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腔有哪些特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1
柳腔有什么历史背景?

清嘉庆年间,地处山东平度市小沽河西北岸的仁兆镇沙窝村,有一王姓外地人在该村定居,以演唱兼营手工业谋生,人称王师傅。
王师傅在演唱和授徒过程中,将流传当地的民间曲调“姑娘计”和“绒花调”与“本肘鼓”结合,配上一些流传民间的神话故事,乡间俚曲,创作了韵词,串乡走户进行演唱,借此为生计。
由于其曲调宛转,词意明达,易学好懂,故深受群众喜爱,本村和邻村的青年纷纷向其学习。借吹打、演唱谋生的吹鼓手、盲人更是如鱼得水,争相效仿,一时间,此曲调风行四乡八里。
因王师傅主要演唱形式是串村走户,故当时被称为“串门调”。每逢节日、庙会,民间艺人则围桌盘椅,五七人一伙,生旦净末丑,你一段,我一句,辅以简单的乐器唱起来,观众围坐,这种演唱形式,民间称“盘凳子”。
王师傅晚年,专门授徒传艺,但由于当时学无曲谱,徒弟只好跟着师傅唱的溜着,不会的跟随着会的溜,于是就被群众称为“溜腔”。
王师傅的第二代传人孙增基、孙传富、王启培等人,嫌其不雅,取曲调宛转悠扬之特点,借“溜”字之谐音,定名为“柳腔”。
王师傅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收了孙增基这个徒弟,。孙增基身材修长,聪慧过人。而且,他跟着王师傅潜心学艺,达到了入痴入迷的程度。
有一次孙增基去挑水,因心中想的全是柳腔的事,挑起两个粪筐子就走,到了水井时才知道搞错了,可见其用心之专。
孙增基作为柳腔艺术第二代传人的代表人物,既继承了王师傅教传下来的艺术成果,又与其他民间艺人一起,在串村走街“盘凳子”的演出实践中,对柳腔艺术进行了加工整理,丰富了柳腔演唱的各种曲牌,并开始将四胡作为要伴奏乐器,不断的使柳腔这一新的剧种发扬光大。
后来,柳腔在长期串村围场“盘凳子”演出的过程中,吸收并且融汇了其他剧种的精华,逐步完善成熟。在1900年前后,王师傅的二代传人孙增基、王启培等人,在古岘镇管村戏楼租赁了戏装,把柳腔搬上了舞台,进行了第一次化妆演出。
至此,柳腔这个产生于民间,发展和活跃于民间的戏曲艺术,终于在王师傅、孙增基、王启培、孙传富等两代民间艺人经过百余年的艰辛努力,而脱胎于“盘凳子”的曲艺演唱形式,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
柳腔走上舞台后,以它浓厚的乡土气息,鲜明的艺术特色,深受群众欢迎。随着戏班走南闯北的串村登台演出,柳腔艺术迅速在平度、即墨等地流传开来。
有很多村也相继成立了柳腔戏班,形成了以专业戏班为主,民间戏班为辅的局面。促进了柳腔艺术的普及和提高,使这一崭新的地方戏曲成了流行于胶东各地的一个重要的民间舞台艺术。
孙增基、王启培等人在演出过程中,对师傅传授的剧目进行了全面的加工整理,并不断增加演出剧目,以适应营业演出的需要。期间,王启培又收了古岘刘邦君、麻兰刘德昌为徒弟。
这两人天赋司性俱佳,除擅演柳腔外,京剧、评剧、梆子、茂腔都能唱,对丰富柳腔的唱腔和表演程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柳腔艺术第三代传人中的代表人物。
刘邦君工生角,艺名“刘伶”;刘德昌工旦角,艺名“刘曼:,这两人与即墨艺名刘小的刘洪石,艺名刘森的刘柞连齐名,被人们合称为柳腔“四刘”,饮誉四乡。
职业柳腔戏班活跃于胶东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艺术造诣较高的柳腔艺人。这些职业性戏班,有时单演柳腔,有时柳腔、京剧、梆子、茂腔“三合水”或“四合水”同台演出,为柳腔向其他剧种学习创造了条件。
当时,柳腔艺人多是贫困的农民,因此,在组班演出时,多由地方上的乡绅或官员做财东,购置行头,聘请演员组成戏班,四乡演出。
后来,周祥山赁装组班,聘请刘德昌、刘邦君及苏万喜、陈春香、李洪喜等人,组成戏班,专演柳腔,历时4年,演遍平度、即墨等地。
由崔乐曾为东,柳腔的第二代传人王启培重新出山执鞭组班,历时4年。戏班演遍平度、即墨、莱阳、掖县。
一年的秋后,灰埠镇城子村全村凑钱写了“刘曼”、“刘小”的戏,村里扎了“七出头”的大戏台,当时戏班约有20多人,唱了4天,四乡观众争往观看,盛况空前。
之后,平度的张彬庆为东挑头,购置了行头,遍请柳腔四大名流,即刘德昌、刘邦君、刘洪石、刘柞连,成立了柳腔“四喜”戏班。张胜祥、官振民、袁秀莲等,也应聘入班。戏班历时5年,演遍胶东各地。
这次组班,由于大部分都是有名的演员,角色多,行当全,演出排练等活动较为稳定。所以艺术水平迅速提高,是柳腔艺术走上舞台后发展提高的火红阶段。
平度不少地方一直还流传着一个笑话:
刘小、刘曼上了台,大嫂抱着枕头跑出来,冬瓜地里摔了一跤,把瓜当儿怀里揣。
说明当时“四喜”班的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四喜”班成立后,四乡流动演出。年节、山会、农闲时活跃于农村乡间,农忙时,则进入城镇。
在这一时期。由刘柞连、官振民等人带领一批人进入青岛市,重新以“盘凳子”的演唱形式进行活动。带了一批徒弟,培养了一批观众。
柳腔的第二代传人孙增基晚年不能登台演出,回到了柳腔的发源地仁兆镇沙窝村,组织了子弟戏班,传授柳腔艺术。其中,孙增基的弟子较出名者有孙传正、孙传宝、孙武保、孙增虎、孙增智等。
戏班以本村拳房为基地,常年活动,逢农闲、节日则到四乡演出。演出时杂以高跷、杂耍,有时也“盘凳子”。
因沙窝村子弟多习武,故高跷、杂耍用的都是真刀真枪,四乡闻名。在登台演出时,也一改柳腔专工文戏的传统,增加部分武打剧目。其中,孙增虎就是当时较出名的“刀马旦”。
他们当时到外乡演出,约有20多人,用席扎的戏台有“三出头”、“五出头”,辘轱架子上铺上木板,还有戏剧报子广告,很有气派。演出的大多是柳腔的传统剧目,有“四京”、“八大记”等。并辅以其他群众喜爱的剧目。
其中,孙增虎扮丑旦、孙德海扮花旦演出的《拉磨》一戏,是表现恶婆婆虐待“熬头”媳妇,逼媳妇推磨。舞台上拉磨的毛驴是演员借助道具扮成的,演出逼真。二位演员功底深厚,唱做俱佳。剧情诙谐时使人捧腹,悲时催人泪下。所以,每次演出,都在观众的要求下“返场”。
有一次在“蒲城”演出此戏后,扮演恶婆婆的孙增虎在派饭时竟没人愿要他,说他心太“狠”。
孙增虎武功极好,擅演武戏,在平度东乡,即墨西乡很出名。当时即墨地有一户家境殷实的人家,相中了他,想将闺女许配于他,一时间孙增虎唱戏唱回个俊媳妇成为了美谈。
平度、即墨两地隔河相望,故历史上多有联姻。沙窝柳腔艺人孙武保做为养老女婿在即墨吕家庄定居,同时也把柳腔艺术带到那里。这对柳腔的传播交流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促进作用。

四大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记(《罗衫记》《绣鞋记》《玉杯记》《金簪记》《风筝记》《钥匙记》《丝兰记》《火龙记》)等。

《罗衫记》:目前大都以曹述之本为准,前身为青岛金光茂腔剧团的胶州茂腔剧团曾金凤孙瑞秀演出最为经典。从前农村演此剧,还有郑月素下山,认义父母写状,
徐能还有一女徐翠莲等情节。故事取材自冯梦龙“三言二拍”中《苏知县罗衫再合》,据说“五坝江口”就在胶南市坡里一带,故老年人传言“胶南不演《罗衫
记》,胶州不演《血手印》”。近年胶南茂腔剧团也排演了《罗衫记》,胶南胶州的老演员都没有证实上述说法。



《玉杯记》:孙红菊率领的“胶州心连心茂腔剧团”有演出“王二英思夫”录像,从张廷秀得中出京开始,花园“对帘”相认结束。实际上前面还有张廷秀一家逃难苏州,到王家做万字楼雕刻,王家认廷秀义子,廷秀进京路上被赵旺暗算,花子金秀风相救等情节。《回杯记》为其中一部分。



《绣鞋记》:实际上就是《王定保借当》,目前茂腔吕剧演出本基本相同。但茂腔同时还有《三节烈》,是对《绣鞋记》的再加工和延伸。1962年茂腔演员刘翠
兰灌制“杀鸡”唱段,展现秋兰招待王定保的情景,在所有现存剧本中都没有收录。2011年青岛市(胶州)茂腔剧团庆祝建团60周年,王春艳老师演唱了秋兰
的一段唱。



《火龙记》:胶南茂腔剧团上世纪80年代有《张郎休妻》磁带,后来王淑贤老师带领王本宏等摄制舞台录像。胶州心连心剧团也有《张郎休妻》VCD,剧本不
同,演法比较传统。柳腔《火龙记》应该是最贴近原貌,唱词极为乡土,比如丁香回忆在娘家所受伦理规范的教育,张郎瞎眼要饭后,丁香为其作面条时的唱段,每
句都有历史典故。



《金簪记》:最早喜欢上这个戏,还是从即墨柳腔老演员管秀兰的《月墙》开始,王美蓉和杨二舍精彩的对唱和唱词,简直无人可出其右。小时候曾经看过湖南花鼓戏电影《花墙会》,几出戏凑到一起,才能通晓《金簪记》的全貌。



《钥匙记》:儿时农村业余茂腔剧团常演,印象深刻的是虔婆啰嗦自己的风流事,为了搜转香楼钥匙,三九天往苏凤英身上泼凉水,以及神仙李长庚脱鞋打张小等情节。柳腔两个版本都没演《庞山会》和《大报仇》。而茂腔专业剧团几乎都没有这个戏。



《风筝记》:这几乎是唯一一个茂腔柳腔目前都没有音像流传的剧目,只能通过剧本大体了解一下。


《丝兰记》:柳腔演出了《佛殿相会》一折,比较有特点的是小生龙观宝把百家姓放进唱词,但字幕打的错别字连篇。胶州茂腔大剧本中因为打字错误,误写成“佛殿向辉”,结果以讹传讹,去年出的《青岛地方戏茂腔》居然原封录入,遗毒不浅。

柳腔也叫“邦柳”,因为它是“本肘鼓”吸收花鼓秧歌和河北梆子等地方剧种的曲调融合发展而成的。它与茂腔、五音戏血缘相近,声调委婉悠扬、柔和细腻。曲调中有花调、悲调之分。花调欢快舒展,适宜于演喜剧,悲调低沉而缠绵,多用于唱悲哀之戏。

板头有慢板、二板、三板、四不像、导板、娃娃、哭迷子等。唱腔中,演员往往一唱就是几十句、上百句,道白很少。

伴奏乐器有四胡、二胡、月琴、坠琴、三弦、扬琴、低胡以及笙、箫、唢呐、锣鼓等,唱起来琴音缭绕、乡音浓郁,耐人寻味。

在柳腔音乐中,每当剧中人物演唱大段剧词、中间需要换韵或告一段落时,便吹唢呐当做过门衬垫,叫做“吹垛子”。

柳腔剧目内容多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故事,对白运用即墨方言,曲调有欢调、悲调、垛板、慢板、数板、南锣、娃娃腔等板式。唱腔委婉细腻,优美流畅,语言风趣生动,表演朴实无华,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

特别是在“四弦胡琴儿”悠扬悦耳曲调的伴奏下,加上柳腔特有的向上翻高的尾音“勾勾腔”,听来真是余音袅袅、绕梁三匝,令几代家乡父老为其痴迷。

新中国成立后,柳腔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即墨县于1956年成立了专业的即墨柳腔剧团,经新老艺术工作者发掘、整理和创新,使柳腔不论在演出剧目,还是唱腔板式、音乐伴奏与曲牌上,都达到了空前完美的程度,同时,也迎来了柳腔艺术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1959年,青岛市柳腔剧团应邀进京,向首都人民汇报演出了《割袍》、《赵美蓉观灯》等剧目,获得极大成功,演职人员受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肯定和赞扬。

柳腔的传统剧目有上百出,以“四京”、“八记”为主。“四京”是《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记"是《罗衫记》、《玉环记》、《火龙记》、《绣鞋记》、《钥匙记》、《金簪记》、《风筝记》、《丝兰记》。反映家庭伦理道德的剧目不少,如《七人贤》、《双拐》、《马寡妇开店》、《小姑贤》、《打城隍》、《拾麦子》等。

柳腔老艺人刘顺仙,擅演旦角戏,主演的《月墙》、《丝兰记》等在观众中享有盛誉。老艺人张秀云曾晋京汇报演出了《割袍》、《赵美蓉观灯》等剧目受到欢迎。

艺术新秀张淑英、袁玲崭露头角,张淑英主演的《孟姜女》、袁玲主演的《花灯记》等功底扎实,唱腔优美,独具特色。

柳腔长期扎根于民间,舞台上洋溢着乡土气息,许多艺人土生土长,熟悉生活,演出的节目也深受观众喜爱。



  • 戏曲有什么
    答: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
  • 全国地方戏曲种类
    答: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
  • 描写山东地方戏的文章(文艺不限,600字)
    答:以这种标准来衡量,吕剧就具备了上述个条件的几个特点。首先,吕剧所表演的内容是人民的日常生活,充满了人民的情感,所以群众喜闻乐见,特别是妇女,热烈的喜爱吕剧。吕剧在表演的方法上有头有尾,交代的清楚;细节琐事,仔细的描写,使人看了觉的非常亲切。例如吕剧的《借年》爱姐的未婚夫来借过年吃的东西,她...
  • 中国戏曲种类有哪些?
    答:评剧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又称为“唐山落子”。代表剧目:《花为媒》《杨三姐告状》5、豫剧 豫剧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代表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6、昆曲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代表剧目:《牡丹亭》《鸣凤记》7、粤剧 粤剧又称为“广东大戏”,...
  • 辽宁的特色是什么
    答:3、饮食特色:辽菜是在满族菜点、东北菜的基础上,吸纳了鲁菜和京菜的精华,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味。辽宁菜的特点在于菜式多样、口味丰富,既有咸甜之分,又追求酥烂香脆的口感,注重油芡的明亮和造型的美观。4、地理位置特色:辽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沿海,西北部与内蒙古相邻,西南部与河北省接壤,...
  • 戏曲的各方面知识
    答:(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
  • 山东的 几大节日是那啊?
    答: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柳腔 【柳腔】地方剧种。产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
  • 各地的戏曲和它们的特点
    答: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
  • 除了藏戏,你知道全国各地还有哪些剧种呢?你喜欢哪个剧种呢?为什么?
    答: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7、晋剧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
  • 山东省有着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地方戏曲、曲艺形式,最具有山东特色
    答:为了适应北京观众的欣赏习惯,高元钧及其弟子在保留山东快书山东乡音的前提下,融进北京语音的一些特点,加强了表叙的音乐性与节奏感,使山东快书在北京的土地扎下了深根。高元钧的代表曲目有:传统段子《武松传》(计十六回)、《鲁达除霸》、《赵匡胤大闹马家店》等,现代作品《一车高粱米》、《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