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风俗习惯100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壮族的主要简介(50-100字左右)

壮族,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
壮族特色织物是壮锦。壮族传统服饰尚青黑,男装对襟,女装右衽。壮族大多数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干栏”形式。楼上住人,底层关养牲畜、家禽,置农具,设舂碓、磨坊等。
壮族历来有聚族而居的习俗,古代壮族的大姓莫氏、黄氏、侬氏、韦氏、覃氏、罗氏、岑氏、蒙氏、闭氏、甘氏等,都是在原来氏族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并长期聚族而居,所谓“举洞纯一姓者”是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一些壮族地区的宗族组织和宗族文化比较发达,建有祠堂,立有族规,并修有族谱。

扩展资料:
壮族在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
壮族是最早栽培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发达,稻米也自然成为壮族人民的主食。稻米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有蒸、煮、炒、焖、炸等,各种米饭、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汤圆等,是壮族人民日常喜爱的食品。
如果掺和其他材料,还可以制成许多更加味美营养的食品,如八宝饭、八宝粥、竹筒饭、南瓜饭、“彩色糯米饭”等。居住在干旱山区的壮族,由于不宜种植水稻,则以玉米为主食。
壮族人民喜食水产,鱼蛤螺蚌,皆为珍味;山林中的菌果、蝉、蛇、禽、兽,也是壮族人民的日常佳肴。
嚼槟榔是壮族的传统习俗,今广西龙州等地的壮族妇女仍有此喜好。有些地方,槟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壮族

壮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由于他们基本上生活在南方亚热带气候潮湿温暖的山地丘陵,为了适应自然环境,他们创造出了极有特色的壮族民居。
壮族人民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有村规民约不准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良好环境。居住在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平房(如今已成壮家的住房主要形式)。平房一般为三开间,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为土木结构的木楼瓦房的干栏式建筑。
“干栏”又称高栏、阁栏、麻栏,式样一般有全栏式、半栏式两种。
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和存放农具;半干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关牛羊、放农具等,另一间为平房。干栏式楼房均为木质结构,一般先起底层,上立屋架(壮家叫两节柱),两头搭以偏厦,屋顶为人字形,顶上盖陶瓦、杉树皮或茅草,房间有三间五间。楼上住人,底层关养牲畜和家禽,放农具,并置有舂碓、磨坊等。楼梯在屋内一侧,楼上前边为宽敞的走廊,用栏杆或半块板壁围住,光线充足,可在这里会客、乘凉和纺织。进大门是堂屋,一边有火塘,后房和侧房是卧室。粮仓多设于住房旁边,房前竖立着一排丈许高的挂禾架,通称禾廊,以便秋收后晾晒禾把,干爽后堆入粮仓。建筑时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砖石泥土从地面砌起来的。
清塘壮族乡的壮民少数择山而居,多数居住在丘陵河谷地带,如清塘、贝家、李家等地。居民一般以同一姓氏建村立寨,壮语叫“班”。现在村寨有的还叫“捞班”、“老鳖班”等,随着人口的发展以后,村寨出现了“地拱”。村子里头有许多的 “地拱”,汉语叫门楼。壮族人建立“地拱”的主要目的是体现同姓中的分支,是公共出入场所。若本姓分支中有名人(或大人物)则将其功名的金字匾额,置于门楼前面。“的拱”的门头上,必定有对“眼睛”(用八瓦做成),楼棚放置老人的寿木,楼下两侧置长凳或大树,供闲人坐歇息及儿童玩耍,如贝家村壮寨的大门楼就是如此。壮族土司衙门则白墙青瓦,圆形拱门,门顶制作成古代时文人帽子状,两边对称青瓦盖肩,如清塘壮族乡人民政府大门就是采用这种风格建成的。有些门楼壁上有石刻,记录着本族祖先的来历或置放记录本族重大历史事件的碑文,如清塘观音山村“老地拱”就置有历年有关部门对本族后龙山的判词即《各村后龙山判词碑》。各姓氏都建宗祠,内设祖先的牌位神龛,以供子孙朝拜,宗祠内有前厅、中厅、后厅等,以天井间隔,厅堂都是公用的,遇到红白婚丧便在这里举行活动。
壮民居住房屋受附近非壮区的建筑风格和本地民族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古式壮寨民居一般以四合院形式存在,内分前后堂屋、厢房、天井等。天井是一个露天凹池,天井由石条板、石板砌成,石板上还雕有壁虎、鲤鱼等石刻。天井把堂屋一分为二,天井前面在大门后面为前堂屋,天井后面为后堂屋。天前堂屋左右两侧一般无人居住,供作厨房、关牲畜、堆放燃料等,后堂屋两边的厅房则是主人的住宅区。在屋檐等雕刻成青鱼、鲤装饰,鱼的鳞片雕刻得相当精致。壮民把建房当作一生的大事来看,对建房要求较高,而且一个村寨的壮民有相互帮工建房,轮流造房的习惯。练泥印砖、奠基砌墙、做门窗、盖瓦等建房工程,均由亲戚及邻里相互帮工出力。主要只花钱买些地脚火砖及瓦片。在房屋的开门设计上,壮民居很少开后门。近年来随当地经济的发展,壮族民居住房格局已有很大变化了,清塘壮族乡人民大部分已住进了砖混结构的新屋,多以楼房为主。

1、服饰

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如广西西北部,中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下身穿褶裙和绣花鞋,喜戴银首饰。

2、饮食

居住在干旱山区的壮族,由于不宜种植水稻,则以玉米为主食。壮族人民喜食水产,鱼蛤螺蚌,皆为珍味;山林中的菌果、蝉、蛇、禽、兽,也是壮族人民的日常佳肴。嚼槟榔是壮族的传统习俗,今广西龙州等地的壮族妇女仍有此喜好。

扩展资料

壮族的文化艺术风俗:

1、壮族民间常用的乐器有唢呐、蜂鼓、铜鼓、大鼓、铜铙、铜锣及笙、箫、笛、马骨胡、天琴等。天琴是壮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主要流传于广西西南部与越南交界的龙州、宁明和防城一带,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2、壮锦是壮族妇女独创的手工艺品。以棉纱为经,丝绒为纬。经线一般为原色,纬线用各种彩色,织成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壮锦色泽鲜艳、织工精巧、质地松软、结实耐用。壮族人民喜爱象征吉祥的凤,因此,“十件壮锦九件凤”,壮锦上的凤各个鲜活生动,别具特色。

3、壮族的舞蹈有“舂堂舞”、“绣球舞”、“捞虾舞”、“采茶舞”、“扁担舞”、“铜鼓舞”等等。舞蹈的特点是主题鲜明,舞步雄捷,诙谐活泼,感情逼真,时而激昂慷慨,时而缠绵悱恻,充分体现了壮族劳动人民的倔强和爱憎分明的性格。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壮族



  壮族是土著民族,是古代越人的后裔。壮族先民在历史上曾有西瓯、骆越、乌浒、俚、僚、俍、僮等不同称谓,后来才统一称为壮。至于民间部分壮族口碑传说其先祖来自山东、江西、福建等省,均无史籍佐证。全县19个乡镇均有壮族分布,除隆福、三只羊、九渡等乡外,其余乡镇的壮族人口都在1万人以上。壮族虽然与汉族来往较早,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大,部分文化习俗已被同化,但在经济、语言、风俗、宗教信仰,以至心理素质等方面还保留一定特点。
  本县境内的壮族,大多聚族而居,一族一村一寨,少则十几户,多达几十户甚至上百户。其住房分全楼式干栏、半楼式干栏及地居式建筑3种。全楼式干栏多见于山地民房,主要构件为木料,分下层、中层、阁楼3部分,下层用作牛栏羊圈猪舍,中层住人,一般为三开间,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卧室或客房。半楼式为石山地区建筑式样,与全楼式干栏不同点为后半部砌成坪台;地居式建筑多见于平地,其结构为砖瓦顶、泥瓦顶2种,也有木料骨架,一般为三开式,厨房、猪舍建于后,用天井隔开。新中国成立前,壮族居民以有无瓦房区分贫富,财主多住瓦房,多数农户住茅草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居民已建起洋房。
  日常礼仪 壮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讲究文明礼貌,龙其注重各种礼节。在壮族地区,家庭成员之间,尊老爱幼,互相体贴;亲朋交往,以礼为先,情义至上;接待客人,热情洋溢,彬彬有礼,路人相见,不分熟陌,概能礼尚往来,壮族社会的不同关系,按照一定的规范和准则,俗成不同的“礼数”。
  家族礼教:壮族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以辈份为依据,以尊老爱幼为准则,决定人们在冖遇中的层次关系。辈份越高,年龄越大的老人,越受敬重。其居家外出,衣食住行备受优遇待。每逢家宴,必被敬献猪肝、猪肾、猪肚、鸡肝、鸡脯、鸡股肉之类的美食。外出作客,必居高座,并享以餐中最精佳食。族中有事不能决断,定要秉告老人,乞其裁决。这样的老者,由于经历世事多,经验丰富,又德高望重,一决必断,故族人奉之为精神支柱和族中骄傲。一但其患病在身,则家人必团团守护,亲友不招自至,备礼问安。若其辞世升仙,则要全族举哀。方园数十里内,不论亲戚好友,还有非亲非故的,都会不约而同携带香仪前来吊念。违此例者,不免被子孙世人鄙视唾骂,斥为非礼“木人”,不齿于世。
  在壮族礼仪中,小孩仅次于老人。小孩从降生之时起,就享受名目繁多的礼仪。问世时,家人要为之备齐鸡、酒、到舅家行“姜酒”礼;出生第三天,要举行“三朝”礼;满月时,要操办“满月酒”。这几次礼仪,亲友都要送来象征各种意义的礼品,小则襁褓背带,大则鸡猪羊。每年春节,上门拜年,要给小孩红封包即“压岁钱”和礼品。
  族中成员,各按不同身份,遵守和履行一定规范的礼节。如晚辈不直呼长辈的名字,要自觉为长者舀饭、斟酒、递茶、送烟、端板凳、整铺盖、打洗耳恭听漱水等,违者被认为不恭,有失家教。
  亲朋礼数:壮族亲朋好友之间交往,崇尚以礼为先。平时杀猪宰羊,必请亲朋好友,街坊邻居,欢宴共享,或馈送适量肉食,“龙捧”以表心意。遇上红白喜事,修房建屋、天灾人祸,则“抬水过天”众手相帮,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红事,一般由当事主家邀请,亲戚朋友按亲疏程度,或备酒、米为礼担;或送钱为贺仪;或送边猪为“助席”;或赠家具为礼品。数额有差,但意义相同。大家寓礼于乐,旨在减轻操办者的负担。
  白事,无须邀请,闻者自来。也按亲疏关系层次,决定礼额的多少,但必有所赠。如奉送供品、奠仪、烛仪、香资等,是亲朋好友或一般吊客所必行之常礼。
  修房建屋,或兴建其他较大工程,亲朋好友,准会通力协作,按不同程度,予以人力、物力、财力资助。
  遇上天灾人祸,则远亲近邻,必闻风面至,备礼问候,并以各种方式,同舟共济,为遇难者排忧解难,救死扶伤,恢复生产,重建家业。如有谁闻讯不到,见死不救,则被视世人唾弃,壮族情礼之重,由此可见一班。
  迎宾礼数:壮族接待客人,十分讲究礼节。客人来访,在大门外止步扬声,先打招呼,主人随声出门迎接,招呼客人进客厅分宾主落座,主人递茶递烟,请客人享用,然后备好酒好菜热情招待客人,表示尊重。
  一般交往礼,壮族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一般交往,都很注重礼节。小孩刚懂事,父母就教以各种对人尊称和礼貌用语等社交常识,路人相遇,不论亲疏熟陌,都相互热情招呼,路人经过家门,老幼都习惯招呼进屋歇脚,有茶水、稀饭招待。
  壮族注重礼节,用礼节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壮族社会比较稳定,风气较好,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婚姻习俗 壮族男女青年的婚姻,新中国成立前多由父母包办。通常是男方父母遣媒人向女家求婚,如女方父母同意,媒人即取回姑娘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合庚”,如“八字”相克,婚事告吹;若“八字” 相容,则可结为伉俪。男方即可备上礼品,选好吉日上女家去订婚,送“礼金”(作为女方办嫁妆用),即“报好”。此后,双方便以亲家关系互相往来。男女双方经一段交往后,男方便选好日子完婚,届时大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迎接新娘。婚前一天,男方要给女方送去肉、酒、米若干斤。结婚当日,新娘要带上几位伴娘和叔娘到新郎家住上一夜;次日,新娘与伴娘一起返回娘家。数日后,男方再择日接回新娘。
  由于多由父母包办,常常造成夫妻感情不好而吵闹不休,甚至发生女子逃跑或自杀的悲惨事件。《婚姻法》颁布后,废除了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主,男女青年通过生产劳动和其他交往活动中建立感情,即到政府部门进行结婚登记,举行简朴的婚礼,就算完婚。
  迎娶:现时迎娶新娘,农村大部分有条件的一般坐摩托车、拖拉机,有钱人家坐轿车,红男绿女兴高彩烈、花花绿绿的迎亲队伍热闹非凡。
  嫁妆:七十年代只注重保暧方面,主要有布鞋、衣服、床上用品。另外主要还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八十年代主要有收音机、录音机、黑白电视机等是最好的嫁妆。九十年代以后,生活条件好了,现时嫁妆有了很大的改变,衣服、床上用品都是高档的,住的是平顶楼房。在交通方面:有轿车、摩托车、自行车。信息方面:送彩色电视机、映碟机、手机。穿戴方面有金戒指、金手镯、金项链。卫生保健方面:送消毒柜、电冰相、洗衣机、热水器。种养方面:送良种牛、羊、猪、鸡苗等等。
  婚宴:现时的婚宴,有的简朴,摆上两、三桌酒席。邀请最亲的好友和亲戚前来和家人一起简单庆贺即可。有的摆上几十桌甚至上百桌酒席,大宴宾客,广收贺礼,互相攀比较访,大讲排场,这种不良风气有亦演烈之势,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丧葬习俗 壮族老人临终时,依习俗不得留在床上,须在地上铺席垫让他静卧,子女亲属日夜围守,为他送终。老人死后,用柚子树叶或黄皮果树叶煎汤沐浴,穿上寿衣,收俭入棺,停于厅堂,让亲朋好友拜祭。停放时间不一,或一天,或三天五天,择日开道场,请道公、师公等数人念经打斋,然后送上山安葬。
  壮族习惯土葬,墓地请道公或地理先生选定。殡葬结束后,孝男孝女要为之守孝,一般父亲死亡守32天,母亲死亡守42天。
  壮族习俗,凡非正常死亡和在外亡故的均不得在厅堂停棺,而在屋外搭棚停放,后送上山安葬。
  寿诞 壮族时兴给老人 “做寿”和给小孩过“生日”。
  老人一般50岁、60岁、70岁的生日较为隆重,多由晚辈操持,亲友祝贺,送寿联、寿匾或其他礼物,主人备酒佳肴美款待。长寿面是寿宴上食用的面条,寿日吃面,取“绵长”之意,以祝老人延年益寿。
  为小孩过生日,父母主要给孩子送生日蛋糕和小孩喜欢的礼物等,请较好的小朋友们来吃蛋糕、饼、糖和饮料,一起开开心心地庆祝生日,父母旨在让小孩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无忧、健康地成长。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
有“炮火”入洞房、背字、新娘过河的婚俗。
还有“勒惹和卜基”、“踩高跷进村”的风俗习惯。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
有“炮火”入洞房、背字、新娘过河的婚俗。
还有“勒惹和卜基”、“踩高跷进村”的风俗习惯。

具体请百度壮族,里面就有,如果是写作文的话,多查查资料,百度都可以帮你的

  • 壮族、藏族、苗族、傣族的民居特色和风俗习惯
    答:(一)、壮族的干栏住屋 壮族的干栏住屋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是壮族等民族的住宅形式。干阑住屋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单栋独立,底层架空,用于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二)、藏族的碉房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
  • 有谁能告诉我有关壮族的衣食住行的资料
    答:”盛会;壮族的住房属于干栏式,又称麻栏式的全楼居和板楼居建筑,全楼居木楼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壮族以生鱼片为佳肴,以烤整猪、白斩鸡待客,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节日时喜时五色糯米饭、驼背粽子,粉糕。主要节日有歌于节,牛魂节等。壮族人忌食牛肉和蛙肉。
  • 关于壮族的风俗的作文500字数限制
    答: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
  • 壮族的习俗和我们的习俗有什么相同的
    答: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风俗习惯建筑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呵呵~)。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现在好多了,因为改革开放了嘛0。无...
  • 广西名风名俗100字
    答:会举行各种盛大的活动,人们穿上最隆重的服装,唱歌、跳舞,热烈的气氛会让观众深深迷醉.如果您来广西旅游,在游览山水风光时,还可观赏民族风情表演和亲自参加各种民族风俗活动.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和桥是广西民族风情旅游四绝.壮族的歌--壮族人民善于以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劳动,抒发...
  • 各位大虾给点壮族的资料
    答:白切狗肉,广西壮族名菜,用狗肉煮熟拌以佐料而成,朋友聚会,有时仅凭此一菜猜拳叙饮,故有戏称:“独脚菜”(壮族有吃狗肉的习惯);壮家酥鸡,广西中部地区壮族传统名菜,以鸡为主要原料,经炸后再加工而成,是壮家逢年过节常备菜式,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清炖破脸狗,云南壮族传统名菜,用破脸狗肉放入砂锅内隔水炖熟而成。
  • 各地的民风民俗至少100字的资料
    答:壮族:贺吉祥。居住在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居住在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被大家认为是最勤劳的姑娘。景颇...
  • 壮族的主要简介(50-100字左右)
    答:壮族,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壮族特色织物是壮锦。壮族传统服饰尚青黑,男装对襟,女装右衽。壮族大多数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干栏”形式。楼上住人,底层关养牲畜、家禽,置农具,设...
  • 写身边的民风民俗作文的材料
    答: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