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 层理特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5
丹霞山的特点是什么?

丹霞山主峰海拔409米,与众多的名山相比,并不是很高,也不是很大,但它集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桂林之秀一身,具有一险、二奇、三美的特点。
丹霞山的岩石含有钙质、氢氧化铁和少量石膏,呈红色,是红色砂岩地形的代表,为典型的丹霞地貌。沿层次可以划分为上、中、下三层以及锦江风景区、翔龙湖和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景”的阳元山风景区。
丹霞山的上层是三峰耸峙,中层以别传寺为主体,下层以锦石岩为中心。上层有长老峰、海螺峰、宝珠峰,阳元山和阴元山。
丹霞山在地层、构造、地貌表现、发育过程、营力作用以及自然环境、生态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的丹霞地貌区是最为详细和深入的,向来都是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学基地。
丹霞山地貌几乎包含了亚热带湿润区所有的种类,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下参差,错落有序。山间的高峡幽谷,古木葱郁,淡雅清静,风尘不染。锦江秀水纵贯南北,沿途丹山碧水,竹树婆娑,满江风物,一脉柔情。

1、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2、地貌特点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直径在2mm以上的碎屑的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直径在2—0.05mm的碎屑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做“砂岩”。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3、形成
在距今1.4亿年至7000万年间,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四周山地强烈隆起,盆地内接受大量碎屑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红色地层;在距今7000年前后,地壳上升而逐渐受侵蚀。距今600万年以来,盆地又发生多次间歇上升,平均大约每万年上升1米,同时流水下切侵蚀,丹霞红层被切割成一片红色山群,也就是现在的丹霞山区。

扩展资料
1、丹霞山在地层、构造、地貌表现、发育过程、营力作用以及自然环境、生态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丹霞地貌区最为详细和深入,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学实习基地。
2、丹霞山风景区内有大小石峰、石墙、石柱、天生桥680多座,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下参差,错落有序;山间高峡幽谷,古木葱郁,淡雅清静,风尘不染。锦江秀水纵贯南北,沿途丹山碧水,竹树婆娑,满江风物,一脉柔情。
3、丹霞山发育在南岭褶皱带中央的构造盆地中,具有单体类型的多样性和地貌景观的珍奇性,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及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的模式地,是发育到壮年中晚期簇群式峰丛峰林型丹霞的代表。在系列提名中热带物种成分最多,沟谷雨林特征最突出;是丹霞生物谱系、丹霞“孤岛效应”与“热岛效应”研究的模式区域。
4、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同时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到2008年1月31日为止,中国已发现丹霞地貌790处,分布在26个省区。
5、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为特色,由红色沙砾陆相沉积岩构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层、构造、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区中最为详尽和深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_丹霞地貌

方圆290平方公里的红色山群“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明末虔州巡抚李永茂词),故称丹霞山。丹霞山由红色沙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使之成为世界上同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和同类风景名山的典型代表。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华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绣锦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中国广东丹霞山、金鸡岭、南雄的苍石寨、平远的南台石和五指石,江西鹰溪、弋阳、上饶、瑞金、宁都,福建武夷山、连城、泰宁、永安,浙江永康、新昌,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四川江油的窦□山、灌县的青城山,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承德等地,都有典型的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区常是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早已成为著名风景区,而且,沿垂直节理崩塌的陡崖使巨厚的红色砂、砾岩层暴露无遗,对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丹霞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

红层: 丹霞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

5.1 红层:一种红色陆相碎屑岩系

曾昭璇等 (1980) 认为“红层是从中生代,特别是从侏罗纪到早第三纪的陆相红色岩系”,是丹霞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至于它形成于什么时代,没有必要在定义中加以限制,因为在中生代以前和晚第三纪也有红层堆积;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和后期地质作用的改造,红层的颜色可能变化于棕黄、褐黄、紫红、褐红、灰紫等偏红色调;红层是一种岩性复杂的陆相沉积,这与相对均质、致密的海相沉积有着很大的差别;说红层是碎屑岩系主要用以区别陆相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

5.2 红层是封闭的内陆盆地堆积

红层的岩性、结构和构造、沉积相和古生物化石 (包括植物孢粉) 等各种地层研究成果显示,红层是一种典型的陆相沉积。红层中所含的可溶性盐较多,丹霞山、崀山砂岩样中Al2O3、CaO、Fe2O3、K2O、Na2O的含量均超过砂岩的克拉克值(彭华,1992;吴起俊,1994;肖自心等,1998);许多红层中都夹有膏盐层,粤北南雄群红色泥岩、皖南休宁盆地红层、川南和甘肃等地的红层中都夹有多层的含石膏层(彭华,1992;黄可光,1998;罗成德,1998)。故而认为大部分红层堆积在封闭的、相对干燥的内流盆地环境中。而在盆地堆积的后期,随着盆地抬升、湖水外泻而淡化,但仍处于相对封闭的内陆环境。

5.3 红层的物质组成差异巨大

根据目前的研究,红层碎屑的颗粒组成差异很大,有洪积泥砾、短促河床砾石层、河床相砂砾、较长途搬运的具有沙波结构的河床砂、河流入湖三角洲前缘相的砂质层和以泥质为主的湖盆相粉砂质或淤泥质沉积等。

红层盆地边缘往往堆积巨厚的洪积相混杂泥砾,往中心渐变为洪冲积砾岩、砂砾岩与河湖积砂岩、粉砂岩或泥质岩。但在垂直剖面上,盆地外围的洪积扇前缘粗碎屑堆积区,岩石粒级的变化很大,常常表现为互层状。即砾岩、砂砾岩交互成层,夹砂岩;或以砂砾岩、砂岩为主,夹砾岩或夹薄层粉砂岩、泥质岩。而接近湖盆中心的细碎屑堆积区,岩性的垂直变化一般较小。

碎屑的砾石组成一般与其外围山地的物源一致,岩屑、砾屑是其外围物源地岩石碎屑的混合。其砂质主要是石英,含部分长石;胶结物以泥、砂为主,化学胶结物主要为硅质、钙质和铁质。湖南崀山的碳酸钙含量随外围接触地层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在接触碳酸岩源地的地方,碳酸钙含量可达25%以上(肖自心等,1998)。

5.4 红层不一定全是红色

红层是一种偏红色的陆相碎屑堆积,这是之所以称为红层的主要标志。但是,在一套红色岩系中,不论是垂直方向还是水平方向,都不可能保持沉积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完全一致。加上在成岩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和隆起后各种环境因素等后期影响,其颜色也可能再发生一些变化。因此,各地的红层在色度上有较大的差别;同一套红色岩系中上下的颜色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有时可能含有多层的非红色夹层。只要在一个沉积单元的一套陆相碎屑岩系的总体色调呈现偏红色,我们则没有必要因为其含有一些非红色夹层而把它排斥在红层之外。

此外,红层砾石的原岩成分、砾石本身的颜色、砾石的含量、胶结物成分、砂质、岩层的含水量等都对红层的颜色和色调产生一定的影响。

5.5 红层的岩性、岩层结构和构造变化剧烈

红层基本上由陆相碎屑组成,包括角砾岩、砾岩、砂砾岩、砂岩和细粒碎屑岩 (粉砂岩和粘土岩) 。此外,时有化学成因和生物成因的岩层 (如透镜状薄层石灰岩、泥灰岩、白云岩、石膏等) 夹杂其中。如甘肃的临夏组 (N2l) 综合剖面中,砖红色泥岩、粘土岩互层,夹石膏及薄层灰岩 (黄可光,1998) 。此外,红层还可能包含火山堆积 (如广东三水盆地) 或风成沉积 (如四川盆地南部) 。

相对说来,洪水与河流淡水沉积、泥砂胶结或硅质、铁质胶结的砾岩和砂砾岩比较坚硬;而盆地中心沉积的粉砂岩、泥质岩所含的可溶性胶结物质较多,透水性较差、含水较多,因而比较软弱。例如,丹霞山砂岩、砾岩在水饱和时的抗压强度为441~546 kg/cm2, 而泥质砂岩仅为300 kg/cm2 (黄进,1993) 。根据目前的研究,大部分丹霞地貌发育在相对坚硬的砾岩、砂砾岩、砂岩的地层组合上,而相对软弱的粉砂质和泥质岩多发育红层丘陵,只有在河流凹岸或质地稍坚硬时才形成尺度不大的红色陡崖坡。

大部分粗碎屑红层以厚层或巨厚层甚至块状构造为主;接近盆地中心的湖积相或河漫滩相细碎屑红层一般以薄层构造为主;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河床相和三角洲相堆积则较为复杂,比较稳定的较大河流在河床侧向摆动过程中,可能会形成厚层或巨厚层砂质堆积,同时在边滩发育或河底沙波移动过程中,在沉积层内形成斜层理或交错层理;另一种情况可能是在入湖三角洲推进过程中,在同一砂岩层内,发育斜层理或交错层理。丹霞山锦石岩段和白寨顶段有8~20 m巨厚层不等粒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均具有大型板状交错层理。据罗成德研究,四川盆地南部白垩统的巨型斜层理十分发育。层系厚3~5 m,有时可达数十米。 细层层理倾角一般大于30°,个别40°以上,呈多向倾斜。

5.6 红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

地质历史上,红层沉积一般发生在古热带和亚热带盆地中,相当于古纬度15°~30°范围内。由于红层中大多含有碳酸盐或钙质胶结物,甚至含有蒸发盐夹层,大部分学者认为红层形成在炎热干燥的环境下。但是红层的红色主要是高价铁(Fe3+)相对富集而成的,这个富集过程必须要有足够的淋溶作用。因此,红层形成的古气候环境应是一种类似于现代热带、亚热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或干湿季气候,以保证有足够的淋溶并保持长时期的氧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