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打柴舞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2
  黎族同胞除了在穿着文化上时尚,同时,他们在行为上也很潮哦,他们的拿手好戏,就是跳打柴舞(竹竿舞)。

  打柴舞是怎么出来的呢?民间有个戏说。据说当时黎族同胞漂洋过海,来到海南岛。聪明的黎族人,直接把乘坐的小舟翻过来,在上面盖一些茅草和竹子,离地面差不多有30cm的距离,当房子住,这就是船型屋最初的雏形。每当下雨的时候,竹竿就会飘落下来,为了避免竹竿戳到他们,他们就跳啊跳的,然后他们发现,咦,这个动作好看啊,就慢慢的变成了一种舞蹈。

  事实上打柴舞,是黎族文体结合的民间传统舞蹈形式。流传于东方、昌江、乐东及五指山等县区。据传,此舞原叫“跳柴”,是黎族古时祭祀祖先和天地的祭祀礼活动。旨在一则告慰天地和先灵,黎寨玉米、山拦丰收了,敬请天地神灵回黎寨与民一起“跳柴”同庆丰收。二则祈望祖先英灵保祜黎寨人丁兴旺,丰衣足食。所以,每年农历十月新谷登场至元宵节期间,家家户户煮新米,劏鸡宰猪,人人穿着节日盛装,到空旷的山地燃起篝火举行“跳柴”祭礼。

  首先,由“奥雅”(老人)主持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祭祀活动后,青年人围绕着篝火跳呀,唱呀。有的往篝火堆中添柴;有的从熊熊的篝火上腾跃飞过;有的在地上合击竹竿;人们来回跳跃着,或唱歌,寻找伴侣。这种“祭天祀祖”的篝火“跳柴”活动与东南沿海及湛江地区的“架火荡妖”、“烧柴祭天”是相似类同的。后渐演变为生活自娱性的舞蹈活动。

  舞蹈时,在空旷平地上平行摆放两根6×12厘米粗,3米长的四方木,两木相距约4米,上横架6至8根4米长的竹竿,由6至8人分别蹲在两边(左右各半)方木前,每人双手各执一对竹竿的'顶端,把竹竿往方木上有节奏地分合敲击。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空隙中间穿梭、跳跃、转身、腾飞。动作由慢至快,敲击竹竿节奏有轻有重,劈啪!劈啪!劈劈啪啪!劈劈啪!清脆的击竹声响和矫健灵巧的舞姿相映成趣。舞者,若能前踏后采,左跳右转顺利地腾跃或飞穿越过竹竿空隙时,在场的群众会齐声呼喊:哩!嗬哩!哩!嗬哩!以表示钦佩和赞扬。若舞者迟疑不按竹竿合击的节奏跳时,脚、腿或头部就会被竹竿合击挟打,而且,还会受到众人的嘲笑。此舞活泼逗趣,自娱性较强,男女老幼均可参加跳,今天已成为黎族喜庆节日的保留节目。《打柴舞》有专门的舞曲伴奏,乐队由二胡、竹笛、小唢呐、铜铃、黎鼓组成。曲调欢快豪放,富有浓郁的黎族生活情调。

  • 打柴舞的历史文化
    答:建国以来,经过历次运动整改,该地区丧俗不断简化和汉化,绝大多数村寨已减去了跳打柴舞这一程式。据调查,到目前为止,全黎族地区仅三亚市崖城镇朗典村自古至今一直保留这一古俗,如果这一古俗在朗典村终止,黎族民间打柴舞的原生态形式即宣告消亡。2006年5月20日,黎族打柴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 黎族打柴舞的传承意义
    答:稍有不慎则被击伤。古代,当地黎族人也利用丧葬活动跳打柴舞的机会,进行竞技性比赛。 解放后,打柴舞经过加工,改编,流行于整个海南省。并列入部分高校、中专、中小学校体育教材,受益众多。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黎族打柴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黎族打柴舞的传承现状
    答:经加工、改编后,打柴舞其道具由木棍变为竹竿,故又取名为竹竿舞。今天舞台或运动场所见的均为跳竹竿的形式出现。打柴舞依托三亚地区黎族民间习俗而存在,该地区习俗的变化,对民间打柴舞的生存延续影响极大。如今,全黎族地区仅三亚市崖城镇郎典村仍保留着这一古俗。因此,抢救和保护黎族民间打柴舞已...
  • 跳竹竿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
    答: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船形茅屋文化。黎族百姓模仿造屋过程中在竹上滑动,在竹上跳跃等动作,并适当的结合富有节奏性的音乐,用竹子敲击出动听的节奏,从而形成了有独特意韵的跳柴舞。另外一种打柴舞起源说法是,黎族人上山砍柴,休息时将柴排放敲击,跳来跳去,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成为打柴舞。
  • 海南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海南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九项被列为国家级名录。1. 崖州民歌:这种口头传唱和手抄文本流传的民歌,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展现了民间文化的深厚底蕴。2. 儋州调声:以男女集体对唱和歌舞结合的形式,儋州调声不仅是音乐艺术的表现,也是民间文化的重要遗产。3. 黎族打柴舞:源自古崖州黎族...
  • 黎族人在欢乐喜庆的时候都会跳什么舞
    答:《猴子舞》是另一种具有娱乐性的黎族舞蹈,它在节日和娱乐场合中表演。舞者会穿上特定的民族服装,模仿猴子的动作,通过击鼓和舞蹈展现猴子的灵性。《打柴舞》则是最具代表性的黎族民间舞蹈之一,人们在农闲或收获季节的晚上表演,通过击打圆木上的木棍或竹竿,展示丰富的节奏和动作。黎族的娱乐喜庆舞蹈...
  • 海南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答:2、儋州调声 儋州调声最初产生于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北部。它突破了山歌固有的表现形式,曲调层出不穷,演唱过场活跃,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征。儋州调声主要是男女青年在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在乡镇集市或山坡野地,互相以歌抒情,自发性地开展的对歌比赛活动。3、黎族打柴舞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
  • 黎族的风俗习惯,聚集地和主要节日简介
    答:1. 黎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和琼中、五指山等县市。此外,还有部分黎族散居在海南省的其他地区,如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以及贵州省等省份。2. 黎族的舞蹈文化丰富多彩,例如《打柴舞》就是一种深受黎族群众喜爱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通常在地面上放置两根...
  • 海南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海南省的世界级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共有九项。1.崖州民歌:主要特色与价值是以口头传唱和手抄文本流传,题材广泛,内容极其丰富。2.儋州调声:主要特色与价值是男女集体对唱,把唱歌与舞蹈融为一体,是民间文化优秀遗产。3.黎族打柴舞:起源于古崖州黎族丧葬活动,是黎族民间最具...
  • 海南少数民族有哪些
    答:例如,他们早期用茅草、泥巴、竹木仿船形建造居室;食物中有特色的竹筒饭、山兰糯米酒、甜糕等;服饰通常用手工编织的黎族织锦制作,女性习惯头带花巾,上衣和筒裙加戴贝壳、珊瑚、铜铃、珍珠等饰品。黎族的传统节日为“三月三”,舞蹈有“打柴舞”、“舂米舞”、&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