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教育孩子的典故 例如孟母三迁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类似《孟母三迁》的故事。父母教育,孩子长大成为名人。

《读故事学国学》朝华出版社


第1辑 修身 人皆可以为尧舜
寇准与舅父
宋淳化年间,寇准深得宋太宗的支持和信任,被提升为参知政事。不久,宋太宗又为寇准主婚,让皇姨宋娥与他成亲。新婚期间,日日酒宴,夜夜歌舞。
一天,寇准与宋娥正在欢宴,忽听门官来报:“相爷,大门外有个老汉,说是相爷的乡里,非要见相爷不可。”一听是家乡人,寇准忙说:“快请进来!”不一会,门官领来一个老汉,衣着破烂,脸上布满皱纹。寇准一看,原来是舅舅赵午,便忙拉宋娥一起上前拜见,侍女也急忙搬来椅子,让老人家坐下。
谁知老汉两眼发呆,也不回答寇准夫妻的问话,最后却放声大哭起来。寇准忙问:“舅舅,有什么委屈?受了谁的气?还是家里出了什么事?”老汉连连摇头。问了半天,老汉才长叹一口气,叫着寇准的小名,说:“牛娃,我进了这相府,见你这么荣华富贵,又听你手下人说,你每日每夜都是这样,叫我不由得想起我那可怜的老姐了。他一辈子受苦受难,没过一天好日子!”寇准听舅舅说起母亲,慌忙跪倒,说:“都是甥儿不好,得意忘形,忘了母亲早年的苦楚。”
赵老汉擦了擦眼泪,拍着寇准的肩膀说:“牛娃子,那年你爹去世,你才10岁,你娘昼夜纺线织布,供你读书,我送你上华州会试时,你穿的蓝布袍还补着补丁。后来,你一直没回家来。你母亲归天时,你正在关外操劳王事,顾不上奔丧,舅也不能怪你。你现在当了大官,又招了皇姨,从地下到了天上,欢乐几天也就是了。可你天天作乐,夜夜宴饮。你娘受过的苦难,你不是早忘光了吗?”
寇准忙给舅父叩了三个头,说:“舅父指教,甥儿得益不浅,母亲弃世时,我君命在身,忠孝不能两全,是甥儿终生憾事。不过,母亲的苦楚,甥儿实不敢忘。甥儿今为国家大臣,誓以上报宋王,下抚黎民。”说罢,忙和宋娥劝舅舅入席用饭。
老汉看着宴席上的山珍海味,硬是不入席,却指着宴席说:“这一桌饭,够咱家乡一家人过几个月哩!你在京城里吃得这么好,可知咱华州、同州今年大旱,颗粒不收,一斗米涨到一千钱。现在还没过年,已闹起了饥荒,到明年春天,不知要饿死多少人呢!想到这,我怎么能吃下这样好的饭呢?”
寇准也听说家乡有旱情,可是从地方官的奏折里,却看不出灾情的严重程度。听舅舅这一说,顿感自己失职,愧对乡里。他安排舅舅住下,急忙回到大厅,吩咐撤了宴席,并以此为戒,永不夜宴。
第二天早朝,寇准将故里旱情如实奏给太宗,并请旨回陕西监督和查询民情。他回陕西后,不仅为家乡办了一些好事,还使关中的赋税免征三年。
国学启迪
做人应以大局为重,自己得到了荣华富贵也不能忘本,应把别人的恩惠铭记在心,如有报答的时机应挺身而出,即使损害了自己的某些利益,也在所不惜。
苏武牧羊
匈奴自从被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平静了好长一段时间。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匈奴的上层发生了内讧,苏武一行人也受到了牵连。匈奴单于扣留了苏武,要他背叛汉朝。苏武不愿,单于便许以高官厚禄。再次被苏武严词拒绝后,单于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愿杀他,但也不愿放他回去,便将他发配到北海牧羊。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日子久了,旌节上的穗子也掉完了。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
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称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目录
第1辑 修身 人皆可以为尧舜
寇准与舅父
苏武牧羊
缇萦上书救父
子罕拒美玉
临济与元安
皇甫绩求责
大公无私的祁黄羊
争抢柴草的小孩儿
乐羊的“忠心”
周处自新
失踪的斧子
生性达观的塞翁
曾子拒封地
庄子拒官
丑女模仿美女
元景皓存气节
善变的马氏
伍子胥报恩
伤心现状的人
孟母三迁择良邻
华歆与王朗救人
季雅高价买邻
杨溥秉公办事
铁面无私的包拯
唐太宗的一面镜子
“一钱太守”刘宠
第2辑 进学 玉不琢,不成器
以鸡鸣为闹钟的祖逖
王冕画荷
贾岛推敲炼字
铁杵磨针
吴道子学画
匡衡凿壁借光
稻秧与磨刀石
顾炎武自督读书
擦不掉的字
造剑的人
张衡以兴趣为师
车胤和孙康的故事
文同画竹
乐羊子妻劝学
师文学弹琴
蘸墨的馍馍
学成归来的弹瑟高手
神童的不幸
大癞蛤蟆与千里马
难写的万字
第3辑 有为 进取有为,自强不息
大禹治水
蔡文姬六岁辨弦
飞走的龙
善于解牛的庖丁
仁智的孙叔敖
毛遂自荐
苏秦说赵肃侯
大泽乡起义
韩信背水一战
耿合大败张步
班超冒险夜袭匈奴使
勾践卧薪尝胆
感天动地的移山行动
雄鸡与鸿雁
班超弃笔从军
发誓要捉住太阳的夸父
次非斩蛟救人
苏秦两次回家
周瑜火烧赤壁
淝水之战
岳飞精忠报国
唐玄奘西域取经
运筹帷幄的陈成子
驼背翁捕蝉
詹何垂钓
诸葛亮初试锋芒
受人爱戴的李广
商丘开在范家
第4辑 谦恭 强辩者饰非,谦恭者无争
没有见识的夜郎
神射手与卖油翁
浅井青蛙与东海大鳖
薛谭学唱歌
田单攻狄国
邹忌规劝齐威王
谦虚的王济
口无遮拦的汲黯
常建抛砖引玉
张良拾鞋
赵简子放生
程门立雪
把烟囱改为拐弯的
陈定暗诲小偷
第5辑 礼让 有容乃大
楚王戏人反被戏
板车的教训
子产出使晋国
孔融巧语回陈韪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知礼让梨的孔融
廉颇负荆请罪
毁瓜与护瓜
争罪的一家人
以礼争位
许武教弟
淳于髡的朋友
管鲍之交
第6辑 诚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七擒孟获
商鞅立木建信
白头如新
求救的商人
晏殊诚实树信
最锋利的矛和最坚固的盾
刘邦约法三章得民心
晋文公退避三舍
国君千金求千里马
季札守信赠剑
曾子杀猪教子
孙策与太史慈午时之约
棋品与人品
孙武练兵
第7辑 智慧 智重于金,重于勇
田忌赛马
路边的李树
曹冲称象
庄子借粮
杨修释“鸡肋”口令
匠石的推理
孙膑减灶
宋定伯捉鬼
晏子列罪
海瑞处置胡公子
孙膑诈疯脱身
孙膑巧解赵国之危
田单守城
养鱼人与鱼鹰
西门豹将计就计治巫婆
齐桓公见鬼
曹操的梅林
平定羌人的实地考察
郭子仪门户大开的用意
周兴献毒计终害己
文种之死
被弓弦声射下来的鸟
宋王平谣言
墨子的反驳
画家的高论
郑板桥题诗
展喜妙言退齐兵
愚公之谷的故事
李斯议逐客
第8辑 思悟 善思善悟者必有成
赵襄子学驾车
大染缸
多说话好不好
孟子讽劝齐王
学问无贵贱
王寿爱书
街市上的老虎
堂豁公劝国君
石头和砖头的价值
齐王欲筑城
施家和孟家
沿着岔道找羊
支公爱鹤
阳虎的弟子
庄周梦蝶
陈子仲妻的劝告
两小儿辩日
唐尧与许由
做官之后的得与失
鲲鹏与蓬雀
神鸟与猫头鹰
寻求珠宝
最有价值的金人
高力士脱靴
第9辑 明鉴 前人之事,后人之师
被当成石头的璞玉
一曲楚歌杀霸王
鸿门宴
杯酒释兵权
赵高献马除异己
晋国借道伐虢
魏王割地求太平
仆人阳谷
甘戊与船夫
失手的神箭手
一纸讼状惊王鲁
老隶廷杖
不准放灯的元宵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东郭先生和狼
烽火戏诸侯
鲁哀公求贤
第10辑 愚戒 愚不蒙则智
楚王的犹豫
弄错方向的魏人
根据记号捞剑
学别人走路的寿陵少年
别扭的四个字
寻找隐身树叶的书呆子
邻人献玉
九方皋相马
自寻烦恼的杞人
马肝有毒
宋人拔苗助长
愚人食盐
楚人渡河的周密谋划
此地无银三百两
跑了猴子,饿死了狙公
守株待兔
吝公惜驴
只相信尺码的郑人
精美的包装盒
若石防虎
给蛇添足的门客
逃跑的南郭先生
不伤脾胃的吃法
新床与新鞋
想让婴儿游泳的人
一张饼的赌约
明天就造窝的寒号鸟
虎惧骏马
对牛弹琴
南海人赠蛇
天帝派遣的兽王
秀才的忌讳
曾参杀人的消息
跟着乱叫的八哥
五十步笑百步
固执己见的老人
铁匠的分析

1、画荻教子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妈妈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2、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的时候,宋朝当权无力,而金人又不断骚扰边境,宋朝的生死存亡命悬一线。岳母有心中有大我,不仅没有担心、阻止儿子上战场,反而鼓励他去报效国家,并且在他的后背用绣花针刺上“精忠报国”四字,鼓励岳飞。
岳飞收到鼓励后,积极投军,奋勇杀敌。因为过人的功勋受到元帅的赏识,一路升迁,也成为了一代抗金英雄,被称为志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意思是他的智勇双全,才艺国人,就算是古代的良将也不一定能比得过他。岳飞一生,也留下许多传奇故事,这一切的一切,也是来源于岳母的教育以及鼓励。

3、断机教子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4、陶母戒子
东晋陶侃之母,陶母也是单亲家庭,丈夫早年去世,家境贫寒,但是陶母却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她教导陶侃,交友一定要找比自己更有水平的人。
一次,同郡的范逵因为有名望被举为孝廉,来到陶侃家做客,天寒地冻,陶家又没什么好的东西来招待范逵的,陶母就剪下自己的头发卖给邻居,以此换来钱财。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对头发是异常重视的,范逵知道后十分感动,也看中陶侃的才华,所以举荐陶侃为郎中。陶侃也因此走上仕途。
5、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仉氏不再结婚。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
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岳母刺子
《岳母刺字》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南宋时期,金国进兵攻打中原。宋高宗把首都移至金陵,并四处召集人才,兴兵反攻。远住相州县的岳飞和他的九个结义兄弟临危受命,率领众士兵抗击金兵。临行时,岳母为了能够让岳飞更好的效忠于朝廷,就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从此,这四个字就深深的刻在了岳飞的心里。
体现了岳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报效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
不义之财
田稷子,战国时齐国的相国。一次,他收受了下属官吏贿赂的黄金百镒,并用这些黄金来孝敬自己的母亲。田母非常诧异,于是责问田稷子说:“你虽然为相已经3年了,但你的俸禄大概还没有这么多吧?这些金子难道是德行纯洁的正人君子应该得到的吗?我怎么能收留下这些金子呢?”田稷子跪着向母亲解释说:“这些金子确实是下属送给我的。”田母严肃的训斥田稷子说:“我听说士大夫要修身洁行,不能随便收受人家的东西,一定要注意做到洁身自好、言行一致、忠诚守信、办事公正,眼下你却不是这样,远离了做臣下的要求。像这些不是从正道上来的财物,我是不会享用的。你这样做就是不肖之子,不是我的儿子。你快起来吧!”田稷子感到非常羞愧,急忙拿着这百镒黄金退了出来。他先将那些受贿的黄金退还属吏,然后背着草席去向齐宣王请罪。齐宣王明白了此事缘由,很钦佩田稷子母亲的高尚情操和义举,于是赠以公金,并赦免了田稷子的罪,恢复了他的相职。
这则成语故事歌颂了田稷母亲教育儿子拒收不义之财的高贵品质,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典故出自汉代刘向著的《烈女传·齐田稷母》:“田稷子相齐,受下吏之货金百镒,以遗其母。其母曰:‘子为相三年矣,禄未尝多若此也,岂修士大夫之费哉。安所得此’对曰:‘诚受之余下。’其母曰:‘吾闻士修身洁行,不为苟得……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田稷子惭而出,返其金。”

画荻教子

北宋时候,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此乃 非常之经典的故事
网上一搜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