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佛教出家人名字中的“上*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佛教常识佛教中所说的持五戒,修十善具体是指什么

  五戒是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
  十善: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后三名意业。业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
  十恶分上中下。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丝毫不错也。
  杀盗淫妄。已于五戒中说。
  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导人邪念等。
  两舌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唆是非。斗构两头等。
  恶口者。谓言语粗恶。如刀如剑。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名大恶口。将来当受畜生果报。既受佛戒。切莫犯此。
  悭贪者。自己之财。不肯施人。名之为悭。他人之财。但欲归我。名之为贪。
  嗔恚者。恨怒也。见人有得。愁忧愤怒。见人有失。悦乐庆快。及逞势逞气。欺侮人物等。
  邪见者。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言无因果。无有后世。轻侮圣言。毁佛经教等。

去中国佛教用品看看吧!有佛教常识等解答。

为何意?佛教,博大精深,包含天地。佛门文化,是大智慧的文化。---- 诸葛长青 佛友“利民”研究发现,很多佛教出家人的名字中都有“上下”二字。 如东方山弘化禅寺的原住持“常乐法师”,其名为“上常下乐”。 其它出家人也一样。 那么,佛教为什么用“上常下乐”这样的方式,来表示呢? 阿弥陀佛,诸葛长青解释如下: 诸葛长青认为,“上*下*”,是对佛教中辈分高或者法力高的标准出家人的尊称,一般也指对有法名的出家人的尊敬。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直呼师名,因此,在称呼自己的师父名讳或尊称某一出家人时,需要用尊敬的称呼。 简单说,就是一种对有法名的出家人的尊称。 一般见了出家的师傅先问:法师“上下”或者师傅“上下”。 类似于:民间的人们见了人,会问:先生“贵姓”。 为什么称“上下”呢? 诸葛长青认为: 上---意思是你在佛教的备份上是第几辈?用“上”,表示对佛的尊敬; 下---意思是你辈分后的字是什么?表示凡夫的谦卑。类似古人所说:在下某某。 譬如佛友“利民”说的东方山弘化禅寺的原住持常乐法师,其名为“上常下乐”。 诸葛长青给大家解释一下。 “常”乃佛家的辈分--“常”字辈;“乐”乃人间师傅起的字---乐。 描述起来就是:尊敬的常乐法师,上乘佛祖“常”字辈,人世间的名字乃“乐”也。其他法师都可以这么解释。 据妙音居士介绍,一名标准的僧人有法号和法名两种。 什么是法名?法名是师傅赐予的,是根据你所入的宗派辈分排下来的,这个名字将会跟随你一生,是教界里认可的身份。 什么是法号?法号不一样,但分两种:一是自己以后修持道路上,根据个人需要偏好,自取的;二是剃度师取的,禅宗、曹洞派都有宗派认可的法号字辈,别的宗派也有 不同的是师傅赐予的法号会添在戒牒上,由发牒方添,而自己取的法号很可能不添在戒牒上,而用在自己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当然也可以自己填在戒牒上 。 戒牒则是由僧官机构及传戒师签发给受戒僧尼以证明其所取得的资格的凭证,度牒是政府机构发给公度僧尼以证明其合法身份的凭证,戒牒并不象度牒那样具有官方色彩,它是佛教内部的一种管理制度,由僧官机构及其僧官直接签发,或由传戒师发给。戒牒上一般要写明受戒人,戒名(如菩萨戒等)、日期、传戒和尚,证戒师、教授师、坛头、和尚、同学伴侣、同受戒人及受戒发愿文,未署僧录等名,或盖僧官机构的印章。其中证戒师、教授师、伴侣等有时象征性地以佛、菩萨代之,签署者一般为僧录等高级僧官。“戒牒”,上面会写明和尚出自何寺庙,师从哪位大师,在哪剃度等信息。戒牒只给三种人看,一是寺庙的管理者,这主要是针对外出挂单的僧人;二是公安机关;三是给自己的师傅看。 现在很多法名,是根据少林寺的辈分排列的。 少林寺从福裕开始,少林寺便按七十字诗法裔辈分,顺序高低,以命法名。这七十字诗是: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本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禅,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譬如佛友“利民”说的东方山弘化禅寺的原住持常乐法师,是常字辈,排第三十八辈分。 以上见解,供有缘者参考。 祝福天下有缘者有求必应、天官赐福、事业腾飞、财源广进! 更多关于放生、素食、施食等文章,请看诸葛长青的新浪博客专辑文章: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续放生,有求必应。只要持续放生、施食、念佛号并认真回向,快则三天、慢则三年必有神奇感应。以下是佛学放生基本知识。

这是中国的传统礼仪。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这是我非常尊敬的人”。
古代一个人除了名之外还有字,用以诠释名的含义。《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就以男子为例,当男子满二十岁成年,要行冠礼。冠礼之后便是成年人,这时一般人就不能直呼其名了,应该要称他的字。成年之后,名只有两种人还能继续称呼,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只有父母、老师一生都是叫他的名。若在朝廷做官,皇帝也得称官员们的字,如果皇帝称谁的名,那么这个人就要被判罪了。所以,在从前对一个人非常尊敬,就要称字。
彼此之间以字相称是为了表示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一些人渐渐感觉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譬如大家熟知的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这样古人就具备了“①名、②字、③号”三要素了。名、字都是由尊长代取,号可以自己取,称为自号,如果别人送,则称为尊号、雅号等。这样就形成了古人的名字礼仪,称呼字表达尊重,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但在自称时,只能使用自己的名或号,不能自称字,否则就是妄自尊大。
因此,古时在从前对一个人非常尊敬,就要称字或号,而决不能以名相称。迫不得已,在向别人介绍长辈的名讳,而这个名讳又是两个字时,则需要加“上下”,如“家父讳上某下某”。甚至晚辈对长辈称字也要称“上下”,或者直接称字中的某一个字,即某公、某老等。
时代久远,这样的习惯已经渐渐的淡薄了,唯独还在佛教、道教里保留得十分完整。

  • 国人必知的2300个佛教常识内容简介
    答:佛陀的教诲,罗汉的修行,高僧们的弘法故事,都是为了引导人们洞察真理,理解真如之境。书中的三乘各派理论,浩瀚的佛教经典,以及详细的佛礼教仪和僧官制度,都旨在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解脱。书中的名相、净土的描绘,艺术与典故的结合,既展示了佛教的教化功能,也让人在艺术的美感中...
  • 关于中国佛教的一些常识是什么?
    答:4. 焰口施食,亦称放焰口或宽槐答施食会,是通过祭拜饿鬼王面然来进行的一种法事。通常在重大法会圆满之日或丧事中举行,时间多在黄昏。5. 忏会是一种旨在改恶从善、精进修行的法事,既可为死者祈福超度,也可为活人忏悔罪行,或结缘建功德。6. 浴佛节在农历四月初八庆祝,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
  • 关于中国佛教的一些常识是什么?
    答:1.常见的佛事 水陆法会 全名为“法界圣凡水路普度大斋胜会”,也称“水路道场“水陆大会”“水路斋”。因其超度水陆一切鬼魂,普济六道众生,故称次名。少的话7天,多的有49天!众姓道场 水陆法会,一般信徒经济上难以承受,众姓道场 则容易承受,主要为追荐亡灵的道场 增福延寿道场 为活着的人做...
  • 佛教常识
    答:真心平等,决定没有高下,如果觉得我高,他不如我,我们就错了,我们没有回头,我们没有皈依,所以皈依之后要用清净心,要用平等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用觉悟心,觉就不迷。要用慈悲心,慈是爱心,这个慈悲心是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里面流露出来的,这个爱是大爱、真爱。佛家怕众生误会...
  • 佛教常识,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答:1. 阿罗汉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名译自梵文,有多种含义。常见的翻译包括罗汉、杀贼、无生和应供,这些名称各有其特定的内涵。2. 在佛教的修行体系中,阿罗汉是四果之一,是修行者达到的高度成就。四果是佛教徒修行所要经历的四个阶段,阿罗汉为最高果位,代表彻底的解脱和清净。3. 阿罗汉...
  • 佛教在家人向出家人行礼出家人可以不还礼的是吗?
    答:可以不还礼,晚辈给长辈磕头时,长辈只需笑纳也可以不还礼,学生给老师敬礼时,老师可以不还礼。是的时候,有些出家人见到居士们合掌问讯时,他们会合掌,这种举动,只是合掌恭敬之谦逊表示,并不算是还礼。另外,当我们向出家人顶礼时,出家人更不需要有任何还礼的举动,我想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了。
  • ...现在不是想去寺院清净几天,而是要斩断红尘做一个真正的出家人...
    答:先学习一点佛教礼仪规矩,避免到寺院后一无所知。在优酷网搜“佛教常识”,有很多。先学习一些佛教基本知识,了解出家的目的。检查一下出家的基本条件是否符合——完全素食、无婚恋关系、能够遵守戒律、无重大疾病、无官司无债务。信仰佛教。等等。以上几点没问题,就可以找一个有缘的寺院。每个省市都有...
  • 我想信佛教?怎么皈依?
    答:皈依三宝的人有下列问题不能不知:第一、皈依不是素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皈依三宝只是宣誓终身信奉三宝,誓愿不再改变信仰。第二、皈依三宝可以敬神,敬祖先,敬异教徒,但应知道尊敬不同於皈依,尊敬是礼貌,皈依则是将身心思想信仰完全投入三宝。第三、皈依三宝不是一时、一次、一皈,皈依是尽形寿的。瑜伽戒本云:...
  • 国人必知的2300个佛教常识图书目录
    答:佛教常识的广泛知识库,涵盖了全球佛教的不同流派和传统,从原始佛教的发源到现代各个地区的佛教特色。原始佛教,作为经典先河,奠定了一切佛教教义的基础。早期佛教中,佛性开始显现,强调个体的解脱。部派佛教时期,十论之争揭示了思想的多元性,大乘佛教则以普度众生为核心理念。中观派和瑜伽行派分别代表...
  • 佛教小常识:进入佛门的第一步应干什么
    答:还有人以为自己已有看经的能力,自己可以直接向佛经之中探求成佛之道,所以不必皈依,同样可以得到学佛的受用。这在理上说,似乎可以通融,但从事相的规制上说,那就错误了。佛经是由佛陀所说(也有是出于佛的弟子们所说),再由佛的出家弟子们结集成编,传之后世;如说只知佛经而忽略了说法的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