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去和亲,为什么王昭君是四大美女而文成公主不是?
1,两人性质不同,王昭君出塞保了家国多年和平,而她是先人,评价言论自然比文成公主高。
2,再者,背景时局不同,王昭君出塞,那是处在国家安危攸关的时刻。
所以,王自然特别一些
在弄明白这个问题之前,先要看看这两个朝代为何要和亲。
1、汉朝和亲。在和亲政策出台以前,汉朝对待匈奴的态度,就只有一个字:“打!”公元前200年,刘邦率领32万大军,讨伐位于太原的韩王信,韩王信勾结匈奴,一起对抗汉朝。
匈奴狡猾得很,故意用老弱病残引诱刘邦进入埋伏圈,结果一战将他困了七天七夜。
最终侥幸逃脱后,刘邦感到现在根本不具备消灭匈奴的实力,于是便听取大臣的意见,将公主嫁到匈奴。这样做的好处是:以后公主生了单于的孩子,肯定要继承匈奴单于之位,那么汉朝不就是匈奴的舅舅了,外甥总不能打舅舅吧?
后面的七八十年间,汉朝都实行和亲政策。匈奴能娶到尊贵的大汉公主,自然是感到荣耀至极。而且,两国互市贸易,匈奴还能用毛皮换来他们急需的生活必须品,再也不用冒着生命危险过来抢了,何乐而不为?
但是,匈奴的文明程度毕竟跟中原相差甚远,每次和亲之后,他们总要背约南侵,企图不劳而获。到汉武帝时,他多次发兵攻打匈奴,这一打就是30年,也没能完全灭掉他们。
后来匈奴分裂为了南北两部,其中呼韩邪单于这一部是“亲汉派”,他两次到长安朝见汉宣帝,并于第二次提出了和亲的请求。于是,汉匈之间的和亲政策再次恢复,而身为宫女的王昭君,以公主的身份远嫁匈奴。
2、唐朝和亲。汉朝的和亲很出名,但唐朝和亲次数也不少,总共进行了23次之多,而最著名的一次是唐太宗李世民主导的。
一开始,为了联络与西域大国吐谷浑的感情,唐太宗把弘化公主嫁给了吐谷浑国王。而位于西藏的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得知后,也想迎娶一位唐朝公主,以便于维护与大唐的关系。
可是,一开始唐太宗根本瞧不上吐蕃,将他的提议一口回绝了。
松赞干布以为是吐谷浑在中间作梗,于是大举进攻吐谷浑,并攻入了唐朝边境,声称如果唐太宗不答应和亲,便要大举入境。当时,唐朝边境数座州郡已被吐蕃人攻破,周边的几个部族也是纷纷倒戈。
唐太宗命令侯君集率大军迎击松赞干布,击败了吐蕃人的进攻。唐朝的强盛令松赞干布非常震惊,于是他让人带着五千两黄金到长安谢罪,并再次催促唐太宗和亲。641年,文成公主带着大量嫁妆嫁入吐蕃,从此吐蕃与唐朝成为了盟友。
看完了以上的背景,我们就清楚,为何两次和亲,虽然都很成功,但给人的感觉,差别却如此之大了。
1、两个时期对外族的认识不同。虽然匈奴人也属于华夏民族,但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原王朝一直认为匈奴等都是落后野蛮的,不能与之为伍。而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鼓舞与匈奴作战的士气,更是将这种思想提高到了民族气节的高度,使人们产生了一种印象:与匈奴人合作是可耻的,那跟他们和亲就更是一种耻辱。
而唐朝是经过300多年的民族融合才建立起来的国家,所以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朝代。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说明,在他的眼里,根本就没有中华与夷狄的贵贱之分。而唐朝的文武百官之中,也有大量少数民族的人士。
2、两个时期国力大不相同。唐太宗时期,唐朝兵威正盛,吐蕃也是在被打服之后,才拿着重金上门提亲的。唐朝在是否同意和亲的问题上,完全占据主动权。而汉元帝时期,即便呼韩邪单于是主动上门求亲,但西汉当时国势已经日趋衰微,通过和亲,也能够维持双方几十年的友好关系,这是权宜之计。所以说有人说:王昭君一个女人的作用,不输卫青、霍去病的几十万大军。
3、王昭君的身世更加动人。与文成公主相比,王昭君远嫁匈奴,故事更加凄美动人。
首先,王昭君本来可以得到皇帝的宠爱,可是因为她不愿意贿赂毛延寿,以致得到了故意丑化。等汉元帝得知后,又追悔莫及,这本身就是“错过”的悲剧。
而王昭君嫁到匈奴之后两年,呼韩邪单于就死了,她上书汉成帝,想要回到家乡,遭到了汉成帝的拒绝。于是她按照匈奴的习俗,又不得已嫁给了单于的长子。最后,王昭君以36岁年龄,死在了遥远的匈奴,据说她还留下了《怨词》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幽怨之作。
而后代为纪念王昭君,更是留下了大量凄美的作品,无不在表达一种思念祖国和家乡的离愁别恨。最著名的当属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这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四大美女是因为她们的美貌才被称为四大美女的,不是去和亲就能被称为四大美女的。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达半个世纪之久。当然文成公主的贡献也不小,在不同时代他们都为和平作出了贡献,不好估量谁的贡献大,至少在当时都很大。
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友好和睦关系。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
扩展资料:
公主和亲:
自从汉代开始,公主和亲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政策。最开始的时候和亲政策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的,中原王朝为了和平和安定和邦交的少数民族首领缔结婚姻关系。后来和亲的政策就慢慢的成为一种政治目的,每一位少数民族的统治者,都会像中央王朝求取公主,维系两国的关系。
从汉代开始一直到清朝,中原王朝为少数民族输送了大量的公主,其实有很多是皇后所生的嫡出固伦公主。据不完全统计,和亲的公主有上千位,这还不包括皇家宗室里的女子,如果全部算上,历史上远嫁少数民族首领的女子得有上万人。
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是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文成公主本命姓李,是唐朝时期的宗室女子,多少和唐太宗有点血缘关系,唐太宗在贞观十四年,把李氏封为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是从长安的大明宫出发的,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向西走,过了西宁,再往西南走,最终到达拉萨。
大部分和亲的公主都会无声无息地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在中国的古代大部分的公主是不愿意和亲的,一提到和亲,对公主而言都是痛苦的,但是无奈,公主从小就养尊处优,享受到了皇家最优质的待遇,一般都说公主是被天下养,所以和亲也看作是公主对国家的回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昭君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成公主 (唐朝和亲公主,松赞干布王后)
你把“美女”和“和亲”弄混了。
历史上姻亲外交是很普遍的,自古国家安定,都少不了要联姻,即便是一个国家内部,家族内部,都是要靠联姻团结在一起,起到安定局面的作用。
联姻选择女子,当然要是貌美如花的女子,谁想要丑媳妇呢?但历史上的美女多如牛毛,文成公主咱当时肯定也是个美人,如果松赞干布见自己的媳妇长的不怎么地,那他会高兴吗?他会在心里服服帖帖的归顺大唐吗?
至于美女,古代的四大美女是后人评说出来的,可以说就是这么个死规定。但历史上的美女当然要比4个多的多。比如卓文君,虞姬,文成公主等。
西施,貂蝉,杨玉环,王昭君。她们四个都是在历史上即貌美如花又有所背景的人,她们的经历是其她美女们所不能比拟的。西施使夫差亡国,貂蝉使吕布和董卓关系闹僵,杨玉环使唐明皇颓废,王昭君和亲带来安宁,她们4个在自己的领域的所作所为都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不管坏事还是好事,她们的能力及成就都很大。
至于王昭君和文成公主谁的贡献更大,这就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时候了。
昭君出塞使得刚刚成立的汉朝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争取了发展的时间
文成公主是大唐为了安抚吐蕃送过去的,希望吐蕃不要闹事
她们处于不同时时期,但做的都是有益于国家的大事,你可以自述己见,有理由就可以。
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初春,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开始,到唐高宗咸亨元年薛仁贵率兵征讨吐蕃为止,整整三十年的岁月,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域,这是唐太宗的得意之作,可惜唐高宗最终不能善加利用,轻易挑动战争,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使得文成公主苦心孤诣所营造的和睦局势嘎然而止,怎不令人痛惜!
唐高宗永隆元年,文成公主在逻些城病逝,唐廷特派使者前往祭奠,但也没能改善两国的外交关系。而文成公主受到吐蕃官民的敬仰并不因与唐朝关系疏远而稍减,她的死引起了所有吐蕃人的衰痛。
文成公主死后,吐蕃人到处为她立庙设祠,以志纪念。一些随她前来的文土工匠也一直受到丰厚的礼遇,他们死后,也纷纷陪葬在文成公主墓的两侧。至今文成公主和这些友好使者,仍被西藏人视为神明!~~~~~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西施是大脚,发明了遮脚裙。
貂蝉是一眼大一眼小,应该是比较明显,虽然每个人都有大小眼,但如果不明显也看不出来,但貂蝉的估计是挺明显的。
王昭君是溜肩,故发明了垫肩。
杨贵妃倒还好,表面上都挺正常,很符合唐朝审美观,那就是胖,身高只有1米5,杨贵妃有狐臭,所以她特别的喜欢沐浴。
美女也有缺陷,再加上古人的审美观和现代人的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不应该去批判任何一位古代四大美女,因为各有各的优缺点。
希望能够帮助你 朋友
论贡献当然是文成公主,这个是无可争议的
但是,王昭君被炒作了
什么“公主琵琶幽怨多”,什么的,一些文人,诗人喜欢写这些东西
炒作一下,知名度就上来了
那个时候就定下来了,也么有办法
王昭君的美貌是公认的,汉元帝都后悔把王昭君送给匈奴了,而文成公主的脸蛋相对差一些,毕竟这是四大“美女”。另外,王昭君是汉元帝赏赐给匈奴呼韩邪单于的宫人,不是主动和亲。
最后,结局不同。历史上大都是对文成公主嫁吐蕃美好的记录,因为在告诉天下人文成公主过得很好,但真实的文成公主其实并不是李世民的亲生女儿,而是一个被贡献出来代替公主的一个大臣的女儿,是为了完成民族大义,完成使命而去和亲的,史书上关于文成公主的记载,基本上都是非常积极的。王昭君和亲却是一个...
王昭君出塞是为了汉朝和边疆的良好安宁发展。我们都知道当时王昭君出塞只是为了汉朝和匈奴的良好发展,毕竟匈奴人比较的强壮威猛,和匈奴打起来会造成国家劳民伤财,对双方都不好于是就派了王昭君去边塞和亲,王昭君的一生为联结汉朝与匈奴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的出塞下嫁使汉朝与匈奴归于和好,...
历史上的王昭君不是公主出身,也不是身份特别高贵,那么为什么会选择他去和亲呢?在汉朝时期,和亲是一种对外的政策,目的是与匈奴搞好关系。因为在那时候的汉朝,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对抗匈奴的骑兵。汉朝通过和亲的方式减少匈奴对于中远的侵略,增进双方的友谊关系。也正是因为如此,汉朝才会选择和亲来减少...
说到王昭君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王昭君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同时,在很多人看来,王昭君更多的是为了维护和平而牺牲自己的英雄,因为在当时有和亲的习俗,也就是中原派出美丽的公主嫁到匈奴,这样便可以维持一定时间的和平态势,对于整个国家和朝廷都是有好处的,当然了,王昭君是怎么被选上的呢?其...
王莽并把他的庶女陆逮公主王捷嫁给须卜奢。想出兵辅立须卜奢为匈奴单于。恰在这时,王莽被杀,云、奢亦死。从这段历史发展来看,汉匈双方都在利用王昭君的亲属,如女儿、女婿、外孙等充当政治交往的代表,可见昭君出塞在汉匈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深远的影响。王昭君曾经是两个民族的和亲使者,她在我国...
虽然不是公主但是她是当时朝代家户喻晓的美人,自古美人多遗憾!结局可想而知
所以这个时候出塞的王昭君,已经是变被动为主动,不是从前的那种屈辱和亲。那为何王昭君作为一个宫女,和亲匈奴呢?这其实是王昭君主动提出的,因为在皇宫中,真正能够得到皇帝宠爱的人,寥寥无几,所以王昭君在宫中,是没有出头之日的。所以在匈奴主动提出和亲要求的时候,王昭君主动提出要和亲匈奴。
文学与艺术的渲染:王昭君的故事在文学与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渲染与传播。从诗歌到戏曲,从绘画到雕塑,王昭君的形象与事迹被艺术家们不断加工与创作,使得她的名字与故事深入人心。综上所述,王昭君之所以能在众多和亲公主中流传千古,是因为她的历史功绩显著、增强了民族团结、成为了民族团结的佳话,...
直到匈奴单于呼韩邪像汉源地求娶公主,以求国家的安定,汉元帝的女儿们没有一个愿意远嫁匈奴。这时候,心灰意冷的王昭君选择毛遂自荐,汉元帝心中是感激非常并且同意了,直到王昭君出嫁的那天他才知道自己宫中有这样一位绝色美人。二、为什么王昭君可以去和亲虽然说帝王无情,但是公主,皇子都是自己的...
不过,历史上很有名的王昭君,既不是公主,也不是皇亲国戚,甚至连嫔妃也算不上,仅仅是汉元帝后宫的一个女官。那么,王昭君一介女官,为何能成为担负起和亲重任的最佳人选呢?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据说在和亲西域的途中,连大雁都为她的美貌震惊而停止了飞翔。不过,这样一个美女却因为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