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白能代表盛唐诗人的精神 请速答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4
为什么李白能代表盛唐诗人的精神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 它“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它涵盖了盛唐文人在文学中表现出的开阔的眼界,自由活跃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激奋昂扬的气概.它展现了强大民族鼎盛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作为这一时期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诗歌强烈而鲜明地表现出这种盛唐气象.

李白身上,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侠客精神可谓交织融合,难分彼此。他二十五岁出巡远游,隐居安陆,客鲁郡。期间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而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又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受囹圄,长流夜郎。途中遇赦东归,往依族叔李阳冰,不久病逝。在他六十二年的生命里,李白足迹踏遍祖国大好河山。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多递,再加上诗人横溢的才华,至今有存诗九百余首,内容及其丰富,而由此而生的万千气象,也可以说是盛唐气象的折射吧。
大国强国的优势心理,使这一代人慷慨天成,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坦然的状态。无疑,作为盛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李白,他的一字一句里无不对这种状态有着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诵扬。即使是"忧思""愁绪",也是来得那么有力度,那么有气派,完全不是禁锢在某一小的领域不能挣脱,而是那种恢弘的大气的"忧""愁"。对友人:他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难以言状的想象,人格化里皎洁的明月,朋友虽然分离,然而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可以看见它思念对方。明朗坦荡,是唐人说的话,而对朝廷的腐败深恶痛绝,控诉淋漓尽致,却又好象能超然事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坦荡宁静。即使是在悲愤中控诉黑暗的现实,也是蔑视功名富贵的,感情强烈,气势非凡的。。

盛唐诗人虽各自有其艺术追求与审美趣味,但追求自然美却是他们共同的趋向。严羽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5)]“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八个字,可以概括盛唐诗歌的总体风貌。“笔力雄壮”,是指诗歌风骨的内在力度,它包括诗歌情感的昂扬、壮大与明朗;“气象浑厚”,是指诗歌意境的自然浑成,这也就是被后人所常称道的“盛唐气象”。就盛唐诗歌的总体艺术风貌来看,他们是以追求秀丽与雄浑之美为主,并由此而创造出了兴象玲珑、自然浑成的诗歌意境。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也。”严羽所反复强调的,实际上也就是盛唐诗歌的那种兴象玲珑、自然浑成的意境及其天真自然的情趣。可以说盛唐诗歌的兴象与风骨,是在自然的形式中得到表现的。其浓烈的情思、壮大的气势、刚键朗畅的风骨,都是以其质朴的、自然无华的面貌呈现出来。感情表达的真挚,诗歌意境的自然浑成,语言质朴无华而又炉火纯青,乃是盛唐诗人追求自然美的集中体现。
邵祖平《唐诗通论》云:“唐之作家,无虑二千人,……其作品则有飘逸、雄浑、浩荡、横郁、沉秀、奇警、清拔、精深、悍刻、艳冶、流丽、奥峭、孤@③之殊。而其大要所归,一天放之妙,一整融之功;一属自然,一隶工力而已。”并认为盛唐时期“自然者比较居多”,李白是“自然派之神而圣者”[(6)]。此论颇有见地。盛唐诗歌,虽也有以工力见长者,然其主流仍是自然浑成,属于天放之妙或天工之美。他们无论是写山水、边塞、闺怨、思乡、怀友,还是写送别、咏怀、怀古、咏物等,无不情思浓郁而又真挚,语言纯净而又流丽,意境开阔明朗而又自然浑成,毫无雕琢做作之态。他们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之所以受到历代人民的喜爱,原因即在于此。
盛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不仅与六朝时期那些雕饰华丽的作品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且与初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这里我们不妨就后者略举数例。唐太宗的《春池柳》云:
年柳变池台,隋提曲直回。逐浪丝阴去,迎风带影来。疏黄一鸟弄,半翠几眉开。萦雪临春岸,参差间早梅。此诗在动态中描写柳姿,体物细腻,有声有色,亦自有审美价值。但在严整的对仗之中,语言仍带有雕饰的痕迹,不免给人以“巧”而“碎”的感觉。而贺知章的《咏柳》就不同了: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不是象唐太宗那样着力地描摹柳的每处细节,而是写他对初春之柳的总体印象:碧玉般的柳树婷婷玉立,丝绦似的嫩枝袅娜披拂。其中自有一种天机自然之趣。又贺知章咏柳,妙在不专意于柳,而能进一步开拓意境,借柳以颂春,在口语般的问答之中,充分展示出一种天工自然之美。其中不仅传达出诗人对理想前途的美好憧憬,而且也透露着盛唐时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意境阔大明朗,自然浑成。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有一直《江中望月》:
江水向涔阳,澄澄写月光。镜圆珠溜沏,弦满箭波长。沈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廷照相思夕,千里共沾裳。这首诗如果抽去中间两联,倒不失为一首韵味悠长的佳作。但诗人却硬是在中间两联堆砌曲故,一系列的形容、比喻、描摹,无非就是写月与月光,显得琐碎支离,从而使“相思”之情顿减,也破坏了整首诗的意境与韵味。这就是雕琢带来的弊病。试比较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样是写月夜相思之情,但诗中既没有用典,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它只是用朴素自然、明白如话的语言,写眼前之月以及由此而自然引发的乡愁。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又是丰富的;它在平淡自然之中,蕴含着耐人寻绎的深长意味。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7)] 
然而,盛唐诗人追求自然之美,并非不讲艺术的加工与提炼。语言的平易固然是构成自然美的重要因素,但只有当平易的语言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诗境和无穷的韵味时,才具备真正的自然之美。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艺术的加工和提炼,而且更重要的是情思和形象的提炼。以上所举盛唐诗例,就都具有这种提炼之工。再看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诗人抓住少妇内心发生微妙变化的一刹那,由“不知愁”而陡然幽怨满腔,极具戏剧性效果。这一细节的提炼,既深化了情思,又使情与景在此刹那间妙合无垠,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馀地。又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江雨苍茫,楚山孤峙,玉壶冰心,这是诗人精心选择的物象,诗歌通过这些物象之间的烘托与照应,一方面传达出了诗人对亲友的深挚的情谊,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抒情主人的形象。这就使得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全诗浑然天成,韵味无穷。这就显然是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和情思、形象的提炼而达到的一种自然美。
与王昌龄相比,李白的诗在追求自然美这方面更为突出。如王世懋在《艺圃撷馀》中谈到绝句的创作时就说:“盛唐惟青莲、龙标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的确,读李白的诗,往往使人感到他那豪放的激情如喷溢的火山,回旋的狂飚,一泻千里,无所滞碍;语言清新流畅,甚至不拘格律,一切都统一于自然。李白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8)]正是他诗歌风格的真实写照,也是他追求自然之美的肺腑之言。但必须看到,如果李白没有深厚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提炼之工,诸如精妙的艺术构思、凝炼的艺术形象、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炼字炼句的工夫,那么李白的诗歌也就不可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宋代朱熹就看到了这一点,并强调指出:“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也。”[(9)]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亦谓:“太白飞仙,不可妄学,易使流于狂狙熟滥,放失规矩,乃归咎于太白,太白不受也;须善学之。此选皆取其绳尺井然者[(10)],俾令后学知太白实未尝不有法度。渔洋老眼苦心,鉴裁美善如此。”所谓“法度”,主要是指构思、章法,但也包括炼字、炼句和炼意。举个实例来说,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评价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这里所说的“炉锤之妙”,主要是指诗歌情思与艺术形象的提炼。此诗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占去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但为什么读起来不但不觉重复,而仍觉情思浓郁、气势一贯,而且不着痕迹、妙入化工呢?其原因即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的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从而使整首诗的意境浑融完整,空灵入妙。可见李白诗歌所达到的自然美,也同样离不开艺术的提炼与炉锤之工。
诗歌创作本身,是诗人美学思想与美学追求的最好体现,这是以上所论的基本出发点。盛唐诗人追求自然美,在理论上也有明确的反映,这主要表现在李白的诗论中。
李阳冰《草堂集序》说:“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如前所论,由于历史的积习和时代的原因,陈子昂之后到盛唐诗歌出现之前,齐梁馀敝仍旧影响着诗坛。殷fán@④在《河岳英灵集序》中也说:“自萧氏以还,尤增矫饰。武德初,微波尚在;贞观末,标格渐高;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可见李阳冰所说“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之语,并非虚论。那么这也就明确了李白的确是继承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积极反对齐梁以来浮靡的诗风并以其“力敌造化”和“声律风骨兼备”的诗歌创作,唱出了盛唐之音的主调。虽然李白留下的论诗文字不多,但从中仍可看出与其创作实践相一致的理论主张。
孟qí@⑤《本事诗》引李白语云:“齐、梁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又:“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束以声调俳优哉?”孟qí@⑤的记述,应该说是符合李白的诗歌主张的。且看李白在诗中的表述: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萎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wén@⑥。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古风》其一)
玄风变太古,道丧无时还。(《古风》其三十) 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功成无所用,楚楚且华身。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安得郢中质,一挥成斧斤。(《古风》其三十五) 李白在这几首诗中,比较集中地阐述了他的诗歌美学思想。其重要的观点可以归纳为:第一,恢复“古道”,发扬《诗经》的传统精神;第二,反对“绮丽”、雕琢与做作的不良风气;第三,倡导“清真”、“天真”和“一挥成斧斤”的自然之美。就其实质而论,这三点乃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李白倡导的“复元古”、“复古道”,绝不是墨守成规或复古主义,而是作为诗歌创作的最高标准和理想的楷模。所谓“古道”,不仅包括“兴寄深微”、质朴自然的《诗经》,即“风雅”的精神,而且还包括屈骚精神与建安风骨。如他所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1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12)]。可见李白的“古道”,也就是指自《诗》、《骚》以来,包括建安风骨在内的优秀文学传统。李白提出“古道”的针对性,就是建安之后尤其是齐梁至初唐时期的那种“艳薄斯极”、雕饰“绮丽”、因袭模仿,诗道日趋沦丧的不良创作风气。他痛斥那些醉心于模仿的人,象丑女效颦、寿陵失步一样毫无出息;而那些沉溺于雕饰丽藻的人,虽然象“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那般辛勤,其结果却是“功成无所用,楚楚且华身”,除了外表华丽,却一无所得,而且是“雕虫丧天真”,完全丧失了文学艺术的“天真”自然之趣。李白所提倡的“清真”诗风,也同样是针对诗的雕饰、艳丽、虚伪的颓风而提出的。情感真挚,气韵天成,清新自然,这是李白所强调的“清真”的内涵,也是李白诗歌美学思想的核心。李白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13)],就是这一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李白倡导“清真”的自然美,与他所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的思想核心,是主张“自然无为”,提倡“道法自然”,反对人为。《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14)]认为未经雕饰的朴素的语言,才具有真美。《庄子·天道》亦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美,就是自然美。道家虽不提倡雕饰之美,但若雕饰得比较自然,符合天工,也可以算作美。《庄子·山木》所谓“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就表达了这层含义。又《庄子·达生》中还提出“以天合天”的说法,即虽以人工而能不露斧凿之痕,好象自然形成的一般。可见庄子不仅要天然美,也提倡自然朴素的艺术美。李白所倡导的自然“清真”之美,首先就是在哲学思想上接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在李白那里,“清真”二字的首要含义,就是指具有道家“自然无为”、质朴率真的天性与精神状态。如李白诗云: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王右军》)
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孔侯复秀出,俱与云霞亲。(《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
俄成万里行,立德贵清真。(《南陵五松山别荀山》)
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留别广陵诸公》)
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所愿得此道,终然保清真。(《避地司空原言怀》) 可见“清真”的概念,在李白那里,本是指人们保持了禀受于天、未为世俗所染的真率质朴的自然本性。李白有时也用“清”或“真”来表示“清真”的概念:
表示具有道家色彩的自然本性与精神状态。《庄子·渔父》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朴”也就是“真”,“真”即是自然;“朴散”就会“失真”,也就失去了自然。
李白在哲学思想上受道家“自然无为”、“真”、“朴”等思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的这一思想反映在文艺观上,也就十分自然地表现为一种追求清真自然、不事雕饰的天工之美。如他在《草书歌行》中谈到书法艺术时说:“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天生”,就是天真自然,毫无斧凿之痕。在言及音乐美时,李白喜用一“清”字来形容天籁之美,如“清歌”、“清声”、“清乐”、“清吹”、“清管”、“清弦”、“清琴”等等,都是李白所常用的字眼。
从以上所论可以看出,李白倡导清真自然的诗歌美学思想,与他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审美趣味都是相一致的。作为一种人生道路,李白追求的是法天贵真,无拘无束,自然无为;作为艺术审美创造来说,李白追求的是清真自然,不事雕饰。而这种追求在李白的人生道路和艺术实践中,都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