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名的来历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9
武汉名称的来历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扩展资料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和特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中央军委武汉联勤保障基地驻所。全市下辖13个市辖区,总面积8494.41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1091.4万人。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中心城区一分为三,形成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构成了武汉滨江滨湖的水域生态环境。武汉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1949年5月16日,武汉三镇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1950年改由中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中南军政委员会驻汉口。1952年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并为其驻地。1954年改湖北省辖市,为省人民政府驻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武汉

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
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扩展资料: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其考古发现有东湖放鹰台遗址的含有稻壳的红烧土、石斧、石锛以及鱼叉。
市郊黄陂境内的张西湾古城遗址为4300年前古人类生活的重要遗存。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属楚国管辖。
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为江夏郡沙羡县地。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先后兴建却月城和鲁山城,在今武昌蛇山兴建夏口城。时荆州牧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遂成为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
公元223年(吴黄武二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黄鹤楼。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武汉 (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市)

  1.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2.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江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故名汉阳。
  3.1905年,为了解除汉口后湖的水患,保障芦汉铁路的安全,张之洞筹白银80万两,修筑了后湖长堤,建成后堤内干涸土地10万亩。为纪念张之洞,后湖长堤被武汉人称作“张公堤”
  4.洗马长街,皇帝钦定洗马长街,相传由皇帝颁诏钦定,要在此处、按此方位辟街。http://baike.baidu.com/view/532903.htm
  5.黎黄陂路 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的一条街道,以辛亥起义领导人黎元洪名字命名
  6.正街,古汉口之正街,16世纪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后,长江汉江交汇处,尤其是沿汉江一带地域逐渐成为汉口商业的中心地带。

  清朝康熙年间,此地因设立汉口巡检司而成为汉口镇的正街,又称“官街”。当时的汉正街沿街店铺林立,八方商贾云集,街
  情民风淳厚。

  据历史资料记载,清朝时汉正街市场西段以粮油、棉、什业居多,东段以药材、参燕、金银、票号、典当为主,中段最为繁荣,密布百货、布匹、山珍、海味、纸张等大小商品。

  武汉地名由来

  火炉之成因

  为什么夏天的武汉 给人的感觉十分难熬?这是因为武汉地区江河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大,白天太阳暴晒,水汽大量蒸发,空气湿度增大,团团热气像一个巨大的罩子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减慢,室内气温持续不降;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浆,闷热难耐,号称“火炉”。

  集家嘴的由来

  据《汉口丛谈》载:明嘉靖元年(1552),世子朱厚燠从钟祥出发, 经此赴北京继承皇位,因此后人把皇帝经过 的这个渡口称为“接驾嘴”,后来因这里码头多作转运粮食之用,改称 “集家嘴”。

  卓刀泉的传说

  相传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曾驻兵于武昌伏虎山麓一带。当时部队缺乏饮水,“羽用刀卓 也”,于 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祯喝过这儿的泉水,极为赞赏,于是筑井台建井亭,并手书“卓刀泉”三字。

  广埠屯的由来

  明太祖时:要求诸王护卫军屯田护卫;明成祖 时更是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楚王积极响 应,他 命令驻扎在东门外交通孔道口的护卫军置屯耕戍。明太祖时赐给诸王的仓库名称都以广字开 头,楚王的仓库 名广埠,因而护卫军屯垦之地就称为广埠屯。

  兰陵路的由来

  现今兰陵路一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俄租界,战后收回时将带有俄国色彩的街道统一改名。曾以任两湖巡检使兼湖北督军和省长的萧耀南的郡望(某姓世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之 意)定名。萧姓的郡望为浙江兰陵,故称兰陵路。此路名沿用至今。�

  武汉何以又称"江城"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中云:“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所谓江城,乃指武昌,后沿称武汉为江城。�

  "六渡桥"的民间传说

  传说现六渡桥一带为水洼之地,一老人的独生儿子在此不慎失足落水,老人遂募捐修桥,募到六斗米,并带动其他人捐钱捐物,很快修好了桥,故名“六斗桥”,即为现今的六渡桥。 �

  是谁称汉口为东方芝加哥

  20世纪初,日本驻武汉领事小野幸吉在所著《汉口》一书中称:“汉口今为清国要港之第二,……使视察者艳称为东洋芝加哥”。1918年美国《竖琴》杂志刊载了一篇署名为魏尔·瓦 尔特的文章《中国的芝加哥》。该文写道:“汉口在全国商品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可与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媲美”。�

  沧海的变迁.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还有这些也做参考吧
  http://tieba.baidu.com/f?kz=170755189
  http://www.cnhubei.com/200405/ca468985.htm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7286584.html

清乾隆年间,汉口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清嘉庆年间,汉口居民已达三万七千户,计十三万人,但汉口很长一段时间隶于汉阳县,因此,早期的“武汉”概念仍是武昌、汉阳双城的合称。清道光二年(1822年),范锴所著《汉口丛谈》中“遂陷武汉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汉阳等府,汉口当时不是府郡。咸丰年间,湖北巡抚胡林翼在其奏函中首次使用“武汉”两字,如“武汉为荆襄咽喉”、“若使武汉克复”、“武汉两城对峙”等等,显然也是指武昌、汉阳(包括了汉口)两地。

卓刀泉 关羽在此用青龙偃月刀卓成一眼泉,这样卓刀泉就成了这里的地名!

  • 武汉地名的来历
    答:武汉名称的来历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从此定名为“武汉”。武汉即为武昌、汉口、汉阳的统称,武昌、汉口、汉阳又被称为武汉三镇。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武汉三镇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
  • 武汉有趣的地名的来历
    答:以方位为首的地名:东阳、南昌、西安、北京、上海、中卫、下关、左权、右江等。以数字为首的地名:零陵墓、一平浪、二连、三明、四平、五台、六安、七星台、八达岭、九江、十堰、百色、千阳、万安等 一.数词系列:一元里、二府坪、三泰街、四端里、五里牌、六堆子、七条巷、八角亭、九仪里、十间头...
  • 武汉的地名来历及故事
    答: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4月16日,武汉市政委员会成立,武昌市政厅撤销;三镇首次统一行政建制。民国十八年(1929年)武汉分治,武昌、汉阳县城划出,汉口仍为特别市。汉口...
  • 一些有意思的武汉地名来历
    答:沧海的变迁.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
  • 武汉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答:“武汉”的由来 武昌之名,源于孙权以鄂城为都时,改其名为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治所在江夏县,即今武昌城区。江北有汉阳,故有"双城"之称(元代诗人余阙诗)。"武汉"一词,在明代《重修晴川阁记》中,即有出现。至清代,曾国藩、胡林翼等在...
  • “武汉”这个地名跟“汉武帝”有没有关系?
    答:有,武汉是汉武反过来的字
  • 武汉江汉路地名的来历
    答:江汉路位于汉口中心地带,南起沿江大道,贯通中山大道、京汉大道,北至解放大道,全长1600米。宽度为10至25米,是武汉著名的百年商业老街。江汉路自沿江大道至花楼街段,曾是清末英租界的“洋街”,在近代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于1890年绘制的《武汉城镇合图》上,此段以东为广利巷。清末,随着商业和对外...
  • 武汉历史名称
    答:武汉地名的来历 武汉名称的来历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1日, *** 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 *** 在汉口开始办公。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从此定名为“武汉”。武汉即为武昌、汉口、汉阳的统称,武昌、汉口、汉阳又被称为武汉三镇。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武汉三镇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汉口...
  • 关于武汉市有历史点固的地名并说明它的来历
    答:据考证,清朝时期,有一位洋人在武昌桥梁村(铁路医院原门诊部)修建了一座庭园,人们称之为洋园。后来,该洋园成为张学良的行园,但“洋园”之名一直没有更改。上个世纪 60年代初期,洋园被更名为杨园,一直沿用至今,原来洋人盖的四栋楼房,现在是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办公室。杨园街就是以此为名。...
  • 武汉有历史典故的地名
    答:古琴台始建于北宋时期,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3、鹦鹉洲 地名,原在武汉市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