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以南 可能有你不知道的 河南风土人情与人文风貌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3

【铁树开花耶】问答 评论 杂谈     你接触过河南人吗?你觉得河南人怎么样?

没有亲身经历的河南老铁朋友,有来自长辈和其他朋友的评价,可以与你分享。正式回答问题之前,先做一个温馨提示,你的这个问题的提问方式不怎么恰当,又走了传说中的老路子,可以换一种提问的方式,或许会得到更客观的回答。例如:有河南的老铁吗?河南老铁有哪些独特的地域特点。估计会有一大票河南和非河南的老铁乐意回答你的问题的。

为什么说你又走了传说中的老路子,这是一个事实,有兴趣的老铁可以自己去查阅一下资料,或者向一些年龄比较大的文人前辈去请教,到底是怎么回事。据文人前辈们讲,曾经有三本书,当初写书者大约和你现在的方式有点相似,结果这三本书,彻底被读者曲解了原意,也彻底妖魔化了河南的老铁们。无心之过,带来的却是整个河南老铁的躺枪。

这三本书是《河南人怎么了》,书名因为语言的表达,而让一些人产生了歧义,开始有了妖魔化河南老铁的评论。第二本书是《河南人惹谁了》,作者的原意是对第一本书的补救,很遗憾仍然用了让人产生歧义的书名,河南老铁被妖魔化评论加剧。第三本书是《河南人谁也没惹》,仍然是对前面两本书的补救,也仍然因为书名的文字表达,加剧了对河南老铁的妖魔化评论。

或许,一切都是文人笔下的无心之过,影响的却是很多人对河南老铁们的客观认知,躺枪的河南老铁们,有的知道有这么一个文人作品的传说,大多数人是在不知道的前提下躺枪的。他们只是感觉到被喷,被妖魔化,并不清楚为什么被妖魔化。

笔者祖籍上海,虽然很小就离开了上海,第一次听到这个传说,却是上海的一个文人前辈讲的过往故事。第二次听到这个传说,是是香港的一位文人泰斗,讲到文字的杀伤力,而列举的实例说明。第三次听到这个传说,是海外的华人文豪前辈,可见这三本书的影响力之大。

之后也听内地的文人前辈们提起过这个传说,传说的版本几乎是一样的。只不过,,据说,后面又有好事者写了其他的版本,这其他的版本是无从考证的,不在这里列举。查询资料的朋友,记者要求证一下出版时间和书籍相印证的真实与准确性,避免张冠李戴闹乌龙。

笔者的父母都是上海人,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上海人,曾经一度冒充其他地方的人士,甚至笔者在小时候,也曾误会自己的祖籍是别的地方,做了别人冒牌的老乡好一段时间。正是因为父母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祖籍,才有机会聊到更多的地域话题。

这说起来其实是非常好笑的事情,他们认为上海人的某些习惯被其他地方人所不喜欢,例如,做事情严谨认真负责,而在别的地方人的眼里就是小气抠门。他们不想被冠上小气抠门的标签,干脆满嘴的胡子乱扯乱扯犊子,死活不说自己祖籍就是上海的,除非你查了家谱才知道,那只是他自己不想做别人眼里面有小气抠门标签的人。

父母的扯犊子胡扯,被笔者揭露了之后,就谈到各个地域人的特点,河南老铁也在其中。按父母的说法,他们是有一些河南老铁朋友的,他们对河南老铁的评价,笔者觉得还是客观的。

河南老铁大多传统质朴,不喜辩论,却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即使是没有机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老铁,你也无法对其产生文盲的感觉,因为他们依然举止优雅得体,依然懂得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人文知识。而另一个数据也让人刮目相看,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博士研究生,是河南老铁,这是一个让人非常吃惊的数据比例,却从来没有见河南老铁宣传过。

仔细想想,也不奇怪,因为河南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人祖伏羲人母女娲就是在那里捏土造人的,洛书河图还是那里出现的,第一本无字天书《八卦图》,还是在那里创作的,包括后人能看懂的《易经》,仍然是周文王在那里编撰的。还有很多的上古神人,历史名人,大多是起源于河南的。

老铁们都喜欢的《三国》里面的诸葛亮,也在《出师表》有【臣躬耕南阳】,好多人说,诸葛亮不是湖北的吗?,不是湖北,历史有记载原文,就是河南的南阳,那是诸葛亮的出生地。还有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的那个历史名人,历史书上能查到,也是河南的老铁。

还有,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知道是怎么来的吗,你知道,因为我们是炎帝和黄帝打败魔神蚩尤之后,炎黄部落得以繁衍生息到今天,才有了我们。而你又知道,魔神蚩尤,炎帝,黄帝,又是哪里的老铁先人吗。不用说,你知道了,或者说你猜到了,他们三个都是数千年前的河南老铁。

父母提及的河南老铁方言特点,也是另一个非常有趣的特征,说不定你很快就学会了。那就是河南老铁不啰嗦,很长很长的一段话,河南老铁可能只用一个字就可以表达了,而且让你挑不出语病。这和当前需要写出爽文,掐住爽点,是非常相似的。

例如,你看评论区,或者问题回答区,其他老铁可能会先表达对你问题邀请的感谢,还会非常固定格式地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再重新叙述一下你提问的问题,然后开始认真地分析道理,讲明事实,最后告诉你问题的答案,或者是自己的观点。河南老铁可能只回复你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汇,或者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就可以直接明了地告诉你答案或者观点。

你对比一下,很容易分辨出来哪个是河南老铁,或者是在学习河南老铁文字修养功夫的人,这是河南老铁独有的先天文学修养,其他地域的老铁,除去个性特点之外,确实是需要学习才能拥有这种简短明了的文字功夫。这是因为河南老铁们在生活中的用语,也是充满了文化味的简洁明了,痛快不啰嗦,让你爽歪歪,就跟大夏天吃了冰激凌似得,让你享受这种文字语言魅力带来的舒爽。

笔者没有对此做过认真研究,但是大概做了一些猜测,应该是跟中国的古语言文字有关。你看古文时,也可以发现这种特点,文字很少,却能表达清楚文章的主题内容,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文字,即使文字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助词、副词,也有附加的文字韵律的美感。

你看历史剧的时候,可能这种感觉会更明确一些。例如,镜头里面的人,拱手的同时会说:喏! 即使你没有学过古文,肯定也知道是什么意思。再多想一点,全球通用的 OK ,也是有这种效果的,千言万语,就一个词,OK ,简单到极致,却是人人都能意会,不需要长篇大论,也完全表达清楚了。

对于河南老铁,还有一个传说,是外国的朋友们传说的,这个传说比较有趣,估计好多河南老铁都不知道。据说,外国人对河南老铁的这个传说,是源于一位意大利人的中国女婿。有一对意大利夫妇,有一个独生女,是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那种天下父母都懂的,对子女的万般宠爱。把女儿嫁给谁都不放心,以至于三十岁了还没有结婚对象。

好在这位意大利女孩,三十岁的时候还在攻读第二张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证书,婚事没着落也没有影响心情。偶然一次上课认识了那个未来的中国女婿,刚好女孩的父母也去学校找她,爱情故事就此产生,还闪婚了。当问及意大利岳父母是如何决定把自己家的公主嫁给中国女婿的。

他们说,意大利有全世界最疼爱妻子的男人,而中国女婿比意大利男人更疼爱自己的妻子。闪婚并不让他们担心婚姻的隐患,而是自信地说中国女婿的到来,让他们多了半个儿子,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和意大利岳父母的说法没有什么区别。

这件事情一传十十传百地被很多外国朋友所知道,也有好事者求证了中国女婿的祖国,最后的版本是那是河南老铁,全世界的模范丈夫。河南老铁也就成了一些外国朋友的梦中情人,以嫁一个河南老铁为爱情梦想。这个传说还是挺美好的,不知道是否有河南老铁们会看到。

河南老铁优秀人才多,是出了名的,这也算是可以回答你的一个实质性的问题答案。有很多事情需要数据说话,在此,局限于问答的篇幅,无法展开更多的回答内容,选以上几个零星的点,算是对你的回答吧。希望更多老铁补充更多河南老铁的相关的地域风情,人文特点。

如果有河南老铁们看到这个回答,请接力补充文化营养,不要只发一个字噢!也不要只发一个词! 至少也要发一段话噢!能像笔者一样发一个长长的回答更好噢!

相信题主会感谢每一个客观的答复哒,因为那更有助于客观的认知,也有助于正确的判断,说不定,你们很快就会成为老铁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