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到底观哪里??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9-11
""观自在菩萨"到底是谁?"菩萨"是何意

观自在者,如实观照诸法,泯除爱憎取舍,乃至超越能观与所观之二分,达于全体,名观自在。
作如此修行者,谓之自觉;自觉而能觉他,谓之菩萨。

一般指,观世音菩萨。叫的名不一样,所显示,修行法门也不一样。
如,叫,观世音菩萨,主要是,突出,修行时,“耳根犀利”以“闻所成慧”来修行。
叫,观自在菩萨,主要是,突出,修行之时,要处处,“观照自己”,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要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困扰,最有名的,就是心经里面了。头一句就是观自在,要看自己,莫要看他人。观照自己的心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是修行的路线。指引。

《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就是叫我们做功夫。“观”是观照,时时看着念头的起处,不动摇;“自”是自己。什么是自己呢,我们大家错认色身是自己,我这身体要享受,要吃得好、穿得好,贪得无厌,这就造业受报了。这色身不是我,这色身是我们所住的房子。里面有个真人,这真人才是我。这真人就是现在六根门头放光的这个东西——能见能闻的功能。我们在当下一念不生,前念已断,后念不起,当中没有念头的时候,此时虽一念不起,但非木石无知,而是了了分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能见所见,能闻所闻,都不可得,能所双亡,这就是我们的本性,这就是自己。圭峰禅师说:“莫认色身,以空寂为体。”我们的本性像虚空一样,虚空就是我,我就是虚空。假如我之外有一个虚空,还有一个空在,那也不是了,我们不要向外面去求取,放下就是。莫求真,但歇妄。不要求啊!你本来就是佛嘛,还求什么佛呢?歇下妄心就是菩提。菩提者,就是正觉,就是觉悟。我们观这个自己,在刚开始只是明白了道理,心还捉不住,要跟境界跑,需要做功夫看住它,观照这本性在不在本位上。功夫做熟了,进一步就观也不要了。观是有功之用,再要进到无功之用。无为法,一切不可得,观也不要了。但是要注意:功夫到这一步,才能不要观;功夫没有到,你把观放掉,便流浪了。有人说一切时做功夫是住着,开始时需要住着,你不住着功夫上,你就跟境跑了。心中心法也是这个道理,一上来叫你观住不动,没有定力做不到,所以给你住着个法,把别的东西就丢掉了,这是转换法门,就像念佛一样,也是转换法门。我们念佛时,心念佛,佛就是心。念佛、法、僧,就不念贪、嗔、痴。但是一上来不念做不到,因为多生历劫,习气深重,还是要有个法来修。密宗的起用法门很多,很多人修行为了得神通、求发财,不知道修心中心法是叫你修大道成大器。现在用什么法得到点小神通,非但没有用,还要闯祸,因为心未空。有的得了天眼通,见到一些可怕形像,吓得发了精神病。外道执相修法,出神也不是好事,叫你将来着魔。但是人都喜欢这一套,求这一套就不能成大器,不能出六道轮回。还是要把心练空,一切无住,发挥我本性所具的神通。虽然发了,等于没有神通,就像现在我们能够穿衣吃饭一样,寻常得很,没有什么玄妙奇特。因为一切众生都本具这功能,暂时没有发出来是因为被妄念颠倒执着所盖覆了。我们人为什么比动物聪明,就是因为人的盖障比动物少、轻,动物的盖障重、沉,所以比人愚笨得多。我们能够拿掉这盖障就好了。《心经》说“观自在”是要我们做功夫,观照自己在本位上不动摇。“自在”,就是我这本性时时在。而我们平时就不在,跟境界跑了。圆悟勤祖师说:“一刻不在,便同死人。”就是行尸走肉。要时时“在”。“在”熟了呢,“自”也不要了,有“自”还是做作。《圆觉经》讲:“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妄心不要灭掉,因为妄心就是真心,波浪就是水,把波浪去掉,水就没有了,所以妄心起来亦不压灭它。只要转,不跟它跑即是。念佛、念咒即是活泼泼地转妄念的最好方法,心摆在佛上、咒上,妄念就转化了。“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就是自己不要执着自己,时时刻刻认着自己。到此时,“自”就不要了,只有“在”在。“于无了知不辨真实”,一切都不可得,真即假,假即真,更无圣凡之别,一切一切都融归自己,无在无不在,“在”也没有了。一切经文讲的经义都是这些。《心经》是一部成佛的法,不是念念就行了。一切众生能观自在,就是《心经》所说的菩萨;你不能,那么你就是众生了。

楼主善问!
末学浅见如下,供参考:
广义来说,心有八个:眼识心、耳识心、鼻识心、舌识心、身识心、意识心、末那识(意根)、阿赖耶识。
其中,前七识心都是生灭法,故名“虚妄不实”。阿赖耶识又名“如来藏”,是永无生灭的,故名“真心”(即是禅宗“开悟明心”所明之心)。
有时候,说“一心通八识”,将八个识合为一心。即是第八识真心。何以故?前七识皆是由此心出生故。在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蕴即是“空性的真心,空性的真心即是色蕴”。因为一切色蕴都是这个“空性”所出生。一切万法都与这个真心“不一不异”。所以祖师说:“搬柴运水,无非妙道”:因为真心在一切万法上显现。
这样,若欲触证真心而成为大乘七住位菩萨。就需要实际“观”到这个真心。可是,真心不仅无有形色,而且远离见闻觉知,不仅远离见闻觉知,乃至永远不触六尘。而我们却只能依靠六根、六尘来分别了知。因而,开悟明心犹如“蚊子咬铁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的最胜法:耳根圆通章。却是因耳根而触证真心。因而,触证真心必定要“借假修真”。必定要通过六根、六尘、六识心的某一种而“顿悟”(禅宗诸祖,有见桃花开而悟,有杯子落地而悟,都不离活生生的六尘境,也不离能见能闻的觉知心)。这就是“一念相应”:意识心一刹那与真心相应。
所以,需要“观”。
但是,“眼观鼻,鼻观心”,末学却未见于佛经,仅见于“气功”。真是神妙莫测啊!鼻子还能“观”?那个肉团心当然是在鼻子的下面。所以能观?也有观“丹田”的。藏密还有观男女二根的。种种玄奥,笼罩学人。幸而佛早已“七处征心,了不可得”。
《楞严经》辩破诸魔,因而魔及眷属谤之为“伪经”。《法灭尽经》亦云:“楞严先灭”。
真心在哪里?且略过。先看看“观自在”的意涵:
“真心清净,不观自在”,“倒驾慈航,常观世音”。这是善知识为观世音菩萨画像所提写的一副对联。(观世音菩萨,又叫做“观自在菩萨”。)
这个真心,无论你观还是不观,他都是“自己就在”。不仅是“自己就在”而且是“本来自在”。这个就是“自在”之意涵。并非是是说“不受拘束,自由自在”。当然,能观自在的菩萨,却真的就能“不受拘束,自由自在”。乃至分身百千万亿,去到无量世界“闻声救苦”。因此,“观自在菩萨”能够在成为“正法明如来”之后,倒驾慈航,以菩萨身份闻声救苦。如此,在理上是观自在菩萨;在事上是观世音菩萨。
这个“本来自在”的心。不是缘起法,是“本来而有”的。是从未出生过的,因此能够永不坏灭。《金光明最胜王经》:“不实之法,是从缘生;真实之法,不从缘起;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名为涅盘”。由此可见,“缘起性空”并非第一义谛,尚有一个根本不以外缘为条件的真心本来自在。这个“自在心”,才是佛法第一义谛。又名“心、如、佛、真心、真如、如来、法身、实际、自性、藏识、涅盘、非心心、无垢识、如来藏、法身佛、本来面无、自性弥陀、阿赖耶识、涅盘本际.......等等名称。
能够“观”到这个自在的有情,都可以叫做“观自在菩萨”。

那么,真心在哪里呢?悟后菩萨本来是有能力直说的。但是“不可说”。“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若是直说,就是“泄佛密因,亏损如来”。何以故?悟缘未熟之人,闻之必谤。这一诽谤,就是诽谤了真正意义上的佛、法、僧。必坠无间。其次,诸魔外道,必然得以“盗法”。一旦道法,就能破法毁法。众生必将长久失去得度的可能。因此,大乘行者必须经过苦参自己去悟。
可是,我们却没有一刹那能够离开真心。若无真心,一切有情同于木石。这就是十法界一切有情的共同点。若无真心,我们就不可能生存在世间,因为真心若不再出生万法,就是“无余涅盘”,一切心灭尽,唯余真心独存。所以“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而且,真心借一切万法而现显现。若离一切法,将永无可能触证真心。这就是“不离世间觉”。

最后要请楼主注意:《华严经》云:“亡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真学佛人,必以发无上菩提心、尽未来皈依三宝为第一步。之后应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以积累善根福德。若无此二者为基础。就算阅尽三藏十二部也无悟缘。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哈哈 你迷乱个啥? 呵呵 楞严经是至宝,如果有迷惑,不要乱猜测呵呵。
我简单说说我了解的情况。
你所谓眼观鼻,鼻观心是修禅定,而佛法禅宗修行是止和观两种修法,禅定是修止,由止得定力,在借定力修观,由观得智慧。而所观的是心的运作,如眼睛与外界的交互,耳朵与声音的交互,以及心的五遍行等等,其第一目的是观清楚心的运作,而明了无我的本质。所谓慧。

心的确不在内外上下等处,比如你有一个吃饭的念头,是你身体缺乏养分了,所以肠胃饥饿,导致有了饥饿感,从而想要吃饭,然后再去想吃什么,再去吃等等一系列心理作用。你说这个心在哪里?在肠胃?在神经?在脑袋?你说在哪里?

你现在所谓的观,以我目前的知识理解,应该是在修定。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请慎重!)

一切色、声、香、味、触受、感受……只要做到看只是看,听只是听,闻只是闻,尝只是尝,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就没有“自我”的妄念产生,心就可以止息。
所谓“观”,只是觉察,而不需要造作。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状态,心的思维只限制在需要的时候,该停的时候需要提醒自己停止,该行动的时候需要提醒自己行动。即不是静如止水,也不是动如波涛,如同水的流动一样,自然、随顺,不去刻意的控制和阻挡,不执著于任何意念,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这样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

观照自己当下,目前你用的是意识思维心,非楞严经所说的真心。举例说:意识思维如一个小浪花,虽然出自大海水。但不是全部大海水。真心就比作是大海水。详细的讲很麻烦的,这个参悟过程很枯燥,但如同初次喝茶有点苦,久久就品出好味道了。

  • 什么是观自在菩萨?
    答:观自在菩萨回光返照观自在 觉诸有情即萨埵 如如不动心君泰 了了常明主人公六种神通浑闲事 八方风雨更无惊 卷之则退藏于密 放之则弥六合中现在讲这「观自在」,你笑,你观自在了吗?这观自在才可以笑;不观自在就不可以笑,要观自在了。「观自在菩萨」,「观」就是观想,「自在」就是...
  • 请问观自在菩萨是几地菩萨啊? 是
    答:观自在菩萨,就经文来说,有两种解释:一、是观察自在、彻底断惑、法界即我、触目菩提的大菩萨。二、是寻声救苦的圣观自在——观世音菩萨。这里虽没有明确的标示,但两种意义都有;而在此所谓“观自在菩萨”,是泛指一切自观自在、观察自在的大菩萨。观音菩萨,梵文 Avalokiteśvara,又作观世...
  • 观自在菩萨是什么意思
    答: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就是我们都知道的观世音菩萨,只不过前者是玄奘法师的翻译,后者是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玄奘习惯直译,而鸠摩罗什习惯意译,两者角度不同,但说的都是一位菩萨。观自在是观音菩萨的别名,意思是当你能观照自己,认识自己,你就可以自在了,一切现象都是佛性的作用。我们明见了佛性...
  • 我观观音观自在出自哪里?
    答:《心经》。观音菩萨是观自在菩萨,但观自在菩萨不一定是观音菩萨,这一点一定要清楚。在心经中提到的观自在菩萨是特指观音菩萨,但在其他佛经中出现的观自在菩萨,就不一定所指观音菩萨了。佛经上说,八地以上的菩萨,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是菩萨中的观自在者。只要菩萨通达真理,断我法执,度...
  • 观自在什么意思
    答:观为观照的意思,自在就是拘束无碍,超脱了一切对立的分化状态和一切的束缚状态。无得无失,无生无死的本然状态。 问题二:观自在 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 观世音菩萨(梵文:???,Avalokite?vara)[12] 两种最通用的译法是: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 观世音是鸠摩罗什旧译,[13] 玄奘新译为观自在,这是同一梵语的...
  • “心经”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是啥...
    答:1. 观自在菩萨,在修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从而度一切苦厄。2. 白话译文:观自在菩萨,通过深入修行智慧波罗蜜,了悟到构成人的色、受、想、行、识五蕴是空无实质的,因此超脱了各种苦难。
  •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
    答:一般指,观世音菩萨。叫的名不一样,所显示,修行法门也不一样。如,叫,观世音菩萨,主要是,突出,修行时,“耳根犀利”以“闻所成慧”来修行。叫,观自在菩萨,主要是,突出,修行之时,要处处,“观照自己”,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要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困扰,最有名的,就是心经里面...
  • 佛教观自在菩萨观自在有何含义
    答:2、在早期的佛经中,多直接译自梵语为”阿婆卢吉低舍婆罗”、”阿缚卢枳低湿伐逻”,竺法护和尚译为”光世音菩萨”,南北朝姚秦时的鸠摩罗什法师译为”观世音菩萨”。3、唐代玄奘法师等译师们则译为”观自在菩萨”。意为众生所见之主,故玄奘译为观自在菩萨,可见於今日的《般若心经》。
  • 浙江台州天湖观自在菩萨照壁和圣旨御碑景点介绍
    答:天湖有三宝,刚刚我们看的“龙珠杆”是第一宝,这边有两宝。一宝是照壁,一宝是圣旨御碑。这里是智者大师创建的禅林寺旧址。观自在菩萨照壁是由乾隆皇帝御笔手书的,原来就立在禅林寺里。可见当时禅林寺的地位是很高的,因为它是智者大师在天台创建的第一个寺院,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时禅林寺的地位高于...
  • 观世音与观自在的区别
    答:1. 观自在菩萨有两种解释:首先,它可以特指补怛落迦山的观世音菩萨。在旧译中,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译法,而在新译中,玄奘将其译为观自在。2. 其次,所有能够观察真理并因此获得解脱的菩萨,都可以被称为观自在菩萨。佛经中提到,达到八地以上的菩萨,已经实现了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