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厕所会感染哪种病吗?蹲厕和坐厕,到底哪个更健康?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12

我们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还有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那就是上厕所。



据世界厕所组织(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简称WTO)提供的数据显示, 每个人每天大约要上厕所6~8次,一年约为2500次。


按每次上厕所花费5-10分钟时间来算的话, 人的一生大概有三年时间待在厕所里! 更重要的是,上厕所和我们的 健康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研究数据证实,美国每年大约有 20多万人 在厕所里发生意外被送进急诊室。 在我国,厕所也是急救人员最常“出入”的救援地点。



为了防止上厕所时发生意外,上海闵行区某文化公园,近期投入使用了一座具备自动、手动报警功能的智慧公厕。


如果在如厕时发生意外,如厕者可以选择按钮报警,如果如厕者超过15分钟还没有出来,系统也将会自动报警,提醒保洁员进行协助。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在厕所发生意外,尤其是对老人、孕妇而言,是个不错的便民措施。


不过比起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大家在上完厕所后,记得看一眼,能救命!


这几种便便是危险信号!


关于厕所,还有一个很大的争议,那就是关于上厕所的方式。为此大家还分成了 蹲厕派和坐厕派。


蹲厕派

蹲着上厕所,干净又卫生,能够快速解决了事。

坐厕派

坐着上厕所比较舒适,也能避免意外的发生。


那么问题来了,

蹲厕和坐厕,

到底哪个更好呢?



对于年轻人而言,蹲厕是好于坐厕的。

01、蹲厕有利于排便

人体内有一块叫耻骨直肠肌的肌肉,它就好像是一个环,勾住了直肠,与直肠形成“肛肠角”。肛肠角蹲着如厕时,肛肠角的角度大,像水管一样通直,排便就不怎么费力。




02、蹲厕比坐厕卫生

这其实和个人的卫生习惯有关。


现在商场为了美观度和舒适度,会统一使用坐厕,有些也会提供消毒物品,但大家似乎不太习惯使用坐厕,总觉得和他人有“肌肤之亲”很不卫生,于是造就了各种上厕所的奇葩“姿势”,更有甚者,直接蹲在坐厕上解决,这让坐厕的卫生环境更加糟糕。



不过这里也要为坐厕说句公道话。


很多人认为坐厕容易传染性病,这种想法其实大可不必。很多危害较大的性病,像是梅毒、艾滋等,大部分都是通过性传播或者是血液传播的,而且这些病原体离开人体后,很快就会失去活性。 所以上厕所,是不会感染这些病的。


不过如果抵抗力弱的话,还是有可能感染一些皮肤接触性的疾病。 所以大家还是要注意如厕卫生,平时可以带个便携式的马桶坐垫以备不时之需;如果商场厕所内有提供消毒液,记得上厕所前先给马桶消个毒;上完厕所后记得及时洗手,保持个人卫生。

03、蹲厕排便快,不容易引发痔疮

坐厕排便比较舒适,也让很多人养成了带手机或者杂志进厕所的习惯,这一坐就容易忘记时间。


这可不是一件好事。延长了排便时间,体内的毒素和粪便停留的时间就更长,容易引发痔疮等问题。


说了这么多蹲厕的好处,那么坐厕就“一无是处”了么?当然不是。


相比蹲厕,坐厕最大的优势当然就是它的舒适度!



一般我们在家里也都会安装坐厕,毕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舒适度是最重要的。而且对于 孕妇、老人、行动不便的人 来说,坐厕也是相当友好,毕竟这部分人群没办法长时间在蹲着的时候保持身体平衡。


坐厕和蹲厕各有利弊,大家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各取所需。


不过说到底,比起如厕方式, 最重要的还是养成 健康 的排便习惯。

1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早晨起床后和饭后2小时内 ,由于体位反射或胃结肠反射,会引起结肠整体蠕动,以每小时10cm的速度推进,可能直接促成排便。


所以不管有没有便意,都建议大家每天在固定时间段内去厕所蹲一下,慢慢地养成固定时间排便的习惯。


如果短时间内作息时间被打乱,吃了辛辣的食物,或者长途旅行,可能会对身体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便秘,大家不用过于焦虑,一段时间后就会恢复。但是如果一直排便困难,那还是建议去医院做个检查。


2
定期清洗厕所

厕所藏污纳垢,时间久了,不仅脏,还会发出异味,所以大家一定要常常清洗,不要偷懒。


可以购买一些厕所专用的洗涤剂进行清洗,但是一定要注意规范使用,不要和其他清洗剂混用。


3
冲水时记得盖盖子

之前网上有个段子,说是上厕所不盖马桶盖,相当于吃shi。大家笑归笑,上完厕所,该盖的马桶盖,还是得盖,否则细菌可真会遍布你整个厕所!


马桶内的细菌和微生物多达几十万,如果在马桶盖打开时冲水,这些细菌会在瞬间被带到高空,最终落在我们卫生间的毛巾、牙刷上。想想都……所以,上完厕所冲水前大家一定要记得盖上盖子。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如厕习惯,这些如厕的禁忌大家也要注意。可别让上厕所这件小事,成为我们 健康 生活中的“绊脚石”。



忌用力排便


排便过于用力,会使血压骤升,心脏负担剧增,容易诱发心肌梗死、脑出血等心血管意外。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如果每次排便都很吃力,还是得去医院检查一下。



忌看报纸、手机


蹲厕所玩手机或者看报纸,会干扰大脑对排便传导神经的指挥,从而延长排便时间,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排便困难,或是造成习惯性便秘。



忌长时间排便


无论是蹲厕还是坐厕,排便时间都不宜过长。一次排便的最佳时间不超过10分钟,排便时间过久可能说明有便秘等问题。如果每次坐便都超过30分钟,还容易引起肛垫下垂,形成痔疮。出现这种情况,最好还是去医院检查一下。



忌乱擦屁股


擦屁屁可是有讲究的,大家不要随心所欲的乱擦。尤其是对于女生来说。因为女性尿道短,容易感染,所以在上完厕所后,应该从前往后擦,以免被粪便或尿液中的细菌感染。




忌忍便意


生活中一旦有了便意,最好能在第一时间去解决。如果错过便意或者刻意抑制便意,会让粪便堆积在肠道,引发便秘。


尤其是白领和学生群体,一定要养成自己固定的排便习惯,最好是能在早上就把这件“大事”解决掉。“轻松”开启美好一天!


最后总结一下,蹲厕和坐厕各有利弊,对于 健康 的年轻人来说,更推荐使用蹲厕。对于老人和行动不便或者孕妇,则更推荐坐厕。


如果家里是坐厕,可又有排便困难的情况,可以尝试在脚底下放一个小板凳或倒扣一个不锈钢盆,大约二三十厘米高即可,这样可以模拟蹲厕的效果。


当然,比起上厕所的方式,上厕所的好习惯更重要,最最重要的是,不要带手机进厕所!!




  • 公共厕所马桶会传播性病吗 如何安全使用公共厕所马桶?
    答:导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现在很多公共厕所都换成了马桶,不再是以前蹲坑了。大家都知道,每天到公共厕所马桶上坐的人有多,有人就会担心在公厕用马桶是不会传染什么疾病?很多人在公厕上厕所,都会担心马桶的卫生问题。公厕...
  • 长时间蹲厕所的害处 长期蹲厕可引发哪些疾病
    答:部分病人会出现双侧下肢感觉麻胀。3、长时间蹲厕用力,会诱发心脑血管的意外。用力排便,长期蹲厕会导致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可能会诱发脑梗和心梗的危险。因此建议最好不要长期蹲厕,否则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 蹲着和坐着上厕所哪个健康?
    答:痔疮、便秘的罪魁祸首竟然是——如厕姿势不对。据说一项来自国外的研究显示:坐着~拉粑粑~,耻骨直肠肌只是部分放松;而蹲着拉,肌肉能完全放松,所以拉得更放松、更彻底。如果不方便蹲厕,可以脚踩个小板凳,以减少大腿和躯干...
  • 人生超过1.5年的时间在厕所度过,厕所里有哪些常见的病菌?
    答:让身体出现病变。三、病原微生物 厕所里经常会存在一些病原微生物,这是多种细菌和病毒的集合体,多会附着在厕所内的尘埃上,通过空气传播人被这些病原微生物感染以后,容易出现肺炎和流行性脑炎以及病毒性感冒和腮腺炎,...
  • ...高跟鞋站马桶圈跌落摔伤下体,上厕所真的会染病吗?
    答:“太痛了,走路都走不了。”日前,万女士艰难地挪进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牛诤查体发现其外阴部青紫、肿大。经询问,万女士说了受伤经过,表示“冒着危险”上厕所是觉得公用马桶脏,怕传染疾病尤其是性病。上...
  • 上厕所玩手机容易传播疾病,蹲马桶时间太长的危害
    答:所以尽量把上厕所的时间控制住5-10分钟。若是蹲厕的话还容易导致脚麻,蹲厕所蹲太久血液循环长期受阻,神经元细胞的供氧缺乏时,会导致部分神经发麻,而且对颈腰椎也不友好。长时间的蹲马桶的危害还是很多的,大家平时也要...
  • 蹲厕和马桶哪个更科学以及卫生?
    答:蹲厕和马桶哪个更科学以及卫生?其实还是要看情况的,环境不同,也会有不同的选择,如果是在家中,很多人就会选择使用马桶。家里的马桶一般都会比较干净,不用担心卫生问题,外面的公用厕所,很多人都使用过,可能就会发生感染...
  • 如何正确的蹲马桶?错误方式会导致哪些疾病?
    答:马桶外侧最好也擦一遍,固定用一块抹布,不要和其他抹布混用。看书抽烟是大忌如厕时看书抽烟会分散注意力,容易导致排便不畅,甚至诱发痔疮。老人蹲厕,一边屏气排便一边吸烟,还会增加心脑血管意外发病的几率。排便时最好一心一...
  • 上厕所蹲太久有什么危害?解大便不宜超过多长时间?
    答:5、女性易得滴虫性阴道炎 厕所表面上看着比较干净,实际上藏污纳垢,打扫频率远跟不上使用频次。由于女性生殖系统的特殊性,长时间蹲坑让私密部位暴露在污染的环境中,更易感染妇科疾病,而滴虫性阴道炎是最易引发的疾病。
  • 公用一个马桶会传染疾病吗?
    答:会,但是概率非常低。每种性病都有它的罪魁祸首,称之为病原体。马桶会不会传播性病,主要取决于这种性病的病原体是否能在马桶圈上存活。病原体能够存活的,才有被传播的可能。公用马桶上可能存在的病原体有梅毒、淋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