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印度哲学比较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印度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相互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近代西方哲学是 建构在 逻辑学上的(由 佛雷格引起的哲学变革导致的)。。

而印度宗教 和 中国哲学(抛开 马理论 不算) 主要还是建构在 认知学和伦理学上(后者重要 并且要求 行为和意识观念的 统一性 )的 这是最本质的区别。。

西方哲学以认知逻辑为根基的理性哲学,但是也关注人文伦理。中国哲学则有两大类:一类是义由(逻辑)心道哲学,同西方哲学一样注重理性逻辑与辩证法,但又有西方哲学不具备的天人通贯的象数义由性,以伏羲、老聃、墨翟、荀况、邹衍、邵雍六人最为典型;第二类是人文德义哲学,以专注人伦道德为特征,如周公、孔丘、孟轲、董仲舒、程颐、朱熹等就是典型代表。当然,中国也有兼容义由逻辑与人文德义的哲学派别,如墨子、荀子、扬雄、王弼、周敦颐、张载、王廷相等都是这类哲学家,即使是偏重人文伦理的董仲舒、程颐、朱熹等,也具有这种特征;泰华国族还有专注于人灵人性的人本哲学流派,如阳朱、龙昌期、刘皋、邓牧、李贽、傅山、黄宗羲、唐甄等,本原道论上,陆九渊与王守仁的心理学也属于这个类型。泰华哲学的根基是天人訸易,是天人哲学。可惜泰华哲学毁于法家独尊与儒家独尊尤其是明清全面返古复辟思想文化唯儒。印度哲学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人伦道德的神教化,但也兼有逻辑义由性,但总体上还是神教性哲学,昧于人性丧失人本。简单说,西方哲学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哲学,泰华哲学是兼容人性与理性的天人通贯哲学,印度是以神灵为基础的神教哲学。(以上观点出自最新易学理论作品《易学本原道论~亘易科学基本原理》一书)

张岱年:中西哲学比较的几个问题

转载者注:“天生我才必有用”、“No Free Lunch Theorem”等中外警句、理论说明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他物不可企及的优势,也有单凭自身难于逾越的缺憾。明辨上述道理,人们就有可能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文化间就有可能和而不同、共存共荣,社会就有可能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而又和衷共济的态势。国学大师张岱年教授的这篇文章从中西哲学比较的学术视角深刻地反映了这个道理。

中西哲学比较的几个问题
张岱年
【提要】本文是张岱年教授在北京大学举办的“比较哲学”系列讲座上的演讲录,曾收录于《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新论——北京大学名教授演讲录》。文中对中西在思维方式、本体论、哲学根本范畴以及天人关系、主客关系、人生理想等诸多方面的异同,作了颇为明晰的深入浅出的阐释,蕴涵著作者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精湛研究对中国哲学在理论和方法上所取得的独到认识与体验,其内容不仅给哲学研究者以学术启迪,而且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关注者提供一个合理的和正确的比较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哲学包括三大系统: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每一个哲学系统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特殊概念、范畴,有自己的特殊问题,有自己的特殊见解。研究比较哲学很有意义。我对印度哲学没有研究,所以只能讲一下中西比较的一些问题。在中国也有许多派别,其见解也不一样,像儒家、道家、墨家彼此就不一样;后来的理学也分不少派,也都不一样,情况是复杂的。西方哲学更是如此,古希腊就有不少派别,到近代、现代,西方哲学派别更多,所以很难笼而统之地讲,西方哲学怎么样,中国哲学怎么样。我今天讲的中西哲学比较,主要是就中国大多数思想家的思想与西方大多数思想家的思想作相互比较,其中有许多例外,中国哲学里边也有许多特殊的思想家,西方哲学里边也有许多特殊的思想家,这些复杂情况都应该注意。
一、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
中国哲学表现一种思维方式,西方哲学表现另一种思维方式,彼此很有区别。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分析,西方分析思维比较流行,比较占势力。从古希腊一直到近代,尤其近代西方哲学,分析方法很流行。恩格斯也讲过,在古希腊辩证法比较多,古希腊许多哲学家都是辩证法家。到了近代,恩格斯用了一个名词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说在十六世纪以后,西方就出现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辩证法不太受重视了,把事物看成孤立的、静止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个名称是黑格尔提出的,事实上这个名称并不合适,因为形而上学还另外有一个意义,在马克思、恩格斯早年著作《神圣家族》里边也讲到形而上学,那就是另外一个意义,就是玄学、本体论的意思。后来,恩格斯采用黑格尔的用法,把英国培根、洛克以后的科学思维方法叫做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现在这个名词比较流行了。可是中国哲学从古代一直到近代,比较占势力的是辩证思维。可以说西方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为主;中国以辩证思维为主,这是大概讲讲。事实上中国也有分析思维,在中国有儒家、墨家、道家,墨家是比较注重分析思维的,可是墨家到汉朝以后就断绝了,分析思维就不太占势力了。中国的辩证思维起源是比较早的,老子讲“正言若反”(《老子》第七十八章),就是说一句话看起来是反面的,其实有深刻的含义。他讲“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老子特别强调这个“反”,这个“反”用黑格尔的名词说就是“否定性”,老子认为一切事物后来都归于否定。孔子讲“叩其两端”(《论语•子罕》),遇到什么问题,从两方面来考虑,问题就解决了。孔子的“叩其两端”也是辩证思维的一种表现。从老子、孔子开始,中国的许多思想家都有辩证思维,到宋朝张载,辩证思维尤其丰富,后来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辩证思维也很丰富。在西方,也有丰富深刻的辨证思维,一个最重要的代表就是赫拉克利特,他是西方辩证法的开端,所以现在西方有人讲赫拉克利特就是西方的老子,过去也有人讲老子就是中国的赫拉克利特。中国的老子、西方的赫拉克利特都是辩证法的代表,不过,中国的辩证思维与西方的辩证思维有区别和不同之点。老子和赫拉克利特都是辩证法的大家,可是他们所讲的也不一样。中国哲学讲的辩证思维比较注重对立的统一,特别注重统一、注重和谐,认为和谐、对立的融合是最重要的。赫拉克利特特别强调斗争,老子特别强调和谐。这说明中西都有辩证思维,可是其重点不一样,直到现在亦是如此。关于中西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前两年有个美国哲学教授巴姆(Bahm)到北京来,他是专讲比较哲学的,写了一本书叫《比较哲学》,他对中国哲学、印度哲学都很感兴趣,对西方哲学更有研究。他说中国、印度和西方的思维方式很不一样。他画了三个图,表示三者之不同。
西方的思维方式:是A就不是非A,是非A就不是A,把肯定和否定分析得很清楚,这个就不是那个,那个就不是这个。在印度,说A不对,说非A也不对,把A否定了,非A也否定了。你说这个东西是这个不对,你说这个东西不是这个也不对,根本就不能说,这是印度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这个太极图表示阴阳互补,相反相成,相灭相生。巴姆认为中国的这个思想比较深刻。西方有个著名科学家波尔就非常欣赏太极图,他认为太极图两端互补这一思想非常深刻。他是个大物理学家,他很推崇中国的“阴阳鱼”。我附带谈一谈阴阳鱼太极图的历史。在过去很多人认为阴阳鱼太极图出于唐朝,现在经过考证,确认阴阳鱼形式的太极图是南宋末年才出现的。在宋代有个哲学家叫周敦颐,画了一个太极图,他那个太极图就是一个大圆圈,周敦颐当时并没有阴阳鱼形式的太极图。阴阳鱼形式的太极图是在周敦颐以后,到南宋末年,才有人画了这么一个图。现在阴阳鱼太极图很有名了,它表示中国辩证思维:两端互补,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有一定的水平,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遗产。中国古代哲学关于辩证思维、关于对立统一可以说有很多很深刻的思想,值得研究。西方的所谓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即分析思维方式,在历史上很起了作用,从十六世纪培根、洛克以后,西方自然科学发展起来了,西方自然科学就是靠所谓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靠分析思维,通过分析、通过实验,自然科学就大大发展起来。所以,现在我们是要发扬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优秀传统,同时也还要学习西方的分析思维。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两方面都有,它一方面讲辩证法,同时也是注重分析的。我认为分析思维也是很重要的,过去,中国儒家、道家都不重视分析思维,这是一个缺点。列宁有篇文章《谈谈辩证法的要素》,其中有一条就是分析和综合的统一,列宁讲辩证法是注重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结合。这是辩证法的一个要素。
二、中西本体论的异同
所谓本体论在英文就是Ontology,有人将其翻译成本体论,有人翻译成玄学,有人翻译成实体论,但是与西方本体论有很大的区别。
西方本体论学派很多,意见彼此也不一样,其中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讲本体与现象的关系。本体与现象是两个方面,本体是现象的本体,现象是本体的表现。西方尤其是唯心论者有这么两句话:“本体实而不现,现象现而不实”。这就是说,本体是实在的、是真实的,可是它自己不能够表现出来;现象是表现出来了,可是它不是真实的,只是本体的表现。这种思想在西方新黑格尔主义那里特别强调。这个观点在印度也一样受到强调。但这个观点曾在二十世纪受到西方一个大哲学家的反对,这个哲学家叫Whitehead(怀特海)。他认为,西方近代以来,都是把现象和本体分成两截,他起了个名词:“bifurcation of nature(自然的两分)”,把整个自然分成两片:一片是真的,一片是假的;一片是实在的,一片是虚妄的。他认为这种分法是根本错误的。怀特海反对对自然的两分,他说我就是讲这个自然,自然不应该分成两片。
中国自古以来,许多大哲学家都是不讲本体与现象对立的。认为本体与现象是统一的,又有区别,又有统一。中国哲学认为,本体是实在的,现象也是实在的,并没有虚实的区别。在中国讲本体与现象的区别是什么区别呢?是一种本末、源流的区别。一方面是本,一方面是末;本就是本来就有,末就是后来才发生的、后来才衍生出来的;源流,源就是起源,流就是后来才产生的。中国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本体是根本、是实在的,现象虽然不是根本,可也是实在的,这是中国本体论的一个特点。
南宋初年有一个哲学家叫胡宏,他批评佛教说:“释氏……于一天之中分别幻华真实,与道不相似也。”(《知言•往来》)胡宏的话表现了中国哲学家的一个态度,即认为现象也是实在的。北宋哲学家程颐有两句话表示体与用的关系:“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易传序》)体是根本,用是体的表现,一源是讲二者是统一的,显就是表现出来的,微就是里面深刻的内容,二者没有间隔,而是相互统一的。这句话表明了本体与现象虽有区别,但仍是统一的。这就是中国本体论的特点。
因为中国哲学本体论有这么一个特点,与印度、西方都不一样,不容易了解,但表现了中国哲学的一个深刻思想。现代有个哲学家熊十力先生,他讲哲学特别强调这个“体用一源”,他反对西方体用两分,认为那是错误的。也有人不了解中国哲学的这个特点,于是认为中国哲学没有本体论,完全是用西方的模式套中国的哲学,我认为是错误的。中国哲学讲体用一源,与西方哲学把体用分开是不一样的,但中国的体用一源也是本体论,不能说中国哲学没有本体论。中国哲学不仅有它的特点,我认为它的特点还是比较深刻的。
三、中西哲学根本范畴的异同
西方哲学有许多根本概念、根本范畴,中国哲学也有许多根本概念、根本范畴。
在中国哲学中,有许多根本概念、根本范畴,很难翻译成外文;西方哲学中,许多概念、范畴也很难翻译成中文,各有各的特点,必须了解它的真正意义。这点对研究哲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真正了解中国哲学一些范畴的真正含义,这是很细致的功夫,不容易做到。
在中国哲学里边有这么几个概念,很难翻译成外文。
第一就是“道”。老子提出这个道来:“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第一章),认为这个道“先天地生”,就是世界的本体。那么这个“道”怎么翻译呢?这就很难了。现在西方人翻译老子的《道德经》大多数都是用音译“dao”,也有人用意译,译成“way”,可是“way”就很难表示“道”的许多含义。在西方哲学中也有个观念“逻各斯”,这个逻各斯跟老子的道很相近似。一方面逻各斯指世界的根本规律;老子那个道也当“说”讲,“道可道”的可道之“道”当“言说”讲,西方的逻各斯也有说的意义。但道还有许多特点,翻译成“逻各斯”也不行。现在西方大多数人都翻译成“dao”。西方人对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很感兴趣,《道德经》在西方已有一百多种译本,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翻译。
第二就是“气”。在中国哲学中,气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气跟西方所谓的物质、原子比较接近,气表示一种物质存在。可是中国的气跟西方所谓的物质又不一样。西方所谓的物质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广袤性,就是extension,是占有空间的一种存在,中国的气也是占空间的存在,这点是一样的。可是西方认为物质具有惰性,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必须加以推动它才动。而中国的气有运动性,从先秦时期到宋明时期讲的气,一直都是会运动的,有运动性,没有惰性,当然它有动也有静,在它的内部包含有运动性。这点与西方所谓的物质就很有区别了。现在西方人研究中国哲学、中国科学,想法子翻译这个气字,有许多人把气翻译成“生命力”,因为这个气是会运动的。事实上,中国的气跟所谓生命力分属于两个层次,有气的东西不一定有生命,所以把气翻译成生命力也是错误的。近来有一个比较合适的翻译法,把气译成“能”,即所谓的“energy”,可是气也不仅是“energy”。我认为,气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西方讲的“mass”;同时又包含“energy”,它是质量与能量的统一。中国的气这个概念既包括能又包括质,是一个很深刻的概念。西方的物质还有一个特点叫不可入性,这个物质不可能进去,不能进到物质里边,除非把它破坏了。中国的气与西方的物质就不一样了,它有可入性,你可以进入气里边,也不破坏它原来的实体。所以气这个概念还是一个很深妙的概念。
第三是“神”。中国哲学中还有一个很难懂的概念“神”。中国哲学里边所谓的神有三层意义。第一层意义就是指天神、上帝;第二层意义指人的精神作用、思维作用;第三层意义指微妙的变化,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易传•系辞上传》第五章),阴阳互相作用非常神妙,这种情况也叫作神。如果碰到一个神字,就认为这是在讲上帝,认为是有神论,那就是完全错误了。中国许多哲学家讲神,他不是在讲上帝,他是讲“阴阳不测之谓神”。这个概念也很难翻译成英文。
第四是“诚”。这是一个更为深奥的概念,“诚”就是诚实的诚,可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把诚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作为哲学的一贯根本概念。这个诚应该怎么讲?宋朝朱熹讲诚时说了句话:“真实无妄之谓诚”(《四书集注•中庸章句》)。真实无妄怎么讲呢?一方面是真实,是事实在在的;另一方面是无妄,就是没有偶然性,是必然的。所以这个诚表现了两层含义,一层是实在性,另一层是必然性、规律性。黑格尔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1 class=f9pt> 中国的这个诚字就把现实的与合理的两方面结合起来了。这所谓诚,意义相当深刻,不容易理解。
研究中国哲学,应该深入了解这些范畴的意义,不能从表面上看。
西方哲学也有许多概念很难翻译成中文,最显著的就是“being”。“being”可以说在古希腊哲学中是最重要的概念、最重要的范畴。这个范畴怎么翻译呢?这很成问题,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很好的翻译方法。过去都翻译成“有”或者“存在”,有人认为这样翻译跟它原意不合,有人就翻译成“是”。英文“being”是从“to be”变来的,它是从一个动词变成一个动名词,表示“是”,也表示“存在”,过去很多人都把它翻译成“有”。黑格尔的《逻辑学》第一章就讲“being”,一般都译成“存在”或“有”。有人认为古希腊的“being”译成“有”或“存在”都不合适,认为应翻译成“是”。可是在中文里的“是”没有存在的意思,所以译成“是”就很难理解。现在一般都译成“存在”或“有”。有人提议,应该翻译成“是者”,但这个“是者”很别扭,不像中文。这就表明西方有一个根本范畴,很难译成中文。关于英文的“to be”,有人认为中国古代不用“是”字,事实上这样理解是不对的,中国古代是有“是”字的,可举《论语》上的两句话为证。孔子有一天坐着车赶路,碰见两个隐者问路,那隐者就说:“父执舆者为谁?”“为谁”这个“为”字就是现代的“是”字。子路就回答说:“为孔丘”,即是孔丘,隐者又说:“是鲁孔丘欤?”是鲁国的孔丘吗?可见中国古代就有这个“是”字。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是字,是错误的。但是这个“是”字是作为连系词来用的,用它来翻译“being”是不恰当的。笛卡儿有一句话很有名:“我思故我在”,我在这儿思想所以我存在。如果直译,按照原文就应译成“我思故我是”,就很难理解。以上表明西方有一个很重要的范畴“being”很难译成中文,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对此必须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其次,从中国语言跟西方语言来作比较,中国话里边有时两个名词有区别,而在西方没有区别。比方中国的“兄弟”,哥哥跟弟弟是两个词。在西方,“兄弟”是一个词brother,它不分是兄是弟。中国的“心”字,在西方用两个名词来表示:一个是“mind”,会思考的那个心,还有一个“heart”,即心脏,所以西方人动感情就用“heart”,把“mind”和“heart”分开了。中国就是用一个“心”字,心脏也是用这个“心”字,思维器官也是这个“心”字,这就比较模糊了。而西方所谓“being”把“是”与“存在”合而为一了,意义也比较含糊。
还有一个跟哲学关系不大的名词“国家”。中国哲学中的“国家”就是这么一个词,西方就分开了:一个是“state”,一个是“country”,一个是“nation”。“state”是国家机关,“country”是邦域,“nation”是民族,西方的邦域跟国家机器是两个名词,中国就是一个名词,意义也是比较含混。中国哲学有时用一个名词,西方哲学分成几个不同名词来表示,从这一点说明分析思维还是比较清楚的。
四、天人关系与主客关系
现在有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中国哲学讲天人关系是怎么讲的?是不是也讲主客关系?所谓天人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天”字的意义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本来天就是头上的天;后来天有时候表示上帝,表示最高的神,天命就是上帝的命令,这种天后来的哲学家称其为主宰之天,因为它是万物的主宰。有些哲学家既承认主宰之天,又不承认主宰之天,他的思想采取一种模糊的形式,在那里动摇。有时认为天就是“最高原理”,像孟子所谓天就是指最高原理。从战国时代起,有些思想家所谓天表示整个自然界,像荀子等所谓天就讲自然界、大自然。“天人合一”中所谓天指自然,用的是“天”的第三个意义。
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讲“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这个命题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汉朝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是董仲舒,他讲了一句话叫“天人之间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天人的关系是合而为一的。可是董仲舒的天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上帝;另一个是头上的青天。他认为上帝就是头上的青天,头上的青天就是上帝,并认为上帝、头上青天与人有相似之处,“天人相类”(《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他提出这么一句话叫“人副天数”,天有许多数目,人体也表现了许多数位,彼此相合。最显著的例子,天是每年有十二个月,人的身体上有十二根大骨头,这就跟天相符合了。这种思想完全是牵强附会,是一种浅薄的思想。
宋朝张载也讲“天人合一”,他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四个字来。张载提出“天人合一”这个命题主要是反对佛教,他说佛教否定天的客观性、否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这是完全错误的。他说自然界也是客观实在的,天和人都是客观实在的,彼此合成一个整体,就叫“天人合一”。张载用八个字表示天人合一的思想:“乾坤父母,民胞物与”(正蒙•干称)。乾坤就是天地,天地就是人类万物的父母,人类万物都是天地所产生的,他还说我讲父母是个比喻而已。“民胞物与”,民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伙伴、朋友。现在“民胞物与”这四个字很流行,就是从张载开始的。总之,张载认为,人是自然界所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植物都是跟我同时存在的,应该爱护它们。这就是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意思,后来这个思想很有影响。
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有人讲天人之分,不赞成天人合一。这有两个代表:一个是荀子,他说了解天人之分的人才是最高的人;一个是刘禹锡,他讲“天人交相胜”(《天论上》),就是天有天的特点,人有人的特点,天的特点超过了人,人的特点超过了天就叫“天人交相胜”。天的特点是什么?就是能够生长万物,万物弱肉强食;但是在人的社会就不一样,建立了道德法律,有力气也不行,必须有贡献才受到褒扬、受到尊重。所以在中国哲学里边有人讲天人合一,有人讲天人之分。
天人合一这个思想包含爱护自然界,维护生态和谐的意义。这些年来许多西方思想家也强调人与自然有不可分的关系,这就与中国哲学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相近了。
西方传统思想强调克服自然,战胜自然。自然科学就是人类战胜自然的一种工具。培根讲知识就是力量,人类可以用知识战胜自然。从培根以后,一直到十九世纪、二十世纪,西方用科学技术战胜自然,可以说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破坏了自然,受到了自然的惩罚。恩格斯也讲过这个问题,西方在许多问题上受到自然的惩罚,所以恩格斯特别强调精神与自然界的统一。
中国古代也讲主客关系。主体、客体这两个名词在中国古代没有,可是有相类似的名词。在中国古代讲“己”与“物”的关系。“己”就是自己,也就是主体,“物”就是外物,也就是客体。如果认为中国古代完全不讲主客关系,那不符合事实。《中庸》讲不但要成己还要成物,不但要完成自己,而且要帮助外物达到完成状态;同时还讲“合内外之道”,内就是主体,外就是客体。
但是西方特别强调主客关系还是比较突出的。我认为天人关系、主客关系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几年很多人都强调主体性,可是客体也应受到重视。如果只讲主体,不讲客体,那也是片面、错误的。列宁的《辩证法的要素》的第一条就是“观察的客观性”,既要讲主体性,也要讲客观性,这两方面都是重要的。
五、中西人生理想的异同
在人生哲学方面,中西有什么不同呢?中国比较重视人伦,西方比较重视个人、自由,这是两者显著的不同点。
中国哲学讲五论: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每一伦有个标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国哲学家特别是儒家非常强调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人伦关系里边,应该遵守人伦的原则。人伦关系内容比较复杂,君臣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夫妇、父子也都有不平等的情况。这是中国伦理思想的一个缺点,它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这种不平等的人伦关系应该打破,在五四运动批判旧道德,反对旧传统,主张是反“三纲”。五四运动起了进步作用。
西方比较强调个人自由,哲学上讲原子主义,一个原子就是一个原子,不互相依靠。每一个人也像原子那样不互相依靠。强调个人自由、个人独立性。
中国虽然讲人伦,但是另一方面也讲个人的人格尊严,这是儒家、道家的一个特点。君臣关系,臣也不是绝对服从君,要是君采纳臣的意见,对臣表示出一种尊重的态度,那么臣就可以为君服务,帮君的忙。假如君对臣不尊重,那臣就辞职、离开。孔子有两句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所以儒家一方面讲臣要为君服务,另一方面也讲臣民有人格尊严,这是儒家的一个特点。孟子讲得更明确,他说生命是很重要的,可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人格尊严,它比生命更可宝贵。故儒家有一个传统,就是“士可杀不可辱”。道家更是强调这一点,讲个性自由。孟子提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内在价值,是绝对不能剥夺的。内在价值的内容就是道德觉悟。可以说,中国古代有“天赋价值论”,而缺少天赋人权的观念。中国天赋价值是从道德方面讲的,西方的天赋人权是从法律方面讲的。
最后谈谈中国哲学的前途。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其实,鸦片战争前,西方许多哲学家对中国哲学也很欣赏,也很赞扬。中国现在确实应该向西方学习。中国的革命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才解决了中国的大问题。现在,我们一方面要向西方学习,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同时要发扬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方法问题很重要,既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又要吸取西方的分析方法。现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价值观问题。我们要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总而言之,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你们是什么课程?选修课,还是必修的。楼上的一看就知道是复制的,被查出来就坏了。lz不嫌弃的话,我还有一些旧论文。

  • 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印度哲学的区别?参考罗素的西方哲学简史
    答:西方哲学重逻辑,定义明确,分析详细,说理明确,科学性比较强。印度哲学重神学(神话),讲究人体修炼,得到成仙(佛),有神秘主义倾向。中国哲学重感悟,讲天地合一,万物一体,逍遥和合,把审美境界提到一个很高的档次,突出的是美学。
  •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
    答:中国哲学以先秦哲学为代表,以社会和人本为出发点,重视感性和整体,以伦理和家庭人文为核心方法。其目的主要探讨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儒家),最终走向的是一条个人修为和政治关系之路。3、印度哲学 印度哲学以印度古代哲学为代表,注重思维和自心,以瑜伽和修佛为核心方法。其目的探讨的是为人与自...
  • 我们中国的哲学体系和西方的哲学体系有何区别?各是什么哲学体系?
    答:在这个意义上,所谓“中西比较哲学”或者“中西哲学比较”就是一种颇成问题的说法。当然,我们也可以姑且采取一种“约定俗成”的态度来接受“中西比较哲学” 这样的学科称谓,但前提是我们应当心知肚明:比较即是诠释,而诠释建基于我们自己的当下的生存及其源始的存在之领会与解释。 若能以这样的观念来理解所谓“中西...
  • 简述古希腊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
    答:回答:1、西方哲学   以希腊哲学为代表,以自然为出发点,以实验为核心方法。   表现的目的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科学的关系较近。   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是提倡以“科学数据”为理论的依据,也就是说理论要靠数据的“实证”才能得到认可。不管理论是否实用,只要是被证明符合实验数据的就是行,...
  • 中外哲学的比较3000字作文
    答:我对印度哲学没有研究,所以只能讲一下中西比较的一些问题。在中国也有许多派别,其见解也不一样,像儒家、道家、墨家彼此就不一样;后来的理学也分不少派.也都不一样,情况是复杂的。西方哲学更是如此,古希腊就有不少派别,到近代、现代,西方哲学派别更多,所以很难笼而统之地讲,西方哲学怎么样,中国哲学怎么样。我...
  • 简述古希腊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
    答:东方古典哲学注重整体领悟,西方哲学注重深入分析。东方古典哲学的工具是感受和顿悟,西方哲学的工具是概念和逻辑。东方古典哲学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神秘主义,西方哲学是建立在逻辑基础上的抽象学说。东方古典哲学的基础是阴阳开阖、万物相融的整体论思想,西方哲学的基础是层次分明、秩序井然的构造论学说。东...
  • 印度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相互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答:近代西方哲学是 建构在 逻辑学上的(由 佛雷格引起的哲学变革导致的)。。而印度宗教 和 中国哲学(抛开 马理论 不算) 主要还是建构在 认知学和伦理学上(后者重要 并且要求 行为和意识观念的 统一性 )的 这是最本质的区别。。
  • 世界三大哲学传统各有什么样的精神特点
    答:【西方哲学】以希腊哲学为代表,以自然为出发点,以实验为核心方法。表现的目的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科学的关系较近。【中国哲学】以先秦哲学为代表,以社会为出发点,以伦理为核心方法。表现的目的为人与社会的关系。与政治的关系较近 【印度哲学】以古代哲学为代表,以思维为出发点,以瑜伽为核心方法...
  • 东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
    答:印度哲学严重的存在危机到底有没有。 中国思想同样在挣扎到底有没有哲学,尤其是疯狂的毛泽东威胁要清除中国哲学的所有记忆。只是在过去20年里,这些国家中出现了试图真正用本土的概念“做”东方哲学的努力,有时候目的是和西方思想中重要的问题接轨讨论。但是如果东方哲学算作哲学的话,这样做并不是直接的和西方哲学比较...
  • 古印度的哲学,跟古中国的哲学,有什么整体的差异?
    答:古印度的哲学主要探讨超物质的、非现实的、超验的精神王国,关注人死后的来世轮回,如天堂的幸福和地狱的痛苦问题。而古中国的哲学更多的探讨物质性的、现实的、当今社会生活物欲享受和幸福,对死后的来世轮回等却探讨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