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心理发展特征与心理健康(5)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人类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人类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脑科学的研究发展证明,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与发展,决定其以后的发展水平,因此,婴儿期年龄界定为0-3岁,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我们可以将婴儿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其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1、0-1个月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刚刚离开母体,外界的环境对新生儿来讲是一个全新的刺激,新生儿必须建立能够独立适应新环境的各种心理活动,以维持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个适应新环境的心理活动就是新生儿的各种无条件反射,这也是人类的本能反应,在此基础上,在成人帮助下形成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不学就能、遗传而来的反射。通常把引起这种反射的刺激物称为无条件刺激。例如,当手碰到热的东西,人们自然会把手缩回去;将食物放到新生儿口中即引起分泌睡液。这些都是无条件反射。手所碰到的热东西及食物即是引起这些无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

新生儿出生时,脊髓和大脑皮层以下部位的发展已相当完善,能够凭借无条件反射回应内外刺激,并和外界环境保持初步的交往。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主要有定向反射、食物反射、

防御反射、吞咽反射等,这些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维持个体生存的基本条件。此外,新生儿还出现一些与个体生存无关的无条件反射。如巴宾斯基反射,即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大脚趾会本能地竖起,伸开小趾,使整个足呈扇形张开。还有抓握反射、迈步反射等,这些反射在出生后第一年便先后消失。假如不及时消失,往往是不正常的表现,应予重视。无条件反射可以使有机体适应固定不变的环境,却不能使有机体和经常变动的生活环境保持平衡,因此需要逐渐形成条件反射以适应环境。

(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后天一定生活条件下学会的反射,人类形成的各种习惯(包括好的和不好的)就是条件反射的结果。引起这种反射的刺激物称为条件刺激。以铃声为例,铃声本身并不引起动物分泌唾液,但如果每次发出铃声之后,接着就给予食物,如此反复数次之后,即使动物单独听到铃声,也能引起分泌唾液。这时铃声便是引起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铃声便是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使有机体可以对生活环境作广泛灵活的适应。它的形成是在条件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的暂时性神经联系。所谓暂时性神经联系,是说条件反射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也能在一定条件下消失。

人的一切活动,不论最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的方式而言,都是反射活动。对于新生儿来讲,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取决于开始训练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因此,为了使新生儿更好地适应环境和今后的发展,要根据新生儿的发育特点,尽早建立良好的条件反射,促进其身心发展。

条件反射的建立,标志着心理活动的发生。新生儿具有多方面原始的感觉,如东西碰到嘴唇会引起触觉,洗澡时过热或过冷的水会引起明显的温觉反应,出生1-3天的新生儿对不同的味觉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等,以后,感觉逐渐发展并变得复杂,并且和动作联系起来加以强化和发展。例如,新生儿在2-3周时。听到拖长的声响时,会停止一切运动安静下来,直至声音响完为止。到第4周成人对孩子说笑,也会引起同样反应。

新生儿具有人际交往的需要,在吃奶时,眼睛会不时地看着妈妈,接近一个月的新生儿,当视线直接对着人脸时,甚至会手舞足蹈起来。还有的新生儿当身体感到舒适时,会对看着他(她)的人做出愉快的情绪反应。

总之,新生儿在适应新环境时心理发展迅速。新生儿所具有的巨大发展潜力,为其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1-6个月婴儿心理发展的特征

婴儿出生30天即满月之后,心理发展的速度仍然很快,人们常说孩子的发展一天一个样。半岁以前儿童不会坐,也不会爬,视野范围和活动范围都要受到限制,因此儿童的心理发展比较突出地表现在视觉和听觉的发生上。这个时期眼、手的动作也开始发展,逐渐能区分出熟人和陌生人。随着婴儿视觉与听觉、手眼协调动作迅速发展,婴儿开始认生,大约5个月以后的婴儿,己经能区别亲人的声音,能识别熟人和陌生人的声音,对陌生人会做出躲避的姿态,这就是婴儿认生的表现。婴儿认生能力的产生是婴儿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化。说明婴儿已经有了感知辨别能力。与此同时,婴儿人际关系的发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对亲人更加依恋,对熟悉程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

3、6-12个月婴儿心理发展的特征

1)动作的发展:6-l2个月这一期间,儿童的动作发展较之6个月前的儿童更加灵活多样,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坐、爬、站、走等动作都是在这一期间学会的。由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活动的能力,儿童开始从成人的怀抱摆脱出来。儿童动作的发展、无论是身体动作还是手的动作是遵循一定规律,这些规律表现为:一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二是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三是由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四是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儿童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手里接触啥,就抓啥,动作没有方向性和目的性。以后随着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动作越来越受意识的支配,也就从无意性向有意性过渡。

2)语言的发展:6、7个月的婴儿语言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够发出声音以引起成人的注意。7个月的婴儿还会用不同的声音招呼别人。招呼别人时常用“唔-唔”,“唉-唉”等声音,10个月左右能听懂成人讲的简单句子,大约12个月,听到“妈妈”一词,知道寻找自己的妈妈。这时儿童开始掌握具有信号作用的语词。

3)依恋关系的发展:依恋是儿童情感发展的一种基本表现。儿童大约在一周岁的时候,会对亲近的人产生依恋,对妈妈的依恋更为明显,更加注意妈妈,喜欢与妈妈在一起,与妈妈在一起会感觉很愉快,离开妈妈时会哭闹,当身体不舒服或生病时,婴儿的依恋情感表现得更强烈。研究表明,婴儿与依恋对象在一起,使婴儿具有安全感。有依恋对象在婴儿的身边,婴儿很少有害怕的表现,并且婴儿感到恐惧时,也总要寻找依恋对象。研究还表明,父母及亲近的人能否给孩子以足够的爱抚,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影响日后个性的形成。

4、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1-3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学会了走路,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感知觉不断丰富。开始学说话,借助于语词刺激可以形成复杂的条件联系,出现表象、思维、想象等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复杂化奠定了基础。

1)动作的发展:大约满周岁左右的儿童,在成人帮助下,开始学会走步,待到十三、四个月左右,儿童能够独立行走。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儿童在7个月大的时候就表现出更多地喜欢用某一只手而不是另一只手来抓东西的倾向,即利手的发展。1周岁以后这种现象更为明显。研究表明,右利手的儿童约占90%,左利手不会给儿童的发展带来任何影响,不要强迫改变儿童使用左手的习惯。

2)语言、表象、想象和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这些活动儿童大约是在两岁左右形成的。

    表象的产生为儿童想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岁的儿童只能胡乱摆弄物体,2岁左右的儿童已经能够拿着物体进行想象的活动。比如,他们会把手里的小椅子放倒当小马骑,拿着玩具小汽车,把它想象成是真的小汽车,嘴里一边模仿小汽车嘀嘀叫的声音,一边移动小汽车。这说明儿童已经出现了游戏的萌芽。2岁左右的儿童,能拿着笔画近似圆形的东西,并

想象成是太阳或“大饼”,出现了最初的绘画活动。

2岁以后的儿童能够区分性别和年龄,知道称呼岁数大的男性为“爷爷”,岁数大的女性为“奶奶”,称小男孩为“小哥哥”,称小女孩为“小姐姐”。这些表现说明,2岁以后的儿童已经有了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出现了人类典型的认识活动的方式——思维。但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是具体而直观的,并且是伴随着活动思维的,儿童大约到3岁时,其认识过程从感知到思维才初步形成。

3)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大约在1周岁之后,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不再像以前那么听话常常看到刚学会走路的儿童,摇摇晃晃的还走不好,就想跑,看到啥摸啥,到处钻,见到东西就扯,见到有洞的地方就抠。有时走到路上,看见了好奇的东西,停下不走,总要看个究竟,有时会把一个小木棍当枪玩,还有时在地上捡块小石子拿着玩,这些都是儿童出现独立性的行为表现。独立性的出现,使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了明显的表现,儿童知道把“我”和他人区别开来,在成人指导下学会了使用人称代词,从原来的说“宝宝要喝水”逐渐学会说“我要喝水”,这个时期儿童独立活动的愿望特别强烈,作为家长和老师对儿童的这种行为要因势利导,促进儿童心理发展。

4)独立性的发展: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它说明儿童有了自我意识,具备了人类的一切心理特点。自我意识发展具有很复杂的内容,要经历很长的过程,这个时期儿童自我意识虽然是刚刚开始发展,但只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才真正开始形成人类的全部心理机能。

  • 心理健康有哪些表现?
    答:反应适度是意志健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之一。反应适度说明人的行为表现协调有度,主要表现为:意识和行为一致,即言行一致;为人处世合情合理,灵活变通;在相同或相类似情境下,行为反应符合情境,既不过分,也不突然。4.人格统一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
  •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是什么?
    答: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跟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对立统一、量变质变的发展过程。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将表现出相应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质变。我们把青少年心理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变的特征称之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应当指出,同龄的青少年虽具有这个共性,但在同一时期,他们每个人又有其自己的个...
  • 心理健康的表现有哪些?
    答:01了解自己有一个人永远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自我。孔老夫子说过:“知己者明,知人者智。”我们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了解自己的长处,我们会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我们才会少犯错误,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02面对...
  • 关于心理健康的资料50字关于心理健康的资料
    答:关于关于心理健康的资料50字,关于心理健康的资料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心理、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2、 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心理...
  •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孩子的成长是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个人特点和思维世界,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分享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 一、3~4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生活范围扩大; 2、认识依靠行动; 3、情绪作用大; 4、爱模仿。 二、4~5岁儿童...
  • 什么是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
    答:此外,这些阶段也有助于父母、教育工作者和其他与儿童有关的人员了解儿童的行为和情感反应,并提供了一个理解和引导儿童行为的框架。总的来说,弗洛伊德人格发展五个阶段的意义和作用在于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类心理发展的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同时也为心理治疗和心理评估提供了基础。
  •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健康观
    答:1、严和锓(1980)提出6条心理健康的标准:(1)有积极向上、面对现实和环境的能力; (2)能避免由于过度紧张或焦虑而产生病态症状;(3)与人相处时,能保持发展融洽互助的能力;(4)能将其精力转化为创造性和建设性活动的能力;(5)有能力进行工作;(6)能正常进行恋爱。2、王效道(1990)提出,正常心理应具备下列8项标准:...
  • 2018年中学教育心理学辅导心理健康概述
    答:在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主要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首先,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其次,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积极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而且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和创造性的活动,追求高层次需...
  • 心理健康优秀课件(5篇)
    答:5.心理健康优秀课件 一、设计思路: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新《纲要》指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首先应该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高兴和生气是人的两种情绪,高兴是...
  • 心理健康的
    答: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