明指挥作战,孔明怕关张等人不听从号令,便要了刘备的宝剑和印章,显示他正掌握兵权,违令者斩.孔明派兵遣将,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败夏侯敦.这场漂亮的胜仗,使关张开始佩服诸葛亮,从此诚心诚意地听从他的调遣.《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有首评议诗赞扬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成语「初出茅庐」原说诸葛亮出山后初掌兵权就打胜仗,后来则用以比喻刚刚进人社会工作,缺乏实际经验.例如:别看他「初出茅庐」,却有一股冲劲,又肯虚心学习,很快就熟悉了业务,作出了成绩.

锦囊妙计

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假意要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刚刚死了妻子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打算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应该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可以依照顺序施行.」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后来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锦囊妙计」现在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办法.

一时瑜亮

周瑜一直要置刘备与诸葛亮於死地,但是他的计谋却一个一个地被诸葛亮破坏,《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狭窄,身上本来带有箭疮还末痊愈,气怒之下,终於死去,他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个周瑜,为甚麼又还要再有个诸葛亮呢!」由这个故事引出「一时瑜亮」这个成语,指同时存在的才干能力相当而又相抗衡对峙的两个人.

七擒七纵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登上帝位,蜀国兴盛起来.当时南中地区(现在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一带)几个郡却作乱造反,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讨伐,战事节节胜利,最后剩下南中首长孟获还继续反抗.诸葛亮了解到孟获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各部族中很有名望,便决定攻心为主,把孟获争取过来. 诸葛亮善用计谋,第一次交锋就把孟获活捉了.他游说孟获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孔明也不勉强他,把他放了,让他再来较量.就这样,捉了放,放了捉,一直把孟获捉了七次.到了第七次,孟获终於心服口服,不再反叛.诸葛亮命令孟获和各部族首领照旧管理原来的地区,不派出官吏,也不留军队,使汉人和各民族长期相安无事,稳定了蜀国后方,为北伐创造了「无后顾之忧」的条件.「擒」就是捉拿,「纵」就是放.「七擒七纵」比喻对战胜对方稳有把握,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对方.

淡泊明志

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进了草庐大门,到了中门,只见门上写看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意思是用淡泊简朴来显示自己的志趣,用心境平静来远离名利.这副对联表现了诸葛亮品德修养的一个方面.诸葛亮《戒子书》则是用了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还是一样.诸葛亮与武当山诸葛亮,三国时人,出生於琅邪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十四岁时,他姐弟三人随叔父诸葛玄到了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市),不久,又随叔父到了襄阳投奔刘表.叔父逝世后,诸葛亮姐弟三人就在襄阳城西二十多里一个叫隆中的地方,置了田产定居下来.诸葛亮天资超凡,居於隆中之卧龙岗,躬耕之余,博览诸子百家,显示出很高的知识才华.据《诸葛亮集》载,诸葛亮当时曾结交过许多荆州名士,谦恭请教,,知识愈加广博.当时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他在襄阳一带传授道业,收有很多门徒.据《仙鉴》记载,司马徽因见诸葛亮有经世之才,便向他说:「以你的才华,应当再访名师,充实你的学问.汝南灵山萼公玖熟谙政治,军事之雄韬大略,我常常向他请教,他的知识我们永远也学不完,你可以向他虚心求之.」诸葛亮很高兴,就随司马徽拜萼玖为师.诸葛亮在萼玖处住有一年, 萼玖却什麼也不教,但诸葛亮仍旧恭恭敬敬奉侍老师,直到萼玖认定诸葛亮确实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时,终於将《三才秘篆》,《兵法阵图》,《孤虚相旺》诸书一一传授给他.这些书有道学的,有天文气象的,,有兵法的,大多是诸葛亮以前未曾涉及到的学问,这使他受益颇大.数月之后,萼玖见他已能领会到所授著作的奥妙,就向他推荐说:「南郡有个武当山,此山有七十二峰,三十二岩,二十四涧,风景奇异,该山天柱峰,紫宵峰为最高,这两峰之间隐修的道家高人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北极教主,精於《琅书》,《玉册》,《灵符》等六甲秘文及五行道法.你在我这里学的主要是兵法,而未精学道术,这深显不够,长此下去会落入偏激的左道之流,所以,我将带你拜北极教主为师,再深研道法.」於是,诸葛亮随萼玖便上了武当山.北极教主收诸葛亮为徒后,也对他进行了一番考验,每日令他砍柴担水,食以黄精.这样住了很久,见其果有诚心,方授之以道术.然后令其下山行世.这以后,诸葛亮也曾再访萼玖及北极教主,但终无所获,於是,继续隐耕隆中.司马徽因知诸葛亮大器已成,所以后来刘备向司马徽访问世事时,司马徽向他首先推荐的治世人才就是诸葛亮. 这以后就发生了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拜为蜀相,终於显示出政治,军事天才的一系列动人经历.【按】后人考隆中,卧龙岗,似有南阳,襄阳之争.据《诸葛亮集》「亮家於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所记,当以今襄阳为确.原因有二:一,襄阳当时归南阳郡所辖,当有南阳之称;二,襄阳接壤今之宜城县,宜城有地名曰邓林,其名久远,三国时可能以邓林名邓县,隆中归此邓县所辖极有可能.又【按】道家者流有出世,住世,隐修,治世之不同,汉之张子房,三国时诸葛亮可谓住世,治世一派之代表.从诸葛亮一生的事迹来看,他於萼玖和北极教主处学得的道门学问很多,其中广博及政治,军事,天文,历法,医药,符篆等等,这在他辅助刘备打天下的生

世人谁不识诸葛,又有几人知承彦?
诸葛亮迎娶黄月英可不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名气哦。而是知道黄月英是一个聪明的女子。
诸葛亮结交的一位很特别的朋友,名叫黄承彦。他很欣赏诸葛亮的人品和学识。有一天他突然对诸葛亮说,我有一位丑女儿,头发黄、脸上黑,不过她的才干倒是与你相配。诸葛亮听后居然同意了这门婚事。

隆中武侯祠里有一组木版画展示了这桩著名的婚姻。这就是黄承彦的女儿,名叫“黄月英”。诸葛亮选择一位丑女为妻,不仅在当时被传为笑谈,就是到今天也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

人们觉得很奇怪,史书上说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加之他学问又大,人品又好,简直是“钻石王老五”。中国人历来讲究“郎才女貌”“英雄美女”,当时的周瑜与小乔、吕布与貂蝉,都是传颂千古的标准姻缘,为什么诸葛亮非要娶一位丑女为妻呢?

据传说,他们夫妇婚后的生活很幸福。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南征北战,黄月英在家里辛勤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成长。传说这位女士还绝顶聪明,她发明了一个会磨面的木头机械人,后来,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在黄月英的帮助下发明的。

尽管黄月英既聪明又贤惠,但她毕竟长得有点难看。古往今来,总有不少人替诸葛亮感到遗憾。不过,在黄月英的家乡湖北襄樊,当地人为这位才女修建的庙宇里,她可一点也不难看,当地还有关于她的动人故事。

当地人:“黄月英小名阿娇,长得花容月貌。听说诸葛亮学识人品俱佳,就很倾慕他,于是托父亲主动提亲。她请父亲在诸葛亮面前说自己很丑,看他是不是一个以貌取人的凡夫俗子。没想到诸葛亮很爽快地答应了。结婚那天,黄月英头上盖着一块红布,她想试探一下诸葛亮是不是真的心甘情愿,毫不犹豫地去揭红盖头。没想到诸葛亮真的二话没说就揭了盖头。面对花容月貌的黄月英,诸葛亮以为弄错了。这时一脸喜气的新娘才道出了原委。据说,后来人们结婚,姑娘的红盖头就是从黄月英那儿学来的。”

结婚后,诸葛亮突然发现岳父一家的社会关系非常复杂。岳父和刘表是连襟,当年,荆州首屈一指的实力派人物蔡瑁把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刘表和黄承彦。也就是说,刘表现在不仅仅是诸葛亮叔叔的好朋友,还是自己妻子的姨父,关系更进了一步。而在荆州担任重要军事职务的蔡瑁则成了诸葛亮妻子的舅舅。

不过,有了黄承彦这层关系,诸葛亮与荆州政界和军界人士的接触就更进一步了。通过这些渠道,身居隆中的诸葛亮能够更迅速地了解时局的发展、朝廷和诸侯等各类人物的政治动向以及当时各政治集团的内幕活动等情报信息。这些情报信息对于正在密切关注时局、分析时局发展方向的诸葛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拿出的那份著名的策划案《隆中对》,就是他此前对天下形势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正确分析之后而形成的一整套战略思想。

至于关心诸葛亮的家庭背景颇有道理。
诸葛亮成才的背后在很大程度上是优良的家庭传统——注重学识,起了重要的作用。诸葛亮系诸葛丰之后。在比较兴旺发达的汉朝,统治时间较长,又比较强盛,就足以说明汉朝的统治手段比较高明,科第制度比较严格,各种管理比较完善。诸葛丰能任汉朝的司隶校尉,就证明了诸葛丰有较深的文化素养,诸葛丰渊博的学识既维护了自己的官职,又以注重学识的思想教育了后人。他的后人成才者较多,即使到汉朝未年,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仍有诸葛丰之后任重要职位,如果他的后人背离了他注重学识的思想不可能成为有作为的人。从另一方面看,诸葛世家注重学识的正确战略得到了证明,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硅为泰山郡县丞、叔父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并和学识较深的荆州牧刘表有旧,这也反映了诸葛亮父辈的才华对诸葛亮成才的影响。顺境中,诸葛世家坚持重学识苦读书,出现了很多成才者;逆境中,兵荒马乱之年,诸葛世家仍未放弃注重学识的传统,千方百计地创造学习的条件。诸葛亮在叔、父去世,自己功未成、名未就,生活特别困难的时候,精神压力没有把他摧垮,他立志在学业上做出成就的决心一点未变,他和弟弟诸葛均毅然选择了开荒度日,牛耕半读的学习生活。所谓诸葛亮躬耕南阳隐居隆中决不是为了避开战乱,贪图清静便于学习,完全是求知欲所支配,是生活所迫。试想荆州牧刘表的儿子为什么不到隆中苦读?难道隆中的办学条件比荆州好?古隆中的生活艰辛是可以想象的,青年人谁愿意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从这些方面分析,诸葛亮兄弟的隆中躬耕生活,既有他的生活条件所限,更重要的是诸葛世家注重学识决心的延续。

隆中对一文中不就有说吗?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说明当时他的声望还很低,并不像三国演义里面说的那样闻名。
诸葛亮实际身处世家,黄承彦当时也是名士,很难比较谁的身家更好,但是黄承彦已经出名,诸葛亮还没出名那是一定的。因此很可能是两方面因素都有:娶女拜师以增名气;同时学点真本事。

论名气,当然是诸葛了!
大隐隐于市!

  • “名成八阵图”出自哪个典故呢?黄承彦为何会出现在八阵图里?
    答:而诗句中的八阵图正是诸葛亮为了救下杯陆逊追击的刘备时,在江边设下的阵法,差点还让东吴名将陆逊葬身该阵之中。但是在千钧一发之下,黄承彦现身八阵图,救下陆逊。不但促成了东吴和蜀地之间的合作,还保了当时天下三分的平衡。黄承彦其貌不扬,实则名气甚大,能力出众其实看过三国的人多少都会对这个...
  • 诸葛亮和他妻子黄月英的智商谁比较高?还有他岳父黄承彦的智商怎样?
    答:当然是黄月英啊~~~黄承彦智商当然高,他可是当时的名士,能够说动诸葛亮娶她女儿,给女儿的嫁妆是一车一车的书,破了诸葛亮摆的八卦阵【应该是八卦阵吧,有点忘了= =】解救了陆逊所率领的一支军队,最重要的是教养出了一个聪明无比的黄月英!黄承彦智商不低啊~~~...
  • 三国到死都没出山的三大顶级谋士:一个是水镜先生,其他两人是谁
    答:黄承彦是诸葛亮的岳父,他还是南郡大士蔡讽的大女婿,而蔡讽的儿子蔡瑁是刘表手下大将,蔡讽的小女儿又是刘表后妻。换句话说,黄承彦将诸葛亮、刘表、蔡瑁等人给串联起来了,都是亲戚。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到底有没有本事,他的才华只是一方面,人脉也是不可忽视的。黄承彦关系网很广,在荆州办事情顺风顺水...
  • 三国演义中著名谋士特点及排名。还有就是谁是三国演义第二武将_百度...
    答: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对这一片段留有深刻的印象,刘备在新野任命徐庶当军师,以弱胜强,帮助刘备取得对曹军的胜利,并且击败曹军名将曹仁。在军事上生存为刘备赢得了生存的空间。徐庶的才能堪比诸葛亮,曹操的大谋士程昱谦虚地说徐庶的才能是他自己的十倍。曹操了解倒徐庶为人至孝,把他的母亲带到许都并模仿了徐母的字迹,...
  • 黄承彦身前身后事
    答:古隆中因诸葛亮而有灵气,诸葛亮因黄月英而有名气,黄月英因黄承彦而有人气。 黄承彦谓谁?黄承彦就是名动三国、德载千秋,万世敬仰的政治家、军事家,“智圣”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月英的亲 父亲 呀。 黄承彦家住古隆中座山北面的莲花峰黄家山根,又叫黄家隐房,这地名在过去地图上是可以查到的。 黄承彦“高爽开列...
  • 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无论哪一家实力受损,另一家绝对都不会好过。为此黄承彦选择了果断出手,把陆逊给救了出来!当然大家也看到了,很快吴蜀两家又重归于好。只从他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陆逊救出来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他的能力绝对不在诸葛亮之下。只不过他如同水镜先生一样,都是年纪大了,不愿意参与到世事纷争之中。如果...
  • 黄承彦是什么人?为什么说他是三国中最聪明的人
    答:但在这个时候,黄承彦出现在他面前,将他带出了八卦图,这个时候刘备已经走远, 陆逊放弃了追他的机会,和黄承彦谢过后就返回了东吴。有
  • 黄承彦如何将“丑女”黄月英成功嫁给“大帅哥”诸葛亮的?
    答:而且据《三国演义》中描述,诸葛先生风度翩翩,羽扇纶巾,谈笑间计谋已在胸中。这样的风采可以说是千年难觅了,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如此风华的诸葛先生他的妻子,却并不漂亮。那么他的妻子到底是怎么能嫁给诸葛先生这样的龙章凤姿的人呢?这要多亏了黄月英的父亲黄承彦,也就是诸葛亮的岳父。首先是黄承彦...
  • 历史上为什么对诸葛亮的评价那么好,他到底有那么好吗?
    答:后时代的绝大多数统治者,文臣与武将都对诸葛亮有着极高的评价,尤其是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格。唐诗与宋诗中有大量赞颂诸葛亮的诗篇。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李商隐的“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除了庞德公和司马徽,诸葛亮还曾拜谁为师?
    答:先说说那个黄承彦,是黄月英的父亲,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亮。黄承彦精通天文地理、五行八卦、星象占卜等技艺。曾与庞德公,司马徽是深交的老友。果然厉害的人就是要跟厉害的人做朋友呀。几个那么厉害的人一起教出的诸葛亮能不厉害吗?黄月英对诸葛亮的帮助也是十分的大,对诸葛亮的影响也是十分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