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论的主要内容概述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8
论自杀主要有哪些内容?

《论自杀》内容精要:《论自杀》一书的研究重点是对自杀现象进行因果分析,即寻找导致自杀现象的原因。
(1)关于研究对象的说明:①自杀的定义。在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方法论思想中,十分重视对研究对象下操作定义,把它作为实证研究的第一步。那么,根据什么外在特征将自杀现象从一切死亡现象中区分出来呢杜尔克姆根据其一贯立场,反对以不能为研究者直接观察到的当事人的内在动机(自愿或不自愿等)为区分依据,而主张只根据当事人的行动与结果这两个外在特征来下定义。这样,凡是当事人自己采取直接的或间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行动,达到了预期死亡结果的情形都算作自杀。
②个人自杀事件与自杀率。社会事实是群体及社会层次上的特有现象,自杀能否算作一种社会现象呢很显然,自杀是一种个人行动,是个人面临某种特定情景时,在某种特定心理状态驱使下而采取的一种选择。导致个人自杀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个人的动机、性格和遭遇。对这种现象怎么能避开个体的和心理的解释而进行社会学解释呢杜尔克姆通过将自杀率与个人自杀事件进行区分而解决了这一问题。自杀率与个人自杀事件分属于社会与个人两个不同层次。
社会学感兴趣的只是自杀者在某一群体或某一社会中所占的比例,即自杀率。而自杀率是一种只能以群体为其基本单位的社会事实。
③选择自杀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杜尔克姆之所以对自杀现象作了深入的探讨,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是由杜尔克姆一贯的理论兴趣所决定的。这一理论兴趣表现在力图说明社会团结状态的变化,探明社会危机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自杀现象就是社会危机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次,对自杀现象进行社会学分析,为杜尔克姆提供了一个向学术界证明自己方法论原则优越性的绝好机会。杜尔克姆相信,如果对自杀这种与社会事实似乎距离很远、而与个人特征关系十分密切的现象,能够避开其他各种非社会因素的解释而成功地运用社会学解释,就能有力地确立社会学方法的威信,说明社会学可以在其独特的方法论原则基础上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此外,还有一个更具体的原因是,有大量的官方统计资源可以直接利用。
(2)直接影响自杀率的社会原因:杜尔克姆首先反驳了各种以非社会因素解释自杀现象的理论,从而通过间接证明的途径确立了以社会事实解释自杀现象的基本原则。然后他进一步分析社会现象中哪些基本要素影响着群体的自杀率,即寻找决定群体自杀率的直接原因。
(3)失范型和宿命型的自杀:杜尔克姆不同意把经济危机看作是自杀率变化原因的这种解释。他认为,人们的幸福或绝望与经济现象没有必然联系。
为了解释经济危机期间自杀率上升这一现象,杜尔克姆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假设:失范状态引起自杀率上升。
失范状态能够导致自杀率上升并不意味着规范对人的约束越严格,人们就越满足、越幸福。人们承受规范的约束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限度,规范的约束反而会变成一种压抑。如果人们一举一动都受到限制,自己没有丝毫选择的自由,那么整个生活就会涂上一层宿命的色彩。这种规范过严的状况,会引起宿命型自杀比率的上升。离婚率对女子自杀率的影响为这一理论命题提供了证据。
对于宿命型自杀,杜尔克姆没有展开专门讨论,只是顺便地提到了。因此许多研究者并没有把它列为一种自杀类型。
正如利己型和利他型自杀率可以由社会整合不足或过度来解释一样,失范型和宿命型自杀率可以由规范过宽或过严来解释。
(4)自杀理论小结:通过对各类自杀现象的详尽研究,杜尔克姆建立了完整的自杀理论。他通过对自杀现象的考察发展了关于个人生活必须依赖于社会群体的基本观点。个人只有得到来自社会群体的有效的和适度的支持,才能获得生活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因此,一定的社会支持发挥着遏制自杀倾向的社会功能。

1 自杀的定义
迪尔凯姆主张根据外在的、可以观察到的形态特征给自杀下定义。自杀指的是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的或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后果的死亡事件。
2 个人自杀事件与自杀率
迪尔凯姆将自杀现象分为两个不同层次:个人自杀事件属于个人层次,而群体自杀率则属于社会层次。社会学无意于探求导致个人自杀事件的具体原因,只是把群体自杀率达到这一社会层次上的社会事实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而避开了心理学的解释。
3 选择自杀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第一,出于迪尔凯姆的一贯理论兴趣,自杀率的变化是社会团结状态变化的表现形式。第二,提供了向学术界证明社会学方法优越性的机会。第三,有大量官方统计资料,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 1 自杀类型的划分
受资料所限,迪尔凯姆没有采用形态分类法,而采用了溯源分类法,即预先假定影响自杀的某些原因,再根据原因的不同而对自杀分类。他将群体自杀率分为三大类型和一个附带类型,以此为逻辑线索进行研究。这些自杀类型是: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以及宿命型。它们分别由不同原因决定。
2 利己型自杀
迪尔凯姆从宗教教派的自杀率差异入手,对天主教和新教的教会群体进行了比较,提出群体整合与利己型自杀率呈反向相关这一假设。家庭生活领域和政治生活领域的材料支持着这一假设。整合性强的群体对个人起到支持性作用,是遏制其成员自杀倾向的重要社会因素,相反,涣散的群体使成员受挫折时得不到支持,容易实现自杀倾向。由于个人主义和利己心态对群体整合起到削弱的作用,这类自杀被称为利己型自杀。
家庭生活领域和政治生活领域的实证材料也支持上述假设。整合性强的社会群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成员的思想行为,使成员完全归属于群体。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因此群体的整合是遏制成员自杀倾向的社会因素。相反,个人主义的兴起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性,削弱了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松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而难以自拔,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
3 利他型自杀
自杀并非均出于利己考虑,有些自杀恰恰是利他精神的表现形式,如义务性自杀和负疚性自杀。当代社会中军人的自杀便属于此类。迪尔凯姆提出群体整合与利他型自杀率呈正向相关的假设,并通过比较军民自杀率的变动,军队内部自杀率的差异以及军队自杀率变化的总趋势验证了这一假设。
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之时。高度的社会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群体的需要和利益。利他型自杀的两种表现形式:义务性自杀,群体强加给个人的义务。第二种表现是负疚性自杀。执行者对群体和任务的认同十分强烈,完全献身于群体,服从群体,为了群体利益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说利已型自杀的原因是社会整合程度不足,那么利他型自杀的原因是社会过度整合。
4 失范型和宿命型自杀
在经济危机时期,自杀率往往急剧上升。迪尔凯姆不同意用经济因素(贫穷)来解释这一现象,提出了失范状态引起自杀率上升的理论假设。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可以遏制人的欲望,打消不切实际的幻想,并提供生活目标和人生意义。而社会急剧变化时,原有规范的约束骤然松弛,势必导致欲望的膨胀,受挫感乃至生活意义的丧失,从而使一些人走上自杀之路以求解脱。迪尔凯姆用城乡比较和不同的婚姻规范下自杀率的差异验证了这一假设。
社会道德规范最重要的功能在于给社会成员指明生活方向,因此,一旦规范松弛就意味着削弱了对个人欲望的限制,就会导致欲望的膨胀。不切实际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经常遭受失望和挫折的打击,生活也丧失了目的和意义,人们心中充满了悲观和否定情绪,无法面对各种失望和挫折的打击,会倾向于自杀。
但如果规范的约束成为一种负担和压抑,言行举止都要受到限制,整个人生就会涂上一层宿命色彩。如离婚率对女子自杀率的影响。宿命型自杀。
正如利已型和利他型自杀率可以由社会整合不足或过度来解释一样,失范型和宿命型自杀率可以由规范过宽或过严来解释。
失范状态导致自杀率上升并不意味着任何规范对人的约束均能遏制自杀倾向。迪尔凯姆认为,约束与被约束着的需求应当一致,超过了限度,规范约束会变成一种压抑,从而导致宿命型自杀率的上升。 1 社会基本性质决定自杀率
虽然促成自杀事件的个别原因是多式多样的,但群体自杀率却受基本社会事实的制约,自杀率只能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解释。社会整体具有的基本性质是社会成员的结合状态以及伴随这种结合状态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情感。自杀率随社会基本性质的变动而起伏。
2 整合与规范
社会基本性质可以分解为两个基本因素:社会整合和社会道德规范,这两个因素是影响自杀率的基本原因。整合反映着群体成员与集体的联系方式和结合状态,其实质是一种内聚力,对群体成员产生一种支持作用。社会道德规范的实质是一种控制力,其作用是限制和调节社会成员的欲望、行为,帮助人们将各种欲望转化为可以实现的目标并规定了实现目标的方式和途径。
3 对自杀率变动的解释
社会整合状态与社会道德规范共同影响着一个社会的自杀倾向,它们的平衡状态对社会自杀倾向具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如果二者处于适度、稳定状态,社会自杀率就处于一个稳定的低水平上,一旦整合与规范超出了适度范围,无论是不足,还是过度,都会引起自杀率上升。由此迪尔凯姆根据可能出现的“非适度”四种情况,确立了自杀理论的四个基本命题。由于整合与规范这两个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是任何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人都不得不受其影响的社会力量,因此自杀理论的四个基本命题可以解释统计资料所显示的自杀率的所有差异和变化。
社会团结及其道德基础是迪尔凯姆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因此把整合与规范作为解释社会自杀率的基本变量,实际上是在自杀研究中贯彻并验证了他的社会学基本理论。



  • 读涂尔干《自杀论》有感
    答:摘要:《自杀论》一书是涂尔干第一个运用实证主义方法的著作,实证主义对于社会研究方法来说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现代科学研究仍具有借鉴作用。本文主要从作者简介、本书内容、运用方法、本书价值、不足之处五个方面剖析《自杀论》一书,并简析社会学实证主义方法。关键词:涂尔干;自杀论;社会统计学 一、作者简介 埃米尔·...
  • 涂尔干在《自杀论》中提出了哪些重要的概念呢?
    答:已婚人群的自杀率之所以比单身人群的低,正是因为已婚人群的社会整合度较高,与这个社会有更多的联系,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在世间的牵挂更多,因此更不容易自杀。女性的自杀率比男性更低也能用同样的理论解释,女性在亲密关系中,不论家庭还是朋友,都投入更多,因此社会整合度更高,导致较低的自杀率。
  • 求大神自杀论第三篇最后三章的读书笔记,要长的_百度问一问
    答:在分别对非社会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考察分析之后,作者总结: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不取决于个人性质,而是一种社会因素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回答】【提问】这是最后三章的内容吗😂【提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呢【回答】我的意思是要详细到章节的笔记【提问】你能提供具体的信息嘛 因为你给...
  • 【社会学理论笔记】涂尔干
    答:在社会学的瑰宝中,埃米尔·涂尔干这个名字熠熠生辉,他的理论遗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的危机解决路径。涂尔干以《自杀论》为代表作,其核心观点围绕社会分工与团结类型展开,他将社会团结划分为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认为分工进步推动社会前行。他坚信,职业群体的形成与职业伦理的构建是应对...
  • 《论自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杜尔克姆相信,如果对自杀这种与社会事实似乎距离很远、而与个人特征关系十分密切的现象,能够避开其他各种非社会因素的解释而成功地运用社会学解释,就能有力地确立社会学方法的威信,说明社会学可以在其独特的方法论原则基础上成为一门独立科学。此外,还有一个更具体的原因是,有大量的官方统计资源可以直接...
  • 自杀论怎么去读?
    答:四三论一书中如何论证自杀并不是有非社会因素造成的,而是一种社会现象,迪尔姆首先从社会学的研究角度如发给自杀下了严格的科学定义,区分了他杀和自杀的界限,自杀的定义为人文,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死亡叫自杀,针对先前和知识界对于...
  • 《自杀论》的读后感如何写?
    答:在分开研究各个社会因素的过程中,他都是先选定范围收集资料,然后根据那些资料对相关现象进行解释分析或者批驳,最后再做一个完整的社会学分析,给出确切定义。事实上,迪尔凯姆写作此书的用意,并不是仅仅想探讨自杀率的成因。这本书之所以被称为“社会学第一经典”,主要意义还在于其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
  • 自杀论的目录
    答:第一编 非社会因素第一章:自杀与心理变态第二章:自杀与正常的心理状态。种族。遗传。第三章:自杀与自然因素第四章:仿效第二编 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第一章:确定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的方法第二章:利己主义的自杀第三章:利己主义的自杀(续)第四章:利他主义的自杀第五章:反常的自杀第六章:不...
  • 求一篇关于涂尔干自杀论的论文
    答:“涂尔干提出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阐述了社会事实之间存在的结构、功能和因果的关系,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规则,充实了由A.孔德开启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构想,使社会学方法论具有实质性的内容。他运用统计方法对自杀现象的研究,用人类学资料对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宗教研究,是社会学理论和...
  • 如果活的不快乐,那死是解脱么?
    答:当人们躯体的疾病和心理上的疲劳、绝望而引发的抑郁,严重时可以导致自杀,自杀是个人的精神困扰严重到难以控制,精神彻底崩溃的表现。目前的金融危机,让许多人受到严重心理挫折,为了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而选择彻底的逃避手段。杜尔凯姆在其经典著作《自杀论》(1897年)中将自杀分为动荡型自杀、利已型自杀和利他型自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