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成因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地震级与地震烈度如何区别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6
地震成因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地震级与地震烈度如何区别

1.引言
地震是我们栖居的星球—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它与地球本身的构造,尤其是它的表面结 构,密切相关。地球的半径约6400km,简单地可分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图25.2-1)。前二者平均厚度分别约为30~40km与2850km,半径约3500km之内为地核部分。这三者的重力密度分别为27~30N/cm3,33~55N/cm3与97~123N/cm3,平均重力密度约为55N/cm3。地球内部的温度是随距地表面深度增加而递增的,深度每增加1km温度约升高30℃,但增长率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经推算,在地下20km深处的温度约为600℃;100km处约为1000℃~1500℃;700km处约为2000℃。地球内部的压强也是随距地表面的深度增加而增加的,有资料表明,地幔外部的压强约为90kN/cm2(相当于9t/cm2),地核外部的压强约为14000kN/cm2,地核中的压强约为37000kN/cm2。这些差别必将引起地壳的局部变形,变形积累到一定程度,将引发突变—爆发地震。
2.地震的成因类型
2.1.地震的形成
地震一般由表现为三种类型的突变所引起。
2.1.1第一种突变:已有许多科学论据表明,全球地壳由六大板块组成,即欧亚大陆、太平洋、美洲大陆、非洲大陆、印澳与南极板块。各大板块内还可以划分为较小的板块。由于地壳的缓慢变形,各板块之间发生顶撞、插入等突变,形成地壳的振动,此即构造地震之一,它都发生在各板块的边缘或沿海的岛屿。我国的台湾岛和日本都位于大板块的交界处,所以是多地震的地区。
2.1.2第二种突变:由于地球内外层构造的巨大差异,地区之间也有很大差别,板块内部也产生 不均匀的应变,首先在地质构造不均匀处或薄弱处发生地层的错动或崩裂而形成地震。这是 另一种构造地震。
这两种地震是最主要的,占地震总数中的绝大多数,释放的能量影响范围也很广。第一种地震主要发生在大陆的边缘,有很多是发生在大洋或海底,这种地震的破坏影响比起第二种地震要小。
而后者多发生在大陆内部,通常称为板内地震,分布面比较广,不确定性大,虽然发生的概率较低,但有时其强度很大,如果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其破坏性极大。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在几十秒钟时间内,将一座用了近百年时间才建设起来的工业城市几乎夷为平地。
2.1.3第三种突变:某些地壳薄弱点,发生火山喷射,也能造成地震,即所谓的火山地震。这就是第三种构造地震。
以上三种地震均是由于地壳的缓慢变化,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的破坏性地震。第三种地震相对于前两者来说,其能量与影响均要小很多。
还有一种是塌陷地震:它的成因不外乎两种,一是由于岩层受地下水的侵袭形成溶洞;二是由于古旧砂坑,当它们大到一定程度,将形成局部地层塌落,造成地面震动。如1954~1985年间在四川省自贡市发生多次地震,它的能量较小,震源浅,波及范围也小。此外还有爆炸地震和水库地震等。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构造地震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地壳是由各种岩层构成的。大量事实说明,地壳是在很长的地质年代中连续地变动着的,广大地区或在上升,或在下沉,或在倾斜。由于地球在它作用下,使原始水平状态的岩层(图25.2-2a)发生形变,当作用力只能使岩层产生弯曲而没有丧失其连续完整时,岩层只发生褶皱(图25.2-2b);但当岩层脆弱部分岩石强度承受不了强大力的作用时,岩层便产生了断裂和错动(断层,图25.2-2c)。在这种地壳岩层构造状态的改变(称为构造变动)过程中,地壳岩层处在复杂的地应力作用状态之下,随着地壳运动的不断变化,地应力的作用逐渐加强,构造变动也随之加剧,当地应力的作用超过某处岩层的强度极限而发生突然的断裂和猛烈的错动时就会引起振动,它以弹性波的形式传到地面,地面也随之运动,这就是地震。地震使得构造运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应变得到释放,地震波只是地震能量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变为热能。关于地震成因还有其他一些学说,但在地壳或地幔上部岩层由于力的作用达到极限时,岩石发生破裂引起地震这一点上是基本一致的。
那么引起地壳构造变动的巨大作用力是如何产生的呢?一般认为这可能有地球内部物质 中的放射性元素在蜕变过程中释放的热能,有天体(特别是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以及地 球自转过程中产生的回转能等。
从上面已经知道,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那么哪些部位比较易于产生地震呢? 一般说来,许多地震都集中发生在活动性大断裂带的两端和拐弯的部位、两条活动断裂带的交 汇处,以及现代断裂差异运动变化剧烈的大型隆起的和凹陷的转换地带。这些地方是地应力比较集中、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段,往往易于发生强烈地震。
第二种突变产生的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的绝大部分,震源深度往往在地面下数十千米,通 过地震波(包扩纵波、横波、面波)传播到地表,使地面产生振动。[1] 张家港网络教学
3.地震成因的有关假说及成因
3.1地震成因的假说
3.1.1、弹性回跳说
地壳运动产生的能量以弹性应变能的形式在断层及其附近的岩层中长期积累,并使断层两侧的岩块相对位移,由于断层面的摩檫和粘性作用,岩块的相对位移以弹性应变(切变)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岩块继续受力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断层上的某一点就开始断裂错动,并使其邻近点的弹性应变能紧随着突然释放,错动沿着断层迅速扩展,断层两侧向相反方向突然滑动或跳动产生相对位移,发生地震。
3.1.2、粘性说
把地震看作是沿已有断层面上的粘滑,也就是说,在某一瞬间,闭锁在一起的断层面突然释放出能量,并且向前滑动,继续重新闭锁.当它们向前滑时,剪应力被释放,同时产生弹性振动即地震
3.1.3、相变说
在温压平衡状态下不能造成瞬间时相变,不能释放应力,只有在稳定状态下才可能出现瞬时快速相变.地幔物质的流动可以把一定温压条件下形成的矿物组合带到另一温压环境中去,并在相不整合面上发生瞬时相变,从而造成地震
3.1.4、岩浆冲击说
地壳深部存在的岩浆的物理化学变化使岩浆具有向外扩张的强大的爆炸力,当由地壳运动造成局部围岩强度削弱时,岩浆就会冲破围岩向地壳最软弱的部位插入,从而引起地震.
3.2地震的成因
3.2.1、各民族先哲和思想家对地震成因都作出过各种解释,中国在这个领域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远在二千七百年前的西周时,伯阳父就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这就是富含哲理的“阴阳说”。
3.2.2、自古以来,人类因科学落后、一直把地震灾害归结于上帝天神的起自然力量。许多民族相信、大地由一些动物支撑着、这些动物一动、一就会产生地震。例如印度一些部落认为,海龟上站着几头大象背负着大地、大象一动地震就发生。日本广泛传说地震是由于地下大鲶鱼翻身,镇住鲶鱼则天下太平。古希腊传说海神生气时拿三叉戟敲击海底,,于是造成地震和海啸。
3.2.3、本世纪六十年代起,科学家逐步提出板块大地构造学说。地球表面岩石圈由几块巨大的板块体构成。这些板块或相互分离,或碰撞俯冲。板块边界往往是地震。火山活动特别活跃地带。但板块内部地震发生原理目前尚不清楚。
3.2. 4、1996年美国旧金山发生8.3级强烈地震,破坏严重。震后发现:北美西海岸圣安德烈斯断裂长达430公里一段两侧产生了错动。通过研究,美国地震学家里德提出了弹性回跳学说。此学说认为,由于地震运动使岩石发生形变,当变形超过一定程度时,岩石发生断烈而错动,以后变形的岩石回弹恢复原状,这即为地震发生过程。
3.3现代科学对地震的成因作了以下解释: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地壳中。地震共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
3.3.1 构造地震是指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当地应力达到并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突然产生变形,乃至破裂,将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就引起大地震动,这类地震被称为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90%以上。
3.3.2火山地震是指在火山爆发后,由于大量岩浆损失,地下压力减少或地下深处岩浆来不及补充,出现空洞,引起上覆岩层的断裂或塌陷而产生地震。这类地震数量不多,只占地震总数量7%左右。
3.3.3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的陷落引起的局部地震。陷落地震都是重力作用的结果,规模小,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
3.3.4 人工地震和诱发地震是由于人工爆破,矿山开采,军事施工及地下核试验等引起的地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触发某些断层活动,引起的地震称诱发地震,主要有水库地震,深井抽水和注水诱发地震,核试验引发地震,采矿活动、灌溉等也能诱发地震。我国广东新丰江水库自1959年10月建成蓄水以来,截止到1987年,已记录到337次地震,其中1962年发生了6.1级地震,使混凝土大坝产生82米长的裂缝。图为地震之巢圣费德烈斯断裂。


4:烈度与震级的区别和联系
4.1.地震级是通常地震学上所说的地震的大小
4.2.地震烈度是根据地震时人的感觉,器物动态,建筑物毁坏及自然现象的表现等宏观现象判定的
震级反应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而烈度则表示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而且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如岩石的性质、岩层的构造等)等多种因素有关。震中烈度与震级及震源深度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震中
烈度

震源深度





5

10

15

20





3级以下

5

4

3.5

3





4

6.5

5.5

5







5

8

7

6.5

6



6

9.5

8.5

8

7.5



7

11

10

9.5

9



8

12

11.5

11

10.5



一般震源浅,震级大的地震破坏面积虽然较小,但极震区破坏则较严重,震源较深震级大的地震,影响面积比较大,而震中烈度则不太高。[2]
中国地震烈度表[1]

烈度

人的感受

一般房屋

其他现象

参考物理指标



大多数房屋破坏情况

平均震害指数

加速度(水平)(cm/s2)

速度(水平)(cm/s)





无感觉















室内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觉

门,窗轻微作响













室内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觉

门,窗轻微作响



悬挂物微动









室内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觉,少数人梦中惊醒





悬挂物明显摆动,器皿作响









室内普遍感觉,室外多数人感觉,多数人梦中惊醒

门窗,屋顶,屋架颤动作响,灰土掉落,抹灰微裂缝



不稳定物体翻转

31(22~44)

6(2~4)





惊慌失措仓皇逃出,

损坏:个别砖瓦掉落,墙体出现微细裂缝

0~0.1

河岸和松软土裂缝,饱和砂层喷砂冒水,砖烟窗有轻度裂缝,掉头

63(45~89)

8(5~9)





大多数人仓皇逃出

轻度破坏:房屋局部破坏,开裂,但不妨碍使用

0.11~0.30

河岸出现塌方, 饱和砂层喷砂冒水,松软地面裂缝较多,大多数砖烟窗中度破坏

125(90~177)

13(10~18)





人摇晃颠簸,行走困难

中度破坏

0.31~0.50

干硬土有裂缝,大多数砖烟窗严重破坏

250(178~353)

25(19~35)





人坐立不稳,行动的人可能摔跤

严重破坏:墙体龟裂,局部倒塌,复修困难

0.51~0.70

干硬土有许多地方裂缝,基岩可能裂缝,滑坡, 砖烟窗倒塌

500(354~707)

50(36~71)





骑自行车的人会摔跤,处于不稳定状态的人会摔出几尺远,有被抛起感

倒塌:多数房屋倒塌,不堪修复

0.71~0.90

山崩和地震断裂出现,基岩上的拱桥破坏,大多数砖烟窗从根部破坏或倒塌

1000(708~1414)

100(72~141)



十一



毁灭

0.91~1.00

地震断裂延续很长,山崩,常见基岩上拱桥毁坏







十二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5.地震效应
一次地震事件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后果称作地震效应,它既反映了地震的强度,也是地震破坏方式的体现.地震效应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和断裂;地震造成的建筑物和地面的毁坏(如地面倾斜,不均匀沉降,土壤液化和滑坡等)以及水面的异常波动(如湖啸和海啸)等.在一定范围内地震效应通常与地震实际释放的能量,与震中的距离,当岩土的性质,建筑物抗震性能等因素有关.因此地震效应也是地震的破坏力,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6.地震的危害与前兆
地震灾害的主要表现为地震作用下发生的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并由此引发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抗震设防首先要在对地区和建设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的评价的基础上搞好国土的开发规划和重要的工程的建设使城镇和工程建设避开易造成地震灾害的不利地段。选择安全的场地,并明确规定重大项目等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其次要使新建工程和建筑物依据抗震设计和设防,尤其是重大工程和核电站,水库堤坝,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不仅抗震设计和设防要符合标准,而且还要做好震害预测工作,对没有达到抗震要求而要长期使用的建筑物,应采取加固措施,城镇生命线线工程是维护城市的正常功能的命脉,在抗震设防和预测方面绝不能马虎

1.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震。一般认为,地壳运动是长期的、缓慢的,一旦地壳所积累的地应力超过了组成地壳岩石极限强度时,岩石就要发生断裂而引起地震。也就是地应力从逐渐积累到突然释放时才发生地震。构造地震是—种括动频繁、影响范围大、破坏力强的地震,世界上最多(90%以上)和最大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2.火山地震

火山地震是火山喷发时岩浆或气体对围岩的冲击所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影响范围一般不大且为数较少,约占各类地震总数的7%左右。我国很少发生火山地震,它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和日本等地。

  3.陷落地震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壳的陷落所引起的地震。它多为石灰岩溶洞的陷落造成,其数量少,影响小,仅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

  4.人工诱发地震

  人工诱发地震是由于水库蓄水或地下大爆破所引起的地震。它多发生在水库或爆破点附近地区,震源深度较浅,最大的震级目前不超过6.5级

所有地学专业学者发现,欺骗是无法继续了。

知网收录、
盆地、冲积平原对地震起了决定作用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 3051145739@qq.com
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与“碳元素”紧密相关,进行 着周而复始的碳元素循环,生命需要进食含碳的有机物质,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地球也是要吞纳含碳有机物质,在地球内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再经过火山、地震、人类开采与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树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将二氧化碳转化 成有机物质,以植物的形式体现出来,一部分植物被动物消化,一部分通过河流被运移地球内部,形成一个反复“碳”循环的体系。
多年来,我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论,“煤是树木、植被、动物尸体堆积,以及沼泽地,经过多年的演变形成煤炭”,根据这个理论分析思考,陆地上为什么看不到树木、动物尸体的堆积呢?另一方面,煤矿很大,哪来的那么多树木和动植物尸体呢?
一,天然气如何的形成的?
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终于发现,将含碳有机物质堆积起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通过河水的运移,将树木、植被、动物尸体等含碳有机物质运送到湖泊、低洼地带,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湖泊,低洼地带变成盆地和冲积平原。
湖泊,低洼地带,他们形成了聚集各种地表物质的自然条件,地表的含碳物体在水流、河水的冲击、运移,被湖泊、低洼地带沉积下来,经历几百年,上千年的沉积过程后,湖泊的演变成干涸的陆地,也就是,湖泊---沼泽地带—干涸的盆地结构陆地。而低洼地带在多次冲击中形成沉淀,天长日久成为冲积平原。而在这个上万年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要积累无法估量的树木、植被、泥沙,以及鱼类尸体,在多年的积累沉积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沉积了巨厚的沉积物质,有几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继而形成了盆地式结构的陆地、冲积平原。通过这样沉积的方式,地下储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质,从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质的积累。而这个过程,与生活中的“沼气池原理”完全相似。
任何物质,在高温、高压、通电作用下,会发生了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地下沉积大量含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同等元素的物质的转化,形成含碳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根据沼气池形成甲烷气体的原理,沉积巨厚含碳物质的盆地、冲积平原,就必然会出现含碳气体,固体和液体,气体很可能就是天然气。
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冲积平原内部以及与山体接壤处产生呢?
地球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水流运移,雨水、河流将地球表面冲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机物运移汇聚,最后停留在湖盆、低洼地带,盆地、冲积平原就具备了储存含碳有机物的条件。盆地、冲积平原在多年的河水运移,形成一个天然的碳物质储存库,这是一个显著的量变过程,当物质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盆地、冲积平原条件成熟,就无法避免的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
我们清楚,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热能、气体、甚至出现爆炸现象。从这个角度分析,那么,地球上经常出现地震,是不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而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能量释放,导致地球的震动?
同时,地下在释放巨大能量的同时,地下含碳物质在热能作用下将进一步发生化学变化,将含有碳元素气体物质演变成固体,进而形成煤炭?根据推理分析,天然气和煤应该存在同一位置,存在于盆地、冲积平原与接壤的山系带,而地震也应发生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这个演变过程应该是,沉积盆地与冲积平原--天然气--地震—煤炭。附下图:

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确,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地球内部出现碳元素物质的堆积,一定是通过河水的运移,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含碳物质埋入地下,进而形成了盆地和冲积平原。
2,沉积式盆地、冲积平原,一定会产生天然气体,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体、液体、气体。
3,地震所发生的地域,它的周边一定存在着一个冲击平原或盆地。冲积平原、盆地的面积大小决定了天然气、煤矿、地震的大小。
4,在其内及周边,没有盆地、冲积平原的地域,决不会发生地震。
5,如果说,盆地、冲积平原形成天然气,分析天然气移动走向,根据地质疏密程度,盆地、冲积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对于山体的密度就大一些,气体移动会顺山体移动,山体结构是岩石,岩石存在缝隙,盆地、冲积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气就会存储在山体内,根据天然气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胀、爆炸可能,产生地质灾害,而震源中心多出于这样的地理位置。
6,对于大的冲积平原、沉积盆地,在它的内部和周边 ,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气以及大的煤矿,反之,没有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会出现巨量天然气与煤矿,冲积平原大,天然气储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矿也大。
根据上述的结论,用事实加以验证。 根据百度搜索,复制了相关的信息资料。
三、大地震与冲积平原和盆地地域的关系
1、“汶川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周边地域里?
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区是十个最严重震点。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
从上面这些地震位置发现,参见下图,这些震区围绕着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
网上资料显示,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
盆西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

根据这些发生重灾区的位置发现,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将这些城市依次连接,将成都平原包围了一圈,根据这些城市受到同等严重受灾情况,再根据地图,成都平原的边缘是地震中心地带。
2、鲁甸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
鲁甸此次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Ⅸ度,涉及范围面积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10个县(区)受灾,包括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昭阳区,曲靖市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资料显示, 昭鲁坝子东起昭阳区凉风台大山脚,西至相邻的鲁甸县城稍外。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面积约525平方公里,属云南四大坝子之一。坝子内丘坝相间,地势平坦, 昭鲁坝子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与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东南面与贵州省毕节市接壤,南面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相邻,是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结合部。
昭通市境内最高海拔(巧家县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县滚坎坝)267米。昭鲁坝子处于昭通市的腹心地带,南北纵贯昭阳区与相邻的鲁甸县,故称昭鲁坝子。

昭鲁坝子北接壤金阳县,南接壤会泽县,南北穿越鲁甸,昭阳区,西侧对应巧家县。
结合上面的陈述和地图,就不难得出,昭鲁坝子处在8.3鲁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带。
3、秘鲁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显示,亚马逊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西接安第斯山,东滨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四国领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内22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该国领土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
秘鲁当地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4日下午18点左右(北京时间25日早6时左右),秘鲁中东部与巴西交界的马德雷德迪奥斯大区发生里氏7.5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消息,此次地震的震级为7.7级,震源深度610公里。

秘鲁多个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等邻近国家的一些地区均有震感。
事实上,亚马逊平原周边地带的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发生过多次大地震。
根据地图,这些发生大地震的国家,都处于亚马逊大平原的周边。这些国家的天然气开采量也很惊人。
4、台湾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资料记载,台湾的台中、南投两县为921地震的重灾区。地震发生次日有统计数字表明:死亡人数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等地灾情较为严重。
台南平原台湾省最大的平原,属冲积平原,其面积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位于“台南平原”东侧,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处在台南平原地带。

另注:
百度资料,1556年,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华县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还与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
1739年1月3日晚8点左右,在平罗、银川一带发生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8级地震,地震位置处在银川平原。银川平原是黄河冲积平原,地下水埋深极浅,甚至溢积地表,地下水排泄不畅,土壤盐渍严重。
按照这样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结合卫星地图,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积盆地、冲积平原,与此地所发生的地震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种地震,对于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边,或是在受灾严重地区所包围的地带,都存在各种盆地、“冲积平原”。
所有历史大地震,都存在一个共性,每一个大地震都对应着一个大的冲击平原或盆地。我们任意的拿出一个地震事件,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有地震的地区,就存在这么一个“冲积平原”,反之,没有“冲积平原”的地区及附近周边,就没有地震。 E,冲积平原,盆地会产生天然气么?
另据百度资料,2015年下半年,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获重大突破。经国土资源部审定,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区、宁201井区、YS108井区,新增含气面积207.87平方公里、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1635.3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408.83亿立方米。这是中国石油首次提交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
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如何实现有效勘探开发,国内没有现成经验。中国石油从2007年进行地质综合评价开始,解放思想,创新实践,创造了页岩气工业气井、页岩气“工厂化”作业平台等10多项国内第一,形成了页岩气资源评价、区块优选、快速钻进、长水平段固井、分段压裂、压裂液回收再利用技术系列,积累了以“井位部署平台化、钻井压裂工厂化、采输设备橇装化、工程服务市场化、组织管理一体化”为核心的降本增效经验,对我国规模效益开发页岩气资源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截至2015年8月27日,在上述探明储量区内,已有47口气井投产,日产气362万立方米,能保障280万个三口之家用气。
对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冲积平原或盆地进行搜查,都会存在着这样现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国家地区,煤炭、天然气非常丰富,同时大地震也频发。把世界上著名的大平原拿出来,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不再一一例举。
经过上面的分析论证,煤矿、天然气、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已经非常清楚,所举的事例和事实完全符合文章所阐述的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各种矿藏的地理位置就明确了,地质灾害的成因也找到了。
上述观点对于地球的合理开发,保护地球家园,有极其深远意义。按照这个理论观点,地球多年来形成的自然灾害,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避免灾害造成的生命与财产的重大伤亡和损失。从这个观点出发,还会发现地球的过去,预知地球的未来,一举突破以往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 什么是地震?地震分为哪几类
    答: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1、根据发生的位置分类 板缘地震(板块...
  • 地震按其成因有哪些分类?
    答:地震是地球表面的震动,是地热释放的主要形式之一。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三种:一、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和地幔上部的刚硬岩石受到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地应力的作用,发生断裂或原有断层重新活动而引起的。这类地震破坏性大,影响范围广,世界上90%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二、火山地震,即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这类...
  • 地震的成因类型包括:——、火山地震、——和诱发地震
    答:(1)根据地震的成因,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根据材料一可知,12•16巴东地震属于塌陷地震和诱发地震;(2)地震的破坏性极强,部分是由于它引发了一些次生灾害,巴东地震引发的灾害有泥石流、滚石、滑坡等;(3)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
  • 地震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答:不同类型地震的产生原因都是不同的。1、构造地震 由地下深层错动破裂引起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频率最高,破坏力最大,占世界地震的90%以上。2、火山地震 火山作用引起的地震,如岩浆作用、气体爆炸等,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只能发生在火山活动区,火山活动区仅占世界地震的7%左右。3、...
  • 地震的分类有哪些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陷落地震 d,诱发地震
    答:主震-余震型地震:主震-余震型地震的特点是:主震非常突出,余震十分丰富;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2.4级。 有时,主震发生前先有一些前震出现,这种主震-余震型地震也叫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例如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前,自2月1日起即...
  • 地震成因有哪些种类和特点
    答: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 地震概述、现象及起因
    答: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2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
  • 地震有哪些类型?怎么定义?
    答:根据地震的频度和释放的能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主震型─主震震级高,很突出,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 90 %以上。根据主震前后是否有前震和余震的情况,又可分为前震──主震──余震型和主震──余震型;震群型──这类地震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的;孤立型──其主要特点是既无前震...
  • 地震的防范与自救目录
    答:- 形成原因包括板块运动、地壳断裂等。- 地震发生与深浅:地震可发生在地壳各个层次,深浅影响震级和烈度。- 地震序列与迁移:地震活动有明显的序列性,迁移可能与板块活动有关。- 成因类型: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诱发地震等。- 震级与烈度:描述地震强度的量化指标,分别衡量能量释放和地面影响。2. ...
  •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请快一点,我现在马上要用)
    答:深源地震在环太平洋深海沟地区最多,我国东北部有深源地震、台湾以东海域有中深源地震活动。 7.根据成因可将地震分为几种? 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类。人工地震有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水库蓄水引起的地震等。 8.何为构造地震?有何特点? 构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