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1
如何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

《纲要》中指出,幼儿是积极的活动者和主动的学习者。直接经验感知、操作和游戏活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区域活动正好符合了幼儿的这一特点。它向幼儿展现了一个丰富多样、多功能、多层次、自由选择活动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符合自己学习特点和愿望的活动。活动区正是以幼儿已有经验为导向,通过各种开放性材料的投放,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与表达的机会。在这类活动区中,幼儿会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来表达意愿、展示能力,在充分体现自己天性和潜力的过程中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由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已有经验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域活动呢?
我认为主要应从区域环境的创设、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区域活动中教师应从这几方面来思考:
1.区域环境的创设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然是个体,他的个性品质就会各不相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各不相同,区域活动的创设就是要满足各层次孩子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区域活动中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和发展。根据《纲要》要求,我们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在创设各区域时要注意:
(1)首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兴趣、季节及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与幼儿探讨来设置区角。创设的区角,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发幼儿主动思考,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区域活动环境,要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使活动区域成为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的一片沃土。
环境的创设应以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力水平为基本条件,尊重幼儿的经验创设与他经验相符合的游戏环境,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比如对于小班的环境创设,由于孩子最典型,最熟悉的生活经验是就家,接触最多的是家人,我们就为小班孩子创设了温馨的,色彩鲜艳的家的环境。
(2)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现有的活动空间,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教室里面的位置:如语言区、计算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如表演区、科学区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
(3)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小班幼儿正处于独立游戏、平行游戏的阶段,因此各区域的建立应该要相对独立而不封闭。
2.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幼儿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而获得多种直接、自然的经验。故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影响着幼儿活动的内容和进程。投放的材料要要能够使幼儿增长知识、获得有益经验、锻炼技能、激发情感。
(1)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时间、空间、及工具等方面的物质材料。投放的材料要具安全性、科学性、多样性,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才能发展和调动幼儿内部驱动力的,只有在这样的空间,孩子的心理需求才可以得到满足的,幼儿才可以自主选择,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操作,去探索。
(2)根据班级的教育目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来投放材料,材料要具有探索性、层次性、递进性,适宜性、和教育性,材料要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的个别化需要,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操作学习。并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特别要注意利用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
比如小班孩子,根据其年龄特点,就要选择颜色鲜艳、形象生动或者是生活化的材料。在小班时,我们用废旧的大纸箱、大纸盒、牛奶盒、各种瓶子等制作了形象逼真的床、灶台、饮水机、冰箱、衣柜等家具及厨房用具,投放了各种绒毛动物玩具及一些小服装,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逼真的娃娃家。孩子们一进入到这里,很自然的就模仿起爸爸妈妈,来照顾这些小动物们。当它们的爸爸妈妈,给小动物们穿衣服,喂食物,带它们出去玩,生病了带着去看病等等。
3.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
比如有一次,娃娃家里新投入了扣纽扣的操作材料,我向孩子们做了说明,介绍了新增材料应该如何操作。有几个孩子摆弄了一会儿就走了。只剩下桐桐小朋友还在继续扣,可是也没有把纽扣扣上。于是我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和桐桐一起玩。并手把手的教她扣好了几颗纽扣。这时桐桐说:“我自己来扣一下好吗?”漫漫地,桐桐扣上了一颗,两颗……
从以上实例中我觉得自己在指导策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当桐桐扣不上纽扣时,虽然通过我的指导,孩子及时学会了扣纽扣,但是由于我介入过早,没有寻找她扣不上纽扣的原因。当发现林林乱画时,没有去了解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就盲目指导,针对性不强。而且使用手把手教的方法和示范法太直接,致使孩子失去自己领会摸索正确方法的机会,还会造成幼儿对老师形成依赖。如果在指导幼儿时,先寻找该幼儿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孩子的用意,这样对孩子的指导就会更有针对性,而且给孩子留下了思考领悟的时间,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幼儿的兴趣,我能根据需要在活动区里投入相应的操作材料。在活动时,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当孩子们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不良操作行为时,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与指导,使孩子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纠正。
但是对幼儿的指导策略是值得我深思的。我认为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以观察者的身份随时关注幼儿。要更好地指导幼儿区域活动,首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活动,准确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关注、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了解幼儿喜欢玩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观察的情况,在幼儿探索问题难以深入时,发生纠纷、缺少材料、有破坏性行为等情况下,教师才能及时给予指导。在以上案例中就有体现,通过观察我发现桐桐遇到困难时,主动给予帮助、指导,看到林林乱画的现象给予了纠正。让孩子及时学会扣纽扣、走迷宫的窍门,使孩子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从而更喜欢这个活动。
(2)教师要以适当的身份适时的参与幼儿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对活动区里出现新的材料很敏感,也乐意尝试,但由于不会玩,孩子的好奇心就由此会打折,甚至转移目标,离开游戏。所以在区域活动中不但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还需要教师在及时了解和掌握幼儿活动情况的基础上参与活动,根据活动需要以不同角色带动幼儿的游戏并巧妙地把教师的意愿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幼儿自身的意愿。如以上案例中出现的情况,我只注重了参与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操作困难及不良操作行为时,只是单一的示范、教授。而忽略了应该在及时了解和掌握幼儿活动情况的基础上参与幼儿活动,根据活动需要以不同角色带动幼儿的活动,给予的指导应是间接指导而不是直接代劳。
(3)教师应把握时机,适时介入指导。孩子们对区域活动里出现新的新材料很敏感,也乐意尝试,但由于不会玩,孩子的好奇心就由此会打折,甚至转移目标,离开游戏。以上第一个实例中就有体现,虽然教师介入到幼儿的活动中,但是时机把握的还不够好。由于没有及时引导,几名幼儿就对新事物失去探索和尝试的欲望。如果当这几个孩子摆弄纽扣没有扣上时,教师及时介入,教幼儿学会扣纽扣,感受到自己的成功,这几个幼儿就不会无趣的离开游戏。所以教师在用心地观察、适时地参与幼儿活动的基础上,应作为指导者,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当孩子遇到困难玩不下来时,当孩子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当游戏无法深入时,当孩子操作发生困难时及时介入,给予指导。
总之,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的一种教育载体,更符合《纲要》精神。它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幼儿是活动区的主人,活动区要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师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发展的活动环境,教师如何设法引起幼儿的活动动机,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使每位幼儿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的区域活动更好地为幼儿服务,仍是我们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实践,探索,积累经验,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尊重孩子,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区域活动更具科学性、时效性,充分利用区域活动这一平台,让活动区切实的成为孩子们的又一位导师。

《纲要》中指出,幼儿是积极的活动者和主动的学习者。直接经验感知、操作和游戏活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区域活动正好符合了幼儿的这一特点。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域活动呢?我认为主要应从区域环境的创设、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区域活动中教师应从这几方面来思考:
1.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创设各区域时要注意:(1)首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兴趣、季节及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与幼儿探讨来设置区角。(2)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现有的活动空间,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3)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
2.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幼儿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而获得多种直接、自然的经验。故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影响着幼儿活动的内容和进程。投放的材料要要能够使幼儿增长知识、获得有益经验、锻炼技能、激发情感。(1)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时间、空间、及工具等方面的物质材料。(2)根据班级的教育目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来投放材料。
3.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区域里新投入了新材料,我向孩子们做了说明,介绍了新增材料应该如何操作。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幼儿的兴趣,我能根据需要在活动区里投入相应的操作材料。在活动时,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当孩子们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不良操作行为时,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与指导,使孩子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纠正。但是对幼儿的指导策略是值得我深思的。我认为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以观察者的身份随时关注幼儿。要更好地指导幼儿区域活动,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活动,准确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关注、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了解幼儿喜欢玩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观察的情况,在幼儿探索问题难以深入时,发生纠纷、缺少材料、有破坏性行为等情况下,教师才能及时给予指导。(2)教师要以适当的身份适时的参与幼儿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对活动区里出现新的材料很敏感,也乐意尝试,但由于不会玩,孩子的好奇心就由此会打折,甚至转移目标,离开游戏。(3)教师应把握时机,适时介入指导。孩子们对区域活动里出现新的新材料很敏感,也乐意尝试,但由于不会玩,孩子的好奇心就由此会打折,甚至转移目标,离开游戏。

游戏是对人生的模拟,是对未知的探索。幼儿游戏是幼儿借助对现实生活的认知、理解,在假想的情景中模仿与再造的实践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重要教育形式。[1]区域活动因其具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够满足幼儿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需要,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因此幼儿园应多开展区域游戏活动,以个别化学习弥补集体教学的缺陷,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一、充分利用有限空间,科学投放材料
在当前学位紧张的情况下,多数公办幼儿园在满负荷运作。面对这一现实制约,本着节约的精神,幼儿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人手开展区域游戏活动。
首先,随着孩子数量的增加,很多幼儿园面临活动较小,且各班级孩子人数较多,班级物品摆放比较拥挤的问题。这导致在开展游戏时总要浪费很多时间去摆放材料,孩子的游戏时间无法得到保证,也影响了游戏区域的布置。为缩短游戏前大量摆放的时间,减轻老师们的负担,保证孩子的游戏时间,幼儿园可以将走廊、美术室、科学发现室、幼儿图书室等辅助性教学区合理利用起来,并给每班配置相应的区角柜,摆放幼儿游戏所需的材料,由此解决这一问题。[2]
其次,要充分发挥全园教职工的聪明才智,与幼儿一起动手布置区域环境,这样既能锻炼老师和幼儿的动手能力,也能为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材料。比如,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用空易拉罐做成分割区域的小栅栏,废旧的奶箱和水果箱则变成“娃娃家”游戏中的小电冰箱、小洗衣机、小桌子、小椅子、小电脑、小空调等。
二、活动区的公共价值,尝试打破班级界限
为更大限度地发挥区域游戏的教育价值,同时减轻老师们的工作量,幼儿园可以打破班级界限,让区域活动更活。由于区域活动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游戏,[3]而不是由教师事先设定教学程序,引导幼儿一步步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活动,因此在教师创设的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中,应由幼儿自己设定游戏目标、规则、方法,在玩中学,自主地完成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幼儿实现自已的设想,并鼓励幼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向自己挑战。这就要求各班的游戏区域有尽可能多的材料,能够创设出尽可能丰富的环境。这也就意味着,在区域游戏活动材料的投放和布置上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如果一味地让老师更换游戏材料或游戏内容,就会加大老师们的工作量。如果将各班游戏在班组内交换,就既能节约材料,又给幼儿提供了不断面对新的人、事、物及情境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宽广的交往空间。孩子们在交往中的对象、担当的角色、操作与交流的方式与过去那种一味由教师安排的方式相比,都将有很大的改变。
随着“区域交换”的出现,众多的人、事、物组成错综的关系,使幼儿遭遇更复杂的问题情境,班与班之间出现了合作、竞争、谦让、为班集体争取荣誉等活动,幼儿从中体验到更丰富的社会性情感。区域的交换由此大大地丰富了幼儿的认知与社会性活动经验,提高了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也促进了教师间的互动与合作。
三、灵活运用各种语言指导策略,发挥教师引导的积极作用
区域活动本是能够满足孩子主动学习、自主发展需要的有效活动形式,但是目前教师在区域指导过程中常常运用一些指令性的语言,如“这样做不对!”“你应该这样做!”等,对孩子的行为造成了干涉,替代孩子思考与行动,是不利于儿童自主学习的。为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更多地运用以下“开放性”的指导策略,保护孩子自主探究的欲望。
(一)善退——“转让式”语言的运用
孩子总是有一定的依赖性,当他在游戏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许不愿意自主地尝试、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会更多地选择更为便捷的方式,那就是向教师求助。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妨试着把问题转移,让孩子欣然、主动地接受挑战。如在建构区里,孩子们都想用积木搭建高架桥。可是搭了一段时间,桥只搭了一半,始终没有成型,孩子们处于简单摆弄的状态。当老师经过时,孩子们开始求助。这时老师故意露出诧异的眼神,回答道:“我也不知道怎么搭好?谁能帮帮我吗?"一个孩子主动上前回应道:“老师,看我来给你搭一个吧。”这个孩子边说边和身边的其他孩子一起继续游戏起来。
(二)善推——“暗示性”语言的运用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输出知识。而现代的教育模式正在不断地发生转变,教师更多地需要观察孩子的变化,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发现他们的需要,推动孩子不断进步,而探索过程仍然是由孩子自己完成的。[4]暗示即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将游戏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孩子,而是通过相对间接的语言介入,帮助孩子寻找新的思路和方向。在幼儿园中大班,孩子们对教师暗示性的语言已经能够较好的领会,这不但可以保护孩子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也为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游戏奠定了基础。如在美工区里,孩子们正在高楼,有个男孩直接选择了较难的方法,用剪刀剪开牙膏盒,但是尝试了十多次,还是没有成功,他有些气馁了,将盒子、剪刀一把甩在桌上。这时,老师走到他跟前,轻轻地指指旁边的小朋友说道:“你看,佑佑做得真不错!”这个小男孩一看,很快就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便试着用同伴的“先折再剪”的方法进行。不一会儿,一座高楼便呈现在他面前了。
(三)善引——“建议性”语言的运用
如果说幼儿是水,那么教师就是“引水之人”,因为有了有效的“引导”,才会有后来的“渠成”。着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不重在教,而重在引”,因为随着教育形式的转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拉着孩子的手向前走,更多的是给孩子指个方向,让孩子自己走,因此巧妙的引导、有效的推动,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性的语言常常是以询问的方式出现的,与询问式语言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还给予具体的方向指示,如“这样试试……”“如果不行再想想别的办法”“我要……,可是没有……”等句子都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角色活动区里有个小银行,游戏开始时取钱的人很多,但不一会儿,取了钱的幼儿各自忙碌去了,偶有一两个人来“取钱”。银行开始变得无所事事,心里可着急了,还不停地念叨:“怎么没人来取钱啊?”正当这位孩子要离开时,教师出现了,并要求在银行里取钱,同时她还有意地询问道:“银行里还有多少一元、多少五元的钱啊?帮我数一数。”这使幼儿发现除了“存取款"的游戏,还可练习“数钱”的游戏。后来,他还尝试着计算钱的数量,从而使得消极等待的现象明显减少了。
(四)善评——“辨析式”语言的运用
发掘幼儿游戏中的闪光点,展示区域活动的成果,不仅能让幼儿体验区域的成果,还能为游戏延伸打下伏笔,帮助幼儿迁移经验,从而解决活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幼儿下一次开展区角游戏活动提供行为与情感上的支撑。在评价的阶段,教师可以采用“辨析式”或“设疑式”的语言来引发孩子的讨论。这种语言最能引发孩子间的互动,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幼儿之间互相辩驳,其中“说”的过程是经验的共享;“辨”的过程是智慧的碰撞;“析”的过程则是观点的提升。通过简短的“说、辨、析”三部曲,孩子成为活动真正的主人。如大班的“宝贝厨”游戏结束了,大家安静地坐下来。这时老师问道:“刚才我发现斌斌和乐乐都在小厨里切黄瓜,你们分别用了什么办法?”斌斌:“我直接把黄瓜给拗断了,就是样子不太好看。”乐乐:“我用圆口的蛋糕刀切,切的时候把汁都压出来了。”老师:“那大家觉得谁的方法更好?你有更好的方法吗?”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句,讨论开了,最终大家决定用破的泥工板来做新的尝试。

《纲要》中指出,幼儿是积极的活动者和主动的学习者。直接经验感知、操作和游戏活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区域活动正好符合了幼儿的这一特点。它向幼儿展现了一个丰富多样、多功能、多层次、自由选择活动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符合自己学习特点和愿望的活动。活动区正是以幼儿已有经验为导向,通过各种开放性材料的投放,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与表达的机会。在这类活动区中,幼儿会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来表达意愿、展示能力,在充分体现自己天性和潜力的过程中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由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已有经验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域活动呢?
我认为主要应从区域环境的创设、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区域活动中教师应从这几方面来思考:
1.区域环境的创设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然是个体,他的个性品质就会各不相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各不相同,区域活动的创设就是要满足各层次孩子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区域活动中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和发展。根据《纲要》要求,我们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在创设各区域时要注意:
(1)首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兴趣、季节及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与幼儿探讨来设置区角。创设的区角,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发幼儿主动思考,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区域活动环境,要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使活动区域成为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的一片沃土。
环境的创设应以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力水平为基本条件,尊重幼儿的经验创设与他经验相符合的游戏环境,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比如对于小班的环境创设,由于孩子最典型,最熟悉的生活经验是就家,接触最多的是家人,我们就为小班孩子创设了温馨的,色彩鲜艳的家的环境。
(2)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现有的活动空间,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教室里面的位置:如语言区、计算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如表演区、科学区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
(3)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小班幼儿正处于独立游戏、平行游戏的阶段,因此各区域的建立应该要相对独立而不封闭。
2.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幼儿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而获得多种直接、自然的经验。故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影响着幼儿活动的内容和进程。投放的材料要要能够使幼儿增长知识、获得有益经验、锻炼技能、激发情感。
(1)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时间、空间、及工具等方面的物质材料。投放的材料要具安全性、科学性、多样性,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才能发展和调动幼儿内部驱动力的,只有在这样的空间,孩子的心理需求才可以得到满足的,幼儿才可以自主选择,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操作,去探索。
(2)根据班级的教育目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来投放材料,材料要具有探索性、层次性、递进性,适宜性、和教育性,材料要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的个别化需要,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操作学习。并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特别要注意利用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
比如小班孩子,根据其年龄特点,就要选择颜色鲜艳、形象生动或者是生活化的材料。在小班时,我们用废旧的大纸箱、大纸盒、牛奶盒、各种瓶子等制作了形象逼真的床、灶台、饮水机、冰箱、衣柜等家具及厨房用具,投放了各种绒毛动物玩具及一些小服装,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逼真的娃娃家。孩子们一进入到这里,很自然的就模仿起爸爸妈妈,来照顾这些小动物们。当它们的爸爸妈妈,给小动物们穿衣服,喂食物,带它们出去玩,生病了带着去看病等等。
3.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
比如有一次,娃娃家里新投入了扣纽扣的操作材料,我向孩子们做了说明,介绍了新增材料应该如何操作。有几个孩子摆弄了一会儿就走了。只剩下桐桐小朋友还在继续扣,可是也没有把纽扣扣上。于是我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和桐桐一起玩。并手把手的教她扣好了几颗纽扣。这时桐桐说:“我自己来扣一下好吗?”漫漫地,桐桐扣上了一颗,两颗……
从以上实例中我觉得自己在指导策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当桐桐扣不上纽扣时,虽然通过我的指导,孩子及时学会了扣纽扣,但是由于我介入过早,没有寻找她扣不上纽扣的原因。当发现林林乱画时,没有去了解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就盲目指导,针对性不强。而且使用手把手教的方法和示范法太直接,致使孩子失去自己领会摸索正确方法的机会,还会造成幼儿对老师形成依赖。如果在指导幼儿时,先寻找该幼儿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孩子的用意,这样对孩子的指导就会更有针对性,而且给孩子留下了思考领悟的时间,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幼儿的兴趣,我能根据需要在活动区里投入相应的操作材料。在活动时,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当孩子们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不良操作行为时,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与指导,使孩子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纠正。
但是对幼儿的指导策略是值得我深思的。我认为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以观察者的身份随时关注幼儿。要更好地指导幼儿区域活动,首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活动,准确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关注、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了解幼儿喜欢玩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观察的情况,在幼儿探索问题难以深入时,发生纠纷、缺少材料、有破坏性行为等情况下,教师才能及时给予指导。在以上案例中就有体现,通过观察我发现桐桐遇到困难时,主动给予帮助、指导,看到林林乱画的现象给予了纠正。让孩子及时学会扣纽扣、走迷宫的窍门,使孩子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从而更喜欢这个活动。
(2)教师要以适当的身份适时的参与幼儿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对活动区里出现新的材料很敏感,也乐意尝试,但由于不会玩,孩子的好奇心就由此会打折,甚至转移目标,离开游戏。所以在区域活动中不但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还需要教师在及时了解和掌握幼儿活动情况的基础上参与活动,根据活动需要以不同角色带动幼儿的游戏并巧妙地把教师的意愿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幼儿自身的意愿。如以上案例中出现的情况,我只注重了参与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操作困难及不良操作行为时,只是单一的示范、教授。而忽略了应该在及时了解和掌握幼儿活动情况的基础上参与幼儿活动,根据活动需要以不同角色带动幼儿的活动,给予的指导应是间接指导而不是直接代劳。
(3)教师应把握时机,适时介入指导。孩子们对区域活动里出现新的新材料很敏感,也乐意尝试,但由于不会玩,孩子的好奇心就由此会打折,甚至转移目标,离开游戏。以上第一个实例中就有体现,虽然教师介入到幼儿的活动中,但是时机把握的还不够好。由于没有及时引导,几名幼儿就对新事物失去探索和尝试的欲望。如果当这几个孩子摆弄纽扣没有扣上时,教师及时介入,教幼儿学会扣纽扣,感受到自己的成功,这几个幼儿就不会无趣的离开游戏。所以教师在用心地观察、适时地参与幼儿活动的基础上,应作为指导者,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当孩子遇到困难玩不下来时,当孩子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当游戏无法深入时,当孩子操作发生困难时及时介入,给予指导。
总之,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的一种教育载体,更符合《纲要》精神。它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幼儿是活动区的主人,活动区要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师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发展的活动环境,教师如何设法引起幼儿的活动动机,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使每位幼儿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的区域活动更好地为幼儿服务,仍是我们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实践,探索,积累经验,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尊重孩子,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区域活动更具科学性、时效性,充分利用区域活动这一平台,让活动区切实的成为孩子们的又一位导师。

  •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教研
    答: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教研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准备 在区域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准备工作,因为它起着决定性作用,关系着区域活动是否正常开展。它包括区域环境的创设和区域材料的准备,在区域活动中活动和材料是活动成功的关键,只有在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中孩子才会获得经验和知识。二、用心组织与指导 区域...
  • 如何科学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游戏
    答:要在幼儿园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科学活动,必须为幼儿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 区域游戏正是教师利用日常教育资源所创设的一种游戏环境,并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了幼儿园教师及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 幼儿园区角活动指导要点
    答:区角活动是幼儿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区角活动是由多个区角组成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指导孩子怎样进入区域活动的前提是懂得进区的步骤。很多新手教师平时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得很好但是一旦到了区角就难以管理了,为什么呢,最基本的根源在于不知道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步骤自然也不知道怎样去指导孩子进行区域活动...
  • 如何开展幼儿园区角活动
    答: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然而,在实际活动中,尽管我们都认识到了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性,都想方设法独具匠心的为幼儿开辟了活动场所,如何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角活动呢?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注重:一、教师给幼儿创设科学、合理、有趣的活动区 幼儿园活动区的设置需要...
  • 区域活动如何开展?
    答:但是又由于幼儿学生自身年龄较小、体能较低,根本无法像大人一样参加劳动。因此,针对这个特点,老师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便可以为幼儿学生安排一个:“劳动活动场。”有模拟幼儿园(有老师、有校长、有学生)、有菜市场(卖菜的老板、买菜的顾客)、美食制作坊(有糕点师、有调节师)等。幼儿学生通过在...
  • 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如何指导幼儿园区域活动
    答:幼儿区域活动的教育指导策略可以分为三大类:以教师自身为影响媒介;以活动材料为影响媒介;以幼儿活动同伴为影响媒介。(一)以教师自身为影响媒介 以自身为影响媒介的教育指导是指在教师亲身介入幼儿区域活动过程,并对幼儿直接施加教育影响的指导策略。实践表明,一般可有以下三种方式。1.平行活动方式 平行...
  • 幼儿园开放区域化活动可以怎么开展
    答:那么,围绕新《纲要》的实施,在具体操作中如何改革幼儿园教育活动形式,将教育思想和观念转换为具体的教育行为,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区域化教学活动与集体教学。 一.新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关于活动区活动 所谓活动区活动,就是具有幼儿年龄特点的,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去主动练习、操作、巩固已有知识,获取新的知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