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什么修“缘觉”?就是十二因缘指的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30
“十二因缘”指的是哪些因缘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盘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缘觉,也就是十二因缘指的是以下内容:
  十二因缘分别为: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槃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世俗之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十二因缘,佛教重要理论之一,是辟支佛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1]。(三世相续无间断,是指以过去世的“无明”和“行”为原因,招感现在世的“识”乃至“受”等五支为结果;由现在世所得到的结果,又生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世的原因;以此又招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有间断。)

  内容
  十二因缘:
  无明
  ↓
  行
  ↓
  识
  ↓
  名色
  ↓
  六入
  ↓
  触
  ↓
  受
  ↓
  爱
  ↓
  取
  ↓
  有
  ↓
  生
  ↓
  老死

  无明,过去世烦恼带来的惑,蒙蔽了本性,所以叫无明[2]。
  行,过去世身口意造作的一切善业或者不善业,其中包括身行、口行、心行是[3][4]。
  识,过去世的无明和业牵引意识投托母胎[来源请求]。其中包括六种[5]。
  名色,名即是心,指心只有名相而无形质;色指身体,指托胎后至第五个七日,身体各部分如手脚等都已形成。
  六入,指在名色之后,各种感觉器官和思维功能都已产生,叫做六入,即六根。(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触,出胎以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能接触六尘,但是未有苦或乐的想法,叫作触[6]。(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受,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六根能分别六尘中的好恶境界,但是未能起贪淫之心,叫作受[7]。
  爱,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图享乐等境界,但是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8]。舍受的本性是宁静的,而这也能成为爱的目标。
  取,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到处追求五尘境,叫作取[9]。(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有,因为追求诸境而引起善恶业,积集牵引,产生三有的结果,叫作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生,指因为现世的善恶之业,后世还在六道四生中受生,叫作生[10]。(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
  老死,指从来世受生之后,五蕴之身,成熟后又开始败坏,叫作老死[11]。(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的几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指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从深层次的禅定中观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十二因缘也只是空相而已,因此也可以说没有无明,也没有老死,在这一层次上,既然它们不存在,也就无所谓去穷尽或者消灭它们了。

“缘觉”,指的是未听闻佛法,而自己通过理解各种缘起过程而证悟,并得到解脱的人。
十二因缘是佛法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有情众生之所以轮回不断的过程。

声闻乘 .佛教三乘之一。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
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常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这十二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换句话说,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说明。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都是
形成相依的状态。
十二缘起,是由十二项互缘的支数,来说明现实人生的成立。
一、无明——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或愚痴,或迷暗的意思。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是生死的根本。
二、行——是“行为”或“造作”义,即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作善的行业,有时作恶的行业,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这“行”和上面的“无明”,即是过去所做的惑和业,也便是四谛中所说的集谛内容。
三、识——入胎之心识,由过去感业动力,使阿赖耶识受果报,遇缘托胎,完成现在之生命体。
四、名色——名是心识,属于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属于物质,故名色,为成立有情生命体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五、六入——为六根完具位,谓于胎中名色渐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渐次具足。但这时的胎儿在母腹中只有几个月,虽成六根的模型,对外界的感觉,只有稍微些感入,作用没有完备,故称为“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时期。
六、触——即出胎后与境界接触,生起感觉,亦即对境界认识之开始。如自初生至一岁内的婴儿时期,及进入二岁幼儿时期,其接触外境,只起简单的知觉,不能分别孰是孰非,孰苦孰乐,也没有憎爱的分别,一切举动很天真,这时可说是触的混沌时期。到三岁至五岁的幼童,接触外境的知觉力就渐渐增强。
七、受——即对外境接触的感受:指苦、乐、舍三受。如人生自幼儿四五岁时期到儿童时期(六岁至十二岁),乃至青年时期(十三岁至廿三岁)的时候,心识逐渐发达,领受环境范围渐渐扩大,起居饮食、读书游戏及其他希求亦随岁月而增进,遇顺境则感受快乐,遇逆境则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时期,对爱憎的感受,特为显明。这就叫做“受的阶段”。
八、爱——以染著贪爱为义,由受而来,对于所受之境界奔驰追求。如青年时期,对贪恋财物和男女色欲,已生出种种强烈的欲望,执著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松;有的越出轨则,未婚先有孕,故在这“爱的阶段”,尤其青年男女,宜谨慎调伏自己冲动的情欲。
九、取——是执取为义,即对所爱之境界执取追求,也即对物欲境界起贪恋,强烈执取,据为己有,方满自己的欲望。于是三业不净,造出恶业,以业系身,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这都是由“爱”“取”而来。
十、有——即是现有业力存在的意义。谓由爱著驰取不已,现世又多造恶业,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之报。
十一、生——即未来受生,由于自身潜在业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来的新生命。
十二、老死——这是说明来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环,生生不已的流转道理。因未来既有老死,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而与之俱来。而“生”和“老死”是未来世的二种因果,即将苦谛的内容加以详细的分别。
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死循环,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死,不断流转,叫做流转门。而这流转门的因果:从过去“无明”和“行”的二支因,缘起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支果。又从现在世“爱”、“取”、“有”的三支因,缘起未来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谓人生,就是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叫做轮回,根本不外“惑”和“业”
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释迦牟尼佛的悟道,就是觉悟这十二缘起的人生观道理。并推究十二因缘的缘起,以“无明”为生死流转根本,如修道断无明,除爱取,就可解脱生死,故从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来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来世的生、老死亦灭。
十二因缘是缘觉所修的法门。缘觉乘圣人比声闻乘利根,声闻乘闻佛说四谛法,从苦谛上悟入,而缘觉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闻乘为深。缘觉由集谛之无明,观十二因缘之缘起,无须听法,即依自力得觉悟,又称为独觉,即是辟支佛。因此缘觉乘也叫做独觉乘,或辟支佛乘,又因较声闻乘为高深,称为中乘,而下于佛乘及菩萨乘。
【注】
⒈依教育心理学将人生的分期如下:
①婴儿期——生后满一年之间。
②幼儿期——一岁至五岁之间。
③儿童期——六岁至十二岁之间。
④青年期——十三岁至廿三岁之间。
⑤壮年期——廿四岁至四十七岁之间。
⑥老年期——四十七岁以后为老年期。
⒉阿赖耶识——即是心的主体,人死后,阿赖耶识,脱离躯体,叫做中阴身,等待有适合父母之缘,再去投胎的心识,就是阿赖耶识。
⒊十二因缘与四谛法——四谛法中之苦集二谛为十二因缘之流转门,灭道二谛为十二因缘之还灭门。
⒋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之“有”,即指三界五趣器世间一切所有。支即支分,谓一切所有生死流转,皆因此十二支分循环不息,亦即生死流转之因缘。

十二因缘是佛学的基础理论. 揭示了生死轮回的过程.

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 佛教中的12缘起
    答:净化人生,超脱轮回的苦海,而达到灭谛的涅槃彼岸,还归于清净无生的真境了。在佛教徒中,有一种人听了这十二因缘法门而觉悟证道的,叫做“缘觉”,和上面所听四谛法门而证道的“声闻”,称做“二乘”;若加由修六度法门而成佛的“菩萨”,就合称“三乘佛教”的人物。(摘选自《初级佛学课本》)
  • 声闻缘觉(辟支佛)是什么意思?
    答:他修苦、集、灭、道四谛法,度生老病死:把生、老、病、死苦都度脱了,都离开生、死,了生脱死了。究竟涅盘:得到究竟无余的涅盘。所谓“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他所做的事情已经办完,所修的清净行已经成就,不再受生死。缘觉又叫辟支佛,修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
  • 佛教觉缘是什么
    答:缘觉是佛教修行的一种阶段,或者说是层次。缘觉就是只求自我解脱的小乘果位,但不管怎么说那也是觉悟了的人,所以佛教里又称缘觉为缘觉圣果。(这个果是果位的意思)
  • 佛教里的声闻道和缘觉道是什么意思可以为我解释一下吗谢谢
    答:缘觉要比声闻更高一个层次。佛学的基础是因缘。其中解释轮回的因缘是十二因缘:无名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通过理解十二因缘悟道就是缘觉道。不过这两个道都没有得到究竟,只是了了分段生死,没有了变异生死。只有修...
  • 声闻缘觉与菩萨的区别
    答:声闻缘觉以十二因缘而悟透,虽是脱离了生死,仍是心外求法,还没明心见性;菩萨是普度众生,以慈悲为怀,广修六度,以自身利益化为他人利益,追逐圆满功德。菩萨为菩提萨埵之简称,意为觉有情,所谓既能自觉,又能觉悟一切有情,菩萨发大慈悲心,除了转化自己的烦恼,并且广修六度万行,以自利利他...
  • 缘觉的解释
    答:唐 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 卷九之三:“出值佛世,闻因缘法,名为缘觉。出无佛世, 自然 得悟,名为独觉。” 唐 吕岩 《敲爻歌》 :“声闻缘觉冰消散,外道修罗缩项惊。” 唐 希运 《传心法要》 卷四:“观因缘而悟者,谓之缘觉。” 吕澄 《 中国 佛学源流略讲》 第五讲:“依佛...
  • 缘觉十二因缘的无明是什么
    答:其他还有——欲爱、色爱、有爱住地三种住地烦恼,要到八地,才能断尽。故菩萨种性的佛子,不须断尽一念无明,便可直接破无始无明。断尽一念无明,舍报后就可以取涅盘,所以菩萨在断一念无明之前应先求明心见性,免得成为菩萨声闻,那就不容易成佛了。断尽一念无明是悟后起修的内容。
  • 十二因缘如何解释人生的生死流转与解脱之道?
    答:释迦牟尼佛的觉悟,就在于他洞察了这十二因缘的深刻道理。通过探究十二因缘的根源,他认识到无明是生死流转的关键,如果能通过修行消除无明,斩断爱取,就能从生死的苦海中解脱。因此,从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来看,无明的消亡,会引发行的消亡,进而识、名色乃至未来世的生老死都会随之消失,这就是解脱...
  • 在佛教中,缘觉与声闻哪个级别高
    答: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与道谛。先须知众生皆苦,轮回是苦,然后须知造成苦的原因,乃因有此五蕴积集而成之身,由身口意造成种种业力,此业力即由思想与行为集起而成。由是便应修道,而求还灭,取得涅槃,得阿罗汉等果。缘觉乘则依十二因缘而修。十二因缘以无明为因,有此无明,便因此成为...
  • 辟支佛、缘觉、声闻、阿罗汉是什么?
    答:辟支佛就是指在佛陀尚未成佛之前,这些大修行者于修证上 达到极高的境界及程度,但因无佛为其印证,故尚有极细微不圆满或 究竟之处,故称之为辟支佛。 缘觉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 声闻是指听闻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