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随笔:靖难之役中的李景隆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6
上面这段话是来自《明史—成祖本纪》中关于靖难之役伊始的记载。

公元1399年,也就是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除奸臣齐泰和黄子澄为名向自己的侄子恭闵帝朱允炆的皇权发出了挑战。

从当年的秋天开始,历经四年。燕王朱棣竟以一支孤军掀翻了坐拥整个明朝天下的朱允炆。这样的结局也许敌对双方都未曾料到吧。

朱允炆以皇太孙之名从明太祖朱元璋手中接过了皇位。他那几位兵强马壮的皇叔们眼中,这个毛头小子估计是没什么威望和人气的。让他们真心俯首称臣是不可能的。

当然,朱允炆也是心知肚明。一直在朱元璋身边耳濡目染的朱允炆并非弱者。继位之初,朱家那些王爷们被他折腾的自杀的自杀,被废的被废,一片哀嚎。就连燕王朱棣都要装病避祸。

这里虽有朱允炆身边红人齐泰和黄子澄的谋划,但朱允炆的手腕也不一般的。削蕃固权是每一个想有所为的皇帝要走的过程。只是朱允炆走的太大太快了些,还遭遇了心中有雄才的朱棣。事情并没有朝着他期待的方向发展。

在朱棣举起叛旗之初,双方实力对比还是朱允炆为首的朝廷一方占优的。朱棣只有一座北平城,朱允炆可是坐拥天下之力。

朱允炆启用了征战一生的老将耿炳文为征讨朱棣的主将。也许是彼此太熟悉的缘故。朱棣抓住耿炳文军中弱点,以奇袭战术将耿炳文军击败。

虽然耿炳文兵败,但主力未失。耿炳文之后选择守势,死守城池。朱棣看占不到便宜,只能退走。

朱允炆听闻耿炳文战事失利,非常焦急。采纳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以李文忠之子曹国公李景隆为大将军,乘坐驿车前来取代耿炳文。历史向着不可逆转的方向走去。

李景隆在明史中是这样记载的:

李景隆长相不错,气质也不错。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对他也颇为看好。曾经在朝廷里参与过练兵和马市的工作。看起来是个文武全才。

其父李文忠是明初骁将,更是是朱元璋的外甥。因着这层关系,明皇室对李景隆是绝对看重和恩宠的。

朱允炆对李景隆抱有极大的信任和期待,令他率50万大军北上伐燕。在大军出发之前,朱允炆还行大礼相送,并赐便宜行事之权。明史有载:

乃以景隆代炳文为大将军,将兵五十万北伐。赐通天犀带,帝亲为推轮,饯之江浒,令一切便宜行事。

可惜,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允炆都错看了李景隆。他不过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贵公子罢了。朝廷军中不乏骁将,他却不肯好好与之合作。造成一系列无法挽回的后果。

朱棣听闻李景隆成为主将,大喜过望。他对李景隆看的很清楚。那不过是一纨绔子弟罢了。征战杀伐是做不到的。朱棣是可以挥军南下了。他0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奔袭大宁去了。

李景隆闻讯,率军围困北平,攻打北平九门。朱高炽只是凭城坚守。期间,都督瞿能几乎攻破张掖门,却因被李景隆所忌,只得撤回,以致功败垂成。

北平城坚持到了朱棣回师,击败都督陈晖所部,而后与李景隆在郑村坝会战,李景隆大败。朝廷之军丢下各种物资,向南逃去。大败的李景隆逃到德州才缓过神来。这时已是冬季,他决定来年在与朱棣对战。

第二年,朱棣再次进攻大同,李景隆率病救援,但等他赶到时,朱棣早已离去。他只能是无功而返。

对于李景隆的接连失利,朱允炆不认为问题出在李景隆身上,而是他权柄还不够造成的。朱允炆认为有必要增加李景隆的权柄。因此授以“专征伐”之权,并赏赐黄钺弓矢。明史记载:

只是,还没等这份殊荣光芒散去,李景隆又来了一场大败,数十万大军尽丧。朱允炆的朝廷已无能力在组织大军北上,双方攻守易位。

无奈,朱允炆将李景隆从前线召回了南京。曾经力荐李景隆的黄子澄等大臣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主张杀李景隆以儆效尤,只是朱允炆从未答应。明史记载:

黄子澄惭愤,执景隆于朝班,请诛之以谢天下。燕师渡江,帝旁皇甚,方孝孺复请诛景隆。帝皆不问。

朱允炆可谓是对李景隆恩重如山了。按常情,李景隆虽然无能,但也该有几分血性,报效君恩吧。做不了帅才,做个武夫杀几个敌人也是能做到的吧。

只是李景隆从不按套路出牌。每每读到其如何回报朱允炆的这段历史时,都让人膛目结舌。明史记载:

公元1402年,燕军已攻到了南京城下。朱允炆想求和划江而治,派李景隆和其他大臣去谈判,被朱棣拒绝。

接着攻城战开始。不久,燕军兵至金川门。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南京陷落。皇宫中大火燃起,朱允炆不知所踪。

永乐皇帝朱棣登基后,为酬谢李景隆献城之功,成了百官之首。明史有载:

只是这殊荣也没持续太久,永乐皇帝可不是建文帝。对李景隆可没什么信任感。

从永乐二年开始,李景隆不断被弹劾,似乎一下子,他和所有大案要案都扯上了关系。几经折腾,最终他和他弟弟李增枝全家被朱棣软禁在家,并没收所有家产。

这时李景隆血性了一把。绝食了十天,可是没死成。直至永乐末年才去世。

李景隆其人实在是“奇”。雄才大略的朱元璋看人精准,但就是没看出这个侄孙不堪大用,还认为其未来大有前途。可他哪知此人坑苦了他的乖孙子。

朱允炆对李景隆的信任是在帝王和臣子之间少有的。如果他们真的做出一番事业,也许这是一段佳话。

只可惜,种种记载证明这只是一段笑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彰显了决策人的气度,但也带来了风险。

朱允炆和他那几个信任的文臣都没看出李景隆不过是个绣花枕头。背上几本兵书就把几个不知兵的决策者忽悠晕了。真当自己遇到不世帅才了,信任有加。才酿成后来的大祸。

只是李景隆已酿成如此大祸时,朱允炆还是一如既往的信任李景隆,这不可谓不奇。怎么看朱允炆也不是个少智之人哩。

李景隆的人生也颇为神奇的。他总能占到有利位置,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并且很少人能看出他高深莫测背后的浅薄。

这也许是因为其父李文忠的缘故吧,虎父无犬子嘛。可历史洋往往证明,虎父后面真可能是犬子的。只是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性的忽略掉了。

朱棣是能一眼看透李景隆的人,所以也不会对此人太在意。要不然也不会任由朝臣对李景隆进行攻击。说不准这背后就是朱棣本人的授意也说不定吧。让一个毫无能力又反复无常的小人身居高位,实在太碍眼了些。

只是奇的是,最终李景隆这种人只是被软禁一生,是少数得以善终的靖难降臣。除了献城之功,也许还有就是他也算明皇室血脉分支吧。

当然还有一种癔想,就是李景隆本身就是朱棣放在朱允炆身边的卧底,要不然朱允炆的军队也不会败的如此之惨。

这样想来李景隆种种奇怪表现似乎也说得通。他那些罪证应该杀几个来回也是够的了,软禁一生也算是朱棣法外开恩了吧。

历史记载是陈述性文字,很难表达出历史记录后面的人性和情感,以及事实本身为何。后人只能通过文字来推敲揣摩。在那段历史中李景隆到底是怎样的呢?

  • 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什么要让李景隆当主帅
    答: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什么要让李景隆当主帅 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又令辽东江阴侯吴高等领兵围攻永平(今河北昌黎西北)。朱棣留下少量兵将坚守北平,自己亲统大军救援永平。 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建文元年(...
  • 如何评价靖难之役朱棣最大的功臣李景隆
    答:后世对李景隆的评价非常低,甚至给他取了个草包将领的称号。可见李景隆在整个靖难之役中的表现有多么不好,时隔几百年,让后世人都对他如此鄙视。
  • 有人说李景隆是朱棣在靖难中最大的卧底,究竟有何凭据?
    答:李景隆是明朝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儿子,由于他在“靖难之役”中的“优越”表现,常被后人“亲切”的称为“大明战神”。又由于他在“靖难之役”时战无不败,败无不逃,因此后人又“亲切”地称他为“逃跑大王”。还由于他在“靖难之役”时每次战败必会给粮草匮乏的朱棣留下充足的物资,因此后人又“亲切...
  • 李景隆到底是暗通敌国的内奸还是纸上谈兵的统帅?
    答:如果要为建文帝丢掉皇位找一个责任人的话,在齐泰、黄子澄、李景隆等几个候选人中,李景隆是肯定拨得头筹的。 作为“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一方的统帅,李景隆光荣的完成了坑死数十万大军的光荣任务,帮助朱棣完成了逆袭,成功的断送了表弟朱允炆的江山,最后投降了表叔朱棣,有很大的内奸嫌疑。 一、李景隆的光荣历史 李景...
  • 靖难之役南军主帅李景隆,为何被人戏称为“建文战神”?
    答:他的可操作性就已经很强了,何必要通过所谓的假意与朱棣决战,“故意”战败来达到目的呢?到头来被撤换之后,盛庸等人还不是把朱棣逼到绝境。只能说,李景隆确实是少有的军事白痴,但是建文帝识人不明确实也是根本原因,无限制的信任李景隆实属离谱,最后败亡(至于亡不亡还是个迷)也是情理之中了。
  • 朱允炆的亲信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投靠朱棣,他的下场如何?
    答:靖难之役进行了三年了,朱棣的大军也打过长江,直逼南京,建文帝是一筹莫展。不过在这个关键时刻,他派遣李景隆和兵部尚书等人找朱棣议和,表示愿意划江而治,但被朱棣拒绝了。后来,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南京陷落。建文帝失踪了,朱棣顺理成章地做了皇帝。这...
  • 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李景隆,他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答:对于一个在战场上屡战屡败的将军来说,李景隆的结局还是比较好的。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拥有着绝对的优势,天时地利都在他的手中,但是他却屡战屡败,数次战败也让建文帝失去了对他的信心,于是他被剥夺职权召回朝中。后来朱棣兵临南京城下,贪生怕死的李景隆打开城门迎接燕军入城致使南京城失手,他...
  • 靖难之役中朱棣取胜很大原因是李景隆打开了南京城门,李景隆他的下场如何...
    答:待朱棣因不满建文帝削藩而宣布起兵时李景隆也是奉命担任大将军一职,带领五十万兵力前往北边镇压朱棣叛军。在李景隆出发时,建文帝还亲自前往为他践行,希望他能够凯旋归来。但是被建文帝寄予厚望的李景隆并没能传回好消息,反而还接连遭遇败战。一开始李景隆本可以趁着朱棣不在北平之际攻破张掖门,但是他...
  • 靖难之役后,功臣李景隆的结局耐人寻味,为何会如此大起大落呢?_百度知...
    答:1402年6月13日,负有守城重任的李景隆与谷王朱橞,暗中勾结燕王朱棣,打开城门迎接燕军进城,史称金川门之变。由此,朱棣耗时四年的靖难之役,超乎想象的成功了,建文帝消失在皇城的一场大火中,燕王朱棣继位登基,是为明成祖。对于这场以藩王之力硬杠中央军的靖难之役,很多人都想不到朱棣能成功。
  • 靖难之役,李景隆深受建文帝信任,为何说他是朱棣的绝对功臣?
    答:总而言之李景隆不是一个合格的将军,他最终成为了朱棣称帝的头号功臣,也是无奈。建文帝削藩后,各个藩王开始有所不满,朱棣为首的藩王们以“清君侧”的理由直捣京师,而朝廷方面派李景隆去平定。在大臣眼里,建文帝坐拥天下,朱棣只是一个藩王,根本没有能力与朝廷军一战,但是谁知道朱棣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