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3
金融管理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1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的竞争格局 我国房地产业的竞争呈以下特点: 1.1企业数量多,规模普遍偏小,每个企业占据的市场最高份额也极其有限 1998~2003年,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虽由2.4万家增加到3.7万家,但房地产企业规模仍然不大,到2003年房地产企业平均资产仅为1.091亿元,而作为实力较强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中的前十强,其平均总资产也只有60亿。 从盈利能力来看,在2004年房地产百强企业中,利润超过10亿仅7家,利润在5~10亿也只有8家,3~5亿元的有13家,在1~3亿的多达43家,更有29家利润总额不足1亿元。 从市场份额来看,内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上海、深圳排名前10位的开发商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3%和20%,而香港前9位的房地产商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在全国范围内,2002年万科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仅0.94%,而美国前三名的房地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5%。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集中度比较小。 1.2房地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东部地区在企业规模和投资、开发规模方面均大大超过西部地区,而东部又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五省市。以2003年为例,五省市的年开工面积和年销售面积均超过全行业的38%,以占全行业33.15%的企业数实现的营业收入超过了全行业总收入的一半,利润达到了行业总额的88%。 2房地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2.1国家宏观经济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房地产具有先于国民经济萧条而萧条,后于国民经济复苏而复苏的特点。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资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6—7年构成一个经济循环周期。1999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进入谷底,这标志着从1993年开始连续7年的一个完整的循环周期已经完成,从2001年开始,经济运行将进入一个新一轮的稳定增长期。 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我国未来20年的经济增长的基本走势是:“十五”期间GDP的增长率在7.0%~8.1%之间,2010—2020年,GDP增长率将降至5.5%~6.6%。 房地产发展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正相关性。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将对房地产业发展提供强力的支撑,有利于放大房地产上游的生产要素供给总量,并拉动房地产的终端市场需求。因此,未来几年内,宏观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具有推动和拉动双重效应。 2.2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房地产金融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国家政策对规范房地产市场,调整市场结构与产业结构,平抑市场价格具有深远的影响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是完善和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进而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2003和2004年是我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两年,在这两年中房地产开发数量和投资量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商品房售价也连连攀升。为了调解市场需求和价格,两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治理和规范房地产行业的运行秩序,其中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建设部等七部委发出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以及央行两次上调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政策等。国家在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规范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获取开发土地,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进行引导和调控。 2.3地区经济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从区域经济来看,房地产业是一个区域差异巨大、级差收益明显的行业。一个区域的房地产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状况的制约。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增长是随着投资量的不断增加和需求量的持续上升发展起来的。这种投资与需求的增长,必然导致对房地产需求的增加,从而带动房地产业的相应发展。 2.4科技进步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新技术、新材料、新软件方面的科技进步,势必对建筑设计及配套设备和部品等行业带来重大影响。提高建筑科技水平,不但可以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程度、提高人居健康水平,而且可以节约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和降低建筑的全寿命成本费用。同时,提高建筑科技水平可以提高项目在出售或出租市场的竞争力,以及提高企业项目自身的市场形象。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建筑科技含量势必要提高,真实的技术含量将成为市场真正的需求。科技进步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新的市场需求又会反过来促进科技进步。 2.5其他因素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影响房地产发展的因素很多。中国加入WTO,在促进房地产建筑技术、推动房地产企业的整合与重组等方面会起到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会冲击我国材料、部品市场以及房地产策划、销售代理和房地产金融保险等行业。 另外,北京申奥成功以及CEPA的签署等事件也都会对房地产的发展起到区

麻烦采纳,谢谢!

就业方向:41%金融学类本科毕业生,在金融/投资/证券领域就业
据悉,金融学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后可在金融行业监管部门、各类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信托/基金机构、资产管理公司、上市公司证券部、高校或研究所等各类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行业工作或教学科研。
从金融学类专业的本科生毕业期望从业方向来看,该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较期望从事证券及银行行业。

据职友集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41%金融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在金融/投资/证券行业就业,14%在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就业,8%在保险行业。

在区域分布上,全国金融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区域集中在北上广深这四大一线城市,占比67%,其中上海(22%)排在第一。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市的金融从业人员超过37万,占全市就业人数的3%。

——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

互联网消费金融定义及范围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指,借助互联网进行线上申请、审核、放款及还款全流程的消费金融业务。广义的互联网消费金额包括传统消费金融的互联网化,狭义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仅指互联网公司创办的消费金融平台。
随着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消费金融正在从传统的高收入人群和大额低频次消费场景向中低收入人群及小额高频次消费场景迅速拓展。传统消费金融主要专注于买房、购车等大额低频次消费场景,且用户大部分为净值较高人群,对学生、农民、蓝领等收入较低人群则覆盖较少。
随着近年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大数据征信技术的创新,消费金融正在向大众的日常生活快速渗透,目前正在向大学生、蓝领群体等以及
3C数码产品、旅游、餐饮等小额高频次消费场景迅速拓展。
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于消费的需求也不断的增长,尤其对于医疗、旅游、越来的服务要求不断在增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的销售模式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从而带动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消费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17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达到4.20万亿元,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渗透率约在20%至30%左右,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依然是一片蓝海,预计2018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达到9.21万亿元。
互联网消费金融在电商领域的应用,目前处于信用累积的过程,未来实现数据沉淀之后,基于个人账户的信用数据提供更多产品以外的增值服务,将成为其发展的一大趋势。
政策积极信号不断释放,多方势力加速布局
从政策层面来看,2016年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尤其是2015年以来P2P爆发出来的重大风险使得监管已经迫在眉睫。与2015年两会中提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相比,2016年两会提议更多趋向行业立法和政策监管。在互联网金融加强监管的同时,大力鼓励消费金融的发展则成为另一个主旋律。在201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消费金融的市场准入,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训新供给动力指导意见》,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推广到全国,
从最高层面为消费金融释放出了巨大的积极信号与政策红利。
消费金融是银行零售转型的首选
近年来,受经济周期性运行的影响,我国各行业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下滑,对公业务面临较大困难,各家银行纷纷提出零售转型的战略。零售转型有助于节约银行资本,同时获取更高的收益率并降低不良贷款率。
根据银监会 2012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在使用权重法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时,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对个人其他债权的风险权重为75%,均低于对一般企业债权的100%的风险权重。上市银行中,除了五大行和华夏银行,其他各家银行今年均公布再融资预案,这体现出各家商业银行均面临较大的资本压力,发展零售信贷业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面临的资本约束。
我国消费金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参与主体逐渐增多
商业银行借助专营机构与特色网点、网上银行、移动服务、信用卡等多渠道的服务手段,加大对新消费信贷领域的支持;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增加至22家,另有8家处于申请及筹备中;互联网电商平台、细分领域垂直场景方积极将消费金融产品嵌入消费场景,并不断积累征信数据;
互联网金融平台,如P2P 网贷、小贷公司等也积极切入消费金融,提供类消费金融贷款。消费金融借助互联网渠道和模式,服务人群不断扩大,包括农民工等流动人口以及大学生等中低端无卡群体因此获得金融服务。
但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不完善,消费金融风控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消费金融规模的扩张,服务人群的下沉加剧了消费金融平台面临的坏账风险。
消费金融公司:现有业务模式受众较小,亟待丰富创新自身服务模式
消费金融公司行业基本客户定位为中低收入群体,审核标准一般比银行的更为宽松,贷款额度也更高。消费金融公司的服务与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同质化严重,但整体实力和消费者接受程度与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中北银消费金融公司业务规模最大,形成了教育培训类、手机通讯类、白色家电类、装修装饰类、婚庆婴幼类五大贷款渠道体系。而非银系消费金融公司则以“消费”为出发点,利用商家的天然优势,相对而言更了解消费者需求。主要客群为低收入阶层,以耐用消费品贷款为主。非银系消费金融公司以海尔消费金融和苏宁消费金融为代表。
电商平台:用户覆盖优势明显,业务创新及大数据等实力突出
电商平台的消费金融模式主要依托于自身的互联网平台,面向自营商品及开放电商平台商户的商品,提供分期购物及小额消费贷款服务。审批流程便捷高效,部分采用授信额度的方式,不需要逐笔审核。由于电商在互联网金融、网络零售、业务创新、大数据等领域均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因此在消费金融行业综合实力最强,未来也将引领市场的发展趋势。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是典型的电商平台消费金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