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剖面法的实际应用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电阻率剖面法的实际应用

1.2.6.1 中间梯度法
前面已介绍,对在AB连线上的主剖面而言,一般可在中间区段(1/3~1/2)内进行测量。对位于主剖面的旁侧剖面而言,与主测剖面的垂直距离最大不应超过AB/6。由于中间梯度法布设一次供电电极可同时观测数条剖面,因此生产效率高。
AB极距的选择:选择AB极距的原则,应以取得最大异常为前提,同时还要考虑测线的长度与线距。对等轴状的地质体,计算结果表明,为了接近饱和值的异常,对h0=2r0情况应取AB≥8h0。
MN极距的选择:由于随着MN的增大,ρs异常值将减小,使得曲线变得平缓,故MN不宜取得太大。理论计算和模型实验表明,当MN不大于地质体的埋深及其水平宽度时,ρs异常不会减小很多。但MN也不宜取得太小,否则由于浮土层或近地表围岩电阻率的不均匀性,使得ρs曲线产生锯齿状的跳跃;另外,MN太小也会使得观测电位差发生困难。考虑到上述原因,通常取 MN= AB。 实际工作中为了跑极方面,一般均使 MN 等于测点距。
中间梯度法是追索陡立高阻板体的有效方法。下面看一个实例。
我国某一铅锌矿产于穿插于中生代花岗岩内的石英脉中。由于风化后的花岗岩疏松层含水,其电阻率较低(一般为100Ω·m),而不易风化的石英脉电阻率高达103~105Ω·m,其产状近于直立,沿走向方向延伸约数百米。图1.2.32为该矿上中梯法的ρs平面剖面图。
由图1.2.32可见,由于浮土及围岩中的电阻率不均匀性反映较明显,曲线出现锯齿状跳跃,因此仅根据一条剖面曲线推测石英脉的位置较困难。但若依据已知石英脉上的异常特点,通过对比相邻测线上的ρs曲线特征,即可追踪异常走向和推断引起异常的地质原因。该区运用上述方法,追索出了数条有意义的异常带,图中2号异常带,即是一条新圈定的石英脉。

图1.2.32 石英脉型铅锌矿上中梯法ρs平剖图

1—已知石英脉;2—新圈定的石英脉
1.2.6.2 联合剖面法
联合剖面法是用来寻求和追索良导电陡立薄矿脉的最有效方法。另外,当用其寻找等轴状矿体以及划分岩石分界面时,也能有明显效果。
供电电极距AO(或BO)的选择:供电电极距AO的选择应考虑地质目标的埋深,若存在厚度为H的浮土覆盖时,应取AO≥3H,否则由于探测深度不够导致曲线主要反映覆盖层中电阻率的不均匀情况;同时,AO极距选择既要考虑能获得最大异常,也要使 和 两条曲线有明显的分异性。对于寻找良导电的陡立矿脉,应根据有工业意义的最小矿脉的大小确定AO。实验表明,最佳极距应选为AO=L+l(L和l分别为脉状体的走向长度和下延长度之半)。
测量电极距MN的选择:确定测量极距MN大小的原则是在不明显降低异常的前提下,尽量采用较大的MN。由前面的理论计算和模型实验结果可知,在矿体两侧(即交点两边),联剖面曲线的异常范围大约等于2AO,在2AO的范围内大约需要6~10个测点控制异常。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使MN等于测点距,因而测点距一般选为MN= AO。
“无穷远”极C的距离:“无穷远极”的距离是相对的,实际上只要C极到MN的距离大于A(或B)极到MN距离的若干倍时,便可视C极位于“无穷远”。计算表明,当将C极置于垂直测线方向上时,为使C极在MN即产生的电位差可忽略不计,即小于A(或B)极产生电位差的5%,则只要使CO≥AO就可以了。
(1)在铜矿上的应用
图1.2.33中给出的联剖视电阻率( 、 )曲线是我国某铜矿上的实测结果。该铜矿床属矽卡岩型。区内主要岩石为大理岩和闪长岩,两者接触处可见矽卡岩化和黄铁矿化,矿体即产于其中。区内几乎全部被第四系浮土覆盖,天然露头很少。物性测定结果表明,大理岩与闪长岩的电阻率均较高,约为400~800Ω·m,而矿化矽卡岩带则为低阻。 、 的“正交点”能较好地反映矿体的存在,并根据曲线的不对称性,还可可判断矿体是向左倾斜。
进行联剖法观测时,往往由于地表电性不均而使ρs剖面曲线复杂化,出现曲线分异性偏差、同步起伏变化等,难以对观测资料作出正确解释。为克服这种影响,常常可以利用“比值曲线”。对联合剖面法而言,“比值曲线”定义为

电法勘探

即将每个测点上所测得的 、 按上式计算出 FA和 FB,便可得到两条新曲线——“比值曲线”。与ρs曲线相比较,比值曲线的主要作用是突出了 、 分异性较好的异常,压制 、 同步起伏的干扰,现举例说明其作用。
图1.2.34是用比值曲线对我国某铜镍矿床上联剖观测结果进行解释的实例。如图1.2.34所示,由于经受强烈风化的基岩出露地表,使地表附近的围岩电性极不均匀,引起曲线呈锯齿状跃变,而F曲线则很圆滑,异常明显。

图1.2.33 矽卡岩铜矿上联剖ρs曲线

1—闪长岩;2—大理岩;3—矿体;4—浮土

图1.2.34 用比值曲线进行解释的实例

(2)在城市物探中确定排污管的位置
探测目标为路面下顺着街道延伸的城市排污管道,目的是确定管道在地面的投影位置。测量场地水泥路面表层混凝土厚20cm,采用特制的泥电极接地。由于在电性上相对周围介质表现为低阻,因此在管道正上方出现低阻“正交点”(图1.2.35)。顺着管道预估延伸方向按一定间隔布置测线,确定了管道空间位置,取得了较好的探测成果。

图1.2.35 联剖法在城市排污管道上的实测结果

1.2.6.3 对称四极剖面法的应用
对称四极剖面法一般不如中梯法和联剖法的异常明显。对称四极剖面法主要应用于地质填图,研究覆盖层下基岩的起伏和为水文、工程地质提供有关疏松层中电性不均匀的分布以及探测疏松层下的地质构造等。
该方法供电电极距主要是根据工作地区基岩顶板的平均埋藏深度或疏松层的平均厚度来确定。为了在同一剖面上研究两种不同深度上的电性特征,通常可采用两种供电电极距(A1B1和A2B2)的“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为此,应使A2A1MNB1B2之电极距与覆盖层的平均厚度(H)满足关系
A1B1=(2~4)H A2B2=(6~10)H
测量电极距MN,则应满足关系MN ≤AB/3。
(1)寻找地下古河道
某地古河道两侧以及下部岩石均由砂黏土组成,电阻率较低。古河床中充满有高阻的卵砂石。在该区采用AB=200 m,MN=20 m的对称四极剖面法,开展了追索古河道的面积性工作,观测结果见图1.2.36。由图中所示各剖面的 极大值点连线,可清楚地看出古河道的走向及其分支。另外,根据各剖面曲线拐点坐标的连线给出的异常范围,还可大致估计到古河道的宽度及沿走向方向的变化。
(2)确定基岩起伏
某地需查明基岩起伏以便为工程地质提供有用的资料,因而采用了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结果如图1.2.37所示。该地区浮土覆盖层为低阻,厚度约为20~40 m。据此,选择A1B1=40 m,A2B2=180 m。

图1.2.36 对称四极剖面法追索古河道的平面剖面图


图1.2.37 用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探测基岩起伏的实测剖面曲线

1—覆盖层;2—卵石;3—花岗岩
由图1.2.37可见,大极距的视电阻率剖面曲线能反映出深部基岩(花岗岩)起伏情况,同时对浅部不均匀体亦有所反映;小极距的视电阻率剖面曲线反映了浅部覆盖层中高阻不均匀体(卵石)的存在,且为大距ρs曲线中部高阻异常的正确解释提供了依据。
1.2.6.4 偶极剖面法的应用
通常,偶极剖面法在各种金属矿上的异常反映也是相当明显的。加之,由于它的供电电极AB和测量电极MN是分开的,且所需导线均很短,因此它在减弱游散电流和电磁感应作用引起的干扰方面,相对其他装置有明显的优越性。偶极剖面法的主要缺点是,当极距较大时,在一个矿体上往往可出现两个异常。故当有多个矿体存在或围岩电性不均匀时,将使曲线变得很复杂,给解释工作带来困难。
电极距的选择:大家知道,偶极装置的电极距OO′与联剖装置的电极距AO是相当的(严格讲是OO′=AO-a/2)。因此,按照联剖确定AO的原则,偶极的OO′应大于或等于三倍浮土厚度,而对于脉状矿体,则应取得最佳OO′=L+l。a的大小为a= OO′。 a不能取得太大,否则将会使异常减弱;但也不能取得过小,否则,对围岩电性不均匀体将反映过于灵敏,使曲线呈锯齿状跳跃,并对观测电位差产生困难。
由于偶极装置的电磁耦合效应小,主要用于激发极化法,同时在高密度电法也经常使用此装置,其应用实例后面将有介绍。

(一)电阻率法的仪器及装备
1.对电阻率法仪器的基本要求
为了便于观测和保证精度,要求供电电源输出稳定,电压连续可调,而对接收机则要求:
1)灵敏度高。仪器灵敏度越高,可测的ΔUMN值越小。在ρs一定的条件下,ΔUMN与I成正比。因此,提高仪器灵敏度可减小供电电流,有利于减轻电源重量和减少供电电极数目,并可用细的供电导线,从而使整个装备轻便。
2)抗干扰能力强。仪器要求对50Hz工业干扰信号和各种偶然干扰具有很强的拟制能力,以保证仪器的高灵敏度。
3)稳定性高。野外用的仪器要求能够适应各种气候条件,因此仪器应能在相当大的温度和湿度变化范围内保持性能稳定。
4)输入阻抗高。要使在野外接地条件改变的情况下仪器仍能保持所需精度,要求仪器具有较高的输入阻抗。
2.电阻率法的装备
除电测仪器外,野外工作中还需要有:供电电源、供电和测量电极、导线、线架和通信设备。供电电源常用90V电池箱、12V蓄电瓶或小型发电机。供电电极常用40~50cm长,直径为1~2cm的铁棒,一般制成锥形以便打入地下。测量电极用30~40cm长,直径为1~2cm的铜棒,也要制成锥形。用铜棒是因为铜较铁化学性质稳定些,可减少电位差测量中的干扰。导线与线架按工区条件、工作电流大小等因素选择电阻小、拉力大、重量轻、绝缘好、耐磨损的导线,为应用方便常常把导线绕于各式线架上。通信设备可采用对讲机。
(二)岩、矿石电阻率的测定及资料整理方法
1.岩、矿石电阻率的测定方法
不同岩、矿石电性参数的差异是布置电阻率法工作的前提,也是解释电阻率法资料的重要依据,因此,测定和掌握不同岩、矿石电阻率是电阻率法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项工作应贯穿于整个电阻率法测量工作过程中。
测定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三类:露头法、标本法和测井法。这里仅介绍前两种方法。
(1)露头小四极法
对有天然露头或人工露头(如探槽、坑道)的岩石或矿体,用小四极法在露头上直接测定。测定时,可选择在露头较为平坦的地面上进行,既可单点观测,也可进行小极距测深或按一定距离做剖面观测,测定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1)选择比较新鲜的、有平坦表面的岩石露头,其长度至少应为2 ,宽度至少为1.5 ;
2)选择两个相互垂直的方位布极,以了解岩石的非各向同性;
3)供电电极必须满足点电源要求;
4)配备附加电阻,需要时串入供电回路,以减小供电电流,或作为标准电阻以测定较小的供电电流值;
5)接地电阻过大时,可在电极下垫一小团浸透硫酸铜溶液的棉花球;
6)为提高所观测参数的可靠性,应进行重复观测,可改变电流或视情况稍加大极距进行测定;
7)测定时,除了记录观测数据外,还应记录测点号、位置及简略描述测点附近岩石的成分、结构、蚀变、矿化和含水性能。
(2)标本小四极法
标本法是在野外采集岩、矿石标本,在室内测定其性能的方法。与露头法相比,此法可比较深入、细致地研究岩、矿石的电学性质。但由于标本难以保持天然条件下的温度、湿度等,电阻率参数的真实性较差。在踏勘阶段或普查工作中,或者其他方法在取得电阻率资料受到限制的情况下,用标本法测定岩、矿石电阻率参数,以对各类岩石的电阻率做相对比较,还是有意义的。应该注意下列几点:
1)选择较平坦的标本面等距排列电极, 至多为标本长度的2/3,但不应超过标本的宽度;采集标本的体积尽量大些,一般应6cm×6cm×10cm;
2)为了了解岩石的非各向同性,应分别在不同方向布极观测;
3)电极应尽可能小;改善接地条件可在电极下垫一含硫酸铜溶液的小棉球,但其直径不应大于电极距的1/10长度;
4)干燥标本应浸水处理,测量前将水擦净;
5)以采用较短的供电时间为宜。
测定岩、矿石电性应有代表性,在测区内均匀分布。测定时,须记录测点编号、位置,并简述测点附近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蚀变、矿化和含水性能。
2.岩、矿石电阻率资料的整理方法
岩、矿石电阻率的数值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变化。因此,在某一露头或某一标本所测得的电阻率值,并不能代表整个工区该种岩、矿石的电阻率值。为了对全工区各种岩、矿石电阻率值获得较全面的认识,必须在全工区各地段选择一些露头或采集一些标本测定其电阻率。即使是测定数量相当多,测定方法本身误差不大,所得结果仍然是很分散的,不易确定某种岩、矿石电阻率的数值,必须将测定结果加以统计整理。野外常用的表示方法有:绘制分布曲线、计算电阻率的几何平均值等。
(三)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
1.测区范围、测网与比例尺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及工区的地质、矿产和过去物探工作等情况,合理地确定测区范围。测区范围应包括整个被探测对象可能存在的地段,应保证探测结果轮廓完整,其周围应包括一定面积的“正常”地段。同时要照顾到测区边界整齐规则。如果测区边沿发现异常时,应根据需要扩大测区,将异常追索完整。
测线的方向应垂直被探测地质体的主要走向。如成矿受构造控制,测线应垂直构造的走向;成矿受岩性的控制,则应垂直岩层走向。当发现的异常走向与测线交角小于90°过多时,应垂直异常走向布置补充工作。
测网密度由被探测地质体的大小、埋深和工作性质来确定。普查时,至少要有1~2条测线穿过异常,每条测线上至少有3~5个测点在异常区;详查时,至少应有3~5条测线、5~10点/线穿过异常;精测工作的测网密度要求是:当再加密点线距时,异常基本特征不变。在野外施工发现了异常时,操作员根据情况加点、加线,以了解异常基本形态。
测网密度和比例尺说明物探工作的详细程度。一般将测线的实际距离缩小为图上1cm,此缩小比例即为相应的比例尺,因此物探图上线距都是1cm。
电法普查常用的测网为100m×50m、100m×20m;详查常用的测网为50m×20m、20m×10m。相应的比例尺为1:1万、1:5000和1:5000、1:2000。
测网的敷设均在电法测量工作开始前进行,通常以较高精度的基线控制测区和测线。为了保证绘图准确,基线应与附近国家三角点联测。电阻率法具体对测量精度的要求如下。
(1)测点平面位置的精度要求
测点平面位置存在误差时,展在图上后将使按测点绘制的物探曲线以及地质体形态产生畸变,与事实不符;而且物探图与地形图、地质图综合时将发生位移,因此规范规定,测点位置在图上最大误差为2mm。
(2)相邻点距和电极排列方向的精度要求
相邻点距和电极排列方向的误差,影响各电极之间的距离和方向,即影响ΔU和K值。但计算ρs时,K值采用无误差的标准值,于是计算出ρs带有误差,从而使ρs曲线带有假象,因此敷设测点必须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
按规范规定:当点距小于或等于10m时,相邻点的测定极限误差不超过6%。当点距大于10m时,相邻点距的测定极限误差不超过4%,A、B、M、N应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方向差不超过5°。
2.电极距的选择
我们知道,勘探深度与电极距的大小有关,对于埋藏深度一定的勘探对象,若采用电极距过小,则电流达不到探测对象,因此视电阻率也就不反映所勘探的地质体;相反,采用的电极距过大,虽然电流流的深了,但对不同地质体不一定得到最明显的异常(有些形状的地质体存在最佳极距),布置大极距工作时所需的装备也笨重,功效低,成本高,因此合理选用电极距是电剖面法野外工作的重要问题。
(1)联合剖面法极距的选择
对于联合剖面法的极距有供电电极距AO、BO(无穷远极),测量电极距MN。一般对AO的选择,主要考虑勘探对象的形状和顶部埋深大小。对自然条件下遇到最多的脉状矿体,为得到比较明显的异常,就得选择最合适的极距(称最佳极距),通过实验得出AO的大小应等于或大于三倍矿顶埋深,即
AO≥3H(H为矿顶埋深)
经过大量模拟实验还发现,对薄板状良导性矿体而言,只有当某一特定最佳极距时,才能观测到最明显的异常,比这一特定最佳电极距再小或再大均会使异常变得不明显,这个最佳极距为
AO=12(L+D)
其中:L为矿脉沿走向的长度;D为矿脉向下延伸的长度;如果临近有不均匀体,还应使 P(P为矿体与不均匀体之间的距离)
(2)对称四级法极距的选择
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数据如下:
AB>(4~6)H

电法勘探技术

其中:H为矿顶埋深。复合四级剖面中,小极距A′B′主要反映浅部,大极距反映深部,两者的比值在两倍以上。
(3)中间梯度法电极距的选择
在保证观测质量可靠的前提下,供电电距AB应尽可能大,测量电极距 MN= AB,实际工作中为了跑极方便,一般均使MN等于测点距。
其理由如下:AB越大,电流分布越深越广,AB中部近似均匀的正常场范围就加深加大,有利于异常幅度加大,也使观测范围扩大了。这样不但使异常显示更明显,而且可以减小转移排列的次数,提高质量和效率。故选取极距时,还要使ΔU>20ΔU干扰,以保证观测质量。
3.质量检查及精度要求
原始资料的准确性是取得良好地质效果的重要前提。原始资料不可靠,就无法做出正确地分析和解释。所以在野外要做一定的检查观测,以衡量工作质量。
了解原始资料的准确性,可通过重复观测及系统检查观测两种方式进行。前者是操作员在进行野外基本观测的过程中,发现读数过小点、可疑点、突变点等情况,自己决定进行的,视工作需要而定,无一定的比例数规定。这种检查是在相同工作条件下的等精度重复测量。后者是根据工作情况、工作成果,在一个阶段内,为评价某测区总体工作质量而进行的独立检查观测(不同日期、不同操作员),其工作量不应少于总工作量的5%,检查点应较均匀地分布在全测区,有异常的地段要重点检查。
两种检查观测的要求如下。
(1)重复观测
在采用改变供电电极接地条件或改变供电电源电压的办法,改变供电电流强度2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重复观测。重复观测的精度,按“相对误差”(δ)计算,即

电法勘探技术

式中:ρs为原始观测的视电阻率值;ρ′s为重复观测的视电阻率值。两次观测的百分相对误差δ<5%,认为是合格的。
两次观测不合格时,如有一次极距跑错,则作废之;如是同点位重复观测超差时,则应进行多次重复,并按二比一原则取数,参加平均的n次读数按以下公式衡量精度:

电法勘探技术

(2)系统检查观测
系统检查观测一般按照“均方相对误差”(M)衡量精度:

电法勘探技术

式中:Δρsi为某一检查点上原始观测与检查观测的视电阻率差,即Δρsi=ρsi-ρ′si; 为检查观测与原始观测视电阻率的算术平均值,即 ;n为检查观测的总点数。
均方相对误差M<4%,认为质量是可靠的。个别点“相对误差”最大不超过“均方相对误差”的三倍。相对误差超过均方相对误差的点数,不得超过总检查点数的三分之一。
当遇到系统检查观测与原始观测曲线形态一致,但存在明显的系统误差时,应查明原因(例如,地表及浅部温度变化、仪器性能改变等),允许在进行系统误差校正后,再进行均方相对误差或相对误差的计算。
当评价某工区工作质量时,除观测精度之外,还应考虑最小电位差小于0.5mV的不得超过总工作量的10%。
4.保证观测质量的措施
提高观测精度、保证观测质量的措施,主要包括提高信噪比、减小漏电影响、克服干扰、提高仪器的测量精度等方面。
(1)提高信噪比
可以通过加大电源功率和减小接地电阻来实现,因为电源功率不便改变,所以实际工作中主要通过减小接地电阻的办法来提高信噪比。

图1-35 计算半球形电极的接地电阻

所谓接地电阻,就是电流由电极分散流向岩石这个大导体所受的阻力。一个电极的接地电阻,是指从这个电极表面到无穷远之间的大地电阻。若电极是半球形,通过这个电极向电阻率为ρ的岩石中供电,电流呈辐射状流出。如图1-35所示。用求点电源电位公式的方法求出其电极的接地电阻为

电法勘探技术

若是棒状电极,其接地电阻为

电法勘探技术

式中;l为电极入土深度;r0为电极半径;ρ为岩土电阻率。
由式(1-56)和式(1-57)可见:接地电阻与电极半径成反比,即电极半径越大接地电阻越小;棒状电极入土深度越大,接地电阻越小;而接地电阻与岩石电阻率则是成正比,即岩石电阻率越小,接地电阻越小。
由此可知减小接地电阻的办法是:一方面增大电极与岩土接触的表面积,通常是将电极打深一些,或者用n根电极并联,而n根电极并联后,总接地电阻降低为单根的1/n;另一方面是减小电极周围岩土的电阻率,通常是在电极处浇水,甚至浇盐水,或者在不影响电极位置误差情况下,尽量选择电阻率低的潮湿地方打电极。
(2)减小漏电影响
漏电可发生在供电线路(包括电源)、测量线路和仪器各部位。因为研究电场分布规律和特征时,测量的电位差只考虑AB两个点电源的贡献,在电场中只考虑MN两点间的电位之差。如果在供电线路上出现漏电点,则多出了供电点;若测量线路出现漏电点,测出来的就不是MN两点间的电位差,而是更多点间的电位差了,所以漏电将严重影响观测质量。
减小漏电的办法:对于供电线路,一方面减小漏电电流,采取措施保证供电导线和电源绝缘良好,另一方面减小漏电电位差,让供电线与测量线相隔一定距离;对于测量线路,一方面加大导线的漏电电阻,采取措施保证导线对地绝缘良好,另一方面减小测量电极接地电阻;对于仪器可用橡皮垫将仪器和人对地绝缘。
(3)克服干扰
野外常见的干扰,包括极化不稳、大地电流、游散电流和感应干扰等。电阻率法是观测人工电场作用下MN间产生的电位差,而实际测量时在测量电极间还会有这些干扰电位差叠加进来,从而影响观测质量。
极化不稳是当电极与土壤中的水溶液接触时产生的电极电位发生变化时,引起极化电位差随时间变化的现象。克服极化不稳的办法是:采用化学性质稳定的金属做测量电极,如采用铅电极就优于铜电极,甚至采用不极化电极;避免将电极打在流水或腐殖物中;加大电位差数值。
大地电流是存在于地壳中的一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它随太阳的辐射强度和大气圈电离层的状况而变化,因而时大时小。减小其影响的方法:在大地电流弱的时间工作,如避开中午工作;垂直大地电流的主要方向布极;加大供电电流,即增大电位差,以压制干扰;进行多次观测多次叠加,合理取舍读数。
游散电流是从接地线流入地中的电流,由于用电量的大小和地点的变化,使得游散电流的电流密度大小和方向都随时在变化。减小游散电流影响的方法:采用50周滤波器,消除交流成分的干扰;其他与减小大地电流影响的方法类似。
电磁干扰是由电磁感应引起的一类干扰。包括测量导线摆动切割地磁场磁力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供电线与测量线之间的感应、测量线与电线或通信电缆之间的感应。减小或克服感应的办法是:测量导线落地铺放;让供电线与测量线相隔一定距离;测量线与电线或通信电缆不要平行铺放。
(4)测量精度
对于仪器的测量精度,要满足仪器的技术指标,不符合要求的仪器不能投入生产。此外,为防止跑错极要经常对点号,以及按规范要求进行重复观测,也是提高观测精度、保证观测质量的措施。
5.资料整理与常用图件绘制
资料验收时出现下列情况的应予作废:采用不符合有关规范技术要求的仪器设备所取得的全部观测结果,观测过程中某些主要方法技术指标未达到规范或设计要求,而严重影响质量的观测结果;测线上相邻点距或电极距不能保证精度时取得的结果;系统检查观测精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当扩大检查工作量至20%时,仍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全部观测结果;不能辨认的数据,记录欠完整无法被利用的观测数据,伪造的观测数据。
电法勘探的常用图件及基本要求:
(1)交通位置图
一般采用较小比例尺绘制。图的范围必须至少包括一个县级以上居民地。图上应绘出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重要的居民地、水系、境界等地理要素以及物化探测区轮廓,主要地物,并须绘出地理坐标。交通位置图上的物化探测区轮廓和工作路线,要用最强一级线条表示、测区轮廓范围当最长边在图上小于2mm时,用直径2mm的圆形黑点表示。
(2)实际材料图
是主要基础图件。实际材料图的内容应包括测区的地理位置、测网和工作比例尺;三角点(或物控点)及其与基线联测关系,基线封闭回路与闭合差;各种固定标志埋设位置及各种异常查证工程位置;剖面及其编号、方法或装置代号、各种性质的测深点位置编号和拉线方向;总基点、供电极或“无穷远”极接地点等特殊位置;重要的电性标本或地质标本采集点位及编号,经系统检查观测的测线或测线段。
(3)电参数剖面图
选择电参数剖面图的绘图比例尺,应注意使基本点距在该比例尺剖面图上为2~10mm,地形线的高程比例尺也服从这个原则,只有在特殊目的时,高程比例尺才允许放大;参数比例尺的大小,一般根据参数观测精度、异常特点,异常背景地段的干扰水平来选择合适的算术比例尺或对数比例尺,通常要将背景地段由观测误差引起的曲线跳动压缩在1mm以内,当异常幅度很大但又要突出弱异常时,可采用对数比例尺表示。
(4)综合剖面图
应包括下列内容:地形线、地质剖面和探矿工程;各种装置、极距的电剖面成果资料、电极接地点及测深点位置;其他物化探成果;解释推断成果、建议的异常查证工程。(5)剖面平面图
便于对比不同剖面的异常和研究异常的平面分布特点。确定剖面平面图的比例尺时应注意下列几点:剖面平面图的绘制比例尺常等于工作比例尺,有特殊需要时可以变换比例尺成图,但必须使基本点距在该比例尺的剖面平面图中为2~10mm,线距为10~40mm;选择的参数比例尺,应能较好地反映出有意义异常的细节,但应不使曲线过多重叠以致相互混淆。
同一测区的电参数,应尽可能采用一种比例尺绘图。当只用一种参数比例尺不能清晰地反映异常特点时,才允许采用另一种辅助比例尺对局部图域予以补充。辅助比例尺表示的图域应连续地占有一定图面,否则只能以角图或插图的形式表示。
(6)等值线平面图
能清晰地表现异常的平面分布,便于平面地质资料和其他物、化探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勾绘等值线时,应结合测区的地质图;同时考虑观测精度和存在的干扰电平。此外,还应酌情取舍误差范围内的个别数据,以便勾绘的等值线光滑。
(7)推断成果图
是一套全面反映地质成果的完整图件。它以推断平面图为主体,综合了推断剖面图和若干计算曲线内容,集中反映推断的地质结论和工作建议。该图应在认真研究,反复解释推断的基础上逐一完成。当测区的研究程度较低时,可只拟编推断剖面图。
6.应用实例
(1)联合剖面法的应用实例图1-36是某工区联合剖面法视电阻率剖面平面图。根据各条测线上 和 两条曲线正交点的连线,可以追索低阻体(断层)的延伸范围。而两条ρs曲线反交点的连线(双虚线)则反映了高阻岩脉的延伸情况。图中点线是高阻岩体与低阻岩体的接触界线。

图1-36 某工区联合剖面法ρs剖面平面图

1—测线;2—基线;3—测点号/测线号;4—ρs曲线;5—正、反交点;6—低阻正交点异常轴;7—高阻带;8—高、低阻岩性接触界线
(2)对称四级法的应用实例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某地需查明基岩起伏情况以便为工程地质提供有用资料,因而采用复合对称四极装置进行测量,结果示于图1-37。该区浮土覆盖层为低阻,厚度约为20~40m,根据按覆盖层平均厚度选择电极距的原则,选择A′B′=40m,AB=180m。由图可见,大极距的ρs曲线主要反映深部基岩(花岗岩)的起伏,同时对浅部不均匀体亦有反映;小极距的ρs曲线反映了浅部覆盖层中高阻不均匀体(卵石)的存在,且为大极距ρs曲线中部高阻异常的正确解释提供了依据。

图1-37 用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探测基岩起伏的实测剖面曲线

1—覆盖层;2—卵石;3—花岗岩
在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某地古河道两侧以及下部均由砂黏土组成,电阻率较低,古河床中充填有高阻的砂卵石。在该区用AB=200 m,MN=20 m的对称四极剖面法开展追索古河道的面积性测量,结果示于图1-38。由图中所示各剖面 极大值点连线,可清楚地看出古河道的走向及分支。根据各剖面曲线拐点坐标的连线勾绘出的异常范围,还可大致估计古河道的宽度及其沿走向的变化。
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电阻率法是用来寻找导热、储热构造,圈定地热田分布范围最常用的物探方法。地下水是由地表水补给的,进入地下的冷水在深处受放射性能或高温岩体的加热,其密度和黏滞性减小,离子活动性加大,从而使水的矿化度增加,电阻率下降。

图1-38 对称四极剖面法追索古河道的剖面平面图


图1-39 邓屋地热田联合剖面法剖面平面图

1—ρs曲线;2—钻孔;3—热水出露断裂(ρs<200Ω·m的低阻带);4—热水分布范围(ρs为200~300Ω·m的低阻区)
图1-39为邓屋地热田电法勘探成果。该地热田覆盖层厚度为10~20m,基岩岩性为花岗岩。通过联合剖面测量,在其剖面平面图上反映出一个东西长约1000m、南北宽约500m的低阻区。区内视电阻率为200~300Ω·m,而在区外测得的视电阻率平均值为600Ω·m。
结合区内热异常现象进行分析,认为该低阻区为地下热田的反映。在低阻区内由南到北还显示出三条大体呈东西向展布、视电阻率低于200Ω·m的低阻带,推测为断裂破碎带构成的地下热水通道。在南面低阻带上打的验证孔ZK57于60m深处见到破碎带,热水喷出地表达4m多高。经验证对比证明,这三条低阻带与三条沿东西向断裂分布的高温带相吻合。
(3)中间梯度法的应用实例
中间梯度法是用于追索陡立高阻脉状体的有效方法。由于许多热液型矿床与高阻岩脉在成因或空间上有密切关系,因此追索高阻岩脉便具有直接找矿意义。
中梯法的供电电极距(AB)很大,通常为几百米到几千米。因为AB越大,均匀电流场的分布范围越宽,因此测量范围越大。在主剖面上,一般可测区段为其中部的(1/2~1/3)AB,在平行于主剖面的旁侧剖面上,其与主剖面的最大垂直距离不应超过AB/6。由于中梯法布置一次供电电极,可同时测数条测线,因此,该法生产效率较高。

图1-40 石英脉型铅锌矿上中间梯度法ρs平面剖面图

1—已知石英脉;2—新圈定的石英脉
AB=600m;MN=10m
追索含铅锌矿的高阻石英脉。我国某一铅锌矿产于穿插在中生代花岗岩内的石英脉中。由于风化后的花岗岩疏松层含水,其电阻率较低(一般为100Ω·m),而不易风化的石英脉电阻率则高达103~105Ω·m,其产状近于直立,沿走向方向延伸约数百米。图1-40为该矿上中梯法的ρs平面剖面图。由图可见,由于浮土及围岩中的电阻率不均匀性反映较明显,曲线出现锯齿状跳跃,因此仅根据一条剖面曲线推测石英脉的位置较困难。但若依据已知石英脉上的异常特点,通过对比相邻测线上的ρs曲线特征,即可追踪异常走向和推断引起异常的地质原因。该区运用上述方法,追索出了数条有意义的异常带,图中2号异常带,即是一条新圈定的石英脉。

(一)中间梯度法

1.测量范围

大家知道,中梯法的供电电极距(AB)是很大的,通常为几百到几千米。因为AB越大,均匀电流场的分布范围越宽,因此测量范围越大。对AB连线的主剖面而言,一般可测区段为其中间的AB。对平行于主剖面的旁侧线而言,与主测线的最大垂直距离不应超过AB。

由于中梯法布设一次供电电极可同时观测数条测线,困此生产效率较高。

2.电极距的选择

(1)供电电极距(AB)的选择。选择AB电极距的原则,应以取得最大异常为前提。如果随着AB的增加,异常是无限增大的,那当然是将AB取得越大越好,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前面讨论过的对称四极法在有限地质体上的ρs异常与极距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极距较小的情况下,随着极距的增加异常是明显变大的,以后当极距进一步加大时,异常不是无限增大,而是逐渐趋于某一饱和值(高、低阻球体,缓倾斜低阻板状体和陡立高阻板状体均属于此)或取得极值后异常又减小,最后趋于某一渐近值(陡立低阻板状体和水平高阻板状体均属于此)。考虑到大极距的对称四极法异常与相同条件下的中梯法异常是相等的,因此在选择中梯法的AB极距时,可参考上述对称四极法的理论计算或模型实验结果。

对等轴状地质体情况,图2-1-16的计算结果表明,为了获得接近饱和值的异常,对h0=2r0情况应取AB≥8h0

对陡立高阻和缓倾斜低阻板而言,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为了获得接近饱和值异常,应取AB≥10h(h为板状体的顶深)。

(2)测量电极距(MN)的选择。由于随着MN的增大,ρs异常值将减小,使曲线变得平缓化,故MN不宜取得太大。理论计算和模型实验均表明,当不大于地质体的埋深及其水平宽度时,则异常不会减小很多。但是,MN也不宜取得太小,否则由于浮土层或近地表围岩中的电阻率不均匀性,将使ρs曲线产生锯齿状跳跃。另外,MN太小也会使观测

电位差发生困难。考虑到以上原因,通常取 MN=AB。实际工作中为了跑极方便,一般均使MN等于测点距。

3.应用实例

中间梯度法是用于追索陡立高阻脉状体的有效方法,由于许多热液型矿床与高阻岩脉在成因上或空间上有密切联系,因此用中间梯度法追索高阻岩脉便具有直接找矿意义。

(1)用中间梯度法追索含铅锌矿的高阻石英脉(李金铭,1959)。我国辽宁岫岩某铅锌矿,产于石英脉中,石英脉又穿插在中生代花岗岩内。由于两者抗风化能力不同,花岗岩风化后的疏松层,含水时电阻率变低,一般为100Ω·m,石英脉不易风化,电阻率高达103~105Ω·m,产状近于直立,沿走向方向延伸很长,约数百米。为了追索隐伏的石英脉,该区采用了中间梯度法。图2-1-57中为其部分结果。这里,将很多测线的ρs剖面曲线按一定比例尺画在一张平面图上,并称为平面剖面图(简称平剖图)。这是面积性电法工作中的一种重要图件,用它可追索异常源的走向方向以及统观相邻异常的关系。由图2-1-57可见,就每条测线的ρs曲线而言,由于取MN=10米,故浮土及围岩中的电阻率不均匀性反映较明显,使曲线出现锯齿状跳跃,因此仅根据一条剖面曲线推测石英脉的位置较困难。当通过对比相邻测线不同剖面曲线的ρs异常的变化规律,并利用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参考已知石英脉上的异常特点,即可追踪异常走向和推断引起异常的地质原因。该区利用这种方法,追索出数条有意义的异常带,图2-1-57中的2号异常带,即是一条新圈定的石英脉。

(2)用中间梯度法确定含镍矿高阻脉的顶部埋深。图2-1-58给出了在我国某镍矿区的含矿高阻岩脉上测得的一条中梯ρs剖面曲线。由于该区覆盖层(浮土)的电阻率较均匀,故ρs曲线无强烈跳动。

图2-1-57 石英脉型铅锌矿上中间梯度法的ρs平面剖面图

图2-1-58 某镍矿区含矿高阻岩脉上中梯法的定量解释实例

如图所示,当对圆滑后的ρs曲线用m法求脉顶深度h时,按曲线两支得到的弦切距平均值(m1 +m2 )=20 m。由此得h=0.6 m=12 m。经验证,此数值与脉顶实际埋深基本符合。

(二)联合剖面法

联合剖面法是用来寻找和追索良导电陡立薄矿脉的最有效方法。另外,当用其寻找等轴状矿体以及划分岩石分界面时,也能有明显效果。但由于联合剖面法有一“无穷远”极存在,使整个装置移动起来较笨重,并在同一测点要观测两次,故生产效率较低。因此,联合剖面法不适合于做普查,而多半用于详查和勘探阶段。

1.电极距的选择

(1)供电电极距(AO或BO)的选择。AO或BO的选择应考虑地质目标的埋深,若其埋深在浮土覆盖层之下时,设浮土厚度为H,当取AO<H时,由于探测深度小,故曲线的变化主要反映覆盖层中的电阻率不均匀情况。因此,无论划分岩石分界面还是进行找矿,均应满足AO≥3H的电极距。当联合剖面法的任务为找矿时,AO极距的选择既要考虑能获得最大异常,也要使两条曲线有明显的分异性。对寻找良导电的陡立薄矿脉而言,应根据有工业意义的最小矿脉的大小确定电极距AO。据前面给出的实验关系,应取最佳AO=L+l。

(2)测量电极距(MN)的选择。在联合剖面法中,确定MN大小的原则,仍为在不明显降低异常的前提下,尽量采用较大的MN电极距。考虑到在野外实际工作中,通常使MN等于测点距,而测点距的选择应根据异常范围大小确定。由前面的理论计算和模型实验结果已知,在矿体两侧(交点两边)联剖曲线的异常范围大约等于2AO。在详查时,常要求在2AO范围内应有6~10个测点控制异常(这是为了得到完整曲线所必须的),所以测点间距一般选为AO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于是测量电极距MN通常也为这个数值。

(3)“无穷远”极(C)的距离。前已说明,“无穷远”极的距离是相对的,实际上只要C极到MN的距离大于A(或B)极到MN距离的若干倍时,便可视C极位于“无穷远”。计算表明,当将C极置于垂直测线方向时,为使C极在MN极间产生的电位差可忽略不计,即小于A(或B)极产生电位差的5%时,则只要使CO大于或等于五倍AO就可以了。

2.应用实例

图2-1-59 矽卡岩型铜矿上联合剖面ρs曲线的观测结果

(1)联合剖面法在某铜矿床上的应用。图2-1-59 中给出的联剖视电阻率和曲线,是在我国一个铜矿床上观测到的。该铜矿床属矽卡岩型。区内主要岩石为大理岩和闪长岩,在这两种岩石的接触处见矽卡岩化和黄铁矿化,矿体产于其中。区内几乎全部被第四系浮土所覆盖,天然露头很少。物性测定结果表明,大理岩与闪长岩的电阻率值均较高,约为 400~800 Ω·m。而矿化矽卡岩带则为低阻。联

合剖面法工作结果表明,的正交点能较好地反映矿体的存在,并根据曲线的不对称性,可指出矿体的倾斜方向。由图2-1-59可见,根据曲线不对称的特点(在矿体倾斜方向上,MNB装置的明显降低),可判断矿体是向左倾斜的。

(2)用联合剖面法划分岩石分界面。图2-1-60给出了联合剖面法在某地为了划分粘土与石灰岩的分界面测得的一条的剖面曲线。区内粘土电阻率约为100 Ω·m,石灰岩电阻率约为600 Ω·m。二者电阻率差异明显,为电阻率法的应用提供了物性前提。

本区内大部地段为浮土所覆盖,浮土电阻率介于粘土与石灰岩之间,约为300 Ω·m。联合剖面法在该区的工作结果如图2-1-60所示,在粘土和石灰岩的接触面上曲线反映明显。利用曲线变化最陡处,可大致确定分界面的位置。由于该区两种岩石接触面的倾角很陡(近于直立),故用联合剖面法划分粘土与石灰岩分界面时,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对称四极剖面法

对称四极剖面法虽在多种类型的金属矿上ρs均有异常反映,但一般说不如中梯和联剖的异常明显。故四极剖面法主要用于地质填图,研究覆盖层下的基岩起伏和对水文、工程地质提供有关疏松层中电性不均匀体的分布以及疏松层下的地质构造等。

图2-1-60 通过不同岩石接触面时联合剖面ρs曲线的观测结果

1.电极距的选择

对称四极剖面法的供电电极距,主要是根据工作地区基岩顶板的平均埋藏深度或疏松覆盖层的平均厚度来确定。为了在同一条剖面上研究两种不同深度上的电性特征,通常采用两种供电电极距(A1B1和A2B2)。为此,应使A2A1MNB1B2(所谓“复合四极剖面法”)

之电极距与覆盖层的平均厚度(H)有关系:

地电场与电法勘探

而测量电极距MN,对两种供电电极距AB而言,均应保持如下关系:

地电场与电法勘探

2.应用实例

(1)用对称四极剖面法寻找地下古河道。某地古河道两侧以及下部岩石由砂粘土组成,电阻率值较低。而古河床中充填的砂卵石则为高阻。该区用AB等于200m,MN等于20 m的对称四极剖面法开展了追索古河道的面积性工作。结果如图2-1-61所示。由图中所列各剖面之极大值点连线,可清楚地看出古河道的走向及其分支。另外,根据各剖面曲线拐点坐标的连线勾绘出的异常范围,可大致估计古河道的宽度及其沿走向方向的变化。

图2-1-61 对称四极剖面法追索古河道的平面剖面图

(2)用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确定基岩的相对起伏。某地为查明基岩起伏以便为工程地质提供有用资料,曾做了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见图2-1-62。该地浮土覆盖层为低阻,厚度大约为20 m至40 m。据此,供电电极距选为 A1 B1 等于 40 m,A2 B2 等于180 m。由图可见,小极距的视电阻率曲线只反映覆盖层中高阻不均匀体(卵石)的存在,而大极距视电阻率曲线才反映出基岩(花岗岩)的起伏,但浅层不均匀体仍有反映。此例表明了采用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的作用,如果没有小极距的结果,则大极距ρs曲线的中间突起是不好解释的。

图2-1-62 用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了解基岩起伏的实测剖面曲线

(四)偶极剖面法

通常偶极剖面法在各种金属矿上的异常反映也是相当明显的。尤其是,由于它的供电电极AB和测量电极MN是分开的,且所需导线很短,因此它在减弱游散电流或电磁感应作用引起的干扰方面,相对其他装置有明显的优越性。偶极剖面法的主要缺点是,当极距较大时,在一个矿体上往往可出现两个异常。故当有多个矿体存在或围岩电性不均匀时,将使曲线变得复杂,给解释工作带来困难。尽管如此,偶极剖面法在实际找矿和填图工作中仍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1.电极距的选择

大家知道,偶极装置的电极距OO′与联剖装置的电极距AO是相当的(严格讲,应有OO′=AO+a/2)。因此按照联剖确定AO的原则,可确定偶极的OO′。即OO′应大于或等于三倍浮土厚度和对脉状矿体而言应取最佳OO′=L+l。

关于AB=MN=a距离的选择,一般取为

地电场与电法勘探

a取得太大时,将使异常减弱。a取得过小时,反映围岩电性不均匀体灵敏,曲线将呈锯齿状跳跃,且使得观测电位差产生困难。

2.应用实例

(1)用偶极剖面法进行地质填图。某地为了查明覆盖层下花岗岩中破碎带的分布情况及确定第三系地层中砂砾岩、泥岩与花岗岩的分界线,做了偶极剖面法的视电阻率测量。为了便于对资料作解释,可将AB等于MN的所谓单边偶极曲线平移OO′后得到另一条单边曲线。于是组成成谓联合偶极剖面。

这种“双边偶极”的作用与联剖相同,即可用两条曲线的分布特征和交点性质判断地下岩石的导电能力,从而可较准确地进行地质填图和找矿。

该区所用电极距为:AB=MN=10 m;OO′=30 m。点距为10 m。观测结果示于图2-1-63中。

图2-1-63 用偶极剖面法进行地质填图的实测ρs曲线

图2-1-64 加拿大卡文迪什硫化矿试验基地偶极剖面法ρs的观测结果

由图可见,在花岗岩破碎带上ρ曲线反映为低阻,并有明显的正交点。在第三系砂砾岩、泥岩地层上,ρs曲线表现的电阻率更低,形成一个明显的“凹槽”。根据“凹槽”两边曲线上升最陡的地方,可较准确地划定第三系地层与花岗岩的分界线。而夹在破碎带与第三系地层之间的花岗岩体上,ρs曲线则表现为典型的较宽高阻带,且有反交点。该区用“双边偶极剖面法”,根据ρs曲线的上述特征进行的面积性地质填图取得了明显地质效果。

(2)偶极剖面法在硫化矿床上的应用。这里列举一个在加拿大卡文迪什试验基地取得的实际资料,以说明偶极剖面法在硫化矿床上的应用效果。

该地属沉积变质岩区,基岩由镁铁质片麻岩,结晶灰岩和花岗片麻岩组成。局部地区有酸性和基性火成岩。区内有两条北东走向的硫化矿富集带,一条位于测区西部称为A带,另一条位于测区中部称为B带。

偶极剖面法在区内横穿上述两条矿化带的测线上进行了试验观测。工作中取a=200 ft(1ft=0.3048 m),采用n=1,2,3,4四种电极距。试验结果示于图2-1-64。

由图可见,在测点8和15两处,大极距时剖面曲线均表现出明显的低阻异常。在12号点附近小极距时ρs有高阻反映,随着n的变化,视电阻率值显著降低,表明这里浅部有高阻体存在。

上述ρs剖面曲线随极距的变化特点,反映在等值断面图上,则为两侧呈“八”字形高阻,中间呈“Y”字形低阻的分布特征。实际上,ρs异常的这种特征,乃是由于15号点下部的A矿带(向东倾斜)与位于8号点下部的B矿带(向西倾斜)的综合反映。表明用偶极剖面法寻找低阻硫化矿是有效的。



  • 电阻率法野外工作的几个问题及电阻率剖面法的应用
    答:对地形影响进行改正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是“比较法”。该方法也可应用于剖面法和电测深法。 “比较法”是将野外实测的视电阻率(ρs),逐点除以相应点的纯地形异常( /ρ1),从而得到经过地形改正后的视电阻率曲线( ),即 电法勘探 从上式不难看出:如果设法求得单纯地形引起的视电阻率曲线,便可按照式(1.2....
  • 激电剖面法
    答:联合剖面装置具有分辨能力强的特长,但其生产效率低。 以上3种装置类型激电剖面法在找水工作中常用,它具有工作方法简便易行、勘探深度大等优点;也有受地形影响在局部地段会出现畸变,对接地条件和观测技术均要求较高等不足之处。 (四)近场源装置 近场源装置是一种供小电流可获得二次场大信号、信噪比大、抗干扰...
  • 电阻率剖面法
    答:根据电极排列方式的不同,电剖面法又有许多变种。目前常用的有联合剖面法、对称 四极剖面法、中间梯度法以及偶极剖面法等。图4-12所示是它们的电极排列方式。由于 电极排列方式的差异,各种电剖面法所解决的地质问题也不同。但总地来讲,电剖面法适 于探测陡倾的层状或脉状金属矿体和高阻岩脉,划分接触带,配合地质填...
  • 电剖面法探测花岗岩裂隙水
    答:2004年5月上旬为河北省涞源县支家庄铁选厂找水定井,使用了电剖面法。电剖面法在已知井位(20线)和待定井位(12线)的视电阻率ρS曲线如图1-6-3和图1-6-4所示。图1-6-3 涞源县支家庄20测线ρS曲线 图1-6-4 涞源县支家庄12测线ρS曲线 井位处于南北向谷地中,东西两侧出露燕山...
  • 电阻率剖面法常用装置
    答:电阻率剖面法简称电剖面法,工作中最常用的主要有中间梯度法(MN)、四极对称剖面法(AMNB)和联合剖面法(AMN∞MNB)。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倾角较大和水平方向电性变化较大的地电断面。由于各种装置相对于不均匀体的位置有比较复杂的关系,所观测到的ρS曲线的正演运算相当复杂,因此在解释过程中主要是进行...
  • 电阻率法方法分类及应用范围
    答:3.高密度电阻率法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基本思想是由日本和英国的地球物理工作者最早提出的,它最初主要用于解决各种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问题。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数据采集系统和资料处理解释系统日臻成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地质效果。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集测深和剖面法于一体的一种多装置、多极...
  • 用电法探测古河道
    答:1.电阻率法 古河道是过去的河流变迁后遗留下来的故道,其堆积物多为颗粒大的砂砾石或中细砂层,常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寻找古河道的常规物探方法是电测深法和对称四极电剖面法。由于古河道中充填的砂砾石层为高阻,其两侧的砂粘土层为低阻,所以在古河道上电测深曲线呈明显的K 型曲线,曲线中段的...
  • 电磁剖面法
    答:电磁剖面法(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Profiling)是电磁感应法的一种观测方式。电磁感应法是以岩石和矿物的导电性与导磁性差异为主要物理基础,根据电磁感应原理观测和研究电磁场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从而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组分支电法勘探方法。 将交变电流通入发射线圈中,使其在周围产生足够强的一次交变磁场 H1,在地下良...
  • 水资源污染的监测
    答:如果孔隙的大小和连通性基本不变,而液体的电阻率只和污染有关,用电法就可以确定污染的范围和程度,通过电测深和时间域电磁法可以确定污染的垂向分布,而通过电剖面法和频率域电磁法可以确定污染的横向范围,用电(磁)测量比只用钻探成本低、效率高。此外,电(磁)测井也是一种辅助手段。 应用地面电法监测污染的基本...
  • 瞬变电磁剖面法
    答:图4-6-6 倾斜板上不同测道的异常剖面曲线 (据牛之琏,1992) 铜板模型:80cm×20cm×0.6cm,h=5.5cm,α=45°;顶板部在0号点,重叠回线边长=5cm (五)应用实例 实例1。图4-6-7是辽宁张家沟硫铁矿上脉冲瞬变电磁法的工作结果。该矿体位于前震旦纪变质岩中,围岩为白云质大理岩、白云母花岗岩等高阻岩石。矿体为...