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三国演义颜良死后在那下葬了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3
三国演义关羽杀文丑斩颜良在哪一集

《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中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的故事发生在第十七集《挂印封金》。
剧情简介:
刘备连失小沛、徐州、下邳,已无容身之地,无奈暂时投奔袁绍。张飞在乱军之中冲出重围,向芒砀山而去。关羽在土山和曹操约三件事之后,一个边思念刘备,一个边亲自护送甘、糜烂二夫人,随曹操踏上了回许都的路。
途中,曹操故意将关羽与两位嫂嫂放在一个房间,让它乱君臣的礼节。关羽非常生气,点着蜡烛站在门外,从晚上到天亮,毫不疲倦意,曹操看来严肃。又选取不同锦所作战一件袍子送给关羽。
关羽接触过战袍,并将旧衣服穿在外面,曹操感到诧异,关羽说旧袍于是刘皇叔所赐,穿的像看到老兄,不能以丞相的新赐而忘记哥哥长的旧赐,所以穿在外面。曹操惊愕。
到了许昌,曹操对关羽格外厚待,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会,回到送美女、绫锦、金银器皿等,因为买了他的心;而关羽却常怀去心,曹操大为焦急,一面派张辽前去劝说,另一方面又将吕布遗漏赤兔马送给关羽。
关羽深感曹操厚意,但没有论如何也难以忘记刘皇叔厚恩,只答应要立功报答丞相用,然后再去。曹操连连叹息不止,却完全赞成这件事主没有忘记他本,真是天下的义士!
此时,刘备在冀州袁绍府说激发袁绍兴兵讨伐曹,袁绍采纳了他们的意见。谋士田丰以为是此时曹兵正锐,不应当发兵,直言极力劝谏袁绍,反被打到死牢。谋士沮授等人见此,神情黯然。
曹操听说袁绍起兵,的急起大军十五万前去迎接挑战,袁军先锋大将颜良威武异常,在白马连斩宋宪、魏续二将,又打败徐晃,没有人能抵挡他的精锐部队,曹操心中忧愁,脸颜色不快乐。
程昱献计让云长出阵,一则可以抵挡颜良,二是可以使袁绍心中怀疑刘备而杀了他。关羽不知道刘备在袁绍处,为报答曹操厚待的恩惠,连斩颜良、文丑二将。袁绍勃然大怒,要杀刘备,又被他的花言巧语说服。
不知道内心感情的刘备写信责备关羽割恩断义,云长才知道哥哥的地方,大声大声哭,回信眼泪说前情,不看曹操的盛情挽留和百般阻拦,挂印封金,要护送两位嫂嫂千里寻兄。曹操无奈,又很为他的爱情所感动,只喜欢亲自在霸桥赠袍相送,遥望关羽策马消失在天地尽头,叹息不已。

扩展资料
《三国》又名《三国演义》,是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制作中心策划立项的电视剧,该剧由高希希执导,朱苏进编剧,陈建斌、于和伟、张博、陆毅、黄维德、倪大红、何润东、林心如等主演的大型史诗电视剧。
该剧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原著为蓝本,讲述了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再到司马家族篡夺魏政权后天下归晋的整个过程。
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

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你好:
现在历史有几种说法
说法1.颜良墓
开放分类: 地理、人物、历史、旅游景点、三国人物墓地
东汉建安5年(公元200)年袁绍率兵讨伐曹操,袁屯兵白马(今滑县东),在黎阳(今浚县城东)摆开战场,袁绍派大将颜良出战,连斩曹操多员大将,曹依荀攸言,派关云长迎战,在延津斩颜良于马下,曹兵大胜。颜良首级埋于僧固乡梁僧固村西头,历经封土,其墓成南北向长方形大土丘,墓高3米。清康熙10年(公元1671年),浚县知县刘德新建碑一通,上刻“汉将军颜良之墓”。碑后被浚县博物馆收藏。1973年村民拉土垫地,将墓冢夷平,今已不存。
http://baike.baidu.com/view/1111025.htm
说法2.
颜良墓
王延尊
中原网 日期: 2007-11-13 来源: 郑州日报
巩义市西南鲁庄镇有古墓一座,是三国时袁绍的大将颜良的坟茔,距今已有1000多年。
东汉末年,豪杰并起,攻城略地,战乱不息。
公元200年,河北的袁绍兼并幽州等地以后,声威大震,决心消灭自己的劲敌曹操。这年2月,袁绍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渡过黄河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包围了曹操东郡太守刘延镇守的白马城。曹操闻讯,非常焦急。4月,曹操准备亲率大军前去救援。
曹操的谋士荀攸进谏说:“敌众我寡,分散敌方兵力,可以取胜。”并进一步阐述:“如果派一支人马西去装作在延津一带渡河的架势,袁绍的主力必被吸引过去,然后派出骑兵,乘其不备,奇袭白马,可擒颜良。”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
袁绍见曹操的大队人马直奔延津,果然派出主力进行堵截。曹操见袁绍中计,便亲率骑兵日夜兼程直奔白马。颜良始料不及,惊慌失措,匆匆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对付颜良。关羽策马如飞,直逼颜良而来,手起刀落,斩颜良于千军万马之中,其余将领也不能抵挡关羽。袁军顿时乱成一团,不战自溃,白马之围遂解。事后,曹操表奏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颜良死后,尸骨葬于现在的鲁庄镇。墓旁建有颜良寺,寺内有颜良塑像,“文化大革命”时寺被拆除。附近的两个村庄以颜良名之,即颜良寨和颜良村。新中国成立后,建在墓附近的水库也命名为颜良水库。
说法3. 阎良其名由来考辩
阎良原是临潼渭北的一个古镇,1966年设区后,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现已成为闻名中外的航空城了。然而阎良其名的由来却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诚为憾事。较为盛行的说法有两种:一说以“闾阎良善”而得名;一说以颜良墓而得名。新编《阎良区志》对“闾阎良善”之说予以否定,但也未肯定颜良墓之说。近来,许多网站都用“闾阎良善”作为阎良之名的由来,以致谬论广泛流传。阎良区地方志办公室的郑春瑞先生指出“不加考究地以某种传说作为阎良地名的由来是不科学的、不严肃的”,并呼吁“广大文史学者和方志专家深入探索研究,早日解开这个历史悬念,给阎良地名一个名正言顺的说法”。拙文试对阎良地名由来的往说作以考辩,并首次提出“姓氏说”,以求教于方家。
一、“闾阎良善”之说
闾泛指门户、人家,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闾,阎指巷里的门。闾阎泛指平民老百姓。《史记·苏秦传》云:“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纵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所能为也。”闾阎良善喻意这里的人民朴实善良。为了将喻意美好的“闾阎良善”说成阎良地名的由来,作俑者是费了不少心思,而且专家级的人物也参与其中,其杜撰碑文,曲解历史,牵强附会以求新奇的做法令人十分气愤。
“闾阎良善”之说是上世纪80年代初在阎良地名调查中出现的。据当时阎良村的一位八旬老者曾汉辰回忆,大约在清末民初时,他在阎良镇南的石坊寺故址见过一块碑石上写有“闾阎良善”四字。后来阎良区地名志办公室认为阎良是“闾阎良善”的省语,便以此作为阎良之名由此而来,并编入地方文献。1991年阎良报社的李鑫锋先生还撰写过《阎良其名的由来》一文,被收入《阎良文史资料》第一辑。文章说:清初,阎良一带三年大旱,临潼县令上疏皇帝请免皇粮,获准后,临潼县令于阎良镇南石坊寺立了一块石碑,上镌 “闾阎良善”四个大字。后来当地人取“阎良”二字作为地名以自勉。然而阎良之名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的《富平县志》中已有记载,故“李说”不攻自破。
1992年,阎良区地名志办公室在阎良区的西闸口树立了阎良乡碑,碑阴在关于阎良乡的简介中这样写道:据《东晋孝武帝·姚苌传》记载:“‘闾阎中良善者皆为仕’,阎良由此而得名。”此说比“李说”闾阎良善早出1200多年。后经查访得知碑文系根据西安市的地名专家葛慧的研究成果而写的,故称此说为“葛说”闾阎良善。查阅《晋书·姚苌传》,其原文为:“苌还安定,修德政,布惠化,省非急之费,以救时弊,闾阎之士有豪介之善者皆显异之。”母庸置疑,乡碑中的文字源于这句话。但作俑者尚自信之足,知原文无说服效力,遂改为“闾阎中良善者皆为仕”以愚人。《晋书·姚苌传》中的这段记述是说姚苌在安定(今甘肃泾川北)采取宽松的民族政策和用人之道。泾县与阎良相去甚远,二者无涉,所以“葛说”闾阎良善难以成立。
2002年,葛慧先生撰写《古往今来话阎良》一文并刊登在《说古道今》2002第 4 期,极力鼓吹闾阎良善之说。文中说,384年,羌族首领姚苌建立的后秦政权曾在阎良故镇东南的汉万年故城(今阎良区武屯镇东)建都。同时还说阎良老街道有一通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什方寺的碑石(即曾汉辰所云之碑),碑额上镌“闾阎良善”四个大字,碑文曰:“阎良古镇,渭北名区,兴于汉唐,乃至宋明,物丰茂,人杰地灵……”。然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姚苌建立后秦,称万年秦王之事发生在今陕西铜川(见王仲德先生《铜川旧志拾遗》)。秦王前冠以万年,寓意长久,而不能理解为地名。将阎良古镇东南十公里的汉万年故城(秦汉栎阳城)和“万年秦王”扯在一起,实再是牵强附会。葛慧先生之所以这样附会,还是想为《晋书·姚苌传》中“闾阎之士有豪介之善者皆显异之”找论据,然前文已述其事在甘肃泾川,与阎良无涉,此处不再赘述。
其实,葛慧先生将《晋书·姚苌传》中的记载和“闾阎良善”联系起来还是源于石坊寺的那块传说镌有“闾阎良善”的碑石。只要找到那块碑石,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葛慧所说的“什方寺”早已在清末的回民起义中被夷为平地,然而所幸的是1982年9月这块碑石在阎良副食加工厂内被找到了。2003年10月,笔者到阎良区大良村拜访了石碑的发现者及抄录人宁一民先生,在其家里见到了他用毛笔书写工整的《重修十方院碑记》,据碑文所述,此碑刻于道光十年(1830),碑文由当地人任辉、苏海南撰写,全文400余字。文中记述了道光七年(1827)重修十方院之事,但未记述十方院的修建年代,只说十方院是阎良镇南郭的一个道院,里面有三清殿、韩仙洞等建筑,规模宏敞。但全文没有“闾阎良善”一语。这篇极其珍贵的碑文还澄清了许多事实:一是寺院的名字是“十方院”而非前文中所言的“石坊寺”、“十坊寺”;二是十方院是一个道教场所而非佛教寺院;三是葛慧在《古往今来话阎良》一文中的《重修十方寺碑记》一文纯系杜撰,他本人从未见过这块石碑;四是葛慧所言重修什方寺(应为十方院)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而实际上是道光十年。碑记是“闾阎良善”之说的皮,《晋书·姚苌传》是“闾阎良善”之说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闾阎良善之说系今人杜撰,并为能者鼓吹,以讹传讹,以致几成定论,实为阎良地名研究工作出现混乱的根源。
二、颜良墓之说
在上世纪80年代初“闾阎良善”之说出现之前,当地一直流传着阎良因颜良墓而得名的说法,此说在民国时较为盛行。经走访得知,在阎良故镇东门外约3里的中广合村和东广合村之间旧时确有南北排列的两个大冢,二冢相距约而十米左右,当地人称为颜良、文丑墓,北者为阎良墓,南者为文丑墓。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临潼县志·疆域图》中今阎良村的位置明确标记为“颜良镇”,这是阎良因“颜良墓”得名的一个间接佐证。然而查阅历代《临潼县志》,仅此一处为颜良镇,其它均作阎良或闫良。且历代《临潼县志》也无颜良葬于此和阎良因颜良墓而得名的任何记述。阎良之名是否与颜良墓有关,我认为有必要弄清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颜良墓的真假。据陈寿《三国志》记载,颜良是东汉末年军阀袁绍麾下的一员骁将,勇贯三军。建安四年(199年),袁绍以颜良、文丑为将,率精简兵卒十万,准备攻许(今河南许昌)。次年兵进黎阳,遣颜良攻白马(今河南浚县)。四月,曹操北救,以荀攸计分兵渡河,引袁绍西应,自率轻兵掩袭白马,颜良仓猝迎战,遂被关羽斩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云其县有颜良墓。颜良死于浚县,葬于浚县,这是合乎情理的事。既然历代《临潼县志》中无颜良墓的记述,可见颜良葬此的说法一直未得到官方的肯定。故阎良镇东门外的颜良墓肯定不是颜良的真墓。另外河南省禹县鸿畅乡东南贾村有文丑墓,村子原名文家寨,村旁有文丑庙。故阎良当地的文丑墓也必然是假的。然“墓者,慕也!”阎良的“颜良墓”会不会是颜良的衣冠冢呢?前些年,曾有人在《阎良报》上发表文章鼓吹此说,说颜良的后裔为逃避曹魏集团的追杀逃到这里,改姓为阎,并为颜良修筑衣冠冢以作纪念。迁居于此本为逃避曹操的追杀,然而他们为什么不“安分守己”地过日子,为何还要修筑巨大的衣冠冢来“招摇”呢?这一隐一露,不是自相矛盾吗?再者,既然建墓,只建颜良墓就可以了,为何还要为文丑建衣冠冢呢?阎良村至今亦未发现颜良后裔在此居住的文物佐证,故“颜良衣冠冢”的说法也不可信。据东广合的孙志文先生说,解放后,当地人在颜良、文丑墓取土用于建房、施肥,封土逐年被破坏,直至1967年前后被彻底毁平。根据孙先生描述的情况来看,这两个墓应为汉代的无名氏墓冢。这样的无名冢阎良地区在解放初期尚有数十座。
2、先有颜良墓还是先有阎良村?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阎良区及其附近的许多地名都被附会了一些历史故事。阎良区北屯街道办有一个叫百里兴的村子,位于清河之滨,有的人就附会说相传春秋时秦国的大夫百里奚在那里放过羊。阎良关山镇的冉家村原名蔡庄,附近有几个无名大冢,当地人附会说这是三国时荆州刺史刘表夫人蔡氏及其子刘琮、部将蔡瑁、张允等人之墓,并说蔡家庄是蔡夫人的娘家。据《襄阳耆旧记》载:“蔡瑁,字德圭,襄阳人。”蔡瑁是蔡夫人之弟,蔡瑁是襄阳人,蔡夫人的娘家当在襄阳,与阎良关山的蔡庄无任何关系。上述四人的生地、卒地也与阎良无任何关系。根据上述情形,所以笔者推测,所谓的颜良墓本是阎良村东的无名冢,因为有了阎良村,当地人才将这二墓附会为颜良、文丑墓。昔年,笔者也曾认为阎良之名源于颜良墓。并推测大约在元末明初之时,有一批移民迁到这里,见当地有二冢,因念三国颜良、文丑二将骁勇,遂附会有为颜良、文丑墓,村遂以颜良墓而得名。然而“颜良”缘何成为“阎良”却一直无法解释。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也难以使人信服。
3、颜良墓说源于何时?阎良之名首次见之于地方文献是在明万历十二年(1584)孙立山编纂的《富平县志》中,该志中出现过两处,一处作阎良村,一处作闫良村,可见当时尚无颜良墓之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史传远编修的《临潼县志》首次出现“颜良镇”,可推知当时已有颜良墓之说,既然能在县志中将阎良镇写作颜良镇,可见当时其说已较为盛行。故笔者推测颜良墓之说的兴起上限不会早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下限不会晚于1776年。
三、阎良之名可能源于姓氏说
明万历十二年(1584)孙立山编纂的《富平县志》载,当时阎良(闫良)是富平县巩家里下辖的一个村。《临潼县志》又云,明末,阎良村归属临潼县廉留里,并设立镇市。从新编《阎良区志》可知,阎良区境内的村庄除山东庄外,其大多都是元末明初形成的村落。阎良村可能是在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中国的地名大多与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特殊的地形、文物古迹、姓氏等方面的原因有关。阎良之名既与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无关,那么阎良村会不会与姓氏有关呢?对此目前虽无直接证据,但也不无可能,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为阎得名与姓氏有关的佐证。

一是以两种姓氏命名方式上的佐证。

阎良村最初可能由阎、良二姓人家聚居筑村,故得名阎良村。这种得名方式也有佐证,如阎良区武屯镇的耿许村(后分为耿许东堡和耿许西堡)就是因耿、许二姓人家而得名的。今阎良村虽无阎、良二姓人家,但也不排除二姓人家迁走或绝祀的可能。如果这种可能存在,迁走的时间有两次,第一次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第二次当在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时。阎良的许多村庄在战乱中被夷为废虚,新来的移民定居于此后,仍沿用村子的旧名。如阎良关山镇的陈家庄子,陈姓人家在清初的战乱中早已迁走,但村名仍沿用至今。

二是文献中的佐证。

清雍正十三年(1735)的《陕西通志》中有“阎梁镇”的记载,阎梁镇当为阎良镇之误。但从中不难看出《陕西通志》的编修者也认为阎良地名与姓氏有一定关系。

三是附近村落命名的佐证。

阎良附近的蒲家、银刘、纪家、贤孙、谭家、郑家、三田等许多村庄的得名都与姓氏有关,毗邻的富平县华朱乡就有阎村,也可为阎良得名源于姓氏的佐证。即便阎良之名与人数较少的良姓无关,也与阎姓有关的可能性极大。

阎良在历史上最初只有一个普通的村落,其名之由来,历代文献也无记载。随着阎良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阎良知名度不断提高,弄清阎良地名的由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囿于种种原因,目前对阎良地名的研究还只能停留在推测阶段。笔者首次提出源于“姓氏说”也只是一个假设,还需得多其它历史文献及碑石、墓志铭的佐证。笔者愿与广大爱好文史工作的同仁们共同努力,早日解开阎良“身世之谜”。
2007年11月16日

  说法1:
  东汉建安5年(公元200)年袁绍率兵讨伐曹操,袁屯兵白马(今滑县东),在黎阳(今浚县城东)摆开战场,袁绍派大将颜良出战,连斩曹操多员大将,曹依荀攸言,派关云长迎战,在延津斩颜良于马下,曹兵大胜。颜良首级埋于僧固乡梁僧固村西头,历经封土,其墓成南北向长方形大土丘,墓高3米。清康熙10年(公元1671年),浚县知县刘德新建碑一通,上刻“汉将军颜良之墓”。碑后被浚县博物馆收藏。1973年村民拉土垫地,将墓冢夷平,今已不存。
  http://baike.baidu.com/view/1111025.htm?fr=ala0_1
  说法2.
  颜良墓
  王延尊
  中原网 日期: 2007-11-13 来源: 郑州日报
  巩义市西南鲁庄镇有古墓一座,是三国时袁绍的大将颜良的坟茔,距今已有1000多年。
  东汉末年,豪杰并起,攻城略地,战乱不息。
  公元200年,河北的袁绍兼并幽州等地以后,声威大震,决心消灭自己的劲敌曹操。这年2月,袁绍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渡过黄河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包围了曹操东郡太守刘延镇守的白马城。曹操闻讯,非常焦急。4月,曹操准备亲率大军前去救援。
  曹操的谋士荀攸进谏说:“敌众我寡,分散敌方兵力,可以取胜。”并进一步阐述:“如果派一支人马西去装作在延津一带渡河的架势,袁绍的主力必被吸引过去,然后派出骑兵,乘其不备,奇袭白马,可擒颜良。”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
  袁绍见曹操的大队人马直奔延津,果然派出主力进行堵截。曹操见袁绍中计,便亲率骑兵日夜兼程直奔白马。颜良始料不及,惊慌失措,匆匆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对付颜良。关羽策马如飞,直逼颜良而来,手起刀落,斩颜良于千军万马之中,其余将领也不能抵挡关羽。袁军顿时乱成一团,不战自溃,白马之围遂解。事后,曹操表奏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颜良死后,尸骨葬于现在的鲁庄镇。墓旁建有颜良寺,寺内有颜良塑像,“文化大革命”时寺被拆除。附近的两个村庄以颜良名之,即颜良寨和颜良村。新中国成立后,建在墓附近的水库也命名为颜良水库。
  说法3. 阎良其名由来考辩
  阎良原是临潼渭北的一个古镇,1966年设区后,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现已成为闻名中外的航空城了。然而阎良其名的由来却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诚为憾事。较为盛行的说法有两种:一说以“闾阎良善”而得名;一说以颜良墓而得名。新编《阎良区志》对“闾阎良善”之说予以否定,但也未肯定颜良墓之说。近来,许多网站都用“闾阎良善”作为阎良之名的由来,以致谬论广泛流传。阎良区地方志办公室的郑春瑞先生指出“不加考究地以某种传说作为阎良地名的由来是不科学的、不严肃的”,并呼吁“广大文史学者和方志专家深入探索研究,早日解开这个历史悬念,给阎良地名一个名正言顺的说法”。拙文试对阎良地名由来的往说作以考辩,并首次提出“姓氏说”,以求教于方家。

你想做“发丘中郎将”还是做“摸金校尉”
曹公幕里给你留着官呢~~

颜良首级埋于僧固乡梁僧固村西头,历经封土,其墓成南北向长方形大土丘,墓高3米。清康熙10年(公元1671年),浚县知县刘德新建碑一通,上刻“汉将军颜良之墓”。碑后被浚县博物馆收藏。1973年村民拉土垫地,将墓冢夷平,今已不存。
颜良乃河北邢台新河县人 古 堂阳
死后在鹤壁浚县埋葬!

三国演义颜良死后在鹤壁浚县埋葬,即现在的鲁庄镇

就地掩埋。

  • 我想知道三国演义颜良死后在那下葬了
    答:说法1: 东汉建安5年(公元200)年袁绍率兵讨伐曹操,袁屯兵白马(今滑县东),在黎阳(今浚县城东)摆开战场,袁绍派大将颜良出战,连斩曹操多员大将,曹依荀攸言,派关云长迎战,在延津斩颜良于马下,曹兵大胜。颜良首级埋于僧固乡梁僧固村西头,历经封土,其墓成南北向长方形大土丘,墓高3米。
  • 关羽斩颜良,颜良的灵魂不答应了,为何方圆15里不许建关公庙?
    答:传说颜良附近建关公庙,就会出现意外,要知道是关羽杀了颜良,颜良的庙在哪里,肯定不想看到自己的老仇人吧,谁想死后跟自己仇人在一起了,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会发生意外了。但是真实是不是这样,无从考证了。事情的起因 我们都知道是关羽杀了颜良,颜良是会带兵打仗,可是他没有智慧,只会打,一点军...
  • 关羽有三个墓地吗 关羽墓为什么不在一起
    答:3、成都关羽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建于三国蜀汉时期,是蜀汉政权为了祭祀关羽这位功臣而建的衣冠冢。清朝,吴振棫在《养吉斋余录》中记载:"成都万里桥南,亦有(关羽)墓,相传先主招魂以葬者,岁久荒圮。"这也证明成都关羽墓是一个衣冠冢,是招魂祭祀而用。
  • 颜良文丑杀了曹操哪些大将呢?
    答:颜良死后,文丑成为前锋大将。颜良文丑同为河北四庭柱之一,都是袁绍的心腹爱将,私交也很好。他统兵上前线一心想要为颜良报仇,一因此他没有选择斗将,而是直接借助优势兵力挥军向前,直抵曹操主力部队。可惜文丑军队中了曹操的诱敌之计,队伍散乱不成建制,战斗力大减。即便如此,曹军掩杀而来,文丑也怡...
  • <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怎么死的
    答: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展开全部 三国中,袁绍与曹操交战,颜良文丑武艺惊人,曹操许多将领败阵,当时暂时在曹操手下的关羽出马,杀了颜良文丑,解白马之围。在第25,26回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却说程昱献计曰:“云长有万人之敌,非智谋不能取之。今可即差刘备手下投降之兵,入下邳,见关公...
  • <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怎么死的
    答: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曹军乘势攻击,死者不可胜数;马匹器械,...
  • 严良 文丑那么厉害为什么被关羽一刀就被杀了?
    答:《三国演义》惊慌失措的曹操派遣关羽出马就是为了斩颜良。由于关羽座下的赤兔马太快,颜良还来不及反应就被关羽击杀。文丑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说他是为曹军士兵所杀。在延津以南,曹操故意将辎重弃置路上,袁军纷纷抢夺。操乘机败袁军,诛袁军大将文丑。《三国演义》颜良死于关羽青龙...
  • 三国,正史上,颜良文丑怎么死的
    答:历史:颜良:公元200年 颜良与郭图、淳于琼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袁绍自为后援,曹操北救,以荀攸计分兵渡河,引袁绍西应,自率轻兵掩袭白马,使张辽、关羽先登,颜良仓猝逆战,遂被关羽击斩。文丑: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袁绍渡河追击曹军,兵至延津南,使文丑与刘备挑战,曹操以辎重就道饵敌,绍兵五...
  • 三国演义武将颜良排名三为何还被关羽斩了
    答: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在古典戏曲《白马坡》中亦有颜良出战前刘备与颜良谈话的情节,可见在作者罗贯中原意的《三国演义》中颜良之死是由于刘备嘱托而不做和关羽战斗的准备从而被杀。
  • 颜良和文丑真的是被关羽所杀吗?
    答:大家都知道,关羽是一位历史名人,武艺很高。诛杀颜良文丑的故事也来自于他。颜良和文丑是三国演义中被关羽杀掉的袁绍将领。关羽为了报答曹操收容,官渡之战前,他把这两人的头送给了曹操。殊不知杀掉他们之后的过五关斩断六将铺平了道路。文丑和颜良全是汉未的知名人士。除此之外一些人把他们列入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